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謨問題![]() 休谟问题(英語:Is–ought problem)又称“实然与应然问题”,由大衛·休謨提出,指出「實然」與「應該」有明顯不同。休謨發現,「實然」命題與「應然」命題之間有顯著差異,休謨嘗試探究人如何能夠從「實然」命題推論出為規「應然」命題。 概述休謨從語言中,觀察到有一些論證方式,突然以一些「實然」命題嘗試推出「應然」命題,而犯下了邏輯謬誤:
休謨認為,並非所有「應然」命題都與「實然」命題一樣。如果嘗試從一些「實然」命題推論出「應然」命題,那就會缺乏邏輯關係,除非有闡述清楚當中的關係。所以,不可以單單從「張三蓄意殺人」推論出「張三不應該蓄意殺人」。「張三蓄意殺人」表達出一個事實,並且可能考察到有一些特徵存在於此事實中,例如張三在死者面前持刀,而死者身上又有大量刀痕與大量張三的指紋。不過,在事實中,不可能找到任何「不應該」的物理特徵[2]。 补充例子:不可以单从「校园枪击案」直接推论出「枪支应该被禁止」。既定事实与是否应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判断。 由休謨發現到的問題,已經成為現今道德理論的一個核心問題[3]。休謨在現代後設倫理學中具有影響力[4],並且有助於激發情緒主義[5]、倫理表達主義與其他非認知主義[6]。 休謨指出,道德與眾多事實不同,道德並非物理事實,而屬於心理事實。對休謨而言,判斷道德的方式,是基於判斷者的心理特徵。所以,「張三蓄意殺人,令我感到痛苦」就可以單單推論出「張三不應該蓄意殺人」或者「張三蓄意殺人是錯」[2]。 回應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