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繪孟子與眾弟子傳食於諸侯的石刻拓本。
孟子弟子指的是曾師從孟子或學於孟子的人。《孟子》記載,孟子注重學生是否有心向學,以「往者不追,來者不拒」為原則收授學生。孟子周遊列國時有數十輛車、數百弟子跟從,齊宣王也曾欲以萬鍾粟的俸祿供養孟子的弟子們,可見孟子弟子之多[1][2][3]。孟子弟子雖多,留下事蹟傳世的卻很少,根據趙岐《孟子章句》,《孟子》書中計有弟子十五人、學於孟子者五人,共二十人。
孟子弟子的人數與姓名因史料缺少,歷來有許多爭議。元代吳萊最早為孟子弟子作傳,其著作《孟子弟子列傳》中列出了弟子十九人,但內容已亡佚;其後張九韶《群書拾唾》、宮夢仁《讀書紀數略》也分別記載了不同的弟子十七人。對孟子弟子較為完整的考證則見於明朝朱彝尊的〈孟子弟子考〉的十七人與清代陳矩的〈孟子弟子考補正〉二十三人[4]。
自從北宋時在山東興建孟廟後,便將《孟子章句》中記述的孟子弟子配祀於孟廟。政和五年(1115年),朝廷敕封孟子弟子十八人爵位,由樂正子配食於正殿,其餘弟子配祀於東西兩廡。宋朝以後,唐朝韓愈、北宋孔道輔等人也因推崇孟子有功而被認定為孟子門人,同樣配祀孟廟。
孟子弟子
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朝廷敕封孟子弟子十八人,並予以贈爵。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由於嘉靖年間孔廟已撤去舊時贈爵,於是朝廷依潘榛建議撤爵,改以先賢、先儒稱之,以符合禮制,其中樂正克、萬章、公孫丑、公都子四人為先賢某子,餘陳臻等十四人為先儒某氏。然而其中季孫、子叔疑是否確有其人仍有疑義,兩人曾在明萬曆、清康熙年間遭到罷祀[5][6]。
編號
|
姓名
|
籍貫
|
封號
|
贈爵
|
1 |
樂正克 |
魯 |
先賢樂正子 |
利國侯
|
2 |
萬章 |
鄒,一說薛 |
先賢萬子 |
博興伯
|
3 |
公孫丑 |
齊 |
先賢公孫子 |
壽光伯
|
4 |
公都子 |
齊 |
先賢公都子 |
平陰伯
|
5 |
陳臻 |
不詳 |
先儒陳氏 |
蓬萊伯
|
6 |
充虞 |
不詳 |
先儒充氏 |
昌樂伯
|
7 |
屋廬連 |
任,一說為晉 |
先儒屋廬氏 |
奉符伯
|
8 |
徐辟 |
鄒 |
先儒徐氏 |
仙源伯
|
9 |
陳代 |
不詳 |
先儒陳氏 |
沂水伯
|
10 |
彭更 |
不詳 |
先儒彭氏 |
雷澤伯
|
11 |
咸丘蒙 |
齊 |
先儒咸丘氏 |
須城伯
|
12 |
高宋 |
齊 |
先儒高氏 |
泗水伯
|
13 |
桃應 |
不詳 |
先儒桃氏 |
膠水伯
|
14 |
季孫 |
不詳 |
先儒季孫氏 |
豐城伯
|
15 |
子叔疑 |
不詳 |
先儒子叔氏 |
承陽伯
|
16 |
孟仲子 |
鄒,一說為魯 |
先儒孟氏 |
新蔡伯
|
17 |
浩生不害 |
齊 |
先儒浩生氏 |
東阿伯
|
18 |
盆成括 |
不詳 |
先儒盆成氏 |
萊陽伯
|
可能的孟子弟子
除了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所敕封之孟子弟子十八人,不同的史籍與考究文獻中也分別記載了數名孟子弟子。北宋時所封之孟子弟子,主要參考趙岐《孟子章句》 中所記之弟子二十人,但獨漏滕更與告子二人[7]。
孟廟配祀門人
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初建孟廟時,便已私祀公孫丑、萬章等孟子弟子,而推崇孟子有功之揚雄、韓愈、孔道輔也被視為孟子門人,在孟廟之側另外立祠祭祀。政和五年(1115年),宋徽宗下詔為孟子弟子封爵,弟子十八人正式從祀孟廟,而後揚雄等門人也移入兩廡正式祭祀。
宣和三年(1121年),孟廟兩廡繪製弟子群像,明洪武六年(1373年),孟廟立石刻「孟氏宗傳祖圖」,其中包含了一幅孟子門人圖。
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潘榛建議從祀趙岐、孫奭、錢唐三名於孟門有功之儒。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陳錦、孫葆田等建議從祀告子、滕更、陳良,但未果[8][9][10]。
編號
|
姓名
|
朝代
|
備註
|
1 |
揚雄 |
西漢 |
北宋元豐七年(1084年)追封成都伯,在正殿西側立祠祭祀。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被罷祀,改祀孔道輔。成化十八年(1482年)復祀,移入西廡從祀。明末又被罷祀。
|
2 |
韓愈 |
唐 |
北宋元豐七年(1084年)追封昌黎伯,在正殿西側立祠祭祀。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移入東廡從祀。
|
3 |
孔道輔 |
北宋 |
元末開始私祀於孟廟。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正式入祀正殿西側祠堂。成化十八年(1482年)移入西廡從祀。
|
4 |
趙岐 |
東漢 |
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入祀,明末罷祀。
|
5 |
孫奭 |
北宋 |
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入祀,明末罷祀。民國後復祀於東廡[11]。
|
6 |
錢唐 |
明 |
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入祀,明末罷祀。民國後復祀於東廡。
|
參考資料
- 《孟子》、《孟子外書》
- 朱彝尊《孟子弟子考》
- 陳矩《孟子弟子考補正》
- 周廣業《孟子四考》
- 劉培桂等(2009)。齊魯諸子名家志:孟子志。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
- 劉培桂(2001)。孟子與孟子故里。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註解
- ^ 《孟子·盡心下》: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 ^ 《孟子·滕文公下》:彭更問曰:「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於諸侯,不以泰?」孟子曰:「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子以為泰乎?」
- ^ 《孟子·公孫丑下》:他日,王謂時子曰:「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鍾,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子盍為我言之。」
- ^ 劉培桂等. 齊魯諸子名家志:孟子志. 山東: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9. ISBN 9787209047586.
- ^ 周廣業《孟子四考》
- ^ 丁寶楨〈重修亞聖孟子廟碑〉
- ^ 劉培桂. 孟子弟子新考. 孟子與孟子故里.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1. ISBN 7503411449.
- ^ 劉浚《孔顏孟三氏志》
- ^ 丁寶楨〈重修亞聖孟子廟碑〉
- ^ 劉培桂. 孟廟配享從祀考. 孟子與孟子故里.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1. ISBN 7503411449.
- ^ 王小隱. 聖蹟導遊錄. 上海: 中國第一書局. 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