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英語:Comprehensive Nuclear-Test-Ban Treaty,CTBT),是一项多边条约,旨在禁止所有环境中进行核试验和核爆炸。该条约于1996年9月10日由联合国大会通过,但尚未生效,条约要求附件2的44个国家全部批准条约才能生效,目前中国、美国、俄罗斯、以色列、伊朗和埃及签署但未批准条约;朝鲜、印度和巴基斯坦未签署条约。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签署和批准 签署但尚未批准 非签署国 - !!! 附件2的主权国家
- !!! 未签署附件2的主权国家
|
簽署日 | 1996年9月24日,28年前(1996-09-24) |
---|
簽署地點 | 纽约 |
---|
生效日 | 未生效
9附件2国家仍需采取进一步行动,使条约生效。
6个是尚未批准的签署国:
中国、埃及、伊朗、以色列、俄罗斯和美国。
3个国家尚未签署和批准:
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鲜。 |
---|
生效條件 | 批准后180天
所有44个附件2国家 |
---|
簽署者 | 187个 |
---|
批准者 | 178个 |
---|
保存處 | 联合国秘书长 |
---|
www.ctbto.org |
主要内容
该条约由序言、17个条款、两个附件和1个议定书组成。
- 每一缔约国承诺不进行任何核武器试验爆炸或任何其他核爆炸,并承诺在其管辖或控制下的任何地方禁止和防止任何此种核爆炸。每一缔约国还承诺不导致、鼓励或以任何方式参与进行任何核武器试验爆炸或任何其他核爆炸。
- 在维也纳设立“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主要任务是确保条约各项规定得到执行,并为各国提供磋商和合作的论坛。由于条约还未生效,目前该组织被称为“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筹备委员”。设立缔约国大会、执行理事会和技术秘书处。
- 各缔约国应指定或设立一个国家主管部门作为与条约组织和其他缔约国联络的中心。
- 为核查条约遵守情况,建立包括国际监测系统、磋商与澄清、现场视察及建立信任措施的核查机制。
- 国际监测系统由地震监测、放射性核素监测、水声监测、次声监测的设施及相关通讯手段组成;
- 磋商与澄清指缔约国应尽一切努力澄清并解决对条约遵守产生的问题;
- 现场视察指缔约国有权向执行理事会请求对发生可疑事件的现场视察,需要执行理事会51个成员国中至少30个同意;
- 建立信任措施主要是指缔约国为减少误判而对大规模化学爆炸进行自愿申报。
- 条约在附件2中所有44个国家交存批准书之日后第180天起生效。其中44个国家为1996年6月18日时属于裁军谈判会议成员国,且为国际原子能机构1996年出版的《全世界核动力反应堆》或1995年出版的《全世界核研究反应堆》中列明的国家。
历史
国际核裁军运动始于1945年,当时加拿大和英国呼吁就这一主题举行会议。1946年6月,哈里·S·杜鲁门总统的特使伯纳德·巴鲁克向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提出了巴鲁克计划,该计划呼吁建立一个国际原子能生产控制体系。该计划将成为美国20世纪50年代核政策的基础,但被苏联拒绝,苏联将计划视为美国巩固其核主导地位的策略。
从1945年7月16日三位一體 (核試驗)到1963年8月5日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PTBT),全世界共进行了499次核试验。作为该条约的前身,PTBT的主要动力是公众反对水下和大气核试验,特别是强大热核武器(氢弹)试验的规模和产生的核辐射。特别是1954年3月1日的喝彩城堡试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因为爆炸造成的放射性尘埃蔓延到有人居住的地区,并导致日本渔民患病。1945年至1963年间,美国进行了215次大气层试验,苏联进行了219次,英国进行了21次,法国进行了4次。[1][2][3][4]
1954年,在喝彩城堡核试验之后,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首次呼吁就核试验达成“停止协议”,英国工党表示赞同。在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的提议下,1955年开始了全面禁止核试验的谈判,涉及美国、英国和苏联。在整个谈判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核查制度。西方国家担心苏联将能够绕过任何禁试令,秘密地在核军备竞赛中领先。1957年9月19日,美国雷尼尔发射了第一枚地下核武器,这加剧了人们的担忧。尽管美国在地下测试能力方面具有优势,但人们担心苏联将能够在禁试期间秘密进行地下核试验,因为地下核试验更难探测。相反,苏联将美国和英国要求的现场核查被视为间谍活动。在核查问题上的分歧导致英美和苏联谈判代表放弃全面禁止核试验,转而支持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将于1963年7月25日最终确定。一共123个国家加入了PTBT,禁止在水下、大气层和外层空间进行军事和民用核爆炸。[5]
一方面,该条约颁布后,放射性粒子在大气中的浓度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核扩散并没有完全停止,核试验仍在迅速进行。与1945年至PTBT签署期间的499次测试相比,PTBT签署后的十年内进行了436次测试。此外,美国和苏联的地下试验继续将放射性物质“排放”到大气中。此外,尽管地下测试通常比地上测试更安全,但地下核试验仍有放射性核素(包括钚)泄漏的风险。从1964年到《全面禁试条约》通过的1996年,估计进行了1377次地下核试验。中国于1980年进行了最后一次非地下核试验。[6][7][8][9]
PTBT被视为《核不扩散条约》(NPT)重要的一步,该条约直接引用了PTBT。根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禁止无核武器国家拥有、制造、获取核武器或核爆炸装置。包括核武器国家在内的所有签署国都致力于实现全面核裁军的目标。然而,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拒绝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理由是条约具有歧视性,因为它对没有核武器的国家施加了限制,同时没有努力遏制已宣布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的武器发展。[10][11][12][13]
1974年,美国和苏联批准的《门槛禁试条约》(TTBT)朝着全面禁止核试验迈出了一步,该条约禁止产量超过15万吨的地下核试验。1976年4月,两国就《和平核爆炸条约》(PNET)达成协议,该条约涉及TTBT讨论的武器场地外的核爆炸。与TTBT一样,美国和苏联同意禁止进行总量超过15万吨的和平核爆炸(PNE),以及总产量超过1500千吨的集体爆炸。为了验证合规性,PNET要求各国依靠国家技术核查手段,共享核爆信息,并允许进行现场访问。两个条约于1990年12月11日生效。[14][15]
里根和戈尔巴乔夫,1987年12月
1977年10月,美国、英国和苏联重返谈判。三个核大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意了禁止所有核试验的条款,包括暂时禁止和平核爆炸,但在遵守机制方面的持续分歧导致了1981年罗纳德·里根就任总统之前的谈判结束。1985年,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宣布单方面暂停核试验,1986年12月,里根重申美国致力于追求全面禁止核试验的长期目标。1987年11月,关于禁止核试验的谈判重新开始,随后在1987年12月,美苏联合开展了一项研究地下核试验探测的计划。[16]
2023年10月,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表示,由于美国尚未批准条约,可以考虑撤回批准条约。10月,俄罗斯议会通过了一项撤销批准条约的法律。11月2日,普京撤回了对条约的批准。[17][18]
现状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附件2, 签署并批准 附件2, 仅签署未批准 附件2, 未签署 | 其他国家, 签署并批准 其他国家, 仅签署未批准 其他国家, 未签署 |
- 截至2023年9月底,条约签署国有187个,其中已经交存批准书的国家有178个。
- 附件2列明、条约生效所需的44个国家中,已经签署条约的有41个,交存批准书的有36个。
由于附件2列明的44个国家尚未全部完成批准程序,目前该条约还不满足生效的条件。
条约签署及批准情况[22]
国家 |
附件2 |
签署日期 |
批准日期
|
日本 |
是 |
1996-09-24 |
1997-07-08
|
秘魯 |
是 |
1996-09-25 |
1997-11-12
|
斯洛伐克 |
是 |
1996-09-30 |
1998-03-03
|
奥地利 |
是 |
1996-09-24 |
1998-03-13
|
法國 |
是 |
1996-09-24 |
1998-04-06
|
英国 |
是 |
1996-09-24 |
1998-04-06
|
澳大利亞 |
是 |
1996-09-24 |
1998-07-09
|
巴西 |
是 |
1996-09-24 |
1998-07-24
|
西班牙 |
是 |
1996-09-24 |
1998-07-31
|
德国 |
是 |
1996-09-24 |
1998-08-20
|
瑞典 |
是 |
1996-09-24 |
1998-12-02
|
阿根廷 |
是 |
1996-09-24 |
1998-12-04
|
加拿大 |
是 |
1996-09-24 |
1998-12-18
|
芬兰 |
是 |
1996-09-24 |
1999-01-15
|
義大利 |
是 |
1996-09-24 |
1999-02-01
|
荷蘭 |
是 |
1996-09-24 |
1999-03-23
|
南非 |
是 |
1996-09-24 |
1999-03-30
|
波蘭 |
是 |
1996-09-24 |
1999-05-25
|
比利时 |
是 |
1996-09-24 |
1999-06-29
|
匈牙利 |
是 |
1996-09-25 |
1999-07-13
|
挪威 |
是 |
1996-09-24 |
1999-07-15
|
韩国 |
是 |
1996-09-24 |
1999-09-24
|
保加利亚 |
是 |
1996-09-24 |
1999-09-29
|
瑞士 |
是 |
1996-09-24 |
1999-10-01
|
墨西哥 |
是 |
1996-09-24 |
1999-10-05
|
羅馬尼亞 |
是 |
1996-09-24 |
1999-10-05
|
土耳其 |
是 |
1996-09-24 |
2000-02-16
|
孟加拉国 |
是 |
1996-10-24 |
2000-03-08
|
俄羅斯 |
是 |
1996-09-24 |
2000-06-30(撤回批准)
|
智利 |
是 |
1996-09-24 |
2000-07-12
|
乌克兰 |
是 |
1996-09-27 |
2001-02-23
|
阿尔及利亚 |
是 |
1996-10-15 |
2003-07-11
|
刚果民主共和国 |
是 |
1996-10-04 |
2004-09-28
|
越南 |
是 |
1996-09-24 |
2006-03-10
|
哥伦比亚 |
是 |
1996-09-24 |
2008-01-29
|
印度尼西亞 |
是 |
1996-09-24 |
2012-02-06
|
中國 |
是 |
1996-09-24 |
|
伊朗 |
是 |
1996-09-24 |
|
美国 |
是 |
1996-09-24 |
|
以色列 |
是 |
1996-09-25 |
|
埃及 |
是 |
1996-10-14 |
|
朝鲜 |
是 |
|
|
印度 |
是 |
|
|
巴基斯坦 |
是 |
|
|
斐济 |
否 |
1996-09-24 |
1996-10-10
|
卡塔尔 |
否 |
1996-09-24 |
1997-03-03
|
乌兹别克斯坦 |
否 |
1996-10-03 |
1997-05-29
|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
否 |
1996-09-24 |
1997-07-25
|
蒙古国 |
否 |
1996-10-01 |
1997-08-08
|
捷克 |
否 |
1996-11-12 |
1997-09-11
|
土库曼斯坦 |
否 |
1996-09-24 |
1998-02-20
|
塔吉克斯坦 |
否 |
1996-10-07 |
1998-06-10
|
格瑞那達 |
否 |
1996-10-10 |
1998-08-19
|
约旦 |
否 |
1996-09-26 |
1998-08-25
|
薩爾瓦多 |
否 |
1996-09-24 |
1998-09-11
|
摩納哥 |
否 |
1996-10-01 |
1998-12-18
|
丹麦 |
否 |
1996-09-24 |
1998-12-21
|
阿塞拜疆 |
否 |
1997-07-28 |
1999-02-02
|
新西兰 |
否 |
1996-09-27 |
1999-03-19
|
巴拿马 |
否 |
1996-09-24 |
1999-03-23
|
希腊 |
否 |
1996-09-24 |
1999-04-21
|
盧森堡 |
否 |
1996-09-24 |
1999-05-26
|
塞内加尔 |
否 |
1996-09-26 |
1999-06-09
|
愛爾蘭 |
否 |
1996-09-24 |
1999-07-15
|
马里 |
否 |
1997-02-18 |
1999-08-04
|
爱沙尼亚 |
否 |
1996-11-20 |
1999-08-13
|
斯洛維尼亞 |
否 |
1996-09-24 |
1999-08-31
|
賴索托 |
否 |
1996-09-30 |
1999-09-14
|
玻利维亚 |
否 |
1996-09-24 |
1999-10-04
|
立陶宛 |
否 |
1996-10-07 |
2000-02-07
|
北馬其頓 |
否 |
1998-10-29 |
2000-03-14
|
摩洛哥 |
否 |
1996-09-24 |
2000-04-17
|
冰島 |
否 |
1996-09-24 |
2000-06-26
|
葡萄牙 |
否 |
1996-09-24 |
2000-06-26
|
馬爾地夫 |
否 |
1997-10-01 |
2000-09-07
|
基里巴斯 |
否 |
2000-09-07 |
2000-09-07
|
白俄羅斯 |
否 |
1996-09-24 |
2000-09-13
|
阿联酋 |
否 |
1996-09-25 |
2000-09-18
|
加彭 |
否 |
1996-10-07 |
2000-09-20
|
老挝 |
否 |
1997-07-30 |
2000-10-05
|
柬埔寨 |
否 |
1996-09-26 |
2000-11-10
|
肯尼亚 |
否 |
1996-11-14 |
2000-11-30
|
尼加拉瓜 |
否 |
1996-09-24 |
2000-12-05
|
菲律賓 |
否 |
1996-09-24 |
2001-02-23
|
克罗地亚 |
否 |
1996-09-24 |
2001-03-02
|
贝宁 |
否 |
1996-09-27 |
2001-03-06
|
圭亚那 |
否 |
2000-09-07 |
2001-03-07
|
乌干达 |
否 |
1996-11-07 |
2001-03-14
|
圣卢西亚 |
否 |
1996-10-04 |
2001-04-05
|
纳米比亚 |
否 |
1996-09-24 |
2001-06-29
|
聖座 |
否 |
1996-09-24 |
2001-07-18
|
馬爾他 |
否 |
1996-09-24 |
2001-07-23
|
塞拉利昂 |
否 |
2000-09-08 |
2001-09-17
|
乌拉圭 |
否 |
1996-09-24 |
2001-09-21
|
哥斯达黎加 |
否 |
1996-09-24 |
2001-09-25
|
奈及利亞 |
否 |
2000-09-08 |
2001-09-27
|
巴拉圭 |
否 |
1996-09-25 |
2001-10-04
|
新加坡 |
否 |
1999-01-14 |
2001-11-10
|
厄瓜多尔 |
否 |
1996-09-24 |
2001-11-12
|
瑙鲁 |
否 |
2000-09-08 |
2001-11-12
|
牙买加 |
否 |
1996-11-11 |
2001-11-13
|
拉脫維亞 |
否 |
1996-09-24 |
2001-11-20
|
圣马力诺 |
否 |
1996-10-07 |
2002-03-12
|
布吉納法索 |
否 |
1996-09-27 |
2002-04-17
|
委內瑞拉 |
否 |
1996-10-03 |
2002-05-13
|
哈萨克斯坦 |
否 |
1996-09-30 |
2002-05-14
|
尼日尔 |
否 |
1996-10-03 |
2002-09-09
|
格鲁吉亚 |
否 |
1996-09-24 |
2002-09-27
|
萨摩亚 |
否 |
1996-10-09 |
2002-09-27
|
博茨瓦纳 |
否 |
2002-09-16 |
2002-10-28
|
科特迪瓦 |
否 |
1996-09-25 |
2003-03-11
|
阿尔巴尼亚 |
否 |
1996-09-27 |
2003-04-23
|
毛里塔尼亚 |
否 |
1996-09-24 |
2003-04-30
|
科威特 |
否 |
1996-09-24 |
2003-05-06
|
阿曼 |
否 |
1999-09-23 |
2003-06-13
|
賽普勒斯 |
否 |
1996-09-24 |
2003-07-18
|
阿富汗 |
否 |
2003-09-24 |
2003-09-24
|
吉尔吉斯斯坦 |
否 |
1996-10-08 |
2003-10-02
|
洪都拉斯 |
否 |
1996-09-25 |
2003-10-30
|
厄立特里亚 |
否 |
2003-11-11 |
2003-11-11
|
利比亞 |
否 |
2001-11-13 |
2004-01-06
|
伯利兹 |
否 |
2001-11-14 |
2004-03-26
|
巴林 |
否 |
1996-09-24 |
2004-04-12
|
塞舌尔 |
否 |
1996-09-24 |
2004-04-13
|
塞爾維亞 |
否 |
2001-06-08 |
2004-05-19
|
苏丹 |
否 |
2004-06-10 |
2004-06-10
|
多哥 |
否 |
1996-10-02 |
2004-07-02
|
列支敦斯登 |
否 |
1996-09-27 |
2004-09-21
|
突尼西亞 |
否 |
1996-10-16 |
2004-09-23
|
坦桑尼亚 |
否 |
2004-09-30 |
2004-09-30
|
卢旺达 |
否 |
2004-11-30 |
2004-11-30
|
圣基茨和尼维斯 |
否 |
2004-03-23 |
2005-04-27
|
吉布提 |
否 |
1996-10-21 |
2005-07-15
|
庫克群島 |
否 |
1997-12-05 |
2005-09-06
|
马达加斯加 |
否 |
1996-10-09 |
2005-09-15
|
瓦努阿图 |
否 |
1996-09-24 |
2005-09-16
|
海地 |
否 |
1996-09-24 |
2005-12-01
|
安地卡及巴布達 |
否 |
1997-04-16 |
2006-01-11
|
喀麦隆 |
否 |
2001-11-16 |
2006-02-06
|
苏里南 |
否 |
1997-01-14 |
2006-02-07
|
尚比亞 |
否 |
1996-12-03 |
2006-02-23
|
佛得角 |
否 |
1996-10-01 |
2006-03-01
|
安道尔 |
否 |
1996-09-24 |
2006-07-12
|
亞美尼亞 |
否 |
1996-10-01 |
2006-07-12
|
衣索比亞 |
否 |
1996-09-25 |
2006-08-08
|
蒙特內哥羅 |
否 |
2006-10-23 |
2006-10-23
|
波黑 |
否 |
1996-09-24 |
2006-10-26
|
摩尔多瓦 |
否 |
1997-09-24 |
2007-01-16
|
帛琉 |
否 |
2003-08-12 |
2007-08-01
|
多米尼加 |
否 |
1996-10-03 |
2007-09-04
|
巴哈马 |
否 |
2005-02-04 |
2007-11-30
|
巴巴多斯 |
否 |
2008-01-14 |
2008-01-14
|
马来西亚 |
否 |
1998-07-23 |
2008-01-17
|
布隆迪 |
否 |
1996-09-24 |
2008-09-24
|
莫桑比克 |
否 |
1996-09-26 |
2008-11-04
|
马拉维 |
否 |
1996-10-09 |
2008-11-21
|
黎巴嫩 |
否 |
2005-09-16 |
2008-11-21
|
利比里亚 |
否 |
1996-10-01 |
2009-08-17
|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
否 |
2009-07-02 |
2009-09-23
|
马绍尔群岛 |
否 |
1996-09-24 |
2009-10-28
|
中非 |
否 |
2001-12-19 |
2010-05-26
|
千里達及托巴哥 |
否 |
2009-10-08 |
2010-05-26
|
加纳 |
否 |
1996-10-03 |
2011-06-14
|
几内亚 |
否 |
1996-10-03 |
2011-09-20
|
危地马拉 |
否 |
1999-09-20 |
2012-01-12
|
汶萊 |
否 |
1997-01-22 |
2013-01-10
|
乍得 |
否 |
1996-10-08 |
2013-02-08
|
几内亚比绍 |
否 |
1997-04-11 |
2013-09-24
|
伊拉克 |
否 |
2008-08-19 |
2013-09-26
|
纽埃 |
否 |
2012-04-09 |
2014-03-04
|
刚果共和国 |
否 |
1997-02-11 |
2014-09-02
|
安哥拉 |
否 |
1996-09-27 |
2015-03-20
|
斯威士兰 |
否 |
1996-09-24 |
2016-09-21
|
緬甸 |
否 |
1996-11-25 |
2016-09-21
|
巴布亚新几内亚 |
否 |
1996-09-25 |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
否 |
1996-09-26 |
2022-09-22
|
葉門 |
否 |
1996-09-30 |
|
所罗门群岛 |
否 |
1996-10-03 |
2023-01-20
|
尼泊尔 |
否 |
1996-10-08 |
|
赤道几内亚 |
否 |
1996-10-09 |
2022-09-22
|
斯里蘭卡 |
否 |
1996-10-23 |
2023-07-25
|
泰國 |
否 |
1996-11-12 |
2018-09-25
|
科摩罗 |
否 |
1996-12-12 |
2021-02-19
|
辛巴威 |
否 |
1999-10-13 |
2019-02-13
|
冈比亚 |
否 |
2003-04-09 |
2022-03-25
|
东帝汶 |
否 |
2008-09-26 |
2022-08-01
|
不丹 |
否 |
|
|
古巴 |
否 |
2021-02-04 |
2021-02-04
|
多米尼克 |
否 |
2022-05-25 |
2022-06-30
|
模里西斯 |
否 |
|
|
沙烏地阿拉伯 |
否 |
|
|
索马里 |
否 |
2023-09-08 |
|
南蘇丹 |
否 |
|
|
叙利亚 |
否 |
|
|
汤加 |
否 |
|
|
图瓦卢 |
否 |
2018-09-25 |
2022-04-01
|
谈判
直到1991年冷战结束,核裁军几乎没有取得进展。条约缔约国当年举行了一次修正会议,讨论将条约转化为禁止所有核武器试验的提案。在联合国大会的支持下,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谈判于1993年开始。
采用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为起草条约做出了广泛努力。然而,裁军谈判会议未能就通过该案文达成共识。在约翰·霍华德总理和亚历山大·唐纳外交部长的指示下,澳大利亚随后将案文作为决议草案提交联合国大会。1996年9月10日,《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全面禁试条约》)以超过大会成员三分之二的多数票获得通过。[23][24]
义务
(第一条):
- 缔约国承诺不进行任何核武器试爆或任何核爆炸,并禁止在其管辖的任何地区进行任何此类核爆炸。
- 此外,每一缔约国承诺不鼓励或以任何方式参与任何核武器试爆或任何核爆炸。
监视
地球物理学和其它技术用于监测条约的遵守情况:包括法医地震学、水声学、次声波和放射性核素监测。前三种监测形式称为波形测量。地震监测是通过位于世界各地的50个主站系统进行的,在签署国有120个辅助站。水声监测是通过一个由11个站组成的系统进行的,该系统由水听器三元组组成,用于监测水下爆炸。水声站可以使用地震仪来测量可能发生的水下爆炸产生的T波,而不是水听器。已经发现,水声波的最佳测量深度为1000米。次声监测依赖于可能发生的核爆炸引起的大气压力变化,截至2019年8月,已有41个台站获得认证。次声测量的最大问题之一是风暴露引起的噪声,这会影响传感器在事件发生时的测量能力。这些技术共同用于监测地面、水和大气中是否有核爆炸的迹象。[25][26][27][28]
放射性核素监测的形式是监测放射性颗粒物或核爆炸产生的惰性气体。放射性粒子发射的辐射可以通过位于世界各地的80个台站中的任何一个进行测量。它们是由核爆炸产生的,可以聚集在爆炸产生的灰尘上。如果核爆炸发生在地下,惰性气体监测可用于验证是否发生了可能的核爆炸。惰性气体监测依赖于测量放射性氙气的增加。氙的不同同位素包括131mXe、133Xe、133 mXe和135Xe。这四种监测方法共同构成了国际监测系统(IMS)。统计理论和方法是《全面禁试条约》监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核查分析提供了信心。一旦条约生效,将在出现合规问题时进行现场检查。[29]
总部设在奥地利维也纳的国际组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禁核试组织)筹备委员会的成立是为了建立核查框架,包括建立和临时运行监测站网络、建立国际数据中心和发展现场视察能力。禁核试组织负责从国际监测系统收集信息,并将分析和原始数据分发给成员国,以通过国际数据中心判断是否发生了核爆炸。确定核爆炸或核试验发生的位置等参数是IDC可以完成的任务之一。如果一个成员国选择断言另一个国家违反了《全面禁试条约》,他们可以要求进行现场检查以进行核实。[30][31]
监测网络由遍布全球的337个设施组成。截至2012年5月,已有260多家企业获得认证。监测站对传输至维也纳国际数据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的数据进行登记。这些数据被发送给已签署该条约的国家。[32]
可能的违规行为
惯性约束聚变
激光驱动
有一个问题是,世界各地慣性局限融合实验是否符合《条约》全面禁止进行所有“核爆炸”的规定,这些设施在小氘氚丸中启动热核聚变。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科学家约翰·努科尔斯被誉为ICF领域的先驱之一,他自己将不到一毫克氘氚的聚变描述为“爆炸”。
美国国家点火设施、法国激光Mégajoule和俄罗斯ISKRA-5都具有双重用途,既支持和平目的的科学研究,也支持对其国家热核武器库存的持续核查和维护。
20世纪90年代,该条约,特别是武器相关裂变试验的“零当量”非临界标准,是美国库存管理计划的推动力。根据该计划,为武器验证提供了计算和实验聚变研究设施的资金,包括磁约束Z脉冲功率设施、惯性激光内爆OMEGA激光器和1997年国家点火设施。1999年,美国能源部在回应参议员汤姆·哈金的关切时表示,“NIF实验不被视为核爆炸”,并且“实现惯性约束聚变所需的大型设施排除了武器化”。1998年,普林斯顿大学的政策研究人员发表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下的纯聚变爆炸问题》。他们寻求禁止测试1014个以上的中子,并禁止使用氚,氚的产量比氘-氘反应提高了约20倍,并构成了助推和热核武器中聚变产量的大部分。这些没有被采用,从那时起,聚变产量增加了11000倍。[33][34]
2022年,聚变能量增益因子达到了3.15兆焦耳,首次获得了大于1的能量增益,相当于752克TNT或三支炸药的化学爆炸,时间尺度为纳秒,而不是化学爆炸的毫秒。这导致人们对《条约》下此类实验的现状以及纯聚变武器的发展越来越担忧。[33]
化学炸药驱动
1992年,俄罗斯科学家使用高爆内爆在不到1纳克的氘氚气体中引发聚变,释放出1014个中子和相当于60毫克TNT的能量。[35]
非签署国核试验
自1996年《全面禁试条约》开放供签署以来,有三个国家进行了核武器试验,即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鲜,它们都是非签署国。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在1998年进行了两次试验。朝鲜进行了六次宣布的试验,分别于2006年、2009年、2013年、2016年和2017年进行了一次。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筹备委员会建立的国际监测系统监测到了朝鲜的所有六次试验。据信,朝鲜于2016年1月进行了一次试验,美国地质调查局测量的5.1级“人工地震”证明了这一点。据推测,朝鲜第一次成功的氢弹试验发生在2017年9月。据估计,其爆炸当量为12万吨。[36][37]
参考文献
- ^ Limited or Partial Test Ban Treaty (LTBT/PTBT) - Nuclear Museum. https://ahf.nuclearmuseum.org/. [2025-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6) (美国英语).
- ^ The Making of the Limited Test Ban Treaty, 1958-1963. nsarchive2.gwu.edu. [2025-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7).
- ^ Partial Test Ban Treaty (PTBT). The Nuclear Threat Initiative. [2025-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1-11) (英语).
- ^ NRDC: Nuclear Data - Table of Known Nuclear Tests Worldwide, 1945-1996. web.archive.org. 2007-10-10 [2025-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0.
- ^ UNODA Treaties Database. treaties.unoda.org. [2025-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27).
- ^ Radiocarbon. web.archive.org. 2016-08-20 [2025-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0.
- ^ Team, GML Web. Education - Stable Isotopes NOAA GML. gml.noaa.gov. [2025-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3-02) (英语).
- ^ The Limited Test Ban Treaty - 50 Years Later: New Documents Throw Light on Accord Banning Atmospheric Nuclear Testing. nsarchive2.gwu.edu. [2025-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12).
- ^ Radiation Studies: Feasibility Study of Weapons Test Fallout | CDC RSB. www.cdc.gov. 2022-12-23 [2025-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4) (美国英语).
- ^ Comprehensive Test Ban Treaty Chronology. nuke.fas.org. [2025-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22).
- ^ SITUS TOTO SLOT LOGIN WEBSITE 5 BANDAR TOGEL TERPERCAYA DI 10 SITUS TOGEL TERBESAR DI ASIA. old.indiatomorrow.net. [2025-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9) (id-ID).
- ^ Nuclear India and the Non-Proliferation Treaty |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web.archive.org. 2017-04-28 [2025-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8.
- ^ undefined. NPT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 INSIGHTS IAS - Simplifying UPSC IAS Exam Preparation. [2025-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2) (美国英语).
- ^ The Flawed Test Ban Treaty. web.archive.org. 2016-09-20 [2025-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0.
- ^ PNE Treaty. 1997-2001.state.gov. [2025-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 ^ Blakeslee, Sandra; Times, Special To the New York. In Remotest Nevada, a Joint U.S. and Soviet Test. The New York Times. 1988-08-18 [2025-03-09].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2) (美国英语).
- ^ Irwin, Lauren. Russia simulates nuclear strike after lawmakers revoke test ban treaty ratification. The Hill. 2023-10-25 [2025-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2) (美国英语).
- ^ Putin revokes Russian ratification of global nuclear test ban treaty. Reuters. [2025-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5) (美国英语).
- ^ Rescheto, Juri. 俄罗斯将重启核试验?. amp.dw.com. 2023-10-18 [2023-10-19] (中文).
- ^ 俄议会上院通过法案撤销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新华网. 新华网_让新闻离你更近. 2023-10-26 [2023-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6) (中文).
- ^ 俄撤銷批准《全面禁止核子試爆條約》 普丁簽署完成立法立即生效
- ^ Status of signature and ratification: CTBTO Preparatory Commission. www.ctbto.org. [2018-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4) (英语).
- ^ Middleton, Alan Attwood and Karen. From the Archives: Australia plays leading role in nuclear test-ban treaty.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2019-09-09 [2025-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6) (英语).
- ^ UNBISnet. web.archive.org. 2011-09-26 [2025-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6.
- ^ CTBT: International Monitoring System.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25-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12).
- ^ Seismology and CTBT Verification. www.ldeo.columbia.edu. [2025-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1-21).
- ^ First Pan-American/Iberian Meeting on Acoustics -**Insert Title of Paper Here**. acoustics.org. [2025-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1-21).
- ^ Building Up the Regime for Verifying the CTBT | Arms Control Association. www.armscontrol.org. [2025-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1) (英语).
- ^ Radionuclide monitoring. CTBTO. [2025-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15).
- ^ CTBTO Preparatory Commission. The Nuclear Threat Initiative. [2025-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10) (英语).
- ^ Technical Issues Related to the Comprehensive Nuclear Test Ban Treaty.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2. Technical Issues Related to the Comprehensive Nuclear Test Ban Treaty.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2-08-01 [2025-03-10]. ISBN 978-0-309-08506-9. doi:10.17226/1047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13).
- ^ U.S. Nuclear Security Administrator D'Agostino visits the CTBTO. CTBTO. [2025-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01).
- ^ 33.0 33.1 The entanglement of fusion energy research and bombs.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2025-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23) (美国英语).
- ^ Jones, Suzanne L.; von Hippel, Frank N. The question of pure fusion explosions under the CTBT. Science & Global Security. 1998-01-01, 7 (2). ISSN 0892-9882. doi:10.1080/08929889808426452.
- ^ Jones, Suzanne L.; von Hippel, Frank N. The question of pure fusion explosions under the CTBT. Science & Global Security. 1998-01-01, 7 (2). ISSN 0892-9882. doi:10.1080/08929889808426452.
- ^ McKirdy, Euan. North Korea announces it conducted nuclear test. CNN. 2016-01-06 [2025-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3-04) (英语).
- ^ Shaffer, Leslie. North Korea claims successful hydrogen bomb test. CNBC. 2017-09-03 [2025-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3) (英语).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