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寺 (昆明市)
圆通寺是云南省昆明市的一座佛教寺院,位于五华区华山街道圆通街42号、圆通山南麓,始建于南诏,重建于元代,现今是昆明城内最大的佛寺,是云南省、昆明市佛教协会所在地[1]。寺内有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和藏传佛教三派的佛殿,以大乘佛教为主[2][3]。 历史圆通寺初名“补陀罗寺”,据元延祐七年(1320年)《创修圆通寺记》记载,其始建于南诏时期,民间传闻中建寺目的是镇蛟龙祸患[4][5][1];寺名“补陀罗”即观音菩萨道场补怛洛伽山,据此可推断该寺兴建之初即为观音道场,供奉观音菩萨[6][4]。南宋宝祐三年(1255年)元世祖南征时,补陀罗寺毁于兵火[4][7]。元大德五年(1301年),云南行中书省左丞阿昔思决定重建,延祐六年(1319年)建成,并以观音名号“圆通”命名,更名为“圆通寺”,当时有观音大士殿、藏经阁、圆通宝殿、钟鼓楼和两座佛塔等建筑[7]。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扩建昆明城,圆通寺始被圈入城内[4][1]。永乐元年(1403年)、景泰四年(1453年)、成化十九年(1483年)、嘉靖十四年(1535年)曾多次进行修缮。清康熙七年(1668年),平西王吴三桂主持大规模扩建,将山门南移百步至圆通街街面,新建圆通胜境牌坊、天王宝殿、八角弥勒殿。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云贵总督蔡毓荣修葺。同治十年(1871年)圆通寺发大水,部分建筑、佛像受损;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修。[7][1] 1950年,圆通寺被军方接管,交由圆通公园管理[1]。“文化大革命”期间,由昆明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占用,并在寺后溶洞修筑人防工程[1]。1975年交还市城建局管理时寺内花木无存,建筑受损;1976年起修复,1979年10月重新对外开放。[7]1984年5月25日,移交昆明市宗教事务处管理[1]。2004年3月,历时6年、斥资900余万元的修缮工程基本完工[8]。 1983年3月,圆通寺被公布为第一批昆明市文物保护单位[9];1983年4月,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0];1998年11月,被公布为第五批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9]。 建筑圆通寺坐北向南,北靠圆通山(旧称螺峰山),南临圆通街,占地面积12,767平方米。寺庙依地势而建,为中国罕见的倒坡式布局,山门地势高而正殿地势低;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圆通胜境坊、龙华宝殿、八角亭、圆通宝殿、铜佛殿等。[11][12] 圆通胜境坊建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是三门四柱的砖木结构牌坊[13]。 龙华宝殿内为弥勒菩萨、四大天王[14]。龙华宝殿与圆通宝殿之间为放生池,池中央为重檐攒尖顶的八角亭,正中供奉二十四臂觀音菩薩立像[14]。八角亭南北各以三孔汉白玉石拱桥连接两岸[15],池两侧又设有抄手游廊,布局有唐代水榭式佛殿和池塘院落风格[16]。 圆通宝殿面阔七开间,重檐歇山顶,金橙色琉璃瓦。圆通宝殿原供奉观世音菩萨,但同治十年(1871年)塑像在大水中毁损,光绪年间重修时,改奉释迦牟尼三身佛,而将观音像移入八角亭中。殿内东西两侧则塑有十二圆觉、二十四诸天及十方菩萨,三身佛背面则是西方三圣、兰谷和尚、马保将军。[14][15][6] 圆通宝殿东侧有藏传佛教的普光明殿,供奉大日如来,两旁为莲花生、宗喀巴[14]。 圆通宝殿之后有长300余米的石壁,称衲霞屏(又称盘坤岩、明月石、瞻啸岩),石壁上有历代摩崖石刻,沿峭壁有“采芝径”至山顶,与昆明动物园连通[1]。圆通宝殿后曾有元代咒蛟台,1985年为迎奉泰国佛教协会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在咒蛟台原址增建泰式的铜佛殿,1990年10月竣工[7][1][14]。 图集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