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德區
22°58′20″N 120°15′07″E / 22.9723374°N 120.2518218°E
仁德區(臺灣話:Jîn-tik-khu),舊稱「土庫庄」[1],前身「仁德鄉」,位於臺灣臺南市西南端,屬於臺南都會區的衛星城市之一,東鄰歸仁區,西鄰東區、南區,南隔二仁溪與高雄市湖內區、路竹區相鄰,北接永康區,全境地勢低平,僅西面有一銜接臺南臺地之丘陵,區內人口7.8萬人,縣市合併前為全縣人口最多的鄉。 早期仁德區的主要產業為農業,農業發展分布於河川附近地帶,有稻米與番薯等少量農產。其後隨著都市計劃的發展,產業轉型為工商業,並著重於工業,逐漸形成保安、仁德、新田等3個工業區,商業部分則有數間大型商業賣場的設立。交通方面有數條重要公路穿越[註 1]、3座鐵路車站,且鄰近臺南機場、高鐵臺南站,完整與方便的交通網路使其成為數間重大企業的駐地,有「企業之鄉」的美譽[2][3]。境內擁有4間觀光工廠、沿二仁溪北岸行至奇美博物館的水岸自行車路線,藝文觀光發展逐漸成熟,使其發展兼具藝術、休閒、人文與生態,是臺南市的南面門戶[4]。 歷史仁德區舊名「土庫」[1],又稱「塗庫」,意指「往昔農村儲藏稻穀的容器」[5]:44。區名「仁德」一詞在明鄭時期即已出現,另有一說則是日治時期一位進士出身的學者在當地執教,諄諄以仁義道德為處世之本,故取名「仁德」以揚其道[6]。 荷西時期之前的仁德區為隸屬平埔族群的西拉雅族居住地,以公廨為族群中議事、辦公之處所。1624年9月,荷蘭人攻佔臺灣,設立大結首區,其名稱難於查考,然據當代安平地圖,在赤崁東南、二層行溪北邊,即現今車路墘地方有森林分布圖,圖中有「Hahenals Bosch」和廟的記載,故車路墘可能為荷西時期大結首區之一的行政區中心。1661年4月1日,鄭成功率軍入臺;5月2日改設1府2縣,赤崁為承天府,北為天興縣,南為萬年縣[5]:40,仁德地區隸屬萬年縣,分有長興、仁德、文賢、仁和、依仁等里[7]。1664年,鄭經改東都為東寧,縣改為州,兩縣並以新港溪(今鹽水溪)為界,仁德隸屬萬年縣[5]:40。 1683年,清水師提督施琅攻臺,並奏請臺灣設置郡縣。1684年4月,臺灣納入清廷版圖,仁德所屬長興里、仁德里、仁和里、文賢里隸屬於臺灣縣,依仁里則隸屬鳳山縣[5]:40。1727年,依仁里改歸臺灣縣,文賢里二層行溪以南部分改歸鳳山縣。1887年,臺灣建省,改臺灣縣為安平縣,仁德屬長興下里、仁德北里、仁德南里、文賢里、依仁里及仁和里的一部份[5]:41。 1895年3月23日,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與澎湖割讓日本。日本治臺後,將臺灣改設臺北、臺灣、臺南3縣;11月,改設1縣2民政支部1廳,仁德隸屬臺南民政支部安平出張所。1896年3月31日設3縣1廳,屬臺南縣。1897年4月26日設6縣3廳,屬臺南縣臺南辦務署。1898年4月30日,仁德所屬長興下里、仁德北里隸屬臺南辦務署,其餘各里則隸屬於車路墘辦務署。1901年,廢縣及辦務署,全臺改設20廳,仁德隸屬臺南廳,除長興下里屬安平支廳,其餘各里均屬車路墘支廳[5]:41。1909年10月25日,全臺20廳改為12廳,街庄併劃為區,仁德隸屬臺南廳,一部分屬長興區,一部分屬仁德區,一部分屬文依區,一部分則屬永仁區[5]:41-42。1920年10月1日,改革臺灣地方制度,行政區劃改為州、郡、庄,仁德隸屬臺南州新豐郡,一部分屬仁德庄,一部分則屬永寧庄。仁德庄下分虎尾寮、太子廟、新田、田厝、港墘、一甲、仁德、上崙子、中州、二橋等10個大字,庄役場設於塗庫;永寧庄下分牛稠子、鞍子、三甲子、灣裡、下鯤鯓、十三甲、車路墘等7個大字,庄役場設於灣裡。1940年10月1日,重新調整行政區,仁德庄將虎尾寮大字改歸臺南市,永寧庄則將灣裡、鯤鯓兩大字改歸臺南市,兩庄其餘部分全併為仁德庄[5]:42。 1945年10月25日,臺灣由中華民國接管[5]:42。1946年1月起,全臺改為八縣九省轄市,郡、庄、大字分別改為區、鄉、村,仁德鄉隸屬臺南縣新豐區,下轄太子、土庫、一甲、仁德、新佃、後壁、上崙、田厝、三甲、保安、二行、大甲、中州、中生、牛稠等15個村[5]:42-43。1950年,撤廢新豐區,仁德鄉改隸於臺南縣[7]。2010年12月25日,配合臺南縣市合併改制為臺南市,仁德鄉改制為「仁德區」[8]。 ![]() 主要聚落
地理地形仁德區位於臺南市的西南端,東鄰歸仁區,南隔二仁溪與高雄市湖內、路竹兩區為界,西接東區、南區,北連永康區。全區面積為50.77平方公里,南北長約10.5公里,東西距約5公里,呈南北狹長狀[5]:1。地勢標高介於5至10公尺,西面丘陵地為臺南臺地,其餘均為平原,土壤主要由砂頁岩新沖積土與砂頁岩老沖積土構成,其餘少數為臺灣粘土[5]:1-2。 氣候仁德區位於北回歸線以南,且西鄰臺南市區,故氣候與臺南市區相近[5]:7。根據1897年至1991年間的氣候資料顯示,仁德區年平均氣溫為攝氏23.6度,月均溫以7月份的攝氏28.3度為最高,1月份的攝氏17.0度最低[5]:7、12。其中1956年至1989年間的年平均雨量為1,514.42毫米,各月平均雨量6月的350.57毫米最多,12月的7.80毫米最少[5]:30。 人口
根據臺南市仁德戶政事務所及臺南市政府民政局統計,2024年底仁德區戶數約3.1萬戶,人口約7.8萬人,區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里分別是後壁里與仁愛里,2024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11,217人與1,289人[9],其中後壁里也是臺南市人口最多的里,其他區內人口較多的里包括仁義里、仁德里,此兩里與後壁里的總人口數,約佔全區人口數的42%[10]。 政治歷任首長
區政組織仁德區公所是臺南市政府在仁德區的派出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市政府綜理區政的執行機關,上級業務監督機關為臺南市政府。区长由市長任命,其任期為無任期保障。在區長及主任秘書之下,設有5課3室等8個內部單位[13]。 行政區現今仁德區行政範圍的確立,來自於1940年,將原屬永寧庄的三甲子、車路墘、大甲、牛稠子、中洲等地納入仁德庄庄域,同時原屬仁德庄的虎尾寮也在此時改納入臺南市。1946年,改為「仁德鄉」,屬臺南縣新豐區。1950年,裁撤區署,仁德鄉改直隸於臺南縣[7]。2010年12月25日,臺南縣市合併改制為直轄市,仁德鄉改制為市轄區「仁德區」,隸屬臺南市[8]。
經濟工業區
未來新建
軍事![]() 金融業
文化眷村二空新村,位於該區與東區、南區交界處,約略於臺南市生產路以南,縱貫鐵路以東,長東街以西之區域中。在行政區劃上分屬於今仁德區仁和里、仁愛里與成功里。此處居民多為早年隨國民政府遷臺的空軍軍人以及其眷屬,登記的戶籍有922戶,在中華民國國軍全部眷村中排名第六,而之所以名為二空的原因有二說,一為此地地名在日治時期時日文發音接近二空,二為得名自初期單位「空軍第二供應司令部」。另外由於此地有550戶的興築經費是婦聯總會向全國青果貿易商會募款而來,建造於第四期籌建,故在早期名為「貿易四村」。 目前仁和里(原仁和村)部分的眷舍已經改建,但仁愛里(原仁愛村)部分的眷舍還有保留,此外2010年6月時眷村文物館、樹屋、舊水塔、碉堡與紀念碑等五處景物被列為暫定古蹟,未來會結合這些古蹟成立二空新村文化園區,將於2024年7月落成。
台南市政府都發局長莊德樑表示,台南市政府近年配合軍方積極推動活化老舊眷村土地資產,其中仁德區二空新村(A區)基地位於台南市仁德區保仁路以北,面積約為21,869.25㎡,基地範圍北側鄰近東區南台南站副都心,極具有建構新興發展核心地區之條件,本案經由都市更新方式開發,公有土地得以順利活化處分,透過容積獎勵方式,台南市政府可順利完成約1.87公頃公共設施用地開闢(節省約7,000萬工程經費),並獲取社會住宅約70戶(市值約3億元)。預計110年開工,簽約後將儘速進行更新事業計畫研擬及住宅工程規劃設計,全區開發預計6年內完成。 教育![]() 大專院校國民中學
國民小學
醫療![]() 交通公路![]() 機場![]()
鐵路![]()
客運
公共自行車臺南市YouBike 2.0於2023年2月23日正式營運,截至2025年5月9日於仁德區內設置32處站點。 未來捷運 (規劃中)旅遊![]() ![]() 節日
夜市
藝文觀光
生態教育
古蹟觀光工廠
運動遊戲場所
娛樂&購物中心![]() 居家商場
宗教信仰民間信仰中洲、車路墘、十三甲
田厝、凹仔、三甲仔、蔦松腳 二層行、大甲 上崙仔、北保仔、洋仔下、白崙仔、後壁厝、牛稠仔
新田、狗肉、三塊厝、杞杆
崙仔尾、塗庫仔、鐘厝、林仔頂、一甲
太子廟、土庫、大宅、鹽地仔、六甲店
基督信仰
佛教信仰
參見注釋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