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台灣上水道分布圖
臺灣進入日治時代後,為改善衛生環境,總督府便聘請威廉·巴爾頓為衛生工程顧問技師,進行衛生相關工程的調查與設計,開始建設現代化的供水設施,以取代傳統汲取溪水、鑿井的取水方式。這些一系列的供水設施,在當時稱為「水道」(日语:水道/すいどう suidō),包括淨水廠、上水道等供應自來水的整體系統。水道設施最初規劃於淡水、基隆兩座港埠都市,因考量港口有大量的船隻來往及停泊,急缺乾淨的自來水。淡水水道(滬尾水道)首先在明治29年(1896年)動工,並於兩年後完工[1]。之後陸續在各市街、部落設置水道設施。水道設置的主要原因是改善市街的衛生和提供水源,其他則是為了提供偏遠移民村、部落用水,以及軍事、產業設施用水等原因[2]。
根據昭和16年(1941年)統計,全台合計有157處水道設施[3]。現今這些水道設施多由台灣自來水公司管理,部分設施至今仍在使用中,部分已登錄為文化資產。
水源地
水源地通常在市街地的外圍,部分位在地勢較高之處。許多縣市有「水源」、「水源地」的地名,便是得名於附近的水源地。水道的水源分為以下幾類:
- 表面水:水源來自河川、湖泊。
- 伏流水:為流動或儲存於河道下方砂礫石層中的水源。
- 地下水:水源由鑿井取得。
- 湧泉
水道設備
自來水須經過取水、淨化、供給等處理程序,分別由不同的設備所運作,例如堰堤、集水井、唧筒室、過濾池、沉澱池、淨水池、配水池等。
-
淡水水道水源地平面圖
-
基隆水道水源地平面圖
-
台北水道水源地平面圖
-
台南水道水源地平面圖
-
高雄水道水源地平面圖
分布
台北水道
草山水道系統第三水管橋側面
淡水水源地
台北州
台北州內合計有16處水道設施[3]。
水道名稱
|
創建年代
(年)
|
計畫給水人口
(人)
|
位置
|
設置原因
|
水源
|
給水區域
|
備註
|
台北水道
|
1907
|
320,000
|
初代:自來水博物館
擴建:草山水道系統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表面水
|
台北市、松山
|
|
基隆水道
|
1898
|
100,000
|
暖暖淨水廠(西勢水庫)
|
築港計畫與用水需求
|
地下水
|
基隆市
|
|
宜蘭水道
|
1931
|
35,000
|
深溝水源生態園區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伏流水(湧水)
|
宜蘭市
|
|
淡水水道
|
1896
|
15,000
|
|
軍事港口與市街用水需求
|
地下水
|
淡水街、淡水、油車口、沙崙
|
|
北投水道
|
1911
|
10,000
|
|
溫泉用水
|
地下水
|
北投街
|
|
羅東水道
|
1926
|
10,000
|
羅東自來水廠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地下水
|
羅東街
|
|
汐止水道
|
1926
|
10,000
|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表面水
|
汐止街、茄苳腳
|
|
板橋水道
|
1928
|
8,000
|
員山公園
附屬建築:中和瑞穗配水池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地下水
|
板橋街板橋、後埔、深丘的一部分
|
|
新莊水道
|
1932
|
8,000
|
新莊自來水廠
|
居民陳情以區隔樂生院
|
表面水
|
新莊街新莊、營盤、中港厝的一部分
|
|
士林水道
|
1911
|
5,000
|
|
神社用水
|
地下水
|
士林街
|
|
蘇澳水道
|
1926
|
5,000
|
|
蘇澳港給水需求
|
伏流水(湧水)
|
蘇澳街
|
|
瑞芳水道
|
1931
|
5,000
|
|
部落居民
|
伏流水(湧水)
|
瑞芳街龍潭堵、柑子瀨
|
|
金山水道
|
1910
|
4,300
|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地下水
|
基隆郡金山庄金包里
|
舊稱金包里水道
|
三星水道
|
1913
|
3,000
|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地下水
|
三星庄
|
舊稱叭哩沙水道
|
八斗子水道
|
1919
|
2,800
|
|
|
伏流水(湧水)
|
基隆市八斗子
|
|
坪林水道
|
1914
|
775
|
|
|
表面水
|
坪林庄
|
|
新竹州
新竹水道
新竹州內合計有12處水道設施[3]。
水道名稱
|
創建年代
(年)
|
計畫給水人口
(人)
|
位置
|
設置原因
|
水源
|
給水區域
|
備註
|
新竹水道
|
1925
|
30,000
|
新竹第一淨水場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伏流水(湧水)
|
新竹市、水田、客雅、崙子、??一部分
|
|
苗栗水道
|
1937
|
15,000
|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表面水
|
苗栗街
|
|
桃園水道
|
1937
|
15,000
|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表面水
|
桃園街
|
|
大溪水道
|
1926
|
6,000
|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地下水
|
大溪街
|
|
卓蘭水道
|
1927
|
3,000
|
|
|
伏流水(湧水)
|
卓蘭庄
|
|
通霄水道
|
1933
|
2,600
|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伏流水(湧水)
|
通宵庄
|
|
大湖水道
|
1925
|
2,000
|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表面水
|
大湖庄大湖
|
|
銅鑼水道
|
1936
|
1,800
|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表面水
|
銅鑼庄舊街一部分、新街
|
|
三叉水道
|
1935
|
1,500
|
|
|
地下水
|
三叉庄
|
|
バロン社水道
|
1913
|
1,000
|
|
原住民部落的陸軍守備隊用水
|
地下水
|
大溪郡バロン社部落
|
桃園市復興區巴陵
|
南河水道
|
1923
|
500
|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地下水
|
公館庄南河
|
|
日本鑛業社宅水道
|
1939
|
700
|
|
|
|
|
|
台中州
彰化水道
台中州內合計有22處水道設施[3]。
水道名稱
|
創建年代
(年)
|
計畫給水人口
(人)
|
位置
|
設置原因
|
水源
|
給水區域
|
備註
|
台中水道
|
1914
|
50,000
|
台中水源地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地下水
|
台中市
|
|
彰化水道
|
1906
|
40,000
|
彰化不老泉[4]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表面水
|
彰化市、南郭、大埔、西勢子、牛稠子的一部分
|
|
豐原水道
|
1919
|
15,000
|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表面水
|
豐原街
|
|
南投水道
|
1936
|
10,000
|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伏流水(湧水)
|
南投街
|
|
埔里水道
|
1922
|
10,000
|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表面水
|
埔里街埔里、枇杷城、大肚城的一部分
|
|
員林水道
|
1924
|
10,000
|
員林所第一淨水廠[4]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地下水
|
員林街員林
|
|
清水水道
|
1928
|
10,000
|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地下水
|
清水街清水、西勢、社口
|
|
北斗水道
|
1937
|
10,000
|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伏流水(湧水)
|
北斗街
|
|
東勢水道
|
1928
|
6,000
|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地下水
|
東勢街東勢、上新、夏新的一部分
|
|
大甲水道
|
1911
|
5,000
|
|
蓆帽手工業用水需求
|
表面水
|
大甲街大甲
|
|
田中水道
|
1925
|
3,000
|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地下水
|
田中街、內灣的一部分
|
|
內埔水道
|
1926
|
3,000
|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表面水
|
內埔庄內埔、屯子腳
|
|
魚池水道
|
1934
|
2,700
|
|
|
表面水
|
魚池庄
|
|
二水水道
|
1923
|
2,500
|
|
電力會社與市街需求
|
伏流水(湧水)
|
二水庄二水
|
|
潭子水道
|
1923
|
1,400
|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伏流水(湧水)
|
潭子庄潭子
|
|
石岡水道
|
1936
|
1,200
|
|
|
伏流水(湧水)
|
石岡庄石岡、九房厝的一部分
|
|
社子水道
|
1938
|
1,110
|
|
|
表面水
|
集集街社子
|
|
圳寮水道
|
1936
|
1,000
|
|
|
表面水
|
內埔庄圳寮
|
|
北山坑水道
|
1928
|
500
|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伏流水(湧水)
|
國姓庄北山坑
|
|
國姓水道
|
1928
|
500
|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伏流水(湧水)
|
國姓庄國姓的一部分
|
|
埤頭山水道
|
1936
|
400
|
|
|
表面水
|
東勢街內埤頭山
|
|
新高港工業都市水道
|
|
50,000
|
|
|
地下水
|
|
|
台南州
台南水道
嘉義水源地水錶室
台南州內合計有11處水道設施[3]。
水道名稱
|
創建年代
(年)
|
計畫給水人口
(人)
|
位置
|
設置原因
|
水源
|
給水區域
|
備註
|
台南水道
|
1912
|
100,000
|
台南山上水道博物館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表面水
|
台南市和安平
|
|
嘉義水道
|
1911
|
50,000
|
水源地水錶室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伏流水(湧水)
|
嘉義市
|
|
麻豆佳里水道
|
1938
|
33,000
|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表面水
|
麻豆街、佳里街
|
|
新營鹽水水道
|
1937
|
20,000
|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伏流水(湧水)
|
新營街、鹽水街
|
|
北港水道
|
1929
|
14,000
|
北港水道頭文化園區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表面水
|
北港街北港
|
|
|
朴子水道
|
1933
|
14,000
|
朴子水道配水塔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表面水
|
朴子街朴子、應菜埔的一部分
|
朴子水道配水塔
|
斗六水道
|
1912
|
8,500
|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伏流水(湧水)
|
斗六街斗六、林內
|
|
虎尾水道
|
1930
|
8,000
|
|
製糖工場用水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伏流水(湧水)
|
虎尾街虎尾
|
|
新化水道
|
1918
|
6,500
|
|
糖業試驗場用水
|
表面水
|
新化街
|
舊稱大目降水道
|
斗南水道
|
1925
|
5,000
|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伏流水(湧水)
|
斗南街斗南
|
|
永康水道
|
1936
|
1,000
|
|
步兵聯隊用水
|
表面水
|
永康庄永康
|
|
高雄州
高雄水道淨水池
高雄州內合計有13處水道設施[3]。
水道名稱
|
創建年代
(年)
|
計畫給水人口
(人)
|
位置
|
設置原因
|
水源
|
給水區域
|
備註
|
高雄水道
|
1910
|
100,000
|
打狗水道淨水池
|
築港計畫與用水需求
|
表面水
|
高雄市
|
舊稱打狗水道
|
屏東水道
|
1914
|
45,000
|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表面水
|
屏東市
|
舊稱阿緱水道
|
鳳山水道
|
1933
|
10,000
|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伏流水(湧水)
|
鳳山街
|
|
東港水道
|
1937
|
10,000
|
|
海軍軍隊營舍用水
|
表面水
|
東港街和林邊庄林邊的公共用地
|
|
岡山水道
|
1924
|
7,000
|
岡山水塔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表面水
|
岡山街岡山
|
岡山水塔
|
旗山水道
|
1925
|
5,500
|
旗山上水道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伏流水(湧水)
|
旗山街旗山
|
|
小港水道
|
1930
|
4,500
|
|
|
伏流水(湧水)
|
小港庄紅毛港
|
|
加蚋埔水道
|
1928
|
3,000
|
|
部落居民
|
表面水
|
高樹庄加蚋埔
|
|
燕巢水道
|
1936
|
2,300
|
|
|
表面水
|
燕巢庄燕巢
|
|
彌陀水道
|
1934
|
1,500
|
|
|
表面水
|
彌陀庄舊港口新厝子部落
|
|
六龜水道
|
1934
|
1,500
|
|
樟腦局與警察宿舍用水
|
表面水
|
六龜庄
|
|
新威水道
|
1928
|
1,050
|
|
部落居民
|
伏流水(湧水)
|
六龜庄新威
|
|
恆春種畜場水道
|
1906
|
100
|
|
殖產事業用水需求
|
表面水
|
恆春種畜場
|
|
花蓮港廳
花蓮港廳內合計有11處水道設施[3]。
水道名稱
|
創建年代
(年)
|
計畫給水人口
(人)
|
位置
|
設置原因
|
水源
|
給水區域
|
備註
|
花蓮港水道
|
1917
|
30,000
|
娑婆礑淨水場[5]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表面水
|
花蓮港市
|
|
玉里水道
|
1911
|
5,000
|
|
原住民部落的陸軍守備隊用水
|
表面水
|
玉里街
|
|
鳳林水道
|
1930
|
3,000
|
|
移民村
|
表面水
|
鳳林街鳳林、林田
|
|
吉野庄宮前水道
|
1911
|
2,000
|
|
移民村
|
表面水
|
吉野庄宮前部落
|
|
吉野庄草分水道
|
1913
|
2,000
|
|
移民村
|
表面水
|
吉野庄草分部落
|
|
壽製糖工場水道
|
1926
|
1,400
|
|
製糖工場用水
|
表面水
|
壽製糖工場
|
|
吉野庄清水水道
|
1911
|
1,300
|
|
移民村
|
表面水
|
吉野庄清水部落
|
|
豐田水道
|
1928
|
1,300
|
|
移民村
|
表面水
|
壽庄豐田
|
|
新城水道
|
1930
|
1,000
|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表面水
|
研海庄新城
|
|
北林水道
|
1931
|
1,000
|
|
移民村
|
表面水
|
鳳林街林田、北林
|
|
上大和水道
|
1921
|
750
|
|
製糖工場用水
|
表面水
|
馬太鞍製糖工場
|
|
台東廳
台東廳內合計有38處水道設施。
水道名稱
|
創建年代
(年)
|
計畫給水人口
(人)
|
位置
|
設置原因
|
水源
|
給水區域
|
備註
|
臺東水道
|
1926
|
10,000
|
利嘉淨水場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表面水
|
台東街和馬蘭
|
|
卑南水道
|
1922
|
3,000
|
|
製糖工場用水
|
表面水
|
卑南庄卑南
|
|
里壠水道
|
1924
|
2,500
|
|
|
表面水
|
關山庄關山
|
亦稱關山水道
|
瀧水道
|
1930
|
2,000
|
|
|
表面水
|
新港庄真柄部落
|
亦稱真柄水道
|
日出水道
|
1930
|
2,000
|
|
部落居民
|
表面水
|
關山郡日出部落
|
|
都蘭水道
|
1926
|
1,870
|
|
部落居民
|
表面水
|
都蘭庄都蘭
|
|
都歷水道
|
1925
|
1,560
|
|
部落居民
|
表面水
|
新港庄新歷
|
|
利家水道
|
1923
|
1,500
|
|
部落居民
|
表面水
|
卑南庄利家
|
|
知本水道
|
1923
|
1,500
|
|
部落居民
|
表面水
|
卑南庄知本
|
|
大馬水道
|
1926
|
1,350
|
|
部落居民
|
表面水
|
都蘭庄大馬
|
|
初鹿水道
|
1925
|
1,300
|
|
部落居民
|
表面水
|
卑南庄初鹿
|
|
新港水道
|
1924
|
1,130
|
|
部落居民
|
表面水
|
新港庄和蕃社的一部分
|
|
都威水道
|
1931
|
1,000
|
|
部落居民
|
表面水
|
新港庄小湊、大濱
|
|
高原水道
|
1934
|
1,000
|
|
蕃社部落
|
表面水
|
都蘭庄高原
|
|
石坑水道
|
1931
|
800
|
|
蕃社部落
|
表面水
|
長濱庄長濱、石坑
|
|
寧埔水道
|
1932
|
800
|
|
蕃社部落
|
表面水
|
長濱庄寧埔
|
|
太麻里水道
|
1923
|
800
|
|
部落居民
|
表面水
|
太麻里庄太麻里
|
|
大武水道
|
1928
|
500
|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表面水
|
大武庄大武
|
|
日奈敷水道
|
1925
|
500
|
|
部落居民
|
表面水
|
卑南庄日奈敷
|
|
新開園水道
|
1925
|
460
|
|
|
表面水
|
池上庄新開原
|
|
宮里水道
|
1925
|
460
|
|
|
表面水
|
關山庄宮里村部落
|
|
大原水道
|
1926
|
350
|
|
部落居民
|
表面水
|
關山庄大原村部落
|
|
鹿野水道
|
1916
|
300
|
|
部落居民
|
表面水
|
關山庄鹿野村部落
|
|
僅那水道
|
1933
|
270
|
|
部落居民
|
表面水
|
長濱庄僅那鹿角部落
|
|
射馬干水道
|
1938
|
1000
|
|
|
表面水
|
|
|
八里水道
|
1930
|
800
|
|
部落居民
|
表面水
|
新港郡八里社部落
|
|
佳里水道
|
1930
|
750
|
|
|
表面水
|
|
|
鹽濱水道
|
1930
|
650
|
|
部落居民
|
表面水
|
新港郡鹽濱部落
|
|
鹿寮水道
|
1930
|
600
|
|
|
表面水
|
|
|
馬稼海水道
|
1926
|
550
|
|
|
表面水
|
|
|
叭翁水道
|
1930
|
450
|
|
部落居民
|
表面水
|
台東郡叭翁部落
|
|
三間厝水道
|
1933
|
400
|
|
|
表面水
|
|
|
バロハイチ
カソワン水道
|
1926
|
350
|
|
|
表面水
|
|
カソワン(kasowan)
為今 長濱鄉加走灣
|
阿猴寮水道
|
1926
|
300
|
|
|
表面水
|
|
|
八桑安水道
|
1933
|
250
|
|
|
表面水
|
|
|
陸灣水道
|
1930
|
200
|
|
|
表面水
|
|
|
鹿野驛水道
|
1916
|
200
|
|
|
表面水
|
|
|
鹿野鐵道水道
|
1916
|
50
|
|
|
表面水
|
|
|
澎湖廳
澎湖廳內合計有1處水道設施[3]。
水道名稱
|
創建年代
(年)
|
計畫給水人口
(人)
|
位置
|
設置原因
|
水源
|
給水區域
|
備註
|
馬公要港部水道
|
|
|
測天島(案山里)
|
軍事用途
|
|
測天島
|
|
馬公水道
|
1927
|
10,000
|
馬公水道貯水隧道
|
水源不足、衛生狀況不佳
|
地下水
|
馬公街馬公
|
|
參考資料
- ^ 臺灣水道誌.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 1918-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6).
- ^ 劉俐伶. 臺灣日治時期水道設施與建築之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2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5).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主管土木事業統計年報 昭和十六年度. 臺灣總督府國土局土木課. 1943-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6).
- ^ 4.0 4.1 台灣自來水公司第十一區管理處淨水廠簡介. 台灣自來水公司第十一區管理處.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8).
- ^ 台灣自來水公司第九區管理處淨水場介紹. 台灣自來水公司第九區管理處.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