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熱帶風暴娜基莉 (2014年)
強烈熱帶風暴娜基莉(英語:Severe Tropical Storm Nakri,國際編號:1412,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22014,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Inday)為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第十二個被命名的風暴。「娜基莉」(高棉語:ណាគ្រី)一名是由柬埔寨所提供,即夜香木。[2][3] 發展過程形成前期發展狀況2014年7月17日,一低壓區於波納佩東南方海面上生成。同日,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給予擾動編號96W。 7月19日下午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給予「LOW」的評級。日本氣象廳與中央氣象局分別於下午3時、下午8時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 7月19日下午10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評級提升為「MEDIUM」。 7月22日上午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發佈熱帶氣旋形成警報。下午10時,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低壓區。 7月23日午夜1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取消先前發布之熱帶氣旋形成警報,並對其評級降級為「MEDIUM」。下午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評級降級為「LOW」。 後期重新發展,雙中心互旋7月24日上午8時,日本氣象廳認為其殘餘雲系於帛琉北部海面上重新發展,發展成另一新系統,並評定為一低壓區。 7月25日下午4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評級再次提升為「MEDIUM」。 7月26日上午8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下午2時,中央氣象局將其升格為熱帶性低氣壓。 7月27日下午1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評級降為「LOW」。 7月28日下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評級再次提升為「MEDIUM」。 7月29日上午3時,日本氣象廳對其發出烈風警告。而中央氣象台與香港天文台分別於下午2時與下午4時15分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 7月30日上午2時,日本氣象廳、中央氣象台、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與香港天文台同時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該熱帶氣旋亦隨即被日本氣象廳命名為娜基莉,中央氣象局亦將其升格為輕度颱風。上午6時,大韓民國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上午7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發佈熱帶氣旋形成警報。娜基莉呈現明顯季風低壓特徵,外圍風力比接近中心風力更強烈,中心甚至出現了罕有的極大的對流空洞。 8月1日,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與日本氣象廳分別於上午2時、上午3時將其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上午6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取消熱帶氣旋形成警報,指其為季風低壓,近中心附近風速僅15至20節,並將其降格為「MEDIUM」。而日本氣象廳於上午8時50分將一直發布的「最大風速25米/秒(50節)」變更為「除中心附近以外最大風速30米/秒(55節)」。中央氣象台與香港天文台分別於上午11時、下午5時將其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當日娜基莉不但保持其非常明顯的季風低壓特徵(風力外強內弱),而且發展出二個低層環流中心,這二個中心更以逆時針方向互相旋轉,這罕有現象在衞星雲圖上清楚可見。 掠過東海,轉趨減弱![]() 8月2日,娜基莉的雙中心互旋情況逐漸減少,主中心開始併吞副中心。因此在下午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再次對其發佈熱帶氣旋形成警報。下午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直接升格為熱帶風暴,並給予編號12W。不過,中央氣象台與香港天文台分別於下午2時與下午4時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下午8時,日本氣象廳與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亦進一步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 8月3日,中央氣象台、香港天文台、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分別於上午5時、上午9時45分、下午2時、下午8時將其降格為熱帶低氣壓。 8月4日上午2時,日本氣象廳與中央氣象台將其降格為熱帶低氣壓。同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發出最後的警報。上午5時,香港天文台認為娜基莉已轉化為温帶氣旋。上午8時,娜基莉於大韓民國全羅北道群山市沿海登陸。同時,中央氣象局將其降格為熱帶性低氣壓。下午2時,中央氣象台將其降格為低壓區,並停止更新其中心最低氣壓資料,同時其雲系已開始逐漸消散。下午5時,日本氣象廳仍認為其強度維持在熱帶低氣壓,並報告中心最低氣壓為998百帕斯卡,中心已從南韓陸地移出進入日本海,並且緩慢的朝向東方移動[4]。下午8時,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低壓區。 在事後報告中,香港天文台將其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由每小時90公里升至每小時105公里。[5] 影響7月31日上午2時,強烈熱帶風暴娜基莉外圍環流影響,對流雲系移入基隆北海岸,臺灣北部下起大雷雨,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因此發布大雨特報。上午4時45分,中央氣象局針對北臺灣地區發布大雨特報,主要包括基隆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縣、新竹縣以及新竹市。[6]
7月31日下午6時,中央氣象台發佈颱風藍色預警信號。 8月3日上午6時,中央氣象台解除颱風藍色預警信號。 上海
8月1日上午5時,上海中心氣象台發佈颱風藍色預警信號。 由於娜基莉靠近南韓時將減弱為一熱帶低氣壓,並自全羅北道群山市沿海登陸,南韓氣象廳對全羅南道、黑山島、紅島、濟州島、黃海南部海面、南海(即東海)西部海面、濟州島前海發出颱風警報。在庆尚北道的清源郡,一辆大客车坠入了暴涨的河谷中,导致7人身亡。[7][8]。截至4日為止,至少造成10人罹難[9]。南韓濟州島的漢拿山在娜基莉襲擊時1日竟測得1181mm的降水量,打破有南韓氣象觀測史以來的紀錄。[7]。
娜基莉此次除了近距離掠過沖繩島地區以外,並沒有直接登陸或近距離擦過日本,但其外圍環流給日本地區帶來了10年一遇的暴風雨天氣,其中以瀨戶内海區域為甚,四國中部部分地區降水量超過800毫米,甚至在高知縣的某些地區甚至出現了1000毫米以上的降水量。 即便在娜基莉登陸大韓民國以後,其殘餘依舊對日本一些地區造成不小的影響,在鹿兒島縣和熊本縣一度出現暴雨天氣。當娜基莉的低壓中心出海後在8月4日及5日依舊為北海道帶來暴風、巨浪和強降水。 四國、淡路島、紀伊半島當娜基莉開始對沖繩縣造成影響時,其外圍環流亦開始對濑户内海地區造成影響。自8月1日至8月4日,娜基莉的螺旋雨帶一直在襲擊該地區。高知縣,德島縣數個測站打破1976年阪神地區有氣象紀錄以來最大降水量。其中,高知縣香美市繁藤測站4日内測得1131.5mm的降水量。
沖繩、八重山群島娜基莉通過琉球群島時為沖繩群島地區帶來了暴雨,沖繩島大部分地區進入了娜基莉的強風圈。伊平屋伊是名群島更是進入了娜基莉的暴風圈内。 因爲娜基莉屬於有季風低壓特徵的熱帶氣旋,其中心風力小於外圍風力,故中心在沖繩縣附近掠過時造成的影響並不大,但直到娜基莉北上以後,南側的對流雲系開始影響沖繩縣地區,為沖繩縣地區帶來了強烈的降水,這也成爲沖繩縣此次降水過程的主要原因。 娜基莉為沖繩縣地區帶來了強風及大浪影響,沖繩縣地區普遍波高達到4-6米,部分地區甚至高於7米。沖繩縣氣象局對除久米島以外的區域發出了暴風警報。
北海道、青森娜基莉在其熱帶氣旋生命史時並未對北海道或青森縣產生影響,但其在日本海的鋒面對北海道及青森縣產生強降水及強風,北海道的上川郡及留萌郡數個測站同樣打破歷史極值。北海道不少地區出現了山体滑坡,洪澇災害。
熱帶氣旋信號使用紀錄
參考資料
參見同期出現的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 帶有季候風低壓特徵的熱帶氣旋: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