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天文聯會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英語: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缩写:IAU;法語:Union astronomique internationale,縮寫為 UAI),是一个国际非政府组织,由博士以上的專業天文學家所組成,積極參與天文學研究與教育。[4]其目标是通过全球合作推动天文学的各个方面,包括促进天文学的研究、推广、教育和发展。它于1919年7月28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成立,总部位于法国巴黎,并由當時的國際天文星圖計畫(Carte du Ciel)、太陽天文聯合會(Solar Union)和國際時間局(Bureau International de l'Heure)等數個組織合併而成。其後,世界各國的國家級天文組織陸續加入,构成今日的規模。該會是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的國際科學聯合成員,也是國際上承認的權威机构,負責統合恆星、小行星、衛星、彗星等新天體以及天文學名詞的定義與英文命名。2014年7月10日宣布「外星世界命名」(NameExoWorlds)活動啟動,開放公眾參與系外行星的命名[5]。IAU下分成數個工作單位,IAU也負責天文訊息全球電報通報系統,實際工作由中央天文電報局(Central Bureau for Astronomical Telegrams,CBAT)汇总整理天文訊息的匯報及電報的發布。 總會共有90個不同國家或地區共12120位會員,其中美國最多,有2084位會員。中国于1935年加入IAU,目前有669名会员,其中中國天文學會591名,中華民國天文學會78名[6][註 1]。 組織與活動概況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大多數活動是透過各天文領域的12個分科會舉行。在各分科會下更細分成40個不同研究領域的委員會。在委員會下轄個別研究主題有關的90個工作小組。 從1922年起,該會每三年召開一次全體會議,討論IAU整體的活動方針,並有研究成果發表等研討會,以及遴選新屆IAU執委、各屬下委員會成員,新會員推荐等。此外也定期在歐洲、亞太、拉丁美洲召開各區域會議。隨各式各樣天文事件的發展,也會隨時召開小規模的學術研討會。 第26屆(XXVIth)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全體會議於2006年8月14至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由世界各地2500余位天文學家代表出席,會議最受矚目的就是表決第5、6號共四份決議草案,重新确定行星定義,將冥王星由行星划為新開設之矮行星,而未來全體會議將審議更多天體列入矮行星之席。
分科會和委員會
參見附註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