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徐州 |
---|
|
|
國家 | 南朝宋至南朝陳 |
---|
人口 | |
---|
|
• 464年 | 72472戶,420640口 |
---|
|
|
歷史 | |
---|
|
• 成立 | 421年 |
---|
• 废除 | 589年 |
---|
|
|
|
今属于 | 中国江蘇省 |
---|
南徐州,中国古代的州。
沿革
東晉初,徐州北部諸郡先後陷於後趙。此後,徐州治所屢有遷徙,部分領郡屢復屢陷。義熙六年(410年)滅南燕後收復徐州北部諸郡。義熙七年(411年),以淮水為界將徐州一分為二,淮北為北徐州(治彭城,在今江蘇省徐州市),淮南為徐州(治廣陵,在今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西)。徐州領六郡:廣陵郡、海陵郡、盱眙郡、鍾離郡、山陽郡、秦郡。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改徐州為南徐州,北徐州為徐州。元嘉八年(431年),南徐州諸郡併入南兗州,而割楊州之晉陵郡、南兗州江南九僑郡僑置南徐州,南徐州遂由江北移置江南,治南東海郡丹徒縣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至此,南徐州領實郡一:晉陵郡;有實縣之僑郡二:南東海郡、南琅邪郡。
元嘉三十年(431年),南兗州併入南徐州。孝建元年(454年),分南徐州復置南兗州。大明七年(463年),割楊州吳郡屬南徐州。大明八年(464年),吳郡還屬楊州。泰始四年(468年),割楊州義興郡屬南徐州。至此,南徐州領實郡二:晉陵郡、義興郡;有實縣之僑郡二:南東海郡、南琅邪郡。辖境相当今江苏省镇江、常州、无锡、锡山、丹徒、丹阳、江阴、武进等市县及南京、句容、张家港、常熟等市部分地区。
南朝齊永明二年(484年),義興郡還屬楊州,不久即復屬南徐州。
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改南東海郡為南蘭陵郡。天監六年(507年),分晉陵郡置信義郡。後改南琅邪郡為雙頭郡南琅邪彭城二郡。太平二年(557年),分晉陵郡置江陰郡。至此,南徐州領實郡四:晉陵郡、信義郡、江陰郡、義興郡;有實縣之僑郡二:南蘭陵郡、南琅邪彭城二郡。
南朝陳永定二年(558年),改南蘭陵郡為東海郡。[1]
隋朝開皇九年(589年)滅陳後廢除南徐州及其領郡,南徐州故地分屬三州:揚州(故東海郡、晉陵郡部分)、常州(故晉陵郡部分、江陰郡、義興郡)、蘇州(故信義郡)。[2]
地志
長官
- 附:東晉徐州刺史(411年-420年)
- 附:劉宋徐州刺史(420年-421年)
- 劉宋南徐州刺史(421年-479年)
- 南齊南徐州刺史(479年-502年)
- 南梁南徐州刺史(502年-557年)
- 陳朝南徐州刺史(557年-589年)
參考文獻
-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
-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
- ^ 劉裕於元興三年(404年)拜徐州刺史(《宋書·卷一·本紀第一》),義熙七年(411年)徐州一分為二後即以劉道鄰為北徐州刺史(《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一》),而自己未解徐州(《宋書·卷二·本紀第二》)。
- ^ 《晉書·卷六十一·列傳第三十一》
- ^ 《宋書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 ^ 《宋書·卷二·本紀第二》
- ^ 7.0 7.1 《宋書·卷五·本紀第五》
- ^ 8.0 8.1 8.2 《宋書·卷五十一·列傳第十一》
- ^ 《宋書·卷六·本紀第六》
- ^ 《宋書·卷七·本紀第七》
- ^ 《宋書·卷八·本紀第八》
- ^ 《宋書·卷九·本紀第九》
- ^ 《宋書·卷十·本紀第十》
- ^ 《南齊書·卷二·本紀第二》
- ^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
- ^ 《南齊書·卷四·本紀第四》
- ^ 《南齊書·卷五·本紀第五》
- ^ 《南齊書·卷六·本紀第六》
- ^ 《南齊書·卷五十·列傳第三十一》
- ^ 《南齊書·卷八·本紀第八》
- ^ 《梁書·卷二·本紀第二》
- ^ 22.0 22.1 《梁書·卷四·本紀第四》
- ^ 《梁書·卷三·本紀第三》
- ^ 《陳書·卷一·本紀第一》
- ^ 《陳書·卷二·本紀第二》
- ^ 《陳書·卷十五·列傳第九》
- ^ 《陳書·卷十二·列傳第六》
- ^ 28.0 28.1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
- ^ 《陳書·卷八·列傳第二》
- ^ 《陳書·卷四·本紀第四》
- ^ 《陳書·卷五·本紀第五》
- ^ 《陳書·卷六·本紀第六》
- ^ 《陳書·卷二十八·列傳第二十二》
- ^ 《陳書·卷三十一·列傳第二十五》
|
---|
|
|
|
---|
江表地區 | |
---|
淮南地區 | |
---|
淮北地區 | |
---|
河南地區 | |
---|
江漢地區 | |
---|
嶺南地區 | |
---|
沅湘地區 | |
---|
巴漢地區 | |
---|
蜀中南中地區 | |
---|
|
|
|
|
---|
江表地區 | |
---|
沅湘地區 | |
---|
嶺南地區 | |
---|
位置不詳 | 新蔡郡(內史575-589) | 晉熙郡(內史575-589) | 巴东郡(內史586-589) | 臨江郡(內史586-589) | 新興郡(內史583-589) | 岳山郡(內史583-589) | 梁城郡(相582-589) |
|
---|
|
|
注釋 |
---|
注1:列出宋 大明八年(464年)、齊 建武四年(497年)、梁 中大同元年(546年)、後梁 广运元年(586年)、陳 禎明二年( 588年)的實州、實郡。下劃線者為南朝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註「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