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帝国铁甲舰列表

奥斯曼帝国铁甲舰列表收录所有曾在奥斯曼帝国海军旗下订购、建造或服役的铁甲舰

“神眷”号1900年摄于基尔

19世纪60至70年代,奥斯曼海军订购或获取了一系列铁甲战舰,几乎全数由外国船厂建造。首批次为奥斯曼尼耶级四舰,1860年代初向英国船厂订购;1864年增订第五艘“法提赫”号[a],该舰于1867年被普鲁士海军购入。同年奥斯曼向英国订购“伟大征服”号英语Ottoman ironclad Feth-i Bülend[b]圣访级英语Avnillah-class ironclad[c]两舰。其间,奥斯曼帝国埃及省向法国船厂订购数艘铁甲舰,包括“神眷”号英语Ottoman ironclad Asar-i Tevfik[d]、尊严级与卢孚蒂·吉利尔级土耳其语Lütf-i Celil sınıfı zırhlı korvet[e],并向奥匈帝国企业订购伊克拉利耶号。埃及宣示独立的举动激怒苏丹阿卜杜勒阿齐兹,遂于1868年勒令埃及移交所有订购铁甲舰。此时第二批伟大征服级铁甲舰英语Feth-i Bülend-class ironclad[f]已下单,其首舰“吉祥先兆”号成为奥斯曼帝国兵工厂建造的首艘铁甲舰。1871年奥斯曼向英国订购两艘迈苏迪耶级铁甲舰英语Ottoman ironclad Mesudiye[g],其中第二艘在1878年英俄战争危机期间被皇家海军购入,并于帝国兵工厂开建第三艘“哈米迪耶”号英语Ottoman ironclad Hamidiye[h]。1874年向英国订购的最后两舰荣誉信使级,亦在1878年战争危机中被皇家海军收购。

除被视为过于庞大珍贵而避战的奥斯曼尼耶级四舰外,奥斯曼多数铁甲舰均参与1877-1878年俄土战争。其余舰只在黑海支援高加索及东巴尔干地区作战,其中“卢孚蒂·吉利尔”号于多瑙河巡逻时遭俄军炮火击沉。战后舰队整体封存至1897年希土战争爆发,政府试图动员时发现:历经二十年荒废,多数舰船已不适航;少数可出航者因船员未经训练而无法有效操作。海军遂启动重大重建计划,于随后十年间对铁甲舰实施现代化改造,多艘舰艇接受重建或拆解。

尽管经过近期现代化改造,奥斯曼舰队在1911-1912年意土战争期间仍无力抗衡意大利海军,主力舰艇始终驻守港口。意军巡洋舰在贝鲁特海战中击沉经改造的铁甲舰“圣访”号。尚未结束对意战事之际爆发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希腊鱼雷艇萨洛尼卡击沉“伟大征服”号。1913年“神眷”号在保加利亚海岸搁浅,巨浪与保军炮火联合摧毁该舰。“梅苏迪耶”号参与1912年12月埃利海战及1913年1月利姆诺斯海战两场对希腊舰队重大行动,均以奥斯曼战败告终。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仅“梅苏迪耶”号维持作战舰只身份;其余幸存舰艇均降级为训练舰浮动营房等辅助角色。1914年12月“梅苏迪耶”号在达达尼尔海峡被英国潜艇击沉。1919-1922年希土战争战乱平息后,舰队废弃库存中剩余铁甲舰。末舰“胜助”号最终于1932年拆解。

主炮 主炮的数量和类型
装甲
排水量 战斗状态下满载排水量[i]
推进器 传动轴的数量,推进系统的类型、可提供的最高航速和功率
服役 舰只开建和结束建造的日期以及其最终结局
开建 开始安放龙骨的日期
下水 舰只下水的日期
完工 舰只完成建造、交付使用的日期
结局 舰只最终结局(例如沉没、拆解)

各舰概况

奥斯曼尼耶级

奥斯曼尼耶级首舰“奥斯曼尼耶”号泊于金角湾

奥斯曼尼耶级铁甲舰是奥斯曼帝国政府订购的第一批铁甲舰,作为一项海军建设计划的一部分,用于替代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期间的重大损失。合同分别与英国和法国的造船厂签订,其中四艘奥斯曼尼耶级战舰由英国建造。这些战舰是舷侧铁甲舰,将其火炮安装在沿船体两侧的传统炮甲板上,这是19世纪60年代早期建造的第一代铁甲舰的典型设计。在1875年“梅苏迪耶”号建成之前,它们是奥斯曼舰队中最大的一级铁甲舰[10]。由于奥斯曼尼耶级战舰是奥斯曼舰队中最大且最有价值的成员,在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期间,奥斯曼帝国指挥部不想冒险在黑海沿岸进行行动,因此将它们安全地留在地中海。[11][12]

战后,四艘奥斯曼尼耶级战舰和奥斯曼舰队的其他部分一起在君士坦丁堡被降为预备役。这四艘战舰在19世纪90年代初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转变为更现代的炮廓舰。然而,到1897年2月希土战争爆发时,它们的状况已非常糟糕,许多火炮受损或未完成。5月进行的训练演习突显了其船员训练水平非常低,进一步强化了不在海上与希腊海军对抗的决定。战争结束后,四艘战舰全部被解除武装并封存,随后在1909年退役。“阿齐兹耶”号、“奥尔哈尼耶”号和“马穆迪耶”号曾短暂用作宿舍船;后两者在1913年被出售拆解,“阿齐兹耶”号和“奥斯曼尼耶”号在1923年也被送往拆船厂[13]

舰名 主炮 装甲 排水量 推进器 服役
开建 下水 完工 结局
“奥斯曼尼耶”号(Osmaniye) 1门229毫米(9英寸)阿姆斯特朗炮

14门203毫米(8英寸)阿姆斯特朗炮 10门36磅炮[14]

5.5英寸(140毫米)[14] 6,400公噸(6,300長噸)[14] 单轴,1台复合蒸汽机,13.5节(25.0公里/小时; 15.5英里/小时)[14] 1863年3月[14] 1864年9月2日[14] 1865年11月[14] 1923年被拆解[14]
“阿齐兹耶”号(Aziziye) 1863年5月[14] 1865年1月[14] 1865年8月[14]
“奥尔哈尼耶”号(Orhaniye) 1863年[14] 1865年6月26日[14] 1866年[14] 1913年被拆解[14]
“马穆迪耶”号

(Mahmudiye)

1864年[14] 1864年12月13日[14] 1866年[14]

“法提赫”号

“法塔赫”号(普鲁士服役期间称“威廉国王”号)

“法提赫”号于1865年在英格兰伦敦泰晤士炼铁厂铺设龙骨,最初由奥斯曼帝国订购。该舰依照英国海军工程师爱德华·里德的设计方案建造[15]。尚未下水前,奥斯曼帝国因无力承担这艘巨型铁甲舰的高昂费用,遂于1867年2月6日将未完工的舰体售予普鲁士海军;其首度更名为“威廉一世”号,同年12月14日再次更名为“威廉国王”号[16]。在普鲁士及德意志帝国海军服役期间,该舰经历平淡:1870-1871年普法战争中鲜有战事记录[17]。1878年与铁甲舰“大选帝侯”号发生意外相撞事故,致后者沉没[18]。1890年代中期,“威廉国王”号被改造为装甲巡洋舰,持续服役至1904年退出一线,转为承担驻泊舰与训练舰等辅助任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仍作训练用途,最终于1921年1月4日从海军名册中除籍,随后拆解[19]

舰名 主炮 装甲 排水量 推进器 服役
开建 下水 完工 结局
“法提赫”号

Fatih

33门72磅膛线炮[16] 305毫米(12英寸)[20] 10,761公噸(10,591長噸)[20] 单轴,1台复合蒸汽机,14.7節(27.2公里每小時;16.9英里每小時)[16] 1865年[15] 1868年4月25日[16] 1869年2月20日,以“威廉国王”号之名[16] 1921年拆解[16]

“费塔”号

“费塔”号于1864年向帝国兵工厂订购,原计划参照奥斯曼尼耶级规格建造。该舰设计尺寸与武备配置均同前级,但拟采用奥斯曼自产轮机,此举将使最高航速降低1.5节。建造工程始终未启动,最终于1865年4月24日正式取消。[21]

舰名 主炮 装甲 排水量 推进器 服役
开建 下水 完工 结局
“费塔”号(Fettah 1门229毫米阿姆斯特朗炮

14门203毫米阿姆斯特朗炮

10门36磅炮[21]

未知[21] 6400吨[21] 单轴,1台复合蒸汽机,12(22公里每小時;14英里每小時)[21]

“神眷”号

A large gray ship with three masts and a wide smoke stack at anchor; several small boats lie in front.
“神眷”号初建成时的状态

19世纪60年代初,奥斯曼帝国埃及省为其舰队订购了数艘铁甲舰,这是自二十年前第二次埃土战争以来首次挑战中央政府的重整军备计划。首舰为炮塔舰“神眷”号[11][22]。该舰由地中海锻铁造船厂在拉塞讷建造,设计参照法国科尔贝级铁甲舰但尺寸显著缩小,成为奥斯曼帝国首艘放弃传统舷侧炮布局的铁甲舰。其主炮配置于舰体中部:六门火炮置于中央装甲炮廓内,另有两门安装于炮廓顶部旋转炮廓中,通过舷侧炮架并排部署[23]

如同奥斯曼铁甲舰队其他舰只,“神眷”号经历了漫长且基本平淡的服役生涯。俄土战争期间仅参与有限作战,遭俄国鱼雷艇攻击但轻微受损。此后封存二十载,至1897年希土战争爆发时已严重老化,战后遂在德国进行彻底改造:旧式前装炮被替换为中口径后膛装弹炮,同时增装装甲防护并更换全套推进系统。1911-1912年意土战争中,奥斯曼舰队为避意大利海军锋芒始终驻守港口。该舰于1912至1913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期间参战,包括1912年12月未分胜负的埃利海战。1913年初转战黑海支援对保加利亚作战,2月8日炮击行动中意外搁浅,在保加利亚军炮火与海上巨浪夹击下损毁。[24]

舰名 主炮 装甲 排水量 推进器 服役
开建 下水 完工 结局
“神眷”号英语Ottoman ironclad Asar-i Tevfik

Asar-i Tevfik

8门220毫米(9英寸)火炮[25] 200毫米(7.9英寸)[23] 4,687公噸(4,613長噸)[26] 单轴,1台复合蒸汽机,13節(24公里每小時;15英里每小時)[26] 1867年[27] 1868年[27] 1870年[27] 1913年2月11日,在塞恩岛沉船[28]

神作级

A simple side drawing of a ship with black shaded areas showing the waterline belt armor and the casemate.
神作级线图

埃及订购的神作级铁甲舰以“神眷”号为设计基础,但尺寸大幅缩减。其排水量不及前者一半,主炮配置显著减轻:四门火炮置于炮室内,另有一门炮廓火炮沿中轴线布置——该布局使其射界接近“神眷”号两门舷侧炮架火炮。与此前埃及在1860年代试图采购的其他铁甲舰相同,两舰尚未完工即于1868年被中央政府扣押。[11][29]

两舰曾参与俄土战争,支援奥斯曼帝国在高加索地区的陆军行动,后于19世纪70年代末至1897年间封存[30][31]。与奥斯曼舰队其他舰只相同,两舰状态严重恶化无法执行进攻任务。“神作”号于1900年代退役拆解,“庄严之星”号则持续服役至1929年,主要作为驻泊舰使用。其间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短暂参战,为君士坦丁堡受保加利亚军队围困的守军提供火力支援,最终于1929年退役解体[32]

舰名 主炮 装甲 排水量 推进器 服役
开建 下水 完工 结局
“神作”号(Asar-i Şevket) 1门229毫米(9英寸)阿姆斯特朗炮

4门178毫米(7英寸)阿姆斯特朗炮[25]

152毫米(6英寸)[23] 2,047公噸(2,015長噸)[25] 单轴,1台复合蒸汽机,12節(22公里每小時;14英里每小時)[25] 1867年[25] 1868年[25] 1870年3月3日[25] 1909年被拆解[25]
“庄严之星”号(Necm-i Şevket) 1929年被拆解[25]

卢孚蒂·吉利尔级

A sketch of a ship with two large gun turrets, tall fore and sterncastles, underway off a shoreline.
卢孚蒂·吉利尔级插图

埃及还订购了两艘远海炮舰卢孚蒂·吉利尔级,这是奥斯曼海军唯一建造的该类型舰只。其主炮配置于沿中轴线布置的两座旋转炮塔内,但高大艏楼与艉楼限制了射界——此设计为保障远海航行所需干舷高度。尽管比神作级炮室舰少一门火炮,其炮塔结构可实现四门火炮同侧齐射,而炮室舰每舷仅能发射三门。[25][33]

两舰均参与1877-1878年俄土战争,“卢孚蒂·吉利尔”号在多瑙河遭俄军炮兵连击沉。“仁慈守护者”号于多瑙河口与俄军布雷舰交火后鲜有作战[34][35]。该舰幸存并如其他铁甲舰般封存二十年。1897年希土战争爆发时虽被动员,但因状态恶劣未能参战,最终于1909年售出拆解[36]

舰名 主炮 装甲 排水量 推进器 服役
开建 下水 完工 结局
“卢孚蒂·吉利尔”号(Lüft-ü Celil) 2门225毫米(8.9英寸)阿姆斯特朗炮

2门178毫米阿姆斯特朗炮[25]

140毫米(5.5英寸)[33] 2,540公噸(2,500長噸)[25] 单轴,1台复合蒸汽机,12节[25] 1868年[25] 1869年[25] 1870年3月[25] 1877年5月11日被俄国炮兵击沉[25]
“仁慈守护者”号(Hifz-ur Rahman) 1870年[25] 1909年被拆解[25]

圣访级

A black warship with two masts and a single funnel in port.
“圣访”号摄于约1885年

与其他奥斯曼舰队铁甲舰不同,圣访级两舰实为中央政府自身重建计划所订购。该级舰采用炮室结构,其布局使前部双炮可直射舰艏方向,后部双炮可直射舰艉方向。每座炮室另为各炮增设第二射击口,大幅扩展射界[25][33]。两舰早期服役经历与舰队其他舰只相似:1877-1878年对俄作战有限,此后直至1897年未执行重要任务——是年海军发现两舰均无法胜任战时勤务[37]

两舰于1903至1906年间在奥斯曼帝国兵工厂由安萨尔多公司实施改造——该厂部分区域租予安萨尔多以抵偿改装费用[38]。换装四门150毫米40倍径克虏伯速射炮后,被部署为警戒舰。1912年贝鲁特海战中,“圣访”号在此执勤时遭两艘意大利装甲巡洋舰击沉。“胜助”号于意土战争期间拆除武备以加强塞得港防御,1913年后承担训练舰、驻泊舰及潜艇母舰等辅助任务,最终于1932年退役拆解[39][40]

舰名 主炮 装甲 排水量 推进器 服役
开建 下水 完工 结局
“圣访”号英语Ottoman ironclad Avnillah(Avnillah) 4门228毫米(9英寸)炮[25] 152毫米[33] 2,362公噸(2,325長噸)[25] 单轴,1台复合蒸汽机,12节[25] 1868年[41] 1869年4月21日[41] 1870年[41] 1912年2月24日在贝鲁特战役中沉没[41]
“胜助”号(Muin-i Zafer) 1869年6月[41] 1932年拆解[41]

伟大征服级

A simple drawing of a warship showing the central arrangement of the guns and armor scheme.
伟大征服级线图

伟大征服级铁甲舰英语Feth-i Bülend-class ironclad

奥斯曼政府于1867年向英国订购“伟大征服”号,其设计基于真主援助级铁甲舰,但采用简化炮室容纳主炮。该舰采用八角形炮室,每炮设单一射击口,仍可保证两门火炮向前或向后射击。简化炮室设计使舰船在排水量小幅增加情况下能搭载更厚重装甲。1868年奥斯曼政府向帝国兵工厂订购第二艘舰“吉祥先兆”号。两舰分别于1870年及1874年完工[33][41],因海军火炮与装甲技术发展迅速陷入技术过时[42]

两舰参与俄土战争期间主要投入高加索战役,“伟大征服”号曾与俄国武装蒸汽船交战未决胜负[30]。“吉祥先兆”号则在多瑙河口与俄军布雷舰交战[43]。同舰队其他舰只相同,两舰封存至1897年;希土战争后“伟大征服”号接受改造,“吉祥先兆”号因舰况过差未获重建。意土战争中“伟大征服”号担任萨洛尼卡警戒舰而未直接参战,1912年10月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时,希腊雷击舰突入港口将其击沉。同期“吉祥先兆”号作为训练舰及驻泊舰服役至1923年报废[44]

舰名 主炮 装甲 排水量 推进器 服役
开建 下水 完工 结局
“伟大征服”号

Feth-i Bülend

4门229毫米炮[41] 229毫米[33] 2,762公噸(2,718長噸)[41] 单轴,1台复合蒸汽机,13节[41] 1868年5月[41] 1869年[41] 1870年[41] 1912年10月31日被希腊鱼雷艇击沉[45]
“吉祥先兆”号(Mukaddeme-i Hayir 1870年[41] 1872年10月28日[41] 1874年[41] 1923年拆解[41]

“辉煌”号

“辉煌”号是埃及省订购的末舰,与埃及此前试图获取的其他舰船不同,其订单交由奥匈帝国船厂承建。设计基于尊严级,但火炮配置略强:以一门228毫米炮替换原178毫米炮[46]。该舰随奥斯曼小型铁甲舰队参与俄土战争黑海行动,支援高加索地区陆军作战。此后二十年处于闲置状态,唯1885年进行现代化改装,换装克虏伯火炮。希土战争后未接受改造而转入预备役。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期间短暂复出,为恰塔爾賈遭围困的守军提供炮火支援。该舰1914至1919年担任驻泊舰,后转为训练舰直至1923年,最终于1928年报废[47]

舰名 武器装备[41] 装甲[33] 排水量[41] 推进系统[41] 服务
开建[41] 完工[41] 结局[41]
“辉煌”号(Iclaliye 2门228毫米阿姆斯特朗炮

3门178毫米阿姆斯特朗炮

152毫米 2,228公噸(2,193長噸) 单轴,1台复合蒸汽机,12节 1868年5月 1871年2月 1928年除籍

迈苏迪耶级

A large black warship sits in port with several small boats in the foreground.
“梅苏迪耶”号在1894年的某个时刻

迈苏迪耶级铁甲舰英语Ottoman ironclad Mesudiye[j]

“梅苏迪耶”号与“哈米迪耶”号于1870年代向英国订购,其设计由爱德华·里德参照新建的英国皇家海军“大力神”号铁甲舰完成。梅苏迪耶级舰船主炮配置于中央炮室内:两门朝舰艏发射,每舷各四门,两门朝舰艉发射。建造期间因英俄战争危机,皇家海军购入未完工的“哈米迪耶”号并更名为“威严”号[48]。两舰为有史以来最大的炮廓式铁甲舰[49],其中“梅苏迪耶”号在多数服役期内是奥斯曼舰队最大舰只[48]

梅苏迪耶号在俄土战争期间担任黑海奥斯曼海军旗舰但未参战。与舰队其他舰只相同,至希土战争爆发时已严重老化,战后遂接受现代化改装[50]。安萨尔多公司将其改造为前无畏舰类型[51],但计划换装的两门230 mm(9.1英寸)主炮始终未到位[48]。意土战争中随舰队驻守达达尼尔要塞后方未出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期间参与埃利海战与利姆诺斯海战,后者中因损伤被迫撤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雷区警戒舰,1914年12月13日被英国“B11”号潜艇发射鱼雷击沉于达达尼尔海峡入口处[52][53]

舰名 主炮 装甲 排水量 推进器 服役
开建 下水 完工 结局
“梅苏迪耶”号(Mesudiye 12门RML 254毫米(10英寸)18吨火炮

3门RML 178毫米(7英寸)火炮[54]

305毫米[48] 8,938公噸(8,797長噸)[21] 单轴,1台复合蒸汽机,13.7節(25.4公里每小時;15.8英里每小時)[54] 1872年[48] 1874年10月28日[55] 1875年12月[48] 1914年12月13日被英国潜艇击沉[56]
“哈米迪耶”号

Hamidiye

16门RML 1018吨重炮[57] 单轴,1台复合蒸汽机,13.2節(24.4公里每小時;15.2英里每小時)[57] 1873年[57] 1880年11月15日,更名为“威严”号[57] 1906年被拆解[57]

“哈米迪耶”号

“哈米迪耶”号英语Ottoman ironclad Hamidiye

“哈米迪耶”号是奥斯曼海军最后完工的铁甲舰,也是君士坦丁堡帝国兵工厂建造的少数同类舰艇。其设计基于英国建造的“梅苏迪耶”号但尺寸缩减。长达二十年的建造周期导致该舰服役时已严重过时,性能表现令人失望。设计存在重大缺陷:装甲质量低劣且操纵性差,服役期间多作为固定训练舰使用。入役仅三年即在希土战争中被判定完全不适合作战。1900年代初奥斯曼政府考虑将其纳入铁甲舰现代化改造计划,但因舰况恶劣于1903年放弃提案。该舰最终于1909年除籍,1913年拆解。[48][58][59]

舰名 主炮 装甲 排水量 推进器 服役
开建 下水 完工 结局
“哈米迪耶”号

Hamidiye

4门228毫米阿姆斯特朗炮

4门150毫米(5.9英寸)克虏伯炮[26]

229毫米[26] 6,594公噸(6,490長噸)[26] 单轴,1台复合蒸汽机,13节[26] 1874年12月[26] 1885年2月[60] 1894年[26] 1913年被拆解[26]

荣誉信使级

“荣誉信使”号假想图(若该舰为奥斯曼海军完工状态)

“哈米迪耶”号虽为奥斯曼末艘建成铁甲舰,却并不是最后下单订购者;1874年奥斯曼政府向英国桑穆达船厂订购两艘装甲撞角舰。其主甲板装甲炮室内配置四门305毫米炮,但主要攻击武器为撞角舰艏。这两艘舰预定部署东地中海的舰只于1878年建造期间被皇家海军购入:“荣誉信使”号与“胜利冲锋”号分别更名为“贝勒岛”号及“猎户座”号。因设计仅适应相对平静的地中海,不适远洋航行,遂在英国服役期间用作岸防舰。“贝勒岛”号最终于1904年拆解,“猎户座”号于1913年解体。[26][57]

舰名 主炮 装甲 排水量 推进器 服役
开建 下水 完工 结局
“荣誉信使”号

Peyk-i Şeref

4门RML 305毫米25吨火炮[57] 305毫米[57] 4,870公噸(4,790長噸)[57] 双轴,1台复合蒸汽机,12.99節(24.06公里每小時;14.95英里每小時)[57] 1874年[57] 未知[57] 1878年7月19日,改名“贝勒岛”号[57] 1904年拆解[57]
“胜利冲锋”号(Büruç-u Zafer 未知[57] 未知[57] 1882年7月3日,改名“猎户座”号[57] 1913年拆解[57]

脚注

注释

  1. ^ 译名参考自《英国皇家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 第2卷 1860-1905 从“勇士”级到“无畏”级》[1]
  2. ^ 译名参考自《泰恩河上的黄龙旗》[2]
  3. ^ 译名参考自《大巡洋舰图解百科:1865——1910》,也被音译作“阿维尼拉”号[3]
  4. ^ 译名参考自《战舰世界 世界海军强国主力舰图解百科 1880-1990》[4],另有来源记载为“圣眷”号[5]
  5. ^ 译名参考自《船舰》[6]
  6. ^ 译名参考自《泰恩河上的黄龙旗》[2]
  7. ^ 译名参考自《战舰世界 世界海军强国主力舰图解百科 1880-1990》[4],另有来源译作“梅苏迪耶”号[7]或者“吉祥”号[5]
  8. ^ 译名参考自《无畏之海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史》[8]
  9. ^ 历史学家埃里希·格鲁纳(Erich Gröner)指出,满载被定义为“(等于)排水量加上满载燃料油、柴油、煤、备用锅炉给水、飞机燃料和特殊设备”[9]
  10. ^ 译名参考自《战舰世界 世界海军强国主力舰图解百科 1880-1990》[4],另有来源译作“梅苏迪耶”号[7]或者“吉祥”号[5]

引文

  1. ^ 李昊 (2020),第80頁.
  2. ^ 2.0 2.1 张黎源 (2020),第267頁.
  3. ^ 金文杰 (2022),第143頁.
  4. ^ 4.0 4.1 4.2 布鲁斯·泰勒 (2021),第220頁.
  5. ^ 5.0 5.1 5.2 金文杰 (2022),第145頁.
  6. ^ 郭威(2007年),第264页
  7. ^ 7.0 7.1 张恩东 (2018),第283頁.
  8. ^ 章骞 (2014),第580頁.
  9. ^ Gröner (1990),第ix頁.
  10. ^ Gardiner (1979),第388–389頁.
  11. ^ 11.0 11.1 11.2 Sondhaus (2001),第90頁.
  12. ^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 (1995),第6–7, 194頁.
  13. ^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 (1995),第8–10, 133頁.
  14. ^ 14.00 14.01 14.02 14.03 14.04 14.05 14.06 14.07 14.08 14.09 14.10 14.11 14.12 14.13 14.14 14.15 14.16 14.17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 (1995),第133頁.
  15. ^ 15.0 15.1 Gardiner (1979),第243頁.
  16. ^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Gröner (1990),第4頁.
  17. ^ Wilson (1896),第273–278頁.
  18. ^ Sondhaus (2001),第109頁.
  19. ^ Gröner (1990),第3–4頁.
  20. ^ 20.0 20.1 Gröner (1990),第3頁.
  21.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 (1995),第134頁.
  22. ^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 (1995),第3, 136–137頁.
  23. ^ 23.0 23.1 23.2 Gardiner (1979),第389頁.
  24. ^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 (1995),第8–12, 21–22, 137頁.
  25. ^ 25.00 25.01 25.02 25.03 25.04 25.05 25.06 25.07 25.08 25.09 25.10 25.11 25.12 25.13 25.14 25.15 25.16 25.17 25.18 25.19 25.20 25.21 25.22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 (1995),第137頁.
  26. ^ 26.00 26.01 26.02 26.03 26.04 26.05 26.06 26.07 26.08 26.09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 (1995),第136頁.
  27. ^ 27.0 27.1 27.2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 (1995),第136–137頁.
  28. ^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 (1995),第21頁.
  29. ^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 (1995),第3, 137頁.
  30. ^ 30.0 30.1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 (1995),第6頁.
  31. ^ Greene & Massignani (1998),第360頁.
  32. ^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 (1995),第8–10, 20, 25, 137頁.
  33. ^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Gardiner (1979),第390頁.
  34. ^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 (1995),第6, 194頁.
  35. ^ Wilson (1896),第289, 296–297頁.
  36. ^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 (1995),第8–9, 137頁.
  37. ^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 (1995),第6, 8–10頁.
  38. ^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 (1995),第11頁.
  39. ^ Beehler (1913),第25–26, 56–58頁.
  40. ^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 (1995),第16, 138頁.
  41. ^ 41.00 41.01 41.02 41.03 41.04 41.05 41.06 41.07 41.08 41.09 41.10 41.11 41.12 41.13 41.14 41.15 41.16 41.17 41.18 41.19 41.20 41.21 41.22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 (1995),第138頁.
  42. ^ Sondhaus (2001),第108頁.
  43. ^ Wilson (1896),第296–297頁.
  44. ^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 (1995),第10–11, 20, 138頁.
  45. ^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 (1995),第20頁.
  46. ^ Gardiner (1979),第389–390頁.
  47. ^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 (1995),第6, 20, 25 138–139頁.
  48. ^ 48.0 48.1 48.2 48.3 48.4 48.5 48.6 Gardiner (1979),第391頁.
  49. ^ Sondhaus (2001),第123頁.
  50. ^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 (1995),第5–9頁.
  51. ^ Sondhaus (2001),第218頁.
  52. ^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 (1995),第22–24, 34頁.
  53. ^ Halpern (1994),第119頁.
  54. ^ 54.0 54.1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 (1995),第135頁.
  55. ^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 (1995),第134-135頁.
  56. ^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 (1995),第34頁.
  57. ^ 57.00 57.01 57.02 57.03 57.04 57.05 57.06 57.07 57.08 57.09 57.10 57.11 57.12 57.13 57.14 57.15 57.16 57.17 Gardiner (1979),第18頁.
  58. ^ Langensiepen & Güleryüz (1995),第9–10, 136頁.
  59. ^ Willmott (2009),第35頁.
  60. ^ Sturton,第152, 154頁.

参考书籍

Prefix: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

Kembali kehalaman sebelumn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