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政策
国家文化政策(英語:National Culture Policy 馬來語:Dasar Kebudayaan Kebangsaan)是在1970年由当时的马来西亚政府所倡导的一个公共政策,这个政策的主要诉求是希望将马来文化朔造为国家的主流文化,并将非马来族溶入到马来族的文化体系中。不过到了1990年代,时任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莫哈末摒弃了这个策略,同时提出以马来西亚民族的策略取而代之。 国家文化政策的定义在1971年出炉,文化、青年和體育部在1971年舉辦的全國文化大會,制定國家文化政策目的包括[1]:
其中以三条原则作为指导方针:
存废讨论马哈迪·莫哈末曾经提出,以“马来西亚民族”的全新政策取代1971年国家文化政策。全新政策是提议把所有马来西亚公民一律平等化,以马来西亚身份为主的“马来西亚民族”,彼此之间不分种族,不分肤色,说马来语和接受马来西亚国家宪法为指导方针。 拿督斯里[谁?]在2006年也曾经表示:“马来西亚民族”意指不再区分种族,不分肤色,不分宗教,不质疑马来人特权和固打制政策等。但是,如果我们要去尝试把“马来西亚民族”描绘出来时将就会产生更多问题和争论。假如我们要修改宪法,国家就会混乱进入无秩序状态[2]。 马来西亚民族概念争议
在2006年,马来西亚人民公正党全国宣传主任蔡添强指出,马来西亚民族的概念,和单元族群政党的基本理念相左,是民族团结久久毫无进展的原因[3]。
在争议中,巫统的阿都干尼提出了“马来西亚民族的概念不能被接受”的说法:“由於宪法阐明种族为马来人及其他人,要求一个团结与单一的马来西亚民族是不合理的。这个概念被视为对马来人及宪法赋予他们的特别地位的威胁。即使是要采纳马来西亚民族这个字眼,它必须以马来人是中枢民族为基础。” 民主行动党的林冠英回应说:“国人应从阿都干尼的惊人言论中醒觉过来,并告诉他,国人不是拒绝马来西亚民族概念,而是拒绝阿都干尼本身,因为他否决不分种族与宗教团结全马人民的马来西亚民族概念。这是一名巫统州务大臣公开反对马来西亚民族概念的首例,他所持的理由是这概念威胁到马来人支配论。” 也说“这种自私自利的政策造成马来西亚的人才不断的流失,不是因为他们不爱国,而是他们在我国没有平等的机会来全面发挥潜能。”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參考資料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