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制通州石道碑
御制通州石道碑或称御制朝阳门至通州石道碑[1],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永顺地区五里店西、京通快速路北侧[2][3],八里桥南街[1]。是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年),因京通石道而立的御碑[4]:32。 石道碑位于朝阳区八里桥(永通桥)桥东[4]:32。两者于1984年,以永通桥及石道碑之名列为第三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5]。2006年,以永通桥及石道碑之名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的子项。2013年,合并至大运河[6]。 历史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帝下令修建京通石道。次年完工。雍正十一年(1733年),在通州八里桥桥东立御制朝阳门至通州石道碑,并建有碑亭。碑身正面的满汉碑文由雍正帝御笔亲书,记述修建京通石道的相关事宜[1][3]。乾隆年间,重修京通石道,立重修朝阳门石道碑。石碑、碑亭规制与御制通州石道碑相同[1]。 1900年,八國聯軍进攻北京,碑亭被毁。此后,石道碑保护尚好[1]。1984年5月,御制通州石道碑及临近的八里桥(永通桥)以永通桥及石道碑之名,列为第三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5]。 2005年初,通州区北苑高架桥北侧辅路项目与御制通州石道碑的原址保护产生冲突。按项目计划,要将石道碑迁至它处。经过时任通州区文物管理所文物科副科长任德永的争取,最终得到“碑不迁移,原址不动;调整设计,路绕碑行,且为碑建亭”的答复[7]。同年,通州区人民政府在八里桥南街、京通快速路北侧复建碑亭。碑亭为旧样复建的四角琉璃亭。亭高12米,覆盖黄色琉璃瓦,双围柱,重檐歇山顶,雕梁画栋。日后易地重建的重修朝阳门石道碑碑亭亦与之类似[1]。 2006年,永通桥及石道碑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的子项。2013年,合并至大运河[6]。 石碑御制通州石道碑由青石制成,为传统螭首龟趺形制,由碑额、碑身、碑趺三部分组成,碑趺下有两块长方形巨石拼成的托石座[4]:32。 整体高7米[3]。碑高5米,宽1.6米,厚0.8米。集圆雕、浮雕、线刻工艺于一身。碑额篆刻“御制”二字,碑身正面四周雕群龙戏水,两侧各浮雕一条翻海腾云的升龙。精雕细刻,生动形象[4]:32。碑身正面为雍正帝书写的满汉碑文,背面无字[1]。 碑文乾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记有碑文[1]。《四庫全書》收录的《世宗憲皇帝御製文集》记有朝陽門至通州石道碑文,碑文如下:
注释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