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是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于2015年7月1日颁布的法律,该法由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過,事实上取代了1993年通过的旧版国家安全法,新法内容共有7章84条[1]。官方媒体认为,该法律对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等11个领域的国家安全任务进行了明确[2]。 內容![]()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共七章、八十四条,对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与职责,国家安全制度,国家安全保障,公民、组织的义务和权利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在2015年7月1日表决通过了新的国家安全法。法律对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等11个领域的国家安全任务进行了明确,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3]。 该法明确了国家安全的定义,即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2] 法律第一章第十四条指出:每年的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3]。 第一章第十一條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人民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都有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义务。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和分割。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是包括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 立法過程2014年4月1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首次正式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4] 。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間諜法》,並廢止了1993年通過的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5]。2015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又推出了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的草案[6]。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國人大會常委會第十五次会议[註 1]通過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習近平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於同日簽署第29号《主席令》頒佈該法[2]。 各方反應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区政府在該法頒佈後表示:「香港特区政府发表声明表示,香港有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有关法律不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特区政府没有计划就《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新国安法不在港实施。」[7][8] 香港行政长官梁振英也表示:「这部全国性法律不在香港实施,当然香港作为国家一部分,我们有责任以及义务维护国家安全的,我们履行这些责任和义务的方式,通过基本法二十三条规定的本地立法,特区政府无计划就二十三条立法[9]。」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郑耀棠表示:「我相信新国安法对国家的安全非常之重要,有法律的依据,怎样保障国家安全,当然香港作为特区政府,有二十三条基本法的规定,特区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宪制性责任在香港进行立法,但是立法必须在香港条件成熟时才能进行立法,但无论怎样,香港必须承担宪制性的责任[7][10]。」 香港律政司司長袁國強也表示:「毋須過分擔心。《國家安全法》在其他國家,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等,很早已經有,而且現今國際社會關係這樣複雜,國家在這時候通過這條法例,這法例不是針對香港。而且另一方面,不會於香港適用,也不會透過《基本法》第十八條加入附件三。這情況下,也看到是尊重『一國兩制』的做法。因為始終香港的《基本法》下,我們有二十三條,當然我們有憲法責任,現在未做,但在適當時候我們會處理。」[11] 但是,香港泛民主派認爲,新法會在香港人進入中國大陸地區時帶來問題,可能被追究境外的言行[7]。 2021年4月15日是《香港國安法》實施後首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2021」開幕典禮於於當日早上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大會堂舉行。本年教育日由香港特別行政區主辦,主題為「國家安全・護我家園——完善選舉制度,落實愛國者治港」,旨在提高全港市民國家安全意識,營造維護國家安全的濃厚氛圍,以及增強防範和抵禦安全風險能力等。港區國安法中訂明,香港特區負有維護國家安全的憲制責任,應當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職責,以及香港特區應開展國家安全教育,提高香港居民的國家安全意識和守法意識。[12] 中華民國中國國民黨表示,「中國國民黨始終堅持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堅持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由臺灣2,300萬人民共同決定臺灣的未來;大陸單方面制定的任何法律,無法影響、改變臺灣人民的意志,也無法左右臺灣的未來[14]」。 臺灣團結聯盟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賴振昌表示,中國通過國安法其實只是「自我陶醉、痴人說夢」,由於中國政權從未統治過臺灣,此法在台灣沒有法源依據;又呼籲,台灣應停止與中國交流。 民主進步黨籍前中華民國副總統呂秀蓮批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稱該法「顯示(中華人民共和國)併吞台灣的急迫感」[16]。 有關評論正面評價
負面評價
其他評價
註釋
参考文献
参见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