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数据表
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英語:Safety data sheet,縮寫:SDS)是一份化學產品的成份與緊急處理的專業文件。 产品管理與工作场所的安全,關係到使用者的性命,因此製造商或供應商在提供化學物品之前,必須備妥一份给工人和救护人员的緊急參考資料。包含該化學物品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例如熔点、沸点、闪点、毒性、对健康的短期及長期影响、急救、反应、储存、处置、防护设备、泄漏处理、燃爆性能。这份資料表一共區分為16項。 SDS是一个在化工领域被广泛使用的用来描述化学试剂和化学混合物的系统编录。包含安全使用化学品的指引、潜在的可能由化学品引发的威胁,並且必須在使用化学品的場所裡容易找到。 製造商将該化学物品的理化属性、潜在威胁、环境污染等明白标识在圖形上。圖形或顏色可以包含危险品标志上(比如欧盟所规定的,一个画在橙色背景上的黑色的叉,表示著一个有毒害的物质)。 SDS的實際使用者是经常与这类危险品接触的工人,以及負責緊急處置的醫師或護理師。 SDS必須列出该化学品对环境的风险和危害。如在中華民國〈危害性化學品標示及通識規則[1]〉第十二條中便要求「雇主對含有危害性化學品或符合附表三規定之每一化學品,應依附表四提供勞工安全資料表。」其中所提及附件四包含「十二、生態資料」。 对于不同厂商生产的和不同供货商提供的同类化学品,SDS有些許不同。使用同一种商品名的不同商品的危害程度,也可能略微不同。 许多公司提供收集、撰写和校正SDS的服务,以确保數據和潛在風險的說明是最新的資料。而在有些国家,定期更新SDS则被定义为厂商应尽的义务。 包含內容與編寫規範世界各地區對於SDS的編寫要求略有不同,因此在編寫SDS時需要參考當地的現行法規。但爲便於交流與閱讀,各地區均要求SDS按照下面16部分提供化学品的信息。 1. 物品與廠商資料
2. 危害辨識資料
3. 成分辨識資料
4. 急救措施
5. 滅火措施
6. 洩漏處理方法
7. 安全處置與儲存方法
8. 暴露預防措施
9. 物理和化學性質
10. 安定性與反應性
11. 毒性資料
12. 生態資料
13. 廢棄處置方法
14. 運送資料
15. 法規資料
16. 其他資料 參考文獻、製表資訊(製表單位、製表人、製表日期)及備註 中国在2009年2月1日实施之最新国家推荐标准GB/T 16483-2008《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_内容和项目顺序》 內,將MSDS改称为SDS,中文名为“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台灣亦於2016年1月1日公告工作場所化學物質之分類及標示全面採行「GHS」制度後,用SDS取代MSDS。 外部链接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