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 裔俄羅斯 旅行家保羅.伊比斯 所繪製的公廨圖畫(1877年)
西拉雅族 公廨內鹿 骨(鶯歌陶瓷博物館 藏)
公廨 (西拉雅語 :Kuwa;大武壠語 :Kuba、Kuva、Kuma[ 註 1] ;馬卡道語 :Konkai),文獻漢字亦作「公界 」、「公堺 」[ 1] :124 (廨界堺臺灣話 皆同音:kài);另俗稱三片壁(臺灣話 :sann phìnn piah ),於現代臺灣通常是指西拉雅族 、大武壠族 或馬卡道族 等原住民族祭祀阿立祖 、太祖 等祖靈的場所,但根據文獻記載過去公廨亦具有「青年會所」、「議事場所」等功能[ 1] :125 。
鄒族 稱其男子會所為 Kuba、 卑南族 少年會所 trakuban 的語幹也是 kuba [ 2] ,另舊茂林部落 男子會所的魯凱語 Ckobo 發音也類似[ 3] ,均有儀式、男子訓練及公眾議事等場域功能,但目前並不確定它們與大武壠等族的公廨(Kuba)有什麼樣的共同脈絡或淵源。
詞源
「公廨」一詞在中文裡面原是指「官署」[ 1] :124 ,如中國隋唐時代的「公廨田」指的即是官署所擁有的田地[ 4] 。最早使用該詞用來指稱西拉雅等族群的 Kuwa、Kuva、Kuma 或 Kuba 之文獻,可追溯至中國明朝陳第 的〈東番記 〉,該文提到「族又共屋,一區稍大,曰公廨。少壯未娶者,曹居之。議事必於公廨,調發易也。」[ 1] :124 。而在清朝文獻中,黃叔璥 《臺海使槎錄 》與余文儀 《續修臺灣府志》則將「公廨」一詞當成官名使用,但周鍾瑄 《諸羅縣志 》一書則用來指通事辦公的地方[ 1] :127、128 。清末的《安平縣雜記》則使用「公界」一詞,來指稱西拉雅族的宗教場所[ 1] :128 。
分類
西拉雅族公廨
西拉雅族吉貝耍 部落的學者段洪坤指出,並非所有祭拜阿立祖(阿立母、太祖)的場所都可稱做公廨[ 1] :130 ,並將這些祭祀場所分為四類如下:
類別
定義
範例
社群性大公廨
為聚落共同的信仰中心,相當於漢人的「公厝」、「庄頭廟」[ 1] :131
角頭公廨
僅由聚落的某一角頭所共同祭祀的公廨[ 1] :132 。
合壇太祖祠廟
是西拉雅族文化與漢人文化混合之後形成的宗教場所,已非嚴格定義上的西拉雅族公廨;除了阿立祖(太祖)外還會同時供奉漢人的神祇[ 1] :137 。
田頭太祖
由低矮三面壁構成的建築,通常無法讓人進入,是西拉雅族為祈求田園作物生長順利且不被宵小竊取而請阿立祖(太祖)坐鎮之處[ 1] :140 。部分地區的田頭太祖為日後取得土地的漢人繼續供奉[ 1] :141
大武壠族公廨
小林村大武壠族人於夜祭當日上午翻修部落公廨情形。
大武壠語 稱公廨為 Kuba(小林村 )、Kuva(甲仙 )或 Kuma(荖濃 ),因此在小林村,老一輩族人仍稱太祖 為 「Kuba 祖」。大武壠族各部落對公廨稱呼如下:
部落
大武壠語
小林村、六龜
Kuba
阿里關、甲仙埔
Kuva
匏仔寮、荖濃、大庄
Kuma
大庄
Ali-kuma
一般大武壠族公廨採坐西朝東。以小林村為例,國民政府來臺前的公廨仍以下列的建材建築[ 5] :
屋頂:族語稱 hasa。鋪屋頂的主要建材為白茅 ;五節芒 較容易腐爛,容易漏水,非首選建材。另以箭竹 夾茅草,因箭竹長度適當,也較堅固,只是箭竹在小林村一帶生長在海拔較高處,取材較費時費力。也可以桂竹 代替。
竹刀:屋頂兩旁插有箭竹製作的竹刀七支,向上呈散開狀。將箭竹與茅草固定時會採用麻竹 ,以一年生的麻竹柔軟度最適中,取下後削薄、殺青。
屋樑:主要建材為長枝竹 ,長度、柔軟度最為適中。並以黃麻 將長枝竹與柱子捆綁固定。
中柱:族語為 kayu,過去以較堅韌的木材作為主要建材,現已以刺竹 代替。因其信仰地位,族人一貫稱之為「向柱」。
向笱:族語為 kegitangta' agisen,族人又稱之為「向神座」,和向柱共同構成大武壠族公廨最神聖的場域空間,是太祖 的所在。公廨中用來放置給祖靈供品的笱必須以刺竹 製作,彈性較佳,不像一般族人捕魚的魚笱 可以其他竹材製作。
向竹:族語為 malubiu,為一約莫五層樓高之刺竹豎立於公廨前東方廣場,向竹末端必留竹葉。向竹上方與竹體垂直交叉綁有茅草七束,據說是給 7 位太祖降下的「天梯」。向竹末處另繫上一綑茅草,狀似人頭,族人表示早期大武壠族人仍有出草殺敵 習俗時,成功獵回的敵方領袖人頭即綁在向竹之上,以威嚇來犯之敵方部落,後以現在的茅草代替。
大武壠族公廨形制大致如上,但各部落公廨型制或有不同,例如荖濃 、六龜 的公廨內無中柱,但仍有向笱放置在公廨內角落(荖濃)或供桌下(六龜)。另荖濃屋簷及屋內置有烏鴉各 2 隻,另一說為烏鴉、老鷹各 1 隻[ 6] 。
各地大武壠族公廨
臺南
六重溪 :臺南市白河區六重里六重溪76-15號。竹籠厝搭建的公廨分為兩室,分別祀奉清水老君與太祖五姊妹,太祖五姊妹沒有形體,以5個甕依序排列,用米酒與檳榔祭祀,另祭祀一尊尪姨神尊,牆上有漢字記音寫成的牽曲歌詞。每年農曆9月14日晚上到9月15日凌晨,則是太祖五姊妹的夜祭。
險潭 :險潭公廨 位於臺南市白河區仙草里白水溪庄,以鐵皮屋搭建,中間水泥仿作大麻竹三根,前方祭台有三個陶甕,代表太祖三姊妹。
高雄
最近翻修約在 1970 年左右,仍保留相對古老的建築方式,是目前樣式最古老的大武壠族公廨。
小林村公廨經歷了三次遷址。初期為了避免日本人的關注,約莫 1920 年代起,小林村公廨設置在名為「倒追仔」(臺灣話 :tó-tūi-á ,現小林村紀念公園 對面)的部落外圍之地,之後遷到「儘早溝」(臺灣話 :kīm-tshiá-kau ,玄天上帝廟的原址)。可能因水災關係,之後小林村公廨又遷到外環道旁的徐家農地。直到 2009 年八八水災 重創小林村,公廨是於五里埔 的現址重建[ 5] 。
六龜公廨位於六龜神農宮左側殿,稱為公祖廟。根據《高雄縣六龜鄉神農宮公祖廟沿革》,當地平埔祖先千年前渡海來臺時,於海上遭遇颱風,幸有「公祖」顯靈,引領族人登入臺灣落地生根,因而在此以石頭放置於魚笱 ,供奉公祖,每逢旱災求雨均有求必應。[ 7]
日治時期曾遭焚燒,後於 1947 年於公廨原址重建,後遇神農大帝出鑾駕,原址改建為神農廟,公祖於是以祖靈旗形式收編於神農大帝之下;1977 年隨神農宮遷至華北街 60 號的現址。[ 7]
原四社寮部落公廨,現為甲仙祖師祠,至今祠內供桌下仍供奉大武壠族太祖。 四社寮大武壠族人曾在甲仙一帶建立一座小公廨,地址正位於今甲仙區 忠孝路與臺29線交界附近,是為今甲仙祖師祠 的前身,至今該祖師祠仍記載一段往事:1994 年間,番太祖 托夢並成功讓當時在祖師祠正對面興建大樓的建設公司短時間大賣 8 成以上物件;為了還願,建設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及甲仙地方人士共同出資興建甲仙祖師祠,於 1995 年落成。至今祠內供桌下仍供奉太祖。
匏仔寮曾有公廨,地址位於今寶隆國小對面,公廨內中央地板置一石板以放置供品,向神座則呈三角簍形,屋角有竹劍五支及一木鳥,門前豎一向竹,上方紮茅草七層[ 8] 。後隨著部落的太祖遭屏東來的王爺收伏[ 9] ,公廨也跟著沒落,遭人破壞。
花蓮
花蓮大庄部落大武壠族公廨
高雄荖濃部落大武壠族公廨
高雄六龜部落大武壠族公廨
台南六重溪部落大武壠族公廨
馬卡道族公廨
馬卡道族 現今主要分布於屏東縣 沿山地帶,近年來積極復興該族傳統文化。主要的公廨有三:
註釋
參考文獻
參見
外部連結
部落
甲仙大武壠族刺繡 文化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