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焜張志焜(1923年—2017年8月8日[1]),字若谷,別號涵虛主人。臺灣水墨畫家、書法家及書畫教育者,長居臺東,為臺灣東部代表性的水墨畫家,擅長臺灣東部風景的山水畫以及花鳥畫。 生平早年張志焜出生於四川省岳池縣,1943年就讀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就學期間李可染、林風眠、潘天壽等老師薰陶。就學期間因中國抗日戰爭國軍豫湘桂會戰失利,於1944年參加青年軍,直至抗戰結束後1946年返校修業,1947年畢業。[1] 張志焜畢業後因國共內戰再度參軍,1949年隨軍來臺,就讀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軍官訓練班,隨部隊駐防金門、澎湖,但1958年受孫立人兵變案牽連,被迫提前退伍,退伍後移居臺東。[2] 中年張志焜在臺東,初期曾從事經營農場、廣告業、報社編輯等工作。1959年首次於省立臺東社會教育館舉辦個展,受當地美術教育界注意。1964年起任教於臺東鹿野國中、新生國中等學校,擔任美術老師。[2] 張志焜於1983年創立涵虛小築個人畫室,開始專注水墨畫作及書畫教育。1984年他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進修,受書法家汪中指導精進書法技藝。[1]晚年亦應邀至中國南京、蘇州及香港等海外畫展參展。 晚年張志焜1988年自臺東新生國中退休,之後專注於美術社會教育及美術創作,含括在學學生、青年乃至於退休人員,也到東成技能訓練所的受刑人進行推廣教育。[3]他培養許多書畫學生,因此也被視為台東的美術教育最重要推手。[4]2002年獲臺東縣政府頒發第一屆臺東資深藝術家。[2] 張志焜晚年身體健壯,且每天以書畫創作調養身心,2012年舉辦《張志焜九十歲墨痕》引起畫壇及地方各界迴響。[5] 2018年8月8日去世,享年95歲。[6] 創作風格張志焜是少數受過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藝專教育,並在戰後來臺的現代專業畫家,他的創作風格深受現代西畫影響。[7]他的水墨創作主題以山水畫及花鳥畫為主,另有書法創作。[1] 他的山水畫多以台東的山岳景色為主題,如都蘭山、白玉瀑布等,結合故鄉四川雲霧繚繞的意境,形成個人思鄉情懷的景致。花鳥畫則以荷花、雞、金魚為主,呈現個人的心境與生活觀察。[2] 他的山水畫主要有早期和晚期風格:早期運用西方水彩技法在水墨中,運用各種色彩及渲染技法創造色彩豐富的繪畫風格。晚期脫離單純的渲染技法,運用「勾、皴、擦、染、點」等山水畫筆法,以墨色深淺創造出似與不似實景的構圖,以產生意境上的突破。[2] 花鳥畫早期多為寫實風格,詳實描繪動物與花的風格,中年以後多以簡潔的畫筆呈現動物形體美感,以展現個人的心境。[2] 評價代表作
展覽個展
聯展
家庭張志焜育有3子。次子張中白為知名台灣地質學家。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