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汉堡唐人街纪念“中国人行动”的牌匾
中国人行动 (德語:Chinesenaktion )是1944年5月13日盖世太保 在汉堡 圣保利区 唐人街 针对华裔移民 、其他亚裔及其妇女友人的突袭和逮捕行动。
经过
“中国人行动”的命令由盖世太保办公室“IV 1c”负责人阿尔伯特·施韦尔姆(Albert Schwelm)下达,盖世太保官员埃里希·哈尼施(Erich Hanisch)执行。1944年5月13日,携带冲锋枪的刑事警察和秩序警察 将首饰街(Schmuckstraße)周边街道完全封锁,盖世太保带领200余名警察逮捕了约130名中国人并带到戴维警局 ,后关到位于霍尔斯滕格拉斯大街(Holstenglacis Straße)的拘留所。被捕者的护照和钱物皆被没收,不久后被带往汉堡北区 的福尔斯比特监狱 。大部分被捕者坐监数个月之久,目击者指许多人受到严重虐待和折磨,甚至不幸死亡[ 1] 。
1944年9月,60至80名囚犯被转至明日劳动营 ,在周边港口和工业区强迫劳动 。他们处于盖世太保的势力范围,和那些转至更恐怖的党卫队 诺因加默集中营 的人命运不同[ 1] ,但仍有17名中国人在劳动营死亡,名单已经遗失,据估计受害者数字可能更高[ 2] 。
“中国人行动”也影响了和华人交往、同居,或是在中餐馆工作的德国女性,她们亦被捕并审讯,甚至入狱或送往集中营[ 3] 。
一些幸存者在战后 曾试图向联邦德国 政府寻求补偿但被拒绝,官方立场是“中国人行动”并非出于种族动机 ;上诉法院支持这一观点,并裁定为普通的警方行动[ 1] 。
受害者
以下是部分受害者姓名及生平。在2021年“绊脚石”项目的“中国人行动”遇难者纪念石块准备工作中,圣保罗档案馆工作人员得以确认13名遇难者姓名,实际的遇难人数很可能更多:
Chan Ho Bau :出生于1887年或1897年,在“中国人行动”中被捕,1944年10月22日去世于明日劳动营 ,在奥尔斯多夫公墓 有一块纪念牌[ 4] 。
Chong Tin Lam(张添林) :,1907年出生于广东 ,1926年来到汉堡,1938年在汉堡山14号(Hamburger Berg 14)开办香港酒吧。妻子是波兰人 莉娜·多那蒂乌斯(Lina Donatius),女儿出生于1942年。张添林乐善好施,在战争期间与中国驻柏林领事馆合作,为中国前战俘提供旅行文件[ 2] 。1944年在“中国人行动”中被捕,在福尔斯比特监狱关押并受虐待,1945年从基尔劳动营 返回汉堡[ 5] ,成为纳粹受害者协会 的成员。香港酒吧获得重建,但他的一项赔偿要求遭到拒绝,1983年于汉堡逝世[ 6] [ 7] 。
Woo Lie Kien的绊脚石
Kam Sing Fok :来自广东,1930年左右是珠宝街18号旺福饭店(音译自Wong Fu)的老板,与一位来自圣保利的女性生有一子,出生于1930年。“中国人行动”中被捕,战后留在汉堡,在山谷街(Talstraße)开了一家中餐馆[ 8] 。
Liang Wong :1904年出生,在“中国人行动”中被捕,1945年2月28日在明日劳动营去世,安葬于奥尔斯多夫公墓 [ 4] 。
Woo Lie Kien :1885年9月8日出生于广东开平 ,作为司炉随蒸汽船前往欧洲并于1926年在汉堡定居,住在珠宝街7号,1936年在珠宝街9号开办了一家餐馆,是中国水手的集会地点。1944年6月被捕后在福尔斯比特监狱遭受酷刑,1944年11月23日逝世于巴姆贝克医院 [ 9] 。“绊脚石 ”项目为其在珠宝街7号设有一颗专门的绊脚石。
纪念活动
旧的纪念牌匾(2011年)
1996年,艺术家格尔德·施唐厄(Gerd Stange)和米夏埃尔·巴茨(Michael Batz)在珠宝街安装了纪念牌匾,纪念唐人街和“中国人行动”的历史。圣保利档案馆于2012年9月将其翻新[ 10] 。2021年6月28日,德国的“绊脚石”项目 在汉堡唐人街原址的街道地面上安放了专门的“中国人行动”遇难者纪念石块,上写有13名遇难华人姓名,纪念纳粹德国对华人的迫害[ 11] 。
参考资料
^ 1.0 1.1 1.2 Lars Amenda. „Chinesenaktion“: Zur Rassenpolitik und Verfolgung im nationalsozialistischen Hamburg . Zeitschrift des Vereins für Hamburgische Geschichte (Hamburg). 2005 [2019-07-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2-04) (德语) .
^ 2.0 2.1 Renate Hücking,Ekkehard Launer. Chinatown – Keine große Freiheit. Tuten & Blasen. Hamburger Hafenrundfahrten durch acht Jahrhunderte. Hamburg: Galgenberg Verlag. 1989: 67-72. ISBN 3-925387-42-0 (德语) .
^ Lars Amenda. Fremde, Hafen, Stadt: chinesische Migration und ihre Wahrnehmung in Hamburg 1897 - 1972. Dölling und Galitz. 2006: 124 (德语) .
^ 4.0 4.1 Helmut Schoenfeld. 1945 sterben müssen – Hamburger Einzelschicksale . OHLSDORF - Zeitschrift für Trauerkultur. 2005-05 [2019-07-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7-20) (德语) .
^ Tina Stadlmayer. " Nazis haben sein Leben zerstört" . taz.de. 2012-09-23 [2019-07-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7-20) (德语) .
^ Hanna Huhtasaari. Opium und Pils vom Fass - Hamburgs vergessene Chinatown . Spiegel online. 2011-09-06 [2019-07-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3-29) (德语) .
^ Irene Jung. Auf Spurensuche: Ein Stück China auf St. Pauli . Hamburger Abendblatt. 2012-01-26 [2019-07-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7-20) (德语) .
^ Ralf Nehmzow. Mitten in Hamburg - eine Zeitreise nach Chinatown . Hamburger Abendblatt. 2008-07-26 [2019-07-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7-20) (德语) .
^ Lars Amenda. WOO LIE KIEN * 1885 . Stolpersteine in Hamburg. [2019-07-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3-06) (德语) .
^ Gedenktafel an das Chinesenviertel in St. Pauli . St. Pauli-Archiv e.V. [2019-07-2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9-06-15) (德语) .
^ 彭大伟. 汉堡唐人街旧址安放“绊脚石”纪念纳粹“中国人行动”遇难者 . 中国新闻网. 2021-06-29 [2021年8月30日]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8-30) (中文) .
延伸阅读
背景 按迫害者 按受害人
按国家、地区 按组织 按事件
美洲 中国 东亚 东南亚
柬埔寨
印尼
马来西亚
缅甸
菲律宾
新加坡
越南
泰国
大洋洲 欧洲 全球
贬称、负面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