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超星系团 」重定向至此。關於在2014年9月發現的包含室女座超星系團在內的更大超星系團,請見「
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 」。
室女座超星系团 (英語:Virgo Supercluster ,簡稱Virgo SC ),或称本超星系團 (Local Supercluster ,簡稱LSC 或LS )是個不規則的超星系團 ,包含銀河系 和仙女座星系 所屬的本星系群 在內,至少有100個星系團 與星系群 聚集在直徑33百萬秒差距 (1億1千萬光年 )的空間內,是在可觀測宇宙 中數以百萬計的超星系團中的一個。室女座超星系团是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 的一部份[ 2] ,它也是星系細絲雙魚-鯨魚座超星系團複合體 的一部分。该星系团的中心区域距离地球有6,000万光年,位于室女座 ,著名的梅西耶天体 M49 、M60 、M86 、M87 均位于此。
背景
從威廉·赫歇爾 和約翰·赫歇爾 在1863年大量的介紹星雲 開始,就知道在室女座 有異於尋常的大量星雲(接近銀極 的北極)。在1950年,法裔美國天文學家熱拉爾·佛科留斯 第一個認為這些多出的星雲是一種類似星系的大尺度星系結構,在1953年暱稱之為「本地超星系」,在1958年改稱為「本超星系團」(LSC[ 3] )。在1960和1970年代,這是否本超星系團(LSC)的爭論仍在持續中,實際上是討論是真實的結構,還是只是在相同方向上的星系[ 4] 。這個問題在1970年代的後期和1980年代初期,經由紅移的觀測獲得解決,令人信服的顯示星系全都集中平躺在超星系團的平面上[ 5] 。
結構
R·布倫特·塔利 在1982年的論文中廣泛的討論了許多LSC的基本結構,它包含了兩個部份:一個看得出來的平坦盤面(它包含了三分之二明亮的星系);和一個大致成球型的暈(包含其餘的大約三分之一明亮的星系)[ 6] 。盤面本身是一個薄的橢球體(厚度大約百萬秒差距 ),長軸和短軸的比大約是6:1,最高可能達到9:1[ 7] 。現在的數據(在2003年釋出)來自長達5年的2度視場星系紅移巡天 允許天文學家將LSC與其他的超星系團比較。LSC是一個星系貧乏的典型(即缺乏一個高密度的核心)而且相當小型。它雖有一個富有的星系團在核心,但圍攏在周圍的星系纖維都是貧瘠的小星系团[ 1] 。本星系群 位於LSC外圍,從天爐座星系團 延伸至室女座星系團 的一個小星系纖維[ 5] 。
星系分佈
LSC的星系數值密度 以室女座星系團 為中心呈現與距離平方的關係掉落,顯示這個星系群不是被隨意選出來的。總之,明亮的星系(絕對星等 大於13的)大多數集中在少數的星系雲 (星系團 組成的集團)內,98%的被發現在11個雲中(以明亮星雲數量遞減的順序排列):獵犬座星系团 、室女座星系團 、室女II(向南方延展)、獅子II、室女III、巨爵(NGC 3672)、獅子I、小獅(NGC 2841)、天龍(NGC 5907)、喞筒(NGC 2997)和NGC 5643。位於盤面的明亮星系,三分之一屬於室女座星系團 ,其餘的都屬於獵犬座星系团 和室女II雲,加上有些可能屬於NGC 5643的。在暈中的明亮星系也集中在少數幾個星系雲 內(94%分布在7個雲中)。這樣的分布顯示超星系團盤面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巨大的空洞」[ 7] 。能夠用來與觀測的現象比擬的是肥皂泡的結構。稍平的星系團 和超星系團 能在泡沫的交會處找到,它們是巨大的泡沫,在太空中接近球形(直徑的數量級在20-60 Mpc )的巨大空洞[ 8] 。場纖維的絲狀結構似乎佔了優勢。1個例子是長蛇-半人馬超星系團 ,最靠近LSC的超星系團,它從大約3千萬秒差距 之處延伸至6千萬秒差距 [ 9] 。
宇宙論
自從1980年代就很明顯的呈現不僅是本星系群 ,包括遠在5千萬秒差距 之外的所有物質都以大約600公里/秒的速度朝向矩尺座星系團(Abell 3627) 運動[ 10] 。
當天文學家測量出相對於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CMB)的運動時,萊登-貝爾等人(1988年)猜測有個" 巨引源 ",但是他的本質為何仍然難以理解。
LSC的總質量M ≈ 1 x 1015 M 太陽 和總光學亮度L ≈ 3 x 1012 L 太陽 [ 1] 。這樣產生的質-光比 大約是太陽的300倍,與其他的超星系團的圖型是一致的[ 11] [ 12] 。(作為比較用,銀河系 的質-光比 是2.7)這種比率是宇宙中存在著大量的暗物質 受歡迎的一個主要論點。
天體圖
错误:在第22行结尾中找不到有效链接。
鄰近的星系星系投影在超星系平面 (點擊星系以獲取更多訊息)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The Atlas of the Universe , a website created by astrophysicist Richard Powell that shows maps of our local universe on a number of different scales (similar to above maps).
參考資料
^ 1.0 1.1 1.2 1.3 Einasto, M.; Saar, E.; Liivamägi, L. J.; Einasto, J.; Tago, E.; Martínez, V. J.; Starck, J.-L.; Müller, V.; Heinämäki, P. The richest superclusters: I. Morphology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 2007-12, 476 (2): 697–711. ISSN 0004-6361 . doi:10.1051/0004-6361:20078037 .
^ Gibney, Elizabeth. Earth's new address: 'Solar System, Milky Way, Laniakea' . Nature News . [2014-09-06 ] . doi:10.1038/nature.2014.1581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1-07) (英语) .
^ The Local Supercluster . www.cfa.harvard.edu. [2020-09-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5-16).
^ de Vaucouleurs, G. The Local Supercluster of Galaxies . Bulletin of 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India. 1981-03-01, 9 : 1 [2022-04-08 ] . ISSN 0304-9523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4-08).
^ 5.0 5.1 Klypin, Anatoly; Hoffman, Yehuda; Kravtsov, Andrey V.; Gottlober, Stefan. Constrained Simulations of the Real Universe: The Local Supercluster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 2003-10-10, 596 (1): 19–33 [2020-09-20 ] . ISSN 0004-637X . doi:10.1086/377574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12-27) (英语) .
^ Hu, F. X.; Wu, G. X.; Song, G. X.; Yuan, Q. R.; Okamura, S. Orientation of Galaxies in the Local Supercluster: A Review . Astrophysics and Space Science. 2006-04-01, 302 : 43–59 [2009-03-07 ] . doi:10.1007/s10509-005-9006-7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11-19).
^ 7.0 7.1 Tully, R. B. The Local Supercluster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1982-06, 257 : 389 [2022-04-08 ] . Bibcode:1982ApJ...257..389T . ISSN 0004-637X . doi:10.1086/159999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9-10-15) (英语) .
^ Carroll, Bradley W.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astrophysics .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Pub. 1996. ISBN 0-201-54730-9 . OCLC 33357291 .
^ Fairall, A. P.; Vettolani, G.; Chincarini, G. A wide angle redshift survey of the Hydra-Centaurus region. .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Supplement Series. 1989-05, 78 : 269–275 [2022-01-30 ] . ISSN 0365-0138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4-19) (英语) .
^ Plionis, Manolis; Valdarnini, Riccardo. Evidence for large-scale structure on scales ≡300 h-1Mpc. .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1991-03, 249 : 46 [2020-09-20 ] . ISSN 0035-8711 . doi:10.1093/mnras/249.1.46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6-28) (英语) .
^ Small, Todd A.; Ma, Chung-Pei; Sargent, Wallace L. W.; Hamilton, Donald. The Norris Survey of the Corona Borealis Supercluster. III. Structure and Mass of the Supercluster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 1998-01-01, 492 : 45–56 [2009-03-07 ] . doi:10.1086/305037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11-19).
^ Heymans, Catherine; Gray, Meghan E.; Peng, Chien Y.; van Waerbeke, Ludovic; Bell, Eric F.; Wolf, Christian; Bacon, David; Balogh, Michael; Barazza, Fabio D. The dark matter environment of the Abell 901/902 supercluster: a weak lensing analysis of the HST STAGES survey .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 2008-04-01, 385 : 1431–1442 [2009-03-07 ] . doi:10.1111/j.1365-2966.2008.12919.x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7-11-10).
Tully, R Brent. Superclusters and the Local Supercluster. Murdin, Paul (编). The Encyclopedia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 IOP Publishing Ltd. 2001-01-01. ISBN 978-0-333-75088-9 . doi:10.1888/0333750888/2605 (英语) .
Oscar Monchito: Superclusters and Other Stuff , Colton, vol. 12, pp. 124–118 (1992)
Lynden-Bell, D.; Faber, S. M.; Burstein, David; Davies, Roger L.; Dressler, Alan; Terlevich, R. J.; Wegner, Gary. Photometry and Spectroscopy of Elliptical Galaxies. V. Galaxy Streaming toward the New Supergalactic Center .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1988-03, 326 : 19 [2020-09-20 ] . ISSN 0004-637X . doi:10.1086/166066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2-15) (英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