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破狱斗争旧址
厦门破狱斗争旧址,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73号。旧址是厦门大劫狱事件的发生地,小说《小城春秋》即以此事件创作。今存民国时期监牢三座、刑讯室一座,周边建有高4米的砖砌围墙,狱区占地面积近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93平方米[註 1]。监牢单层,砖、石、木结构,密梁双折坡布瓦顶平屋[1][2]。1982年旧址被公布为厦门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列为福建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现为福建省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4]、厦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243。 历史清道光《厦门志》载清廷设厦防同知署在城外厦门港保鸿山寺东,是康熙二十五年“移泉州海防同知驻厦门”所建[6]:38。乾隆三十年(1765年)同知黄彬建监狱十四间,“以禁台递人犯”[2][6]:38。民国时厦门市区地图则将此处标记为“厅署”[7]及“思明县衙门”[8]。1912年划同安县嘉禾里思明县始称此机构为“思明监狱”。现在旧址内仍存一方民国五年所立的“思明县建筑监狱碑”[9]。 四一二事件发生后,国民党右派在全国范围内对共产党人实施镇压[2]。从此国共两党走向对立。1930年3月18日,反帝大同盟在厦门中山公园召开纪念北京惨案大会(即三一八事件),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在开会时,中共厦门市委书籍刘瑞生等五人被国民党军警逮捕,关押于思明监狱。此前在思明监狱关押的“政治犯”达三十多人[5]:27 61-62。 1930年3月底开始,中共福建省委经过多次研究决定组织力量进行武装劫狱,指定省委书记罗明、军委书记王海萍,组织部长谢汉秋(即谢景德)、军委秘书陶铸和团省委书记王德共5人组成破监委员会[5]:46:46。1930年5月25日上午9时劫狱开始,由陶铸带队。20分钟后破狱成功,成功营救出40多为共产党员与革命群众[1]。出狱的共产党员即从厦门港乘船离开厦门岛,共产党一方无一人伤亡。先经鼓浪屿随后向东到达同安(今属翔安区)的彭厝及珩厝[5]:148[10]。 破狱事件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的媒体诸如厦门《江声报》、上海《申报》等均对此事进行报道。解放战争后、厦门作家高云览以此为素材,加工创作了长篇小说《小城春秋》,自此破狱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5]:226。 保护修缮因气候阴湿,白蚁为患,旧址先后经过1985年、1993年及1999年抢救性维修[2]。 同时,相关部门亦有意对破狱斗争旧址进行长远的规划改造,如建设中心广场、社区绿地、雕塑及纪念亭等[5]:228。1988年南面的一座牢房辟为厦门破狱斗争史迹陈列室[1]。 保护范围图库
注释参考资料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