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藏語
中古藏語[1](英語:Old Tibetan、Classical Tibetan[2]:103或Old Bodish),語言學上對藏語的一種歷史分類,為7世紀中至11世紀初的藏語,這段時期寫成的藏文文獻部份記錄下這個語言。它是近古藏語的前身,為現代藏語的起源。816年,赤德松贊統治期間,藏文這種書寫文字在西藏被發明出來,因此得以保留下藏語的古老發音。在藏文被發明出來之後,中古藏語的發音、單字、動詞變化與文法,參考了印度梵文的範例,被加以標準化,成為近古藏語的前身。 音系中古藏语发展为近古藏语后,在-i-和-e-前的my-变为m-、复辅音sts-简化为s-,被转写为<I>的附标<ྀ>消失并入<i> (<ི>)。[3]:117–118送气不是音位性特征,送气字母和不送气字母大体呈混用。大多数辅音可被颚化,藏文硬颚音表示颚化了的舌冠音。按惯例以字母འ (威利转写:'a)书写的音是个浊软腭擦音,清R音和边音以双字母ཧྲ和ལྷ <lh>表示。下表基于Hill的中古藏语分析:[3]:113–120, 122
中古藏语中,介音w不做声母。 书面藏语字母ཝ“w”原先是表示中古藏语辅音ɦw的合文。[3]:114 音节结构中古藏语中,音节可以有3个辅音,2个介音和2个韵尾,即(C1C2)C3(G1G2)V(C4C5),只有C3和V必须存在。这样的结构允许很复杂的音节,如བསྒྲིགསbsgrigs“建于...的”和འདྲྭ'drwa“网”,分别读作[βzgriks]和[ɣdrʷa]。 清浊对立只出现在C3,它的带声会扩张到C1和C2。如སྒོsgo“门”会实现为[zgo],而སྐུsku“身体”则是[sku]。韵尾只有清音,如འཛིནད་'dzind[ɣd͡zint]和གཟུགས་gzugs[gzuks]。C1的音素/b/可能实现为[ɸ](C3为浊音时[β]),如བསྒྲེbsgre[βzgre]和བརྩིསbrtsis[ɸrtsis]。颚化特征/i̯/[Cʲ]和唇化/w/[Cʷ]可视作独立的音素,分别实现为G1和G2两个介音。对于部分位置,只能存在特定辅音,如下表所总结:[3]:121–122
§在C2的位置,/d/和/g/完全互补:/g/出现在C3的/t/、/ts/、/d/、/n/、/s/、/z/、/l/和/l̥/的前,而/d/ 在C3的/k/、/g/、/ŋ/、/p/、/b/和/m/前。此外,/g/在/l̥/前写作<k>。 颚化颚化音/Cʲ/在音位上与复辅音/Cy/相区分。这产生了གཡ<g.y>/gj/和གྱ<gy>/gʲ/间的对立,如གཡང་ g.yaṅ“羊”和གྱང་gyaṅ“也、与”。[4]以硬颚音字母ཅ c、ཇ j、ཉ ny、ཞ zh和ཤ sh书写的音是ཙ ts、ཛ dz、ན n、ཟ z和ས s的颚化。[3]:118 形态名词语法格作为词缀贴到整个名词短语上,而不加在词上。中古藏语区分10个格:[5]
其后,方位格、向格和到格在近古藏语中合并(本土传统语法学将其称为la don bdun),中古藏语中这三个格的区分非常显著。[6]传统藏语语法学家在这种语体下不区分格标记,而是区分格语素(除-dang和-bas外),与梵语8个格对应。 人称代词中古藏语有3个第一人称单数代词ང་ ṅa、བདག་bdag和ཁོ་བོ་kho-bo、3个第一人称复数代词ངེད་nged、བདག་ཅག་bdag-cag和འོ་སྐོལ་'o-skol。第二人称代词有2个单数:ཁྱོད་ khyod和ཁྱོ(ན)་འདའ་khyo(n)-da,1个复数ཁྱེད་khyed。[7] 参考资料
參考文獻
外部連接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