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登-符騰堡級巡防艦
巴登-符騰堡級巡防艦(德語:Fregatten der Baden-Württemberg-Klasse[1],英語:Baden-Württemberg-class frigates),為德國在1997年左右開始規劃的新一代的艦艇用以汰換不萊梅級巡防艦,用以執行防空、反艦、反潛、火力支援、以及維和行動、打擊國際恐怖主義、支持多國聯合行動等多種任務,但也因用於維和行動等低強度且較和平的行動而裝置了水炮等非致命武器,艦名均源於德國境內各州名稱。[2] 歷史沿革在完成F-124防空巡防艦的設計之後,德國海軍緊接著在1997左右開始規劃新一代的艦艇研發,這就是F-125巡防艦計畫(Typ F-125 Fregatte)[3]。 起初F-125被規劃成一種擁有諸多嶄新技術特徵的艦艇系列,範圍涵蓋排水量六千噸之廣區域防空艦艇 (戰力與九千噸級的美製神盾驅逐艦相當)到排水量不滿一千噸的小型巡邏艦;不過由於這個計畫太過前瞻遠大,對中短期的需求反而不切實際,故F-125在2000年代初期便轉型為較為務實的方案,發展一種以對地投射武力、支援登陸作戰為主要任務的通用巡防艦,用於取代八艘F-122不萊梅級(Bremen class)巡防艦。 發展計畫F-125不僅是德國海軍新一代的艦艇,其運作理念與基本設計源於德國國防軍的新一波轉型。依照德國在2006年10月25日公布的國防白皮書,德軍展開新一輪大規模組織改革,打破過去陸、海、空三個軍種的傳統劃分方式,完全依照部隊任務而區分成三種,包括負責在世界各地執行高強度聯合作戰的「快速打擊部隊」、負責國土防禦與國際維和等中/低強度作戰任務的「穩定部隊」,以及專門負責後勤支援與國內安全的「支援部隊」。依照新的作戰架構,F-125屬於穩定部隊的一員,其任務包括:作為維和作戰或人道救援行動的指揮艦、支援反恐與特種作戰、提供中/短距離的聯合對地火力支援、平時的海上治安維護/經濟海域保護/領海與交通線巡護等例行勤務,並參與中/低強度的作戰任務。 基本設計艦體設計巴登-符騰堡級的艦體基本設計以F-124為基礎,起初規劃的滿載排水量約在5500噸,後來增至7200噸。不同於法、義合作的FREMM多用途巡防艦以反潛、水面作戰任務為主再加上一定程度的陸攻能力, 巴登-符騰堡級的設計一開始就圍繞著對地武力投射以及高/低強度水面作戰為主。巴登-符騰堡級主要作為對陸地的火力投射平台以及特戰部隊進出敵國沿岸的海上基地,故艦上不僅擁有形式多元的陸攻武器 (後來遭到取消),也將配備較多的高速快艇;此外,艦上還必須容納額外的高層指揮人員,以滿足對陸地作戰時的指管通情需求。透過資料鏈系統,能連結友軍海上、空中與陸基單位進行協同作戰。 巴登-符騰堡級十分注重艦艇存活設計 ,全艦縱向由五道具有防爆能力的防爆水密艙壁分隔成六個損管區(Damage Control Zoon,DC Zoon),每個損管區域的重要設備如發電、輸配電、消防、平台管理都能各自獨立運作;每兩個相鄰的DC Zoon又劃分為一個損管區段(Damage Control Section,DC Section),因此艦上總共有三個損管區段。艦上的系統採用冗餘配置,各項重要系統均備有兩套,並設置於艦上不同的位置;例如,艦上的相位陣列雷達天線以及其他指管通情(C3I)相關設備分置於兩個塔式桅杆內,而不像F-124薩克森級集中於同一座,以避免受損便導致整個系統癱瘓的情況發生。艦上的煙囪整合於後部塔式桅杆內,並 以冷卻措施來降低熱訊號。巴登-符騰堡級編制110~120名左右的船員,此外艦上還擁有搭載50名特戰人員或司令部指揮人員的額外空間;必要時,艦上的額外起居空間最多能容納70名人員(總共190人)。類似於MEKO A系列,巴登-符騰堡級的前桅杆後方的甲板空間可以安裝兩個20英尺標準貨櫃,用來安裝、儲存特戰部隊所需的相關設施 ,包括獨立的指揮室以及與槍械彈藥室,能支援規模50員的特種部隊,艦上搭載的4艘快艇與直昇機亦可支援特種作戰。此外,巴登-符騰堡級的空間餘裕也可作為海外撤僑或者有限度的人道物資輸送。 匿蹤設計整體匿蹤設計(包括降低雷達截面積、紅外線訊號、聲噪與磁訊號等)將借鏡先前F-124以及B&V廠 MEKO A系列巡防艦的技術(例如四艘艦載高速快艇的收容艙平時以艙門加以封閉),匿蹤程度將更勝於F-124。 推進與動力系統F-125的動力系統則為了滿足長時間持續操作的需求,採用複合燃氣渦輪及柴油電力推進架構,以往只有英國Type-23公爵級巡防艦採用過這種動力系統。巴登-符騰堡級的複合燃氣渦輪與柴電(COmbined Diesel-eLectric And Gas turbine,CODLAG)推進系統由一具出力達20MW(26820軸馬力)的美國GE LM-2500+燃氣渦輪主機、四具出力各3015KW(4099馬力,此時轉速1800rpm)的MTU 20V 4000 M53B型柴油發電機組以及兩具出力各4.5~4.7MW(6118~6390馬力)的推進用電動機構成,驅動雙軸可變距螺旋槳(CPP);為了增進低速航行的操縱性,艦艏還配備一具功率1MW(1341馬力)的橫向輔助推進器。四具柴油發電機同時供應推進航行以及艦上運作所需的電力,與傳統由大型柴油機負責推進、小型柴油機專供發電的模式相較, 巴登-符騰堡級的設計將能簡化艦上主機的種類,並增加動力分配的彈性。 傳動系統由Renk公司研製,包含四部多盤離合器 、一部SSS離合器、兩部大軸齒輪箱、一部橫向交叉連結齒輪箱( 使燃氣渦輪主機的動力同時輸入兩個大軸的齒輪箱)。其中,兩部推進電動機(輸出功率4500KW、轉速130/189 rpm)各透過一部離合器連結一根大軸(可選擇直接連接大軸,或連結大軸齒輪箱與燃氣渦輪併聯輸出);而燃氣渦輪主機(輸出功率20MW、轉速為3600/3250 rpm)則透過SSS離合器輸入橫向交叉連結齒輪箱,橫向交叉連結齒輪箱的兩個輸出端各有一個離合器,分別與兩個大軸的齒輪箱連結;透過這些離合器的選擇,傳動系統可以選擇柴油發電機連結驅動推進用電動機(轉速130rpm)低速推進、單純由燃氣渦輪直接驅動(轉速170rpm)或者由燃氣渦輪與柴油發電機驅動推進用電動機併聯驅動(轉速109rpm)。[4] 在經濟巡航時,巴登-符騰堡級以柴油發電機組驅動兩具推進電動機,帶動雙軸螺旋槳, 此種模式下最多可達到20節的巡航速度, 航速18節時續航力約4000海里, 航速12節時續航力約5000海里;在加速時,燃氣渦輪便接上推進器,可獲得26至27節的最大速度。 偵蒐與射控電子系統
巴登-符騰堡級的作戰中樞是EADS-Defense主導開發的指揮控制與武器部署系統(Fuhrungs-und Waffeneinsatzsystem,FüWES),此系統將以EADS先前研製的先進海軍戰鬥系統(ANCS)為基礎進行發展,ANCS系列的 ANCS 2000系統已經被芬蘭哈密納級(Hamina class)飛彈快艇採用。
空中巴士國防航天公司的產品,是一種主動電子掃描雷達(Active Electronically Scanned Array,AESA),巴登-符騰堡級使用的TRS-4D為四面固定式天線的構型,分散於前後兩個塔式桅杆上。TRS-4D採用C波段(5.25-5.925 MHz),波束俯仰範圍-2~+70度,波束掃描的目標更新速率高於每秒一次,最大偵測距離可達250km,最小監視距離約100m,可偵測雷達截面積0.01平方公尺的小型目標,能同時針對1000個目標進行三維座標的偵測與追蹤。
巴登-符騰堡級配備Diehl BGT Defence開發的船艦紅外線監視觀察與導航裝備(Ship Infrared Monitoring Observation and Navigation Equipment,SI-MONE)的新型整合式全週界光電監視系統,此系統整合有數具涵蓋所有水平方位的第三代紅外線焦平面影像陣列 (無須冷卻),並以此 融合成無縫線(stitches)的360度水平全方位紅外線監視圖像(垂直向為50度),能自動偵測並警示周遭來自於空中與海面的可能威脅 ,可同時探測、追蹤1000個周遭水域與空域的目標(更新速率約為20Hz)。SI-MONE後端系統使用Linux作業系統平台,提供標準介面與艦上作戰指揮系統(CDS)與警戒中心連結(使用Ethernet區域網路),操作時能容許的周邊氣溫環境從攝氏-20~+60度。
莱茵金属的模組化感測平台(Rheinmetall Modular Sensor Platform)系列的MSP 600光電偵蒐儀(第三代紅外線焦平面影像陣列感測單元),結合紅外線熱影像儀、日間電視攝影機、雷射測距儀(最大有效使用距離40km)以及雙用追蹤器,並結合粗糙/精細( Coarse / Fine)調整系統來抵銷周圍光學環境干擾。MSP 600可強化船艦在航行或作戰時,對周遭環境的感知,具備日/夜間與各種天候的操作能力。 武器系統
建造進度依照ARGE F125的分工,建造工作的主承包商是TKMS集團。F125的艦體分成前、後兩大總段,艦體前段(含艦首)由Lürssen Werft位於不萊梅(Bremen)和沃爾加斯特(Wolgast)的船廠建造,建成後由水運運抵屬於TKMS集團、位於漢堡的布隆.沃姆斯船廠(Blohm & Voss in Hamburg,B&V)。布隆.沃姆斯船廠負責建造艦體後段(含推進系統),並負責兩個總段的組裝、下水後的艤裝與測試等。在2011年,首艘F-125在布隆.沃姆斯船廠切割第一塊鋼板,並在同年11月2日安放龍骨。 命名方面,四艘F-125以德國四個省分命名,首艦名為巴登-符腾堡號(FGS Baden-Württemberg F222) 。 一號艦:巴登-伏騰堡號(FGS Baden-Württemberg F222)在2013年12月12日在漢堡布洛姆-福斯廠舉行下水命名儀式[5]。該艦在2014年3月31日真正下水,海試未過回船塢長期整修。2019年6月17日在威廉港舉行移交海軍服役儀式。[4] 二號艦:北萊茵.西發利亞號(FGS Nordrhein-Westfalen F223)2015年4月16日,在漢堡布洛姆-福斯廠舉行命名洗禮儀式。與首艦不同的是,二號艦在命名洗禮儀式之前就已在不來梅吕森厂下水。在2020年3月3日在威廉港舉行移交海軍儀式交付德國海軍,2020年6月10日成軍服役。[6], 三號艦:薩克森.安哈特號(Sachsen-Anhalt F224)2016年3月4日,在漢堡布洛姆-福斯廠舉行命名洗禮儀式,2021年5月17日成軍服役。 四號艦:萊茵蘭.普法爾茨號 (Rheinland-Pfalz F225) 2017年5月24日,在漢堡布洛姆-福斯廠舉行命名洗禮儀式,2022年7月13日成軍服役。 ![]() ![]() ![]() 事件海試未過延後交艦巴登-符腾堡號在2016年4月7日展開首次海試,2016年7月18日抵達設籍的德國威廉港(Wilhelmshaven)海軍基地,該艦的指揮權也由船廠方面的試航船長移交給德國海軍派任的首任艦長。[7]巴登-符腾堡號原訂在2016年11月30日交付德國海軍,然而該艦在試航階段中陸續發現許多缺失,包括艦體超重178噸、向右傾斜1.3度(稍後據稱已經解決)、指揮操作、自動化控制系統有許多軟硬體問題等等,艦上雷達、電子資訊系統的電磁信號外洩及燃料箱的防火塗層等項目也都出現問題,服役日期一再推遲。其中,艦體超重不僅降低了操艦性能,增加其操作成本,更減少了船艦在日後服役生涯的升級成長餘裕。 [8]艦上系統發生的問題又以軟體最為明顯,F-125的人員編制比以往的艦艇縮減將近一半,又要求能長期在海外遠程部署,這些是靠著大量自動化系統才能實現,背後軟體系統的可靠性自然極其關鍵。由於無法解決問題,德國國防採購局拒絕接收本艦,將其退還給船廠進行整修,這在德國海軍歷史上是第一次,[9] 巴登-符腾堡號成軍時間先延至2017年中,然後進一步延後。最終於2019年4月30日被該局接納,並於2019年6月投入使用,比原計劃晚了兩年。而原訂在2017年10月15日交付德國海軍的二號艦北萊茵 - 西發利亞號(Nordrhein-Westfalen,F223)也因此推遲進度。 發生事故2019年7月24日,一家民用公司的起重機損壞了F223的塔式桅杆,由玻璃纖維增強塑料製成的天線罩受損,導致延遲交付與調試[10] 起源 在完成F-124防空巡防艦的設計之後,德國海軍緊接著在1997左右開始規劃新一代的艦艇研發,這就是F-125巡防艦計畫(Typ F-125 Fregatte)。 起初F-125被規劃成一種擁有諸多嶄新技術特徵的艦艇系列,範圍涵蓋排水量六千噸之廣區域防空艦艇 (於這個計畫太過前瞻遠大,對中短期的需求反而不切實際,故F-125在2000年代初期便轉型為較為務實的方案,發展一種以對地投射武力、支援登陸作戰為主要任務的通用巡防艦,用於取代八艘F-122不萊梅級(Bremen class)巡防艦。至於F-125的原始構想,則被期程更為長遠的FDZ-2020防空艦等計畫來繼承,另有專文介紹。戰力與九千噸級的美製神盾驅逐艦相當)到排水量不滿一千噸的小型巡邏艦;不過由 依照最初構想,改弦易轍的F-125滿載排水量在6000噸以下(後來增加至7000噸級),防空方面僅配備足以自衛的短程武器。 同型艦
攝影集F222
F223
F224
F225 參見相關歐洲新世代巡防艦(噸位、性能等同驅逐艦)
资料来源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巴登-符騰堡級巡防艦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