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门![]() 北京城门是明清北京城各城门的总称。根据等级以及建筑规格的差异,分为宫城城门、皇城城门、内城城门、外城城门四类。明清北京城有宫城城门四座(一称六座)、皇城城门四座(一称六座、或七座、或八座)、内城城门九座、外城城门七座,在民间有“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 外城城门北京外城共有七门,南面三门,东西各一门,此外还有两座便门。外城的城樓都比內城矮小。最高大的是位於中軸線最南端的永定門,城樓約高20米,為重檐歇山頂,面闊7間,進深3間,於正陽門遙相呼應。其次是廣寧門(現名廣安門),该门只是比永定門矮了一點。廣渠門、左安門、右安門都是單檐歇山頂一層的城樓,高度仅15米左右,東便門和西便門形制更小。 外城城门外在明朝建成之后只有瓮城,直至乾隆时期才增筑箭楼。与城楼相同,外城箭樓的形制也比内城箭楼更小。永定門箭樓正面有兩排箭孔,每排7孔,左右兩側兩排箭孔,每排3孔,共有26個箭孔。箭樓的後面沒有抱廈,只有一道門。而廣安、廣渠、左安、右安四門又次之,只有22個箭孔。東便門和西便門最小,只有8個箭孔。与内城瓮城不同的是,外城瓮城城门均设在箭楼下,与城门门洞在一条直线上,而且瓮城内没有关帝庙。 永定门位于外城南垣正中。清朝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仿照内城城门重建,为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两层楼,通高26米,面阔五间(24米),进深三间(10.5米)。箭楼规制甚小,面阔仅三间(12.8米),进深一间(6.7米),单檐歇山顶灰瓦。瓮城为方形,东西宽42米,南北深36米,外侧两端抹为圆角。箭楼辟两层箭孔,南面每层7个,东西每层3个。箭楼城台下辟单孔券门。永定门瓮城于1950年拆除,箭楼、城楼于1957年拆除。2004年在原城楼偏北的位置重建了城楼。 左安门位于外城南垣东端。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面阔三间(16米),进深1间(9米),高6.5米,连城台通高15米。瓮城为半圆形,东西宽23米,南北深29米。箭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小式建筑,灰筒瓦顶,面阔三间(13米),深一间(6米),高7.1米,箭孔和瓮城门洞设置与永定门相同。1930年代将城楼、箭楼拆除,1953年将两楼城台及瓮城拆除。
右安门位于外城南垣西端。俗称“丰宜门”(因金中都丰宜门在其附近)或“南西门”。其城楼、瓮城、箭楼的规制与尺寸同左安门相同。1956年将瓮城、箭楼拆除,1958年将城楼拆除。 广渠门![]() 位于外城东垣正中偏北。俗称“沙窝门”。规制与左安门相同。1930年代将箭楼拆除,1953年将城楼、瓮城拆除。 广安门![]() 位于外城西垣正中偏北。明代称广宁门,又名彰义门(该门与金中都彰义门在同一轴线上)。清朝道光年间为避清宣宗旻宁之讳改为现名。原规制与广渠门相同,乾隆三十一年,以该门为南方各省进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门规格,仿永定门城楼加以改建。改建后的广安门城楼高两层,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通高26米,面阔三间(13.8米),进深一间(6米)。瓮城原为半圆形,乾隆时改建为圆角方形,宽39米,深34米。广安门瓮城及箭楼于1940年代拆除,城楼于1957年拆除。 ![]() 东便门位于外城东北角。嘉靖时修筑外城,财力不足,因此在此处将东南角楼包入,留一临时性城门作为出入通道,故未命名,及至建成10年后才命名为东便门。城楼规制与左安门等城门相似,但更为窄小,面阔只有11.2米,进深为5.5米,城楼连城台通高12.2米。东便门城门下没有辟券门,而是设置过木式方门。箭楼为乾隆时添建,设箭孔两层,北面每层4孔,东西每层2孔。东便门瓮城、箭楼于1930年代失修拆除,城楼于1958年修建北京火车站时拆除。 西便门![]() 位于外城西北角。城楼通高10.5米,其他形制、尺寸与东便门相同。西便门城楼、箭楼、瓮城于1952年拆除。 内城城门正阳门位于北京内城南垣正中。明永乐十七年修筑,原沿用元大都城南面正中城门之名——丽正门,正统时改为现名。正阳门城楼位于高13.2米的城台上,楼高两层、27.76米,面阔七间(41米),进深三间(21米),为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城台正中辟有券门,门内设千斤闸。正阳门南设有箭楼,俗称“前门”,亦宽七间,后有抱厦,楼上南面设四层箭孔,每层13个(内城其余八门箭楼为每层12个箭孔),东西各设4层箭孔,每层4孔。箭楼与门楼之间为瓮城,宽108米,深85米,东西设有两座闸楼,于闸楼下开券门,门内也有千斤闸。平时箭楼及东闸楼下的城门关闭,出入百姓绕行西闸楼下券门。 正阳门箭楼在1900年义和团拳民焚烧前门外大栅栏时被飞溅火星引燃烧毁,城楼在当年冬天被生火取暖的印度士兵不慎烧毁,后均重建。为改善交通,正阳门瓮城在1915年被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拆除。1965年经周恩来批示,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得以保留。 北京内城的瓮城内都各有一座庙,而唯独正阳门有两座庙,东为关帝庙,西为观音庙。正阳门关帝庙内塑像为明朝原物,清朝皇帝由天坛郊祭回宫时必在庙内拈香。庙内有“三宝”,一为大刀,一为关帝画像,一为白玉石马。文革期间,正阳门关帝庙与观音庙一同拆除。 崇文门![]() 位于内城南垣东边,又名海岱門(俗称哈德门)。永乐十七年修建。正统朝之前名为文明门,沿用元大都城文明门之名。正统朝后取《左传》“崇文德也”之典改名崇文门。并在正统朝期间增建瓮城、闸搂、箭楼。 崇文门城楼面阔五间(通宽39.1米),进深三间(24.3米),城楼为两层,连同城台通高35.2米。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箭楼与正阳门箭楼形状相似,但尺寸略小。瓮城宽78米,深86米,西面辟闸楼、券门。崇文门关帝庙在瓮城内东北角,南向。1900年,崇文门箭楼在义和团之乱中被英军开炮击毁,1920年拆除。1950年拆除崇文门瓮城。1966年拆除崇文门城楼。
宣武门![]() 位于内城南垣西边。永乐十七年扩建北京南城墙时修建。正统朝之前沿用元大都城顺承门之名,民间谐音俗称为“顺治门”。正统朝时重建城楼,增建瓮城、闸搂、箭楼,并取张衡《东京赋》“武节是宣”改称宣武门。 宣武门城楼面阔五间(通宽32.6米),进深三间(23米),城楼为两层,连同城台通高33米。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箭楼与正阳门箭楼形状相似,但尺寸略小。瓮城宽75米,深83米,东面辟闸楼、券门。宣武门关帝庙在瓮城内西北角,南向。1927年拆毁宣武门箭楼,1930年拆除宣武门瓮及箭楼城台,1965年拆除宣武门城楼。 东直门![]() 位于内城东垣北边。原址为元大都崇仁门。永乐十七年取“东方盛德属木、为春”和“直东方也,春也”之意,改为现名[1]。 东直门城楼面阔五间(通宽31.5米),进深三间(15.3米),城楼为两层,连同城台通高34米。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箭楼与正阳门箭楼形状相似,但尺寸略小。瓮城为元朝末年所修,因为当时崇仁门为东垣正中城门,因此瓮城几乎为正方形,南北宽68米,东西深62米,南面辟闸楼、券门。东直门关帝庙在瓮城东北角,南向。1915年修建环城铁路时拆毁东直门瓮城和闸楼,1930年拆除东直门箭楼。1958年拆除箭楼城台。1965年拆除东直门城楼。
朝阳门![]() 位于内城东垣正中。原址为元大都齐化门。民间俗称亦为齐化门。朝阳门城楼、箭楼形制与崇文门相似,城楼宽31.35米,深19.2米,城楼连同城台通高32米。瓮城宽68米,深62米,北侧辟闸楼、券门,朝阳门关帝庙位于瓮城东北角,南向。1900年朝阳门箭楼被日军火炮击毁,1903年重建。1915年修建环城铁路时拆除瓮城。1953年拆除城楼及其城台。1958年拆除箭楼。
西直门![]() 位于内城西垣北边。原址为元大都和义门。永乐十七年取西方属义之理改为现名。西直门城楼、箭楼形制与东直门相似,城楼宽32米,深15.6米,城楼连同城台通高32.75米。瓮城宽68米,深62米,南侧辟闸楼、券门,西直门关帝庙位于瓮城东北角,南向,1930年代被拆除。西直门是北京最后一座保存完整的城门,但1969年修建北京地铁时仍将瓮城、箭楼、城楼全部拆除。其间曾在箭楼城台中发现元代修建的和义门瓮城门洞,但亦被拆除。
阜成门![]() 位于内城西垣正中。原址为元大都平则门。民间俗称亦为平则门。明洪武14年重修,正统元年重建。取《尚书》“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成九牧,阜成兆民”之典,改称阜成门。 阜成门城楼、箭楼形制与朝阳门相似,城楼宽31.2米,深16米,城楼连同城台通高30米。瓮城宽74米,深65米,北侧辟闸楼、券门。阜成门关帝庙位于瓮城东北角,南向。1935年拆除箭楼与闸楼。1953年拆除瓮城和箭楼城台。1965年拆除城楼。
德胜门位于内城北垣西侧。明初将元大都健德门改称德胜门,寓意明军以德取胜。洪武四年改筑北京城垣时向南移建。城楼宽31.5米,深16.8米,城楼连同城台通高36米。瓮城宽70米,深118米,在内城各城门中仅次于正阳门。瓮城西侧辟闸楼、券门。德胜门真武庙位于瓮城北边正中,南向。1915年拆除瓮城。1921年拆除城楼。1955年拆除城台。因该门瓮城南北进深很长,箭楼位置比安定门箭楼偏北50余米,未阻挡地铁施工,因此未被拆除。1979年拟拆除箭楼,后得以保留。
安定门![]() 位于内城北垣东侧。明初将元大都安贞门南移修建,并改称安定门,取“天下安定”之意。城楼宽31米,深16.05米,城楼连同城台通高36米。瓮城宽68米,深62米。瓮城西侧辟闸楼、券门。1915年拆除瓮城。1969年拆除箭楼、城楼。
内城新辟城门内城9门之外,为了交通便利,自清末到民国又开了几座城门。 ![]()
皇城城门北京皇城共有八门,但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将其中部分忽略,因而有四门、六门[2]、七门、八门等说法。
大明门![]() 明代大明门、清代大清门、民国中华门,皇城正门。为砖石结构宫门式建筑,基础为汉白玉须弥座,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面阔五楹,正中辟三门阙,汉白玉门槛。1644年清顺治元年改名为“大清门”。门上镶嵌汉白玉石匾,上有青金石琢磨的“大清门”三字,背面为“大明门”三字。辛亥革命后,1912年将此门改名为中华门,改悬蓝地金字“中华门”木匾。为扩建天安门广场,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于1954年被拆除。现址为毛主席纪念堂。 长安左门长安左门又称“长安东门”,位于天安门左前方,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南门偏东处。规制与大明门相似。门三阙,券门,汉白玉石门槛,单层歇山黄琉璃瓦顶,红墙,基础为汉白玉石须弥座。长安左门为皇城天安门的东复门。因明清最高一级科举考试——殿试(春闱)后,考中进士的考生姓名会被写在一张长长的黄榜上,在鼓乐御杖引导下,从午门接出,向南经天安门,再向东至长安左门出来,张挂在长安左门外临时搭建的龙棚内。参加科举殿试的举子们在此等候“传胪”(举子们纷纷聚集于此看榜),一旦金榜題名,犹如鱼跃龙门,所以古时人又称此门为"龙门",或谓"孔圣门",意由孔圣之学而登此"龙门"。为附'左青龙、右白虎'之意,又称"青龙门"。为扩建长安街,于1952年8月拆除。 长安右门长安右门又称“长安西门”,位于天安门右前方,今中山公园南门偏西处。规制与大明门相似。长安右门为天安门的西复门。每年的 '秋审'、'朝审',都在此门内举行,届时各省及刑部的死囚均要入此门进行讯问,确认无疑者即绑缚刑场执行。犯人提押至长安右门下车,再由长安右门的南门洞走入,一字形地跪在公案桌前,听候审讯。明清时在此门内的西千步廊勾决死刑犯人,每年冬至这天的一大早,所有的死刑犯就要被装进囚车,押赴刑场砍头(明代要押送到西四牌楼,清代则要押送到菜市口)。因此,囚犯一旦被押入长安右门就如同进了“虎口”,凶多吉少,很难生还,故称此门为“鼍(音:tuó)门”,俗称“虎门”。为附'左青龙、右白虎'之意,又被称为“白虎门”或“虎门”。为扩建长安街,1952年8月拆除。 承天门![]() 天安门(承天门)明代永乐年以前,承天门只是一个木牌坊,可是被烧毁了,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始建为城门,永乐十八年(1420年)竣工,沿用原名承天门,意为“承天启运,受命于天。”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后称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定国”之意。《大明会典》以大明门为皇城正门,承天之门和端门则为宫城正门的外门。《大清会典》则称“天安门为皇城正门”,大清门为正门外的复门。城门建于城台之上,在高1.59米、平面2000余平方米雕刻精美的汉白玉须弥座上,有高10余米的红色墩台。城台通高14.6米,辟五道门阙。城台上为九间五进重檐歇山顶殿宇(明初为五间三进)式城楼,覆黄琉璃瓦,通高33.7米(在1970年重修后,升高了一米,通高34.7米)。城楼内60根巨大的红漆描金木柱托举着巍峨的城楼,重檐歇山顶,面宽九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充分体现了皇帝九五至尊的威严。金龙和玺彩绘的天花板上悬挂着精美宫灯。1958年对城台进行改造,将登城马道包入城台内。后又有多次改造、翻修和大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经历过四次修缮。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帝颁诏之地。遇有新皇登基,大婚,祭天祭地等重大庆典活动和皇帝父母进宫才会启用,另外皇帝御驾亲征或大将出征,都要在天安门前祭路,祭旗,以求马到成功,凯旋归来。天安门前长安街北沿正对东、西王公桥与品级桥中间部位,立有一对高达10米,重达20吨,汉白玉制成的华表,明、清时期的华表,取“华丽屋饰外表”之意,变成了皇家主体建筑的高大陪衬物。华表一般立在皇宫和陵寝前。立在陵寝前的称作“墓表”。华表由三部分组成:台座、台柱和承露盘上的小兽。承露盘上的小兽叫犼,是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喜欢望天,所以也叫望天犼或朝天犼。同样的华表在天安门前、后各有一对,共四只。天安门前一对华表上的犼头朝南,叫做“望君归”,即希望皇帝不要留恋外面的山水而废弃朝政,应该及时回到宫中处理政务。天安门后的一对华表上的犼头朝北,面向皇宫,叫做“望君出”,即希望皇帝不要整天在宫中行乐,要及时出宫体察民情。两华表内侧各有一座高大的汉白玉精心雕成的石狮,立于王公桥外侧栏杆(靠品级桥一侧的栏杆)桥头。天安门前、后各有一对石狮,东雄西雌,头部歪向内侧,仿佛守卫皇帝的“御路”,象征皇帝的尊贵和威严。城楼前这两对雄健的石狮和挺秀的华表巧妙地相互配合,使天安门气势磅礴,成为一座完整的古代建筑艺术杰作。城楼前有外金水河,宫城内有内金水河。这条河是从北京的西北方向被引过来的,而在阴阳五行中,西属金,北属水,所以这条河命名为金水河,河上飞架7座汉白玉雕栏石桥,中间一座最宽阔的称“御路桥”,专为皇帝而设;“御路桥”两侧有宗室亲王过往的“王公桥”;“王公桥”左右的“品级桥”是供三品以上官员行走的;四品以下的官员和兵仡,夫役只能走“公生桥”。公生桥架在太庙也就是今天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和社稷坛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公园门前。 端门![]() 位于皇城天安门与宫城午门之间,南北中轴线上,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修,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重建,并增建城台、城墙。1955年大修。“端门”意为“端正之门”。在天安门之北,其规制与天安门相同。为五门阙。端门可以算作午门的外门(宫城外门),相当于周礼天子五门之制里的雉门或库门。[註 1] 明清时,逢皇帝上朝,百官皆跪于端门,待皇帝召见,方可穿过端门、午门左门洞或右门洞、太和门而入太和殿觐见。端门城楼在明清两代主要是存放皇帝仪仗用品之处。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端门城楼是历史博物馆的文物仓库。 东安门位于皇城东垣偏南,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木结构殿宇式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中辟三门,各有一对红漆金钉门扇。门内另有东安里门,为随墙门式建筑。1912年2月27日,袁世凯为避免南下就任总统,唆使曹锟率北洋军发动壬子兵变,东安门被烧毁。2001年将遗址清出辟皇城遗址公园。 西安门位于皇城西垣偏北。规格同东安门。1950年12月1日因附近摊贩不慎失火而被焚毁,后文化部文物局制作楠木模型纪念。 厚载门位于皇城北垣中轴线上。明朝时称为“北安门”。规格同东安门,但体量稍大。1954年至1956年拆毁。 宫城城门![]() 此外,《清会典》中有宫城六门的记载,是将午门东西两阙下的左右掖门算作单独的城门。 另明代有紫禁城八門一说,包括宫城四门、左右掖门,及后来算作皇城城门的承天门(天安门)和端门。[3] 午门宫城正门。建于13.5米高的凹字形城台上,正楼为九间五进重檐庑殿顶殿宇,左右为深阔各五间的方亭,向南各以十三间廊庑(俗称“雁翅楼”)与南端方亭连接。乾隆朝后在城台左右两阙下分置嘉量、日晷。城台正中辟三门阙,为过梁式方门,城台左右拐弯处有两座掖门。 神武门宫城北门。五间三进重檐庑殿顶殿宇,无雀替。下为三阙过梁式方门。明清时此门外还有北上门,1950年代拆除。 东华门宫城东门,规制与神武门相同。 西华门宫城西门,规制与神武门相同。 注释参考文献外部链接参见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