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协奏曲 (埃尔加)![]() 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85)是爱德华·埃尔加最后的著名作品,充份展現出大提琴的演奏技巧,也是一系列大提琴独奏曲目的奠基石。1919年10月在倫敦的女王廳首演。1960年代,因杰奎琳·杜·普雷(Jacqueline du Pré)獨特的詮釋風格引起了公众的想象而廣受讚譽,將這部作品一舉推向主流大提琴曲目。杰奎琳·杜·普雷的錄音也被公認是最佳演奏版本。二十世紀不少大提琴家都把演奏這部作品當成目標[1][2][3]。 埃尔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创伤中创作了这部大提琴協奏曲。在時代背景影響下,這部作品的曲趣与抒情、热情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大異其趣,在很大程度上充满沉思,時而憂鬱時而舒暢[3],如同輓歌一般。 历史1900年,埃尔加與布罗德斯基四重奏的大提琴手卡尔·福克斯(Carl Fuchs)就訂有写作大提琴协奏曲的协议,福克斯后来曾與埃尔加通信,提醒他这个协议。[4] 1903年,大提琴家保罗·格吕默(Paul Grümmer)代為口头重申了这一要求,1906年并书面再次強調了这一要求。由此,埃尔加的創作動機可說由来已久。[5][6] 受限於戰事,戰時的埃尔加產出相當有限。1918年,埃尔加在伦敦进行了一次手术,切除了受感染的扁桃体,这对一个61岁的男性来说很危险。恢复意识后,埃尔加夫婦返回了薩塞克斯郡菲特爾沃思(Fittleworth, Sussex)附近的隱居小屋「布林克威爾斯」(Brinkwells),他要来了铅笔和纸,並写下了协奏曲第一个樂章的著名旋律。這年,埃尔加创作了三部室内乐作品[註 1]。他的妻子指出,这些作品已经与他以前的作品明显不同。隨著一次大戰在11月大抵宣告結束,作曲家夫婦返回了北倫敦的漢普斯特德(Hampstead),而在上述的三部室內樂作品於翌年春季首演后,埃尔加开始積極完成大提琴协奏曲的創作。[7] 1919年的5月至6月間,他戮力於創作,在大提琴家費力克斯‧莎蒙德(Felix Salmond)的技術協助下,整部协奏曲在8月份宣告完成。艾爾加將作品獻給悉尼‧科文(Sydney Colvin)夫婦,做為「友誼的紀錄」。[註 2][8] 1919年10月27日,大提琴协奏曲於伦敦交响乐团1919–20季的开幕音乐会上首演,演出很是惨败。除作曲家指挥的协奏曲外,其余的曲目由長期旅俄的阿尔伯特·科茨(Albert Coates)指揮。似乎是為了彰顯「主權」,科茨在排練斯克里亞賓的《狂喜》時,過份地占用了本就有限的排练时间。埃尔加夫人對此写道:“那残酷的自私自利的野蛮人⋯⋯残酷的科茨不停排练。”[9] 观察家报的评论家欧内斯特·纽曼(Ernest Newman)写道:“在排练不足的一周内一直有谣言。无论作出什么解释,沮丧的事实仍然存在:从未有如此伟大的乐团,演出如此可悲⋯⋯该作品本身就很是可爱、非常简单——过去几年埃尔加的音乐中孕育着的简单——但其简单中却蕴藏着深厚的智慧和美感。”[10] 尽管如此,埃尔加并未责怪他人,擔綱独奏的莎蒙德后来亦再次为他演奏。[11] 埃尔加曾表示,如果不是因为莎蒙德的辛勤准备,他本来会从音乐会上完全撤回这首作品。 [12] 这首协奏曲可以和第1号交响曲对比:交响曲在首演仅一年多的时间里,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一百场表演;大提琴协奏曲在伦敦超过一年之内没有第二次表演。[13] 此外,這首大提琴協奏曲是埃尔加身後唯二的協奏曲作品。[註 3] 作品的總譜於1921年正式出版(倫敦,諾維洛),手稿現藏於皇家音樂學院。 分析此曲寫作時,正值幾首室內樂作品獲得成功,這首大提琴協奏曲反而更富有「室內樂式」的色彩。此外,全曲沒有一個樂章是以嚴肅的奏鳴曲快板曲式寫成,也凸顯了其近人的一面。 配器
依照工具書《管弦樂作品手冊》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簡記為"2 2 2 2—4 2 3 1—tmp—str"[14]。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樂團的配置與小提琴協奏曲相仿,其配器卻十分精巧,少有全體齊奏的時刻。 結構
第一乐章是三段体,并带有一个引入段。它以独奏大提琴的宣叙调开头,這個旋律也被使用在與次一樂章的銜接處。紧接着則是单簧管,巴松管和号角的简短回答。 ![]() 接着是一个随兴发挥的大提琴独奏。然后,中提琴以中板奏出一个主旋律,再移交给独奏大提琴来重复。埃尔加认为这是屬於他的曲调:“如果你听到有人在马尔文山附近用口哨吹着这曲调,那就是我。”[15] ![]() 弦乐部分第三次奏出主题,然后独奏大提琴将其修改为一次极响的重述。 乐团随即重复;之后,大提琴最后展示一次主题,直接进入E大调的中间抒情部分。 ![]() 这处将乐曲过渡到类似于第一部分的重复。此重复省略了极响的大提琴独奏重述,並直接进入次一乐章。
![]() 第二乐章以快速渐强开始,加以獨奏大提琴拨弦奏出的主題。然后,独奏发挥了快板部分的主要动机。 ![]() 拨弦奏出的和弦跟进。有一个简短的华彩,紧随着的是十六分音符和和弦。 之后,一处渐慢直接引出一个诙谐曲式的部分,直到结束。
缓慢的第三乐章以抒情的旋律开始、结束,一个主题贯穿整个乐章。 ![]() 第三乐章的结尾直接接入终曲(再次地,没有曲间暂停)。
第四个乐章以另一个快速渐强展开,以激烈的强音结束。大提琴独奏处另一个宣叙调和华彩。该乐章的主题崇高、庄严,但有许多沉音列,调性变化大。 ![]() 乐曲结束之前,速度减慢,进入一个稍慢(più lento)的部分,其中出现了一组新的主题。 ![]() 此后速度继续减慢,直到第三乐章的速度,并且重述第三乐章的主题。 这个速度仍持续减缓,直到停滞不前,维持在一个和弦上。最后,独奏大提琴再次奏出第一乐章的宣叙调,随后转入重申第四乐章的主题,最后由三个和弦倏忽结束全曲。 录音作品埃尔加本人与比阿特丽斯·哈里森(Beatrice Harrison,大提琴独奏者)在1919年12月采用声学录音工艺进行了片段的录制,這是此曲的第一份錄音。哈里森與埃尔加另于1928年制作了完整的全曲錄音(电子录音,用了仅一个碳纤维麦克风)。 杰奎琳·杜·普雷(Jacqueline du Pré)于1965年与约翰·巴比罗利爵士(Sir John Barbirolli)及伦敦交响乐团(EMI)一起录制了一份著名的唱片。杜普蕾的录音因其热烈的情感和扎实的技术而广受赞誉。[16] 巴比罗利本人从一开始就与协奏曲有多少的联系:他曾是1919年首演乐团的大提琴部成员,他也是最早的表演者之一,与丹·戈弗雷爵士(Sir Dan Godfrey)领导的伯恩茅斯市乐团合作。 [17] 1985年,英国大提琴家朱利安·劳埃德·韦伯(Julian Lloyd Webber)与耶胡迪·梅纽因爵士指挥的皇家爱乐乐团录制了该协奏曲。该唱片被埃尔加学者杰罗德·诺斯罗普·摩尔(Jerrold Northrop Moore)在BBC音乐杂志上誉为“最佳版本”,并获得1985年全英音乐奖的“最佳古典唱片”奖项。[18] BBC Radio 3的特色“建立图书馆”(Building a Library)已经对协奏曲的所有现存版本进行了三次比较评论。《企鹅录制古典音乐指南》 (2008年)有三页对作品的评论。 唯一获得BBC和《企鹅指南 》最高推荐的唱片是杜普蕾于1965年与伦敦交响乐团及巴里波利录制的唱片。其他英国广播公司和《企鹅指南》都赞扬的版本有比阿特丽斯·哈里森(Beatrice Harrison,1928);[19] 史蒂芬·伊瑟利斯(Steven Isserlis,1988); [20] 马友友(1985)和特鲁斯·莫尔克(TrulsMørk,1999)。[21] [22] 軼事
註解參考資料
參見外部链接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