东莞南汉石经幢
南汉石经幢,俗称镇象塔,于南汉大宝五年(962年)即北宋建隆三年由莞人邵廷琄所造,为“镇象”所用的“宝塔(经幢)”。[1]原立于东莞市莞城资福寺(今莞城中心小学)前,现存于东莞市博物馆展出。 考古发掘南汉石经幢于1966年4月经广东省博物馆考古队发掘出土。发掘前只有石经幢柱露出地面,高1.06米。经发掘,并在2米深处发现脱落的经幢盖等零件,得以恢复其原貌。塔基底下和首层、二层间分别出土北宋熙宁元宝、元丰通宝和崇宁重宝等铜钱。塔基底端上层内出土宋代青瓷、黑瓷、影青]等瓷片和一枚元丰通宝;以下深50厘米处出土板瓦、筒瓦、碎砖和唐宋陶瓷碎片;还有猪牙、鹿牙、龟甲、贝壳、蚝壳等。再下深50厘米为纯砂层,仅出土水生物遗壳。未发现当地传承所述的象骨。 外观结构修复后的南汉石经幢为石经幢与石塔结合的建筑结构,共分底座、首层须弥座、座盖,石幢柱、柱上盖,扁圆形石鼓垫,四角形佛塔等五层十段。各层间敷有石灰粘料,石幢柱的上下端凿有阳榫套接在上下盖中所凿的阴榫上。为保持结构稳定,部分部件之间加垫铜钱。除部分文字脱落外,基本完好。通高(不计散失的塔刹部分)3.97米,最宽处(以首层盖为准)1.05米。其中石经幢柱采用花岗岩石料,其余采用砂岩。塔的首层须弥座侧八面刻有纹饰,二层须弥座侧八面刻着戴盖盔披甲武士;座盖侧刻仰莲二层。石经幢柱高1.78米,柱上部每面刻一尊佛像;像下为铭文,第一面为建塔缘起序文,第二至八面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等经文,现存302字,雕工精细。 造幢记
影响南汉遗物存世较少,且该经幢年代清楚,属地明确,对于研究当时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和宗教思想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附近街道因此石经幢得名“象塔街”、“寺前街”并沿用至今。 照片集参考资料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