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拉肯
因特拉肯(德語:Interlaken,德語發音:[ˈɪntɐlaːkn̩];又译作烟特勒根、茵特拉肯)是瑞士伯恩州因特拉肯-上哈斯利区的一个市镇,最低点海拔557米,最高点海拔1577米,总面积为4.4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1月1日总人口为6169人(因特拉肯、马滕和下塞恩总人口为16000人)。[1]其位于布里恩茨湖和图恩湖之间冲积平原上的阿勒河段,所以因特拉肯的字面意思为“在湖泊之间”(源自拉丁语的Inter Lacus)。[2] 因特拉肯市与同样位于两湖泊附近的馬滕、下塞恩、伯尼根等市镇接壤,其合并在一起成为瑞士伯尔尼高地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也是通往该地区其他山脉湖泊(如南部的少女峰)和市镇的重要交通门户。[3]
地理![]() 因特拉肯市位于伯尔尼高地,夹在西边图恩湖和东边布里恩茨湖之间的冲积平原Bödeli上,阿勒河(Aare)从图恩湖经因特拉肯市区流向布里恩茨湖,长近六公里。另一条河流吕奇讷河(Weisse Lütschine)从南部的劳特布伦嫩山谷流入布里恩茨湖,但没有流经因特拉肯市。 因特拉肯南部,少女峰、艾格峰、僧侣峰等山峰沿吕奇讷河向上延伸,俯瞰图恩湖和布里恩茨湖。[2] 历史中世纪和近代![]() 在因特拉肯附近曾发现过一些新石器时代燧石物品、青铜时代早期的剑和古罗马时期的硬币,但没有证据表明该地区在中世纪之前就有人定居。 约1130年,因特拉肯修道院(Inter lacus Madon)在阿勒河北侧一片叫马滕(Matten)的土地上建立,并被置于神圣罗马帝国的保护下。在接下来的200年,修道院势力不断扩大,成为该地区最大的土地所有者。[4] 1279-1280 年,下塞恩村(Unterseen) 在因特拉肯村附近发展起来。14世纪时,现在的因特拉肯市地区被命名为Aarmühle村,属于马滕市的一部分。[5] 宗教改革后,因特拉肯修道院于1528年世俗化,其土地被伯尔尼市政府吞并,修道院建筑的一部分被用作政府驻地。1746-1750年,修道院西翼被拆除,总督塞缪尔·蒂利尔 (Samuel Tillier) 建造了新城堡(New Castle),其成为今天因特拉肯的行政中心。[4] ![]() 从Aarmühle到因特拉肯1837年,Aarmühle村从马滕市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市镇。1891年,伯尔尼州政府委员会批准Aarmühle市政府将其政治名称更改为常用的“因特拉肯”(Interlaken)。[6] 旅游业的发展![]() 因特拉肯地区旅游业的繁盛始于1800年左右,这归功于弗朗茨·尼克劳斯·柯尼希 (Franz Niklaus König) 等瑞士画家的风景画和瑞士文化节(Unspunnenfest)的成功举办。之后,酒店和交通设施开始建设,期间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拜伦勋爵(Lord Byron)、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等名人先后拜访了今天的因特拉肯。[7] 1835年,一条蒸汽船航线在图恩湖开通,随后1839年在布里恩茨湖开通了另一条航线。1872年,Bödeli铁路投入使用。1888年,通过布吕尼格铁路可通往卢塞恩。1890年,伯尔尼高地铁路(BOB)将因特拉肯与劳特布伦嫩和格林德瓦等旅游目的地连接起来。1893年,图恩湖铁路开通,连接了图恩、伯尔尼及其他地区。1912年,少女峰铁路建成。随着交通网络的完善,因特拉肯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酒店也沿着通往少女峰的路线发展起来。[8]
景点交通伯爾尼、蘇黎世機場、巴塞爾每小時都有特快直通因特拉肯。因特拉肯有两个火车站,東站(Interlaken Ost)與西站(Interlaken West),通往少女峰方向的列车由東站出發。东、西站之间相互连通,因时常有前往瑞士其他城市的火车经过,所以在城市穿行乘坐火车两站间往返比公交车方便。 因特拉肯的東、西車站和市內都可以租到自行車或者摩托車,是欣賞因特拉肯湖畔美景的推薦選擇。市内还有观光小火车,以及贯穿城市各处的公共汽车。 图恩湖与布里恩茨湖上有游船服务,游船码头在火车站旁,持有瑞士旅游通票的旅客可以免费乘坐。 国际关系友好城市因特拉肯与:[9] 气候因特拉肯夏季温和湿润,冬季多雪,全年降水充足,为冷温带湿润气候(柯本气候分类Dfb),如果使用-3.0°C或26.6°F等温线,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柯本气候分类Cfb)。
参考资料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