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式12公分高射砲
十年式12公分高射炮(日语:四五口径十年式十二糎高角砲)是日本帝國海軍在大正十年(1921年)研發,由三年式12公分艦砲為基礎研改的艦載高射炮;雖然性能不及1930年代以後的新型炮,但因製程較簡易、重量適切;1945年日本戰敗之前為日本艦載高射炮中產量最大的一款型號。 簡介日本第一款開發的艦用高射砲是以3英吋野戰砲改造的三年式8公分高射砲,雖然體積輕盈,但性能只算差強人意;在飛機的性能與日俱進的背景,研製新型高射炮有其必要。 1920年代初世界各國尚未研發出高射計算機,防空任務是採以目視確認暨紙筆計算為運行方式;高射炮主要指標是高初速、彈道平直為主,這種特性符合大部分中口徑艦砲的特性,主要海軍強國都是用既有艦砲研改成高射砲,日本帝國海軍並未自外於這個風潮。 在191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日英同盟蜜月期,日本自英國皇家海軍引進了4.7英寸(120公厘)艦炮,且很快的成為驅逐艦上標準武裝;因此改造的母體仍使用該型炮。修改作業由艦政本部執行,十年式的研改從1921年開始,1922年(大正十一年)測試完成並制式化;直到1926年才在服役的新型艦上出現,量產裝配在1920年代完成的航空母艦、重巡洋艦;與三年式相較,除了炮身、制退復進機與彈藥仍相容,其它部分都重新設計,包括:
雖然在射擊數據上有著優秀表現,但十年式高射炮推出不到10年就遭八九式127公厘高射炮取代,後續產量劇減,原因主要有兩項。 原因其一是日本帝國海軍在華盛頓海軍條約後全面調整中口徑艦砲,50倍径三年式127毫米炮服役之後,日本自1920年代末期所服役的新銳驅逐艦用主炮口徑全面調整至127公厘、120公厘規格艦炮因此逐步汰除。 原因其二是十年式高射炮的整合層級過於陽春,從機械式射擊計算機、艦炮電動油壓驅動機制普及、火炮半自動進彈機構及彈藥庫上彈機購等,高射炮因飛機的高速化,走向須以多炮集合防空彈幕的聯合防空陣勢;然而1930年代前的中口徑艦炮多是靠全手動解決問題,重新設計耗日費時,但不改進性能堪慮。1931年4艘妙高級重巡洋艦曾實施聯合防空陣型測試,在18節航速下對抗於高度1,500-2,000公尺,時速111-129公里(60到70節 )的飛行目標;其射擊成果命中率只有2.2%,彈幕散落在2,000 - 5,500公尺間、每分鐘射擊彈藥平均6.4發,其射控精度、彈藥消耗量、防空彈幕密度的不足顯而易見,無法用火炮本體性能彌補。 不過,因為整合彈道計算機與上彈輔助機構的電動高射炮成本不斐,經濟大恐慌時代的日本沒有充裕經費換掉現役的十年式高射炮,因此在重巡洋艦上有相當數量的十年式高射炮仍運用到1941年以後,甚至有像鳥海號重巡洋艦這種到1944年都還沒換掉的案例;現役的十年式則開始配發1930年代初期設計的九一式高射指揮儀/九四式高射指揮儀遂行防空戰鬥時的計算任務。同時,一戰完工的的驅逐艦當時尚未除役,海軍倉庫裡還存放充裕的彈藥及備用零件,貿然汰換可說極為浪費,於是到1941年日美開戰時,日本的中口徑艦炮仍然是120/127公厘並行的狀況。 在日美開戰後,日本海軍面臨了巨量的擴軍壓力,尤其仰賴由海外運輸物資的日本本土來說,持續被盟軍獵殺掉的運輸艦促使日軍得耗費更多資源投入護航作業,日本海軍大量增建海防艦或是改造武裝船舶,這時候便宜、製造時程短且庫存充裕的120公厘艦炮再度從倉庫裡拖出來大量配發在新造勤務艦艇上,且決議復產,並研發新式炮彈。 1942年後,十年式高射炮以巨量規模增產,最大產能在1944年,該年生產了1,600門十年式高射炮炮管;到1945年戰敗前,日本製鋼室蘭製造所與吳海軍工廠生產了3000根左右的炮管,組裝成炮的至少有2,600門;該炮不只在軍艦上出現,日本海軍在各地的防禦據點都廣泛布置了這種武器,至今仍有相當多的同型廢棄炮散落在太平洋戰場各處。 衍生型
彈種因為十年式與三年式炮膛藥室容積相同之故,所有的三年式艦炮炮彈均可與十年式共通;惟滑塊式炮閂氣密表現不如螺紋,在操作壓力較低的情況下初速略減
類似裝備
參考資料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