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經濟學家列表
古典經濟學家(Classical Economist)一般專稱自亚当·斯密開始,直到1871年“邊際主義革命”爲止,當中的英法經濟學家,再加上部分發表有別于傳統學説的德國經濟學家。“古典經濟學家”這稱呼首先由馬克思使用,用以説明李嘉圖學派和更早期的經濟學家們[1]。對於1871年之後興起的經濟學家,他們的學説有著對前人舊有學説革新之處,經濟學史家爲了區別彼此的不同,統稱1871年之後、終于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學家為新古典經濟學家(Neo-classical Economist)。 此列表記錄從1776年到1870年之前具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1776年為國富論發表年份;1871年為威廉·史坦利·傑文斯發表政治經濟學理論一書的年份,因此本列表以經濟學歷史學界公認為現代經濟學奠基之作的國富論發表年為開始,1871年為邊際效用學説正式立足經濟學説的一部分,也是所謂的新古典時代開始,所以列表以1870年為界作爲本列表終結點。而且,本列表不限于傳統定義的古典經濟學家,對此作出的擴展意在把同時期的經濟學家納入列表内,因此本列表可理解為古典時期的經濟學家列表。 關於1776年之前的經濟學家,請參看古代經濟學家列表;1870年之後的經濟學家,可參看新古典經濟學家列表。 為了閲讀和使用上的便利,本列表所用正式譯名一概以1949年以後北京商務印書館刊行的著作所採用之譯名為準,其他華語使用地區(如臺灣地區和港澳地區)採用之譯名若有異於上述譯名,則臚列在正式譯名之後,以供參考。如果北京商務印書館不同出版物對同一人物譯名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則以該人物的著作中文譯本所用者為準。 排名一般不分先後,但列表整體仍以出生年份較早者為先,其次按照其代表作發表年份為準則。 著作僅列出與經濟學有關的學術論著,跟經濟學無關係而作者發表的其他學術領域著作,例如道德情操論(亞當·斯密著)或英屬印度史(詹姆斯·穆勒著)並不包括在“代表作”一欄中。 無所屬學派者大衛·休謨傳世的經濟學著作不多,僅有少數討論貨幣和利息的文章。他提出了原始的貨幣數量論,解釋了貨幣數量和物價之間的關係。在其他的經濟學問題上,休謨未有深入探討。 亞當·斯密被主流經濟學界奉為的“經濟學之父”。因爲他曾旅居法國,並和當地學者討論過很多學術問題,所以他受重農主義影響很深。亞當·斯密熟悉法律,並在大學任教道德哲學[2],這門課包含了斯密的經濟學,經濟學成爲英國高等學府的獨立科目則是大約50年后的事,儘管如此,斯密深深地影響了後世的經濟學家,緊接著的法國人薩伊以傳播斯密的經濟理論為己任,李嘉圖和李斯特等英德經濟學家莫不引用國富論章節評論和擴展它的理論。亞當·斯密既不屬於英國的重商主義,也不屬於法國的重農主義,雖然他頗受後者的思想影響,也認同重農主義的部分觀點,因此他不屬于任何當時的學術派系,而是作爲新興經濟思想的人物獨樹一格。有關基本的價值理論上,亞當·斯密卻擁護英國人威廉·配第主張的勞動價值理論。即使從國富論的内容看,可得知亞當·斯密自相矛盾:他也相信不同的生產要素都對生產有所貢獻。另外,亞當·斯密亦發展了公共財政的理論,亦即稅收的四大原則。 邊沁的功利主義哲學影響了後來的李嘉圖派經濟學家,有助於建立自利的經濟人假設。除此之外,邊沁對經濟學貢獻不大。 薩伊以亞當·斯密學説的繼承人自居,一生致力補充、修正和整理斯密的學説,他的《政治經濟學概論》寫作風格和範圍模仿《國富論》,發展斯密經濟學理論的同時,薩伊把斯密和同時代英國經濟學家的著作翻譯成法文,使這些著作得以被歐洲大陸的學者閲讀。薩伊信奉較多斯密的觀點,主要是有關自由貿易的部分,薩伊這種信念影響了後來法國的經濟學家。
李嘉圖學派愛德華·威斯特發表的小冊子《論資本用於土地》表述了勞動價值理論和報酬遞減律,但威斯特對經濟學界影響很少,熊彼特評價他的時候推測威斯特未受同時代學者的注意,主因是他晚年前往印度擔任法官所致,熊彼特認爲威斯特是李嘉圖學説的獨立發現者[14],所以在《經濟分析史》把他納入李嘉圖學派成員之一。 李嘉圖的經濟學主要表現為勞動價值理論、級差地租學説和比較優勢學説,早年的李嘉圖為活躍於倫敦金融市場的證券經紀,42歲時退休研究經濟學,發表了《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一書而成爲19世紀早期經濟學的代表人物。李嘉圖以理論邏輯嚴謹見稱,他不在意於現實情況,僅以邏輯論證經濟理論。李嘉圖晚年擔任國會議員,對貨幣問題發表了諸多見解,使他成爲“金塊論爭”“通貨學派”的代表。李嘉圖和他的兩位朋友詹姆斯·穆勒和約翰·雷姆賽·麥克庫洛赫組織了學術團體,和當時的學者聚會討論經濟學。李嘉圖的經濟學説在英國曾經風行一時,甚至影響到外國的經濟學家,如馬克思便深受李嘉圖經濟學影響。 “它的教言在實踐上的嚴酷和難以接受反而使他具有優越性。它的可以被作為宏大而符合邏輯的上層建築和基礎使他具有學術上的瑰麗。[15]” 詹姆斯·穆勒和約翰·雷姆賽·麥克庫洛赫作爲李嘉圖的朋友和學術上的支持者,在李嘉圖逝世后仍推廣李嘉圖的經濟學説,詹姆斯·穆勒的學説較像李嘉圖,馬克思說老穆勒無法解答李嘉圖學説的缺點,但老穆勒卻盡力使種種對李嘉圖學説的批評以保持本身的邏輯連貫性來解決[16]。很多經濟學史家,包括馬克思和熊彼特怪責麥克庫洛赫,因爲麥克庫洛赫的學説把李嘉圖學説的要旨——勞動價值理論摒棄了,馬克思稱之爲“庸俗化”[17]。 威廉·湯普遜和托馬斯·霍吉斯金屬於所謂的李嘉圖派社會主義者。他們引申了李嘉圖的勞動價值理論,指出工人的勞動被他們的雇傭者所剝削。出於他們對勞動階層經濟分配的爭論,熊彼特等學者將他們兩人歸類為社會主義者。凡勃倫和熊彼特憑分別把湯普遜視爲馬克思的先驅者[18][19][20]。
李嘉圖學説的對立者以托馬斯·馬爾薩斯爲首的一群經濟學家並未形成一個學派,彼此的觀點甚至具有很大的差異,但是卻不約而同反對李嘉圖學派的經濟學説。特別是勞動價值理論受到的非議較多,馬爾薩斯等人根據亞當·斯密的觀點,發展了另一個以個人感受——效用為主的價值理論。他們主張物品的價值應該取決於使用者對他的效用,也即是使用價值,後者是一種個人主觀評價,與此同時這種評價和物品的生產成本互相適應,得出物品的自然價值。 李嘉圖的地租學説也受到挑戰,理查德·瓊斯為當中的表表者。瓊斯根據歷史、地理資料,認爲李嘉圖的級差地租學説不合乎現實,僅是一種不真實的邏輯推論,因為他發現古代和外國的地租制度與英國的制度並不相同,耕種者和地主的收穫不一定按照李嘉圖的地租規律分配。 塞繆爾·貝利的論文則主力針對李嘉圖學派對價值規律的錯誤,熊彼特認爲正是塞繆爾·貝利的“攻擊”終結了本來就屬於少數派的李嘉圖學派對經濟理論的支配地位[31]。
其餘古典經濟學家
法國自由主義經濟學家
經濟地理學家杜能是一位德國容克地主,早年學習農業學,後來轉爲研究經濟學。他是工業佈局理論的創始人,他的《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係》假設一個位于平原地區的國家,研究如何從地理方位配置其農業和工業。杜能也是一名運用實證方法的科學家,他透過耕種自己的莊園和會計核算而研究地租理論,發現了建基于實驗結果的級差地租學説,與李嘉圖的邏輯推論產生共同之處,而杜能本人發表其見解之前,卻並未閲讀過李嘉圖的相關文獻[40]。馬克思、馬歇爾等後輩皆對杜能推崇備至[41]。杜能還建立了早期的邊際生產力理論,此理論被美國經濟學家約翰·貝茲·克拉克發展成適用於各種生產要素的經濟理論[42]。
數理經濟學家安托萬·奧古斯丹·古諾是一名數學家,雖涉足經濟學,但並未長時間從事經濟學研究。唯憑著《財富理論的數學原理的研究》開創了運用數學方法研究經濟學的先河。
美國經濟學家早期的美國經濟學家並未形成任何學術派系,以下僅為當時具影響力的擁有美國國籍的經濟學家。
社會主義者空想社會主義者/烏托邦經濟學家這一派的經濟學家實為各自獨立的社會運動家。他們都活躍于建立提倡階級平等的社會主義理論,主要發表的著作多為政治學或社會學著作,並無專攻經濟學的相關著作。聖西門為貴族出身,但爲了社會主義運動而變賣家當,晚年因投資失利被逼宣佈破產,終其一生都為社會主義運動奔波。歐文為英國工廠主,曾在美國購買土地實行社會主義公社組織,但公社組織運作最終失敗。
德國社會主義者
德國歷史學派“舊”歷史學派德國的歷史學派可劃分為“舊”歷史學派和“新”歷史學派,前者以羅雪爾爲首,代表德國19世紀初期的經濟學主流研究;後者的代表人物為古斯塔夫·施穆勒、桑巴特和馬克思·韋伯,代表19世紀晚期的新興學術派系。本文只列出“舊”歷史學派的學者。 一般來説,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不是舊歷史學派的一員,但經濟史學界皆同意李斯特與歷史學派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爲他主張“國民經濟學”應該按照世界各國各自的社會經濟情況逐個研究,而不該尋找經濟的普遍規律,這種研究方向奠定德國歷史學派的發展方向。威廉·羅雪爾、卡爾·克尼斯、布魯諾·希爾德布蘭德是該學派最具代表性的三位經濟學家,他們的學説對後來美國的經濟學家有著深刻的影響,不少美國經濟學家都曾留學德國跟隨歷史學派經濟學家學習,如美國邊際效用學派的約翰·貝茲·克拉克便是克尼斯的學生。
折衷主義約翰·穆勒被一些經濟學史家列爲李嘉圖派的追隨者,甚至同時代人也視他為李嘉圖學説的繼承者,因爲約翰·穆勒在自傳中曾提及他的經濟學知識得自屬於李嘉圖派的父親詹姆斯·穆勒的私人教授[57]。但熊彼特指出,約翰·穆勒著書時並未意識到自己的學説已經距離李嘉圖派核心理論“那麽多遠”[31]。馬克思在評論約翰·穆勒時,認爲約翰·穆勒的經濟學説是“最了無生氣的混合折衷主義”[58],使用李嘉圖學説的異議者的論據修補李嘉圖派的理論弱點。
穆勒的后繼者
參見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