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前原国家政权或地区 |
分裂出的新国家政权或地区 |
分裂原因 |
现况
|
中華民國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因为國共內戰而分裂,內戰结束后,大陸地區建立了新的国家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華民國实际控制领土缩减到自由地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为了联合国会员国,亦是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主权国家。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控制大陸)和中華民國(實際控制台灣)至今雙方各自宣稱是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各自的法定领土均包含对方,中華民國的主張在1949年至1971年受到廣泛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張則在現今受到国际廣泛認知。中華民國的主張仍有13個國家承認。雙方皆不承认对方是主權獨立国家。 |
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为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及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是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主权国家。中華民國在台湾地區繼續存在,未被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但關於兩者谁是「一個中国」的合法代表,各国對此存在不同看法。
|
索马里 |
索馬利蘭 |
因为索马里内战而分裂,內戰第一階段,源於反對索馬里穆罕默德·西亞德·巴雷總統高壓政權的叛亂。1991年巴雷總統被推翻後,發生了一場反革命,企圖令他能夠重新領導國家。[2]然而越來越多的暴力事件,令混亂的局面演變成為一場人道主義危機,而全國则陷於無政府狀態。1991年,索馬里蘭共和國宣布獨立,以設法与產生更多激战的南部地區有所隔絕。索馬里蘭共和國並未獲得國際社會的正式承認。其疆域主要在索馬利亞的西北部地區,介於吉布提共和國和索馬里東北邦特兰地區之間的地區。
|
目前索马里兰维持其独立地位,未被国际社会普遍承认。
|
苏丹 |
南蘇丹 |
因第二次蘇丹內戰而分裂,始於1983年,是1955年至1972年之第一次蘇丹內戰的延續。這場戰爭主要地點是蘇丹南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後平民死亡人數為最多的一場戰爭[3],大約有190萬名南蘇丹平民死亡,以及超過400萬人被迫離開家園。2005年1月,作戰雙方簽訂《全面和平協定》,內戰結束。雙方協定,南蘇丹在此後6年實行自治,於2011年舉行的獨立公投通過,並於2011年7月9日0時宣告獨立,約有30個國家的元首參加南蘇丹共和國的獨立慶典儀式,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也參加了成立儀式,南蘇丹是目前世界上最新成立的國家(以聯合國成員國計)。
|
目前南苏丹为联合国、非洲联盟及东非共同体的成员国,是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主权国家。
|
摩尔多瓦 |
德涅斯特河沿岸 |
因为德涅斯特河沿岸战争自摩尔多瓦独立出去;聶斯特河東岸在歷史上從未屬於過摩爾達維亞公國或比薩拉比亞。在1940年,蘇聯佔領摩爾達維亞成立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之後,聶斯特河東岸地區被劃入烏克蘭和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不過聶斯特河沿岸地區摩爾多瓦人只佔總人口的不到四成,大多數人是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蘇聯解體之後,聶斯特河沿岸地區的斯拉夫人擔心摩爾多瓦和羅馬尼亞統一,自己的語言和文化會消失。加上聶斯特河沿岸地區生活水平比摩爾多瓦其他地區普遍要高,獨立運動隨即開始。1990年9月2日,德涅斯特河沿岸最高蘇維埃宣布自摩爾多瓦獨立,成立直属于苏联內的苏联加盟共和国。兩者開始發生衝突。1992年,摩爾多瓦有了自己的軍隊指揮,雙方的武裝衝突升級。摩爾多瓦加入聯合國之後戰爭全面爆發。這場戰爭最後以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獲勝告終。 |
俄罗斯支持下的德涅斯特河左岸的赢得胜利。德涅斯特河沿岸成为事实上的独立的共和国,但国际上公认是摩尔多瓦共和国的一部分
|
衣索比亞 |
厄立特里亚 |
因为埃厄战争及厄立特里亚独立战争,1961年至1991年期间厄立特里亚为脱离埃塞俄比亚而发起的独立战争。这场战争在埃塞俄比亚内战之前就已爆发,在内战之中仍然在继续。埃塞俄比亚内战结束后不久,厄立特里亚自治政府在联合国的主持下发起公投,正式脱离埃塞俄比亚独立建国。厄立特里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是埃塞俄比亚的一部分,后来与埃塞俄比亚同时从意大利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埃塞俄比亚当局宣称厄立特里亚是埃塞俄比亚的领土,1950年代初,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组成了一个联盟,厄立特里亚作为埃塞俄比亚的一个省,获得联合国大会的承认。不过,厄立特里亚的独立运动势力一直存在着,并用武力斗争手段谋求独立,最著名的就是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在1974年军人夺取埃塞俄比亚政权之后,埃塞俄比亚当局获得苏联的支持。直到1980年代苏联采用开放政策并开始经济改革为止,渐渐断绝了对埃塞俄比亚的帮助。1991年,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击败埃塞俄比亚军队,占领了厄立特里亚全境。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也在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的帮助下推翻了门格斯图独裁政权。1993年4月,在联合国主持下,厄立特里亚举行全民公投,几乎全体一致地支持从埃塞俄比亚独立。埃塞俄比亚承认了公投的合法性,厄立特里亚获得独立。 |
目前厄立特里亚是被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主权国家,是联合国会员国。2019年兩國簽屬和平協定結束衝突並建立外交關係
|
乌克兰 |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 |
因2014年烏克蘭危機及顿巴斯战争从乌克兰独立,被乌克兰认定为非法组织,仅得到南奥塞梯、阿布哈兹等相同遭遇政权的承认。2022年9月30日俄罗斯吞并乌克兰四州,俄罗斯对俄占乌克兰领土上组织了吞并公投,卢甘斯克、顿涅茨克、扎波罗热和赫尔松加入俄罗斯联邦。 |
目前为俄罗斯自治共和国、俄罗斯联邦主体。
|
乌克兰 |
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 |
因2014年烏克蘭危機及顿巴斯战争从乌克兰独立,被乌克兰认定为非法组织,仅得到南奥塞梯、顿涅茨克等相同遭遇政权的承认。2022年9月30日俄罗斯吞并乌克兰四州,俄罗斯对俄占乌克兰领土上组织了吞并公投,卢甘斯克、顿涅茨克、扎波罗热和赫尔松加入俄罗斯联邦。 |
目前为俄罗斯自治共和国、俄罗斯联邦主体。
|
乌克兰 |
克里米亞共和國及 塞瓦斯托波爾 |
因克里米亚入俄,半岛全体公民投票加入俄罗斯联邦。 |
目前为俄罗斯自治共和国、俄罗斯联邦主体。
|
巴勒斯坦 |
约旦河西岸
加沙地带
|
因加沙戰爭而陷入分裂,約旦河西岸地區为法塔赫治理,加沙地带为哈马斯执政。两地分治。 |
目前维持现状,但哈马斯亦参加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的选举。
|
伊拉克库尔德斯坦 |
库尔德斯坦民主党
库尔德斯坦爱国联盟
|
1992年伊拉克库尔德斯坦议会选举后,分别拥有100个席位中的50个的两个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地区主要党派,库尔德斯坦民主党和库尔德斯坦爱国联盟,决定建立联合政府。[4]但由于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内战的爆发,联合政府不久就垮台了,内战一直持续到1998年。内战导致了两个对立的库尔德政府的产生,一个在埃尔比勒,由库民党控制,另一个在苏莱曼尼亚,由库爱盟控制,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总统。 |
2002年10月,库民党与库爱盟达成官方和解,[5]2005年1月30日进行2005年伊拉克库尔德斯坦议会选举,2005年6月14日库民党领袖马苏德·巴尔扎尼由议会任命为新总统。[6]2009年,总统改为选举产生,在2009年7月25日的2009年伊拉克库尔德斯坦总统选举中,巴尔扎尼得以连任。[7]
|
利比亞 |
民族统一政府
民族稳定政府
|
因第二次利比亞內戰而陷入分裂,原本主導大國民議會的伊斯蘭政黨在2014年6月的大選中失利。
|
2021年2月,國民代表大會批准成立民族统一政府,作为过渡政府,随后民族统一政府于3月15日在托布鲁克宣誓就职,利比亚实现名义上的统一[12]。然而第二年3月3日,国民代表大会在苏尔特另立对立的民族稳定政府,利比亚再次分裂[13]。5月,民族稳定政府试图进军首都的黎波里,东西部爆发新一轮冲突达9个月[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