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双年展 ( ; 義大利語 :La Biennale di Venezia )是由威尼斯雙年展基金會每年在義大利 威尼斯 舉辦的國際文化展覽活動[ 1] [ 2] [ 3] 。雙年展自1895年起每年舉辦一次,因此成為同類活動中最古老的展覽。主要展覽在城堡區 的威尼斯軍械庫 與拿破崙花園 的展覽館中舉辦,輪流展出藝術和建築作品 (因此得名雙年展;每兩年舉辦一次)。[ 4] [ 5] [ 6]
該基金會還舉辦其他活動,包括戲劇、當代音樂和舞蹈,這些活動每年在威尼斯的不同地方舉行,而威尼斯电影节 則在利多 舉行。[ 7]
組織
藝術雙年展是世界上最大且最重要的當代視覺藝術展覽之一。它因每兩年舉辦一次而被稱為「雙年展」,其他世界各地的雙年展活動皆以此為原型。展覽空間達到7,000多平方公尺,來自75多個國家的藝術家在集體展覽空間和國家館中展示他們的作品[ 8] [ 9]
。
在2019年之前,藝術雙年展通常在奇數年舉行,建築雙年展則在偶數年舉行,但在COVID-19 疫情迫使延期後,藝術雙年展現在改為在偶數年舉行(2022年、2024年),而建築雙年展則在奇數年舉行(2021年、2023年)。
常用名
正式名稱
創立年份
舉辦年份
藝術雙年展
國際藝術展
1895年
偶數年(自2022年起)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國際建築展
1980年
奇數年(自2021年起)
雙年展音樂節
國際當代音樂節
1930年
每年(九月/十月)
雙年展劇院
國際戲劇節
1934年
每年(七月/八月)
威尼斯電影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32年
每年(八月/九月)
威尼斯舞蹈雙年展
國際現代舞蹈節
1999年
每年一次(六月;2010-16年期間兩年一次)
國際兒童嘉年華
2009年
每年一次(威尼斯嘉年華會 期間)
历史
1893年4月19日,威尼斯 市议会通过一项决议,决定策划一个意大利 的艺术 双年展,他的发起人正是当时的市长 里卡多·塞瓦提可 。就这样在1894年4月22日第一屆威尼斯双年展拉开了帷幕。到1980年第一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開幕。
截止到2020年,藝術雙年展已舉辦了58屆(2019年藝術雙年展),建築雙年展已舉辦了16屆(2018年建築雙年展)。
1993年,李銘盛 以作品〈火球或圓〉成為首位受邀參與威尼斯雙年展的台灣藝術家。1995年,吳瑪悧、連德誠、黃進河、侯俊明、王志陽等五位藝術家獲選「46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參展藝術家。
历届展览
第一届1895年4月30日,首届威尼斯双年展开幕,吸引了20多万名参观者。
參考文獻
書籍
Sophie Bowness and Clive Phillpot (ed), Britain at the Venice Biennale 1895–1996 , The British Council, 1995
Martino, Enzo Di. The History of the Venice Biennale , Venezia, Papiro Arte, 2007.
Sarah Thornton. Seven Days in the Art World . New York: WW Norton, 2008.
Digitalarti Mag. Venice Biennale (PDF) . 2009: 8–12 [January 13, 2010]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July 10, 2011).
52nd Venice Biennale and Documenta 12 in Kassel vol.20 July 2007 n.paradoxa: international feminist art journal pp. 88–92
Vittorio Sgarbi, Lo Stato dell'Arte: 54 Esposizione internazionale d'Arte della Biennale di Venezia. Iniziativa speciale per il 150° Anniversario dell'Unità d'Italia , Moncalieri (Torino), Istituto Nazionale di Cultura, 2012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