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

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畫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簡稱PISA
成立時間1997年
總部OECD總部
地址
服务地区世界
會員
59個政府教育部門
幼兒教育和學校行政科主管
麥可·戴維森
机关刊物
PISA理事會(主席-洛娜·貝特朗,英格蘭)
上級組織
OECD
目標世界各地的教育程度比較
網站PISA

各國學生能力評估計劃 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英語)[1];Programme international pour le suivi des acquis des élèves(法語)[2];跨國評估學生能力計劃)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主辦的評估,評測15歲學生數學科學、閱讀的程度與能力[3]。在最新的2022年測驗中,新加坡、中國澳門、台灣、日本的學生程度最為優異。[1]

影響

PISA和類似的國際教育程度標准越來越多地用于国家和國際层面上的教育决策中。[4]

PISA旨在通過一个普遍而国际认可的框架进行定期评估,在更加广泛的背景下确定国家所提供的教育制度的绩效。他们可以通过调查学生学习和其他因素的关系“提供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表现差异的深入见解”。[5]

直到20世紀90年代,很少有歐洲國家使用國家測試。20世紀90年代,十個國家/地區實行了標准化評估,自2000年代初以來,十個國家緊隨其後。到2009,只有五個歐洲教育系統沒有國家學生評估。[4]

這些國際標准化評估在教育政策領域的影響重大。它们在新知识的创造評估政策的變化以及对国家教育政策的外部影响的拓宽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认知的創造

评估的数据可以用于研究教育系统内部或跨教育系统的因果因素。[4]Mons指出,大规模国际评估产生的数据库使人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对教育系统进行盘点和比较,涉及的主题从学习数学和阅读的条件,到机构自主权和招生政策。[6]他们允许开发可用于教育绩效指标比较统计分析的类型学,从而确定不同政策选择的后果。PISA产生了关于教育的新认知:PISA的发现挑战了根深蒂固的教育实践,比如在学生早期时分班培养以确定他们以后的职业或学术途径。[7]

Barroso和de Carvalho发现PISA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参考,将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与公共政策的政治领域联系起来,充当了教育和公共政策领域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中介。[8]然而,儘管從比較評估的主要結果是在研究界的,他們創造的知識不一定符合政府的改革議程[4];這會導致一些不恰當的使用評價數據。

國家評估政策的變化

新的研究表明,國際標准化評估正在影響國家評估政策和做法。PISA是被整合在國家政策和實踐的評估,評價,課程標准和業績目標;評估框架和工具作為最佳實踐模式,提高國民的評估;許多國家已明確納入和強調PISA在修訂的國家標准和課程的能力;別人用PISA補充國家數據和驗證數據國家對國際基准。[7]

國家教育政策的外部影響

更重要的是,它對各國學生評價政策的影響,是PISA影響各國教育政策選擇的方式範圍。

在大多數的參與國家的政策制定者看到PISA作為系統性能的重要指標;PISA報告可以定義政策問題和國家政策辯論的議程;政策制定者似乎接受了PISA作為一個有效的和可靠的國際基准系統的性能和隨時間變化的儀器;大多數國家,不論他們是否在進行以上,或低於平均分數已開始在PISA響應PISA報道政策改革。[7]

對此,應當指出,對國家教育制度的影響各不相同。例如,在德國的第一個PISA,評估的結果導致了所謂的“PISA衝擊”:對以前接受的教育政策;在一個國家的守護區域政策差異明顯,這最終導致了所有中國協議在介紹常見的國家標准甚至是一個制度化的結構來保證他們觀察。[9]相比之下,在匈牙利,與德國有著相似的條件,PISA的結果並沒有導致教育政策的重大變化。[10]

因為許多國家已經建立的基礎上的相對或絕對的PISA成績排名全國績效目標,PISA評估的增加他們的影響(非民選)調試身體,經合組織,作為一個國際教育監測與政策的演員,這意味著一個重要程度的政策轉移”從國際到全國水平;PISA特別是“一個有影響力的規範性影響的方向國家教育政策”。因此,有人認為,國際標准化的評估的使用導致了走向國際的轉變,國家系統性能外部問責;Rey認為,PISA調查,描繪為目的,教育系統的第三方診斷,實際上有助於促進對教育問題的具體方向。

國家政策行動者指出色的PISA國家“幫助合法化和證明擬改革議程內有爭議的國家政策辯論”[11]。PISA的數據可以被用來“為長期存在的衝突或不同政策選擇之間的競爭提供燃料,例如在法國的比利時社區”[12]。在這種情況下,PISA的評估數據有選擇地使用:在公共場合,政府通常只使用PISA調查的表面特征,如國家排名,而不是更詳細的分析。Rey(2010:145,援引格雷格,2008)指出,PISA評估實際結果往往忽略作為決策者選擇參考數據以合法化等原因,政策介紹。[13]

此外,PISA的國際比較可以被用來證明,數據本身沒有任何聯繫的改革;在葡萄牙,例如,PISA數據被用來證明教師評價新的安排(根據推論沒有被評估和數據本身證明);他們也給政府論學生重復一年的問題,(其中,根據研究,不能提高學生的成績)[14]。在芬蘭,部長們利用國家的PISA成果(在其他國家被認為是優秀的)促進對天才學生的新政策。這樣的使用和解釋常常假設的因果關系,不能合法地將基於PISA的數據通常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調查,通過定性的縱向調查基於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政客們往往不願意基金。

近幾十年來,PISA的使用範圍擴大了[15],也有類似的評估,從評估學生的學習,到把教育領域(傳統的職權範圍)與政治領域聯繫起來。這引發了一個問題,是否有足夠強大的PISA數據承載的重大決策都是基於他們,根據雷克斯皮爾,PISA數據”來不斷的形狀,定義和評估的關鍵目標的國家/聯邦教育體系”[7]。這意味著,那些設定了PISA考試的人——例如,在選擇被評估和未被評估的內容的時候——在很大程度上有能力設定教育辯論的條款,並在全球許多國家進行教育改革。

框架

PISA站在一個傳統的國際學校的研究,自1950年代末由國際教育成就評價協會(IEA)進行。多PISA的方法如下例的趨勢,在國際數學和科學研究(TIMSS,開始在1995),而這又是教育進展評估美國國家影響很大(NAEP)。PISA的閱讀部分的靈感來自IEA的國際閱讀素養進展研究(PIRLS)。

PISA旨在測試三個能力領域的閱讀能力:閱讀、數學、科學1000分。[16]

PISA數學素養測試要求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學生必須激活一些數學能力以及廣泛的數學內容知識。TIMSS,另一方面,措施更傳統的課堂內容如理解分數和小數和它們之間的關系(課程素養)。PISA公司聲稱衡量教育對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和終身學習的應用(勞動力知識)。

在閱讀測試中,「經合組織/PISA沒有衡量的程度,15歲的學生流利的讀者或有關他們在單詞識別任務或拼寫”。相反,他們應該能夠構建、擴展和反思的意義所在很寬的範圍內的連續和非連續的文本讀。”[17]

主办方

PISA是由經合組織主辦、管理和協調的,但由參與國支付。

測試方式

取樣

參與這一計劃的學生,於測試期開始時,年齡需15歲。學童就讀的年級並不在考慮之列。受測試的須為在學校上課的學生,而非家中上課的學生。

按照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要求,每個國家須隨機選出至少五千名學生為樣本。有一些小國家,如冰島盧森堡,每年的全體學生不足五千名,那麼整個年齡段的學生都會受測試。有些國家用一個比要求要大得多的樣本,以比較各地區的學生。

測試

舊版測試為每個學生做兩小時的筆試。一部份是選擇題,一部份要較完整地作答。測試內容共計六個半小時,但各學生不需測試所有部份。學生作能力測試後,用約一小時填寫個人背景的問卷,包括學習習慣、動機、家庭。校方填寫一份問卷,描述學生的構成統計、經費來源等。

2015年開始全面電腦化施測,加測線上「合作式問題解決能力(英語: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Skills)」評量、互動式科學素養題目。

2018年PISA測驗計畫納入「國際力」指標,評估學生是否具備在全球化的世界生活與工作的能力[18]

國家附加

國家允許將比薩與國家補充測試相結合。

德國是在一個非常廣泛的方式:第二天國際考試,學生參加國家試驗稱為pisa-e(E = ERGä語=補充)。對pisa-e測試項目比比薩更靠近TIMSS。雖然只有5000名德國學生參加國際和國家考試,另外45000名學生只參加後者。這個大樣本需要聯邦各州進行分析。在對2006項結果的解釋發生衝突之後,經合組織警告德國,它可能撤回使用“比薩”標簽進行國家測試的權利。[19]

數據換算

從一開始,比薩就被設計成一種特定的數據分析方法。由於學生在不同的測試小冊子工作,原始分數必須'縮放',以便有意義的比較。分數是這樣測量的,在各個領域的經合組織的平均水平(數學、閱讀和科學)為500,標准偏差為100[20]。這是真的只為當初比薩循環時規模首次引入,但隨後的周期是通過IRT尺度連接方法與前循環。[21]

這一代的水平估計是使用Rasch模型的一個潛在的回歸的擴展,一個項目反應理論(IRT)模型,也被稱為空調模型、人口模型。熟練度估計是以所謂的合理值的形式提供的,這樣可以對群體間的差異進行無偏估計。潛在的回歸,再加上一個高斯先驗概率分布的使用允許學生能力的學生群體的水平分布估計。[22]和調節縮放程序進行了幾乎相同的術語在PISA 2000, 2003, 2006的技術報告。NAEP和TIMSS使用類似的縮放方法。

最新測驗結果

所有比薩成績按國家列出;最近的比薩周期對一些國家有單獨的省級或區域結果。大多數公眾的注意力只集中在一個結果上:各國的平均得分和各國對彼此的排名。然而在官方報道,由國家排名國家給出的不是簡單的排名但是交叉表顯示每對國家是否平均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可能是由於學生抽樣或項目功能的隨機波動)。在有利的情況下,差9分就足以被認為是重要的。

比薩從來沒有把數學、科學和閱讀領域的分數綜合成一個整體。然而,評論員有時將所有三個領域的測試結果合並成一個整體的國家排名。這種薈萃分析並沒有得到經合組織的認可,儘管官方總結有時使用測試周期的主要領域作為整體學生能力的代表。

OECD PISA 2022

Mathematics 數學[23] Science 科學[23] Reading 語文閱讀[23]
1  新加坡 575
2  中國澳門 552
3  臺灣 547
4  中國香港 540
5  日本 536
6  韩国 527
7  爱沙尼亚 510
8  瑞士 508
9  加拿大 497
10  荷蘭 493
11  愛爾蘭 492
12  比利时 489
13  丹麦 489
14  英国 489
15  波蘭 489
16  澳大利亞 487
17  奥地利 487
18  捷克 487
19  斯洛維尼亞 485
20  芬兰 484
21  拉脫維亞 483
22  瑞典 482
23  新西兰 479
24  德国 475
25  立陶宛 475
26  法國 474
27  西班牙 473
28  匈牙利 473
29  葡萄牙 472
International Average (OECD) 472
30  義大利 471
31  越南 469
32  挪威 468
33  馬爾他 466
34  美国 465
35  斯洛伐克 464
36  克罗地亚 463
37  冰島 459
38  以色列 458
39  土耳其 453
40  汶萊 442
41  乌克兰 441
42  塞爾維亞 440
43  阿联酋 431
44  希腊 430
45  羅馬尼亞 428
46  哈萨克斯坦 425
47  蒙古国 425
48  賽普勒斯 418
49  保加利亚 417
50  摩尔多瓦 417
51  卡塔尔 414
52  智利 412
53  乌拉圭 409
54  马来西亚 409
55  蒙特內哥羅 406
56  阿塞拜疆 397
57  墨西哥 395
58  泰國 394
59  秘魯 391
60  格鲁吉亚 390
61  北馬其頓 389
62  沙烏地阿拉伯 389
63  哥斯达黎加 385
64  哥伦比亚 383
65  巴西 379
66  阿根廷 378
67  牙买加 377
68  阿尔巴尼亚 368
69  印度尼西亞 366
70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 366
71  摩洛哥 365
72  乌兹别克斯坦 364
73  约旦 361
74  巴拿马 357
75  科索沃 355
76  菲律賓 355
77  危地马拉 344
78  薩爾瓦多 343
79  多米尼加 339
80  巴拉圭 338
81  柬埔寨 336
1  新加坡 561
2  日本 547
3  中國澳門 543
4  臺灣 537
5  韩国 528
6  爱沙尼亚 526
7  中國香港 520
8  加拿大 515
9  芬兰 511
10  澳大利亞 507
11  愛爾蘭 504
12  新西兰 504
13  瑞士 503
14  斯洛維尼亞 500
15  英国 500
16  美国 499
17  波蘭 499
18  捷克 498
19  丹麦 494
20  拉脫維亞 494
21  瑞典 494
22  德国 492
23  奥地利 491
24  比利时 491
25  荷蘭 488
26  法國 487
27  匈牙利 486
28  西班牙 485
29 International Average (OECD) 485
 立陶宛 484
30  葡萄牙 484
31  克罗地亚 483
32  挪威 478
33  義大利 477
34  土耳其 476
35  越南 472
36  馬爾他 466
37  以色列 465
38  斯洛伐克 462
39  乌克兰 450
40  冰島 447
41  塞爾維亞 447
42  汶萊 446
43  智利 444
44  希腊 441
45  乌拉圭 435
46  阿联酋 432
47  卡塔尔 432
48  羅馬尼亞 428
49  哈萨克斯坦 423
50  保加利亚 421
51  摩尔多瓦 417
52  马来西亚 416
53  蒙古国 412
54  賽普勒斯 411
55  哥伦比亚 411
56  哥斯达黎加 411
57  墨西哥 410
58  泰國 409
59  秘魯 408
60  阿根廷 406
61  巴西 403
62  牙买加 403
63  蒙特內哥羅 403
64  沙烏地阿拉伯 390
65  巴拿马 388
66  格鲁吉亚 384
67  印度尼西亞 383
68  阿塞拜疆 380
69  北馬其頓 380
70  阿尔巴尼亚 376
71  约旦 375
72  薩爾瓦多 374
73  危地马拉 373
74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 369
75  巴拉圭 368
76  摩洛哥 365
77  多米尼加 360
78  科索沃 357
79  菲律賓 356
80  乌兹别克斯坦 355
81  柬埔寨 347
1  新加坡 543
2  愛爾蘭 516
3  日本 516
4  韩国 515
5  臺灣 515
6  爱沙尼亚 511
7  中國澳門 510
8  加拿大 507
9  美国 504
10  新西兰 501
11  中國香港 500
12  澳大利亞 498
13  英国 494
14  芬兰 490
15  丹麦 489
16  波蘭 489
17  捷克 489
18  瑞典 487
19  瑞士 483
20  義大利 482
21  德国 480
22  奥地利 480
23  比利时 479
24  挪威 477
25  葡萄牙 477
26 International Average (OECD) 476
27  克罗地亚 475
28  拉脫維亞 475
29  西班牙 474
 法國 474
30  以色列 474
31  匈牙利 473
32  立陶宛 472
33  斯洛維尼亞 469
34  越南 462
35  荷蘭 459
36  土耳其 456
37  智利 448
38  斯洛伐克 447
39  馬爾他 445
40  塞爾維亞 440
41  希腊 438
42  冰島 436
43  乌拉圭 430
44  汶萊 429
45  羅馬尼亞 428
46  乌克兰 428
47  卡塔尔 419
48  阿联酋 417
49  哥斯达黎加 415
50  墨西哥 415
51  摩尔多瓦 411
52  巴西 410
53  牙买加 410
54  哥伦比亚 409
55  秘魯 408
56  蒙特內哥羅 405
57  保加利亚 404
58  阿根廷 401
59  巴拿马 392
60  马来西亚 388
61  哈萨克斯坦 386
62  沙烏地阿拉伯 383
63  賽普勒斯 381
64  泰國 379
65  蒙古国 378
66  格鲁吉亚 374
67  危地马拉 374
68  巴拉圭 373
69  阿塞拜疆 365
70  薩爾瓦多 365
71  印度尼西亞 359
72  北馬其頓 359
73  阿尔巴尼亚 358
74  多米尼加 351
75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 349
76  菲律賓 347
77  约旦 342
78  科索沃 342
79  摩洛哥 339
80  乌兹别克斯坦 336
81  柬埔寨 329

总结

中國

中国在2009年测试的参与是有限的,上海、香港和澳门作为独立的实体。在2012年,上海再次参加,並在所有三个科目中排名第一,同时也提高了2009年時科目的分数。上海在数学方面的得分为613分,高于平均分113分,使上海学生的平均成绩比一般国家的学生高出3個学年。教育专家讨论到什么程度,这一结果反映在中国的教育系统的质量,指出上海比中國其他地區有更大的财富和高收入的教师。[24]香港排名第二在数学、阅读和科学第三。

中国有望作为一个完整的单元参加2018年的測試。2015,江苏、广东、北京和上海共四个省,总人口超过2亿3000万,作为一个实体参加。[25][26][27]2015北京上海江苏广东队列在2015的科学中得分中值为518,而2012上海组得分中值为580。

比萨的反批评,上海和其他中国城市,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只能参加城市学校达第九级,必须回到他们父母的故乡,由于户口限制高中,从而使得城市的高中生在富裕的地方有利于家庭的组成。《纽约时报》转载的上海人口图表显示,居住在那里的15岁的人数量急剧下降。他谈到,上海的15岁的人27%被排除在其学校系统(因此从测试)。结果,上海测试的15岁儿童的比例为73%,低于美国测试的89%。[28]以下的2015个试验,发表在一个选定的几个国家,包括中国的教育系统深入研究组织。[29]

芬蘭

芬蘭得到了測試前幾名,儘管相比2012年三门科目有所下降,但仍然是欧洲表現最好的國家。芬蘭表現最好的是科學545分(第五),最差的是數學519分(第十二)。數學相較於2003年下降了25分,這是最後一次將數學作為測試重點。芬蘭女孩測試上第一次表現得比男生好,但差距很小。這也是瑞典語學校的學生第一次在瑞典語學校表現不如其他學生。

印度

印度參加了2009年測試,在73个国家中名列72位[30]。印度在2012年8月宣布退出了当年举行的測試,印度政府將其行為歸咎於比薩测试對印度學生的不公平。印度快報于9/3/2012報道說:“教育部已經得出結論,比薩测试與印度學生之間存在社會文化脫節,該部將寫信給經合組織,並将影響印度测试成绩的主要问题归咎于“社會文化環境”差异。印度參與下一個比薩测试將取決於是否改善了這一點”。[31]《印度快報》還指出,“考慮到共有70多個國家參加比薩测试,印度是否會例外還不確定”。

印度没有参与2015、2018和2022年的比薩測試。[32]

瑞典

在2012次測試中,瑞典的成績下降了三個,這是2006和2009的趨勢的延續。在數學方面,參加過所有測試的國家的數學成績在10年中下降最快,在2003的分數從509下降到了478的2012。閱讀分數從516的2000下降到2012的483。該國在所有三個科目中均低於經合組織平均水平。[33]反對黨的領袖,社會民主黨的斯特凡öfven,描述的情況作為一個國家的危機。[34]隨著黨的發言人對教育,Ibrahim Baylan,他指出了閱讀的最嚴重的下降趨勢。

英國

在2012年的測驗中,與2009一樣,英國的成績略高於平均水平,理科排名最高(20)。[35]英格兰、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也作為獨立實體參加,顯示威爾士取得最壞結果,數學在65個國家和經濟體中排名第43。威爾士教育部長Huw Lewis表示對結果失望,說沒有“權宜之計”,但希望在過去的幾年裡已經實施的一些教育改革给下一輪的測試带来更好的結果。[36]英國的高分組和低分組學生之間的差距大於平均水平。根据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进行调整后,公立和私立学校之间几乎没有差异;有利于女孩的性別差異比其他大多數國家少,當地人和移民之間的差別也是如此。[35]

Ambrose Evans Pritchard曾在每日電訊報撰文警告,不应過多地強調英國的國際排名。他認為,东亚地区的低出生率可能和该地区過分重視學術有关,这会给未来的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而经济重要性胜过PISA成绩。[37]

2013,《泰晤士報教育增刊》發表了一篇文章,“PISA有根本缺陷嗎?”,William Stewart在文中詳細介绍了主要大學統計學家對PISA的概念基礎和方法的嚴厉批評。[38]

在這篇文章中,布裡斯托大學的Harvey Goldstein教授說,當經合組織試圖排除涉嫌偏見的問題時,它可以起到“消除”國家間關鍵差異的作用。“這就遺漏了許多重要的東西。”他警告說:“他們只是沒有得到評論。你所看到的是普遍發生的。但值得一看嗎?从表面上看,PISA的結果给不同的國家带来了一套共同標准。但一旦你開始了解它,我覺得一切都会崩潰。”

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數學家Hugh Morrison博士說,他發現PISA的統計模型含有根本的,无法解决性的數學錯誤,使得比薩的排名“毫無價值”。[39]Goldstein說,墨裡森博士的反對意見強調“一個重要的技術問題”,如果不是“深刻的概念錯誤”的話。然而,Morrison警告說,PISA“使用不當”,這部分的責任“在於比薩本身。我認為它說了太多它所能做的,却不愿宣傳它的弱点。”Morrison教授和Goldstein对OECD对批判的回应表示失望。Morrison說,當他在2004年第一次發表对PISA的批评时并亲自向经合组织的一些“高级人士”提出质疑时,他的觀點得到了“絕對的寂靜”,迄今尚未得到解決。“我很驚訝他們是多麼不願意承認”,他告訴TES。他說:“這讓我懷疑。”“PISA堅決地忽略了許多問題。”。“我還是很擔心。”[40]

哥本哈根大学的Svend Kreiner教授同意:“每個人包括PISA都有的一個問題,就是他們不想和批評或問問題的人討論事情。他們根本不想和我說話。我相信這是因為他們不能自衛。[40]

美國

2012的美國結果在科學和閱讀方面是平均的,但在數學方面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落後了。2009以前的測試幾乎沒有什麼變化。[41]這一結果被教育部長阿恩·鄧肯描述為“教育停滯的圖景”[42],他說這一結果與美國擁有世界上受過最好教育的工人的目標不一致。美國的老師說,在標准化考試中過分強調了教育績效缺乏改善聯盟的Randi Weingarten。[43]全國教育協會的Dennis Van Roekel說,未能解決貧困學生阻礙了進步。[42]

在所有的國家和經濟中,大約有9%的美國學生在數學水平上名列前13%。[42]

美國有三個州作為獨立的實體參加了測試,馬薩諸塞州的得分遠遠高於美國和國際平均水平,尤其是在閱讀方面。經合組織的排名與美國平均值大致相當。[44]

數學 科學 閱讀
16=  马萨诸塞州 514
18=  康涅狄格州 506
36 美国 U.S. Average 481
41~  佛罗里达州 467
9~  马萨诸塞州 527
16=  康涅狄格州 521
28 美国 U.S. Average 497
38=  佛罗里达州 485
6~  马萨诸塞州 527
10~  康涅狄格州 521
24 美国 U.S. Average 498
26~  佛罗里达州 492

馬來西亞

2015,經合組織發現馬來西亞的結果沒有達到最低反應率。[45]王建民說,教育部試圖在豐富學校過成績好的學生。[46]

不同國家比薩差距的可能成因研究

雖然PISA和TIMSS的官員和研究人員通常不假設國家之間、學生成績的龐大而穩定的差異,自2000以來,在比薩和TIMSS結果的差異及其原因的文獻已經出現。[47]來自比薩的數據提供了一些經濟學家,尤其是Eric Hanushek,Ludger Woessmann,Heiner Rindermann,Stephen J. Ceci,與學生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的書籍和文章材料[48]的民主化,和健康[49];以及高風險考試這種單一的教育因素的作用[50],有或沒有私立學校,和效果和跟蹤時間的能力。[51]

参考文献

  1. ^ 1.0 1.1 PISA: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OECD. [2024-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3-31) (英语). 
  2. ^ PISA: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OCDE. [2024-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03) (法语). 
  3. ^ Berger, Kathleen. Invitation to The Life Span second. worth. 3 March 2014. ISBN 978-1-4641-7205-2. 
  4. ^ 4.0 4.1 4.2 4.3 Rey O, ‘The use of external assessments and the impact on education systems’ in CIDREE Yearbook 2010, accessed January 2017 at http://www.cidree.org/publications/yearbook_2010?PHPSESSID=baip221utd9v77b89hov0s3al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McGaw, B (2008) ‘The role of the OECD i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ies of achievement’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Principles, Policy & Practice, 15:3, 223-243
  6. ^ ons N, (2008) ‘Évaluation des politiques éducatives et comparaisons internationales’, Revue française de pédagogie, 164, juillet-août-septembre 2008 5-13
  7. ^ 7.0 7.1 7.2 7.3 Breakspear S ‘The Policy Impact of PISA: An Exploration of the Normative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Benchmarking in School System Performance’, OECD Education Working Paper number 71, 2012
  8. ^ Barroso, J. and de Carvalho, L.M. (2008) ‘Pisa: Un instrument de régulation pour relier des mondes’, Revue française de pédagogie, 164, 77–80
  9. ^ Ertl, H (2006). 'Educational standards and the changing discourse on education: the reception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PISA study in Germany',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32, 5, 619-634.
  10. ^ Bajomi, I., Berényi, E., Neumann, E. and Vida, J. (2009). ‘The Reception of PISA in Hungary’ accessed January 2017 at http://www.knowandpol.eu/IMG/pdf/pisa.wp12.hungary.pdf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1. ^ Breakspear S citing Steiner- Khamsi, 2003 in ‘The Policy Impact of PISA: An Exploration of the Normative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Benchmarking in School System Performance’, OECD Education Working Paper number 71, 2012
  12. ^ Mangez, E. and Cattonar, B. (2009). ‘The status of PISA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vil society and the educational sector in French-speaking Belgium’, Sísifo Educational Sciences Journal, 10, 15–26 [online]. Available: http://sisifo.fpce.ul.pt/?r=25t[永久失效連結]
  13. ^ Greger, D. (2008). ‘Lorsque PISA importe peu. Le cas de la République Tchèque et de l’Allemagne’, Revue française de pédagogie, 164, 91–98. cited in Rey O, ‘The use of external assessments and the impact on education systems’ in CIDREE Yearbook 2010, accessed January 2017 at http://www.cidree.org/publications/yearbook_2010?PHPSESSID=baip221utd9v77b89hov0s3al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4. ^ Alfonso, N. and Costa, E. (2009). ‘The influence of 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 on policy decision in Portugal: the education policies of the 17th Portuguese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Sísifo Educational Sciences Journal, 10, 53–64. Accessed at: 存档副本. [2017-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6). 
  15. ^ Behrens, 2006 cited in Rey O, ‘The use of external assessments and the impact on education systems’ in CIDREE Yearbook 2010, accessed January 2017 at http://www.cidree.org/publications/yearbook_2010?PHPSESSID=baip221utd9v77b89hov0s3al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6. ^ Hefling, Kimberly. "Asian nations dominate international tes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Yahoo!.
  17. ^ Chapter 2 of the publication 'PISA 2003 Assessment Framework' (PDF). [2017-07-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2-05). 
  18. ^ 文化包容、國際力 將納2018年PISA測驗/教育現場-教育趨勢/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 [2016-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6) (中文(臺灣)). 
  19. ^  C. Füller: Pisa hat einen kleinen, fröhlichen Bruder. taz, 5.12.2007 ([//web.archive.org/web/20110516083734/http://www.taz.de/nc/1/archiv/print-archiv/printressorts/digi-artikel/?ressort=bi&dig=2007%2F12%2F05%2Fa0140&src=GI&cHash=f350b212d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
  20. ^ Stanat, P; Artelt, C; Baumert, J; Klieme, E; Neubrand, M; Prenzel, M; Schiefele, U; Schneider, W (2002), PISA 2000: Overview of the study—Design, method and results, Berlin: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Human Development
  21. ^ Mazzeo, John; von Davier, Matthias (2013), Linking Scales in International Large-Scale Assessments, chapter 10 in Rutkowski, L. von Davier, M. & Rutkowski, D. (eds.)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Large-Scale Assessment: Background, Technical Issues, and Methods of Data Analysis., New York: Chapman and Hall/CRC.
  22. ^ von Davier, Matthias; Sinharay, Sandip (2013), Analytics in International Large-Scale Assessments: Item Response Theory and Population Models, chapter 7 in Rutkowski, L. von Davier, M. & Rutkowski, D. (eds.)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Large-Scale Assessment: Background, Technical Issues, and Methods of Data Analysis., New York: Chapman and Hall/CRC.
  23. ^ 23.0 23.1 23.2 Learning Data | QEdu Países.. paises.qedu.org.br. [2024-05-21]. 
  24. ^ Tom Phillips (3 December 2013) OECD education report: Shanghai's formula is world-beatin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Telegraph. Retrieved 8 December 2013
  25. ^ Coughlan, Sean (26 August 2014). "Pisa tests to include many more Chinese pupil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via www.bbc.com.
  26. ^ Amy He (2016-12-07). "China's students fall in rank on assessment tes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hina Daily.
  27. ^ Harvey Morris (2016-12-06). "Asia dominates world education ranking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hina Daily.
  28. ^ William Stewart, "More than a quarter of Shanghai pupils missed by international Pisa rankings", Times Educational Supplement, March 6, 2014.. [2014-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5). 
  29. ^ 存档副本 (PDF). [2017-07-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5-10). 
  30. ^ PISA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OEC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rishti, 1 Sept 2021.
  31. ^ "Poor PISA score: Govt blames ‘disconnect’ with Indi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Indian Express. 3 September 2012.
  32. ^ "India chickens ou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sessment programme agai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Times of India. 1 June 2013.
  33. ^ Lars Näslund (3 December 2013) Svenska skolan rasar i stor jämförels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xpressen. Retrieved 4 December 2013 (in Swedish)
  34. ^ Jens Kärrman (3 December 2013) Löfven om Pisa: Nationell kri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agens Nyheter. Retrieved 8 December 2013 (in Swedish)
  35. ^ 35.0 35.1 Adams, Richard (2013-12-03), UK students stuck in educational doldrums, OECD study find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Guardian, retrieved 2013-12-04
  36. ^ Pisa ranks Wales' education the worst in the UK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3 December 2013. Retrieved 4 December 2013.
  37. ^ Ambrose Evans-Pritchard (3 December 2013) Ambrose Evans-Pritchar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elegraph.co.uk. Retrieved 4 December 2013.
  38. ^ William Stewart, "Is Pisa fundamentally flawed?" Times Educational Supplement, July 26, 2013.. [2017-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4). 
  39. ^ 存档副本 (PDF). [2017-07-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6-05). 
  40. ^ 40.0 40.1 Stewart, "Is PISA fundamentally flawed?" TES (2013).
  41. ^ Motoko Rich (3 December 2013) American 15-Year-Olds Lag, Mainly in Math, on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ed Test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4 December 2013
  42. ^ 42.0 42.1 42.2 Simon, Stephanie (2013-12-03), PISA results show "educational stagnation" in U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olitico, retrieved 2013-12-03
  43. ^ Vaznis, James (2013-12-03), Mass. students excel on global examination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oston Globe, retrieved 2013-12-14
  44. ^ 2012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 Result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DF), Massachusett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retrieved 2014-12-11
  45. ^ Ong: Did ministry try to rig results for Pisa 2015 repor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 December 2016.
  46. ^ "Who's telling the truth about M'sia's Pisa 2015 scor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 December 2016.
  47. ^ Hanushek, Eric A., and Ludger Woessmann. 2011.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n 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 Vol. 3, edited by Eric A. Hanushek, Stephen Machin, and Ludger Woessmann. Amsterdam: North Holland: 89–200.
  48. ^ Hanushek, Eric; Woessmann, Ludger (2008), "The role of cognitive skill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DF),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46 (3): 607–668, doi:10.1257/jel.46.3.607
  49. ^ Rindermann, Heiner; Ceci, Stephen J (2009), "Educational policy and country outcomes in international cognitive competence studies",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4 (6): 551–577, doi:10.1111/j.1745-6924.2009.01165.x
  50. ^ Bishop, John H (1997), "The effect of national standards and curriculum-based exams on achievemen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7 (2): 260–264
  51. ^ Hanushek, Eric; Woessmann, Ludger (2006), "Does educational tracking affect performance and inequality? Differences-in-differences evidence across countri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PDF), Economic Journal116 (510): C63–C76, doi:10.1111/j.1468-0297.2006.01076.x

延伸閱讀

官網及報告

前因和政治結果

  • A. P. Jakobi, K. Martens: Diffusion durch internationale Organisationen: Die Bildungspolitik der OECD. In: K. Holzinger, H. Jörgens, C. Knill: Transfer, Diffusion und Konvergenz von Politiken. VS Verlag für Sozialwissenschaften, 2007.

法國

  • N. Mons, X. Pons: The reception and use of Pisa in France.

德國

  • Edelgard Bulmahn [then federal secretary of education]: PISA: the consequences for Germany. OECD observer, no. 231/232, May 2002. pp. 33–34.
  • H. Ertl: Educational Standards and the Changing Discourse on Education: The Reception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PISA Study in Germany.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v 32 n 5 pp 619–634 Nov 2006.

英國

批評

書籍

  • S. Hopmann, G. Brinek, M. Retzl (eds.): PISA zufolge PISA. PISA According to PISA. LIT-Verlag, Wien 2007, ISBN 3-8258-0946-3 (partly in German, partly in English)
  • T. Jahnke, W. Meyerhöfer (eds.): PISA & Co – Kritik eines Programms. Franzbecker, Hildesheim 2007 (2nd edn.), ISBN 978-3-88120-464-4 (in German)
  • R. Münch: Globale Eliten, lokale Autoritäten: Bildung und Wissenschaft unter dem Regime von PISA, McKinsey & Co. Frankfurt am Main : Suhrkamp, 2009. ISBN 978-3-518-12560-1 (in German)

網站

外部連結

视频

Prefix: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

Kembali kehalaman sebelumn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