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纪功碑暨人民解放纪念碑
抗战胜利纪功碑暨人民解放纪念碑,本名抗战胜利纪功碑,1949年后改称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碑,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中央商务区的中心地带,民族路、民权路、邹容路交汇的十字路口处,是重庆的地标。 1987年1月23日列為重慶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初定名單[1]。1991年4月16日公佈為四川省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013年3月5日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 建造抗戰勝利紀功碑,是實施《陪都十年建設計劃》的項目之一,專門設立的籌建委員會,由黃寶勛、劉達仁主持策劃工作。建築方面由建築師黎倫傑設計,土木工程師李際棻,建築師唐本善、張之蕃,郭民瞻等共同協助,電器設備由電器工程師李鍾岳負責。工程施工由天府營造廠得標承建,民國35年10月31日由張篤倫市長主持奠基動工建造,全部工程經費開支1.83億元(紀功碑工程經費共花去2.17億元):事前以募捐方式集資,少者二干元,多者數十萬元,既是代表著百萬人民之心,也是舉國上下在抗戰勝利後所產生的共同的結晶。 整個紀功碑位於民權路都郵街廣場,占地面積為20米直徑的圓形地盤,構成紀功碑的內容:
全部建築共用鋼材25噸,水泥900餘桶(工程施工共用水泥950桶,其中150桶白水泥從義大利進口,那時水泥包裝是用木桶,計量標準每桶170公斤),碑身各層分設鋼筋混凝土花窗,正門用特選楠木精製,內外壁採用白水泥飾面。電氣設備:本身照明有水銀太陽燈8根圍繞碑頂,內部每層有水銀燈1根,外射照明設有8個強力探照燈,從各方投射碑身,使整個紀功碑建築顯露於8條柔和的光線中,其為壯觀。[4][5][6] 历史抗日战争之前![]() 现解放碑一带原叫“督邮街”,因这里有一官办邮局而得名。当时仅有几家药铺、绸缎庄和卖文房四宝的公司外,其余都是居民住宅如杨家大院、周家大院等。督邮街四条窄巷交汇处有一仅几十平方米的空地,称“大什字”,如今就是解放碑中心一带。 “精神堡垒”紀功碑舊址原先是通高七丈七尺的木結構建築——精神堡壘,方型錐體炮樓式,1940年11月始建,1946年10月拆除。該建築物象徵抗戰到底的決心和弘揚禦侮的精神。 1941年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中國與美國和英國結成同盟共同對日本、德國、義大利三國軸心作戰,從這時起,中日戰爭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1940年3月12日国民政府在重庆都邮街广场中心主持修建“精神堡垒”,于1941年12月31日落成。“精神堡垒”由“国民精神总动员会”等四家单位承建,采用木质结构,四方形,跑楼式,高七丈七尺(约26米),有旋梯可达顶端,碑顶设时钟、方向标志和风速风向仪,由当时的国民政府修建,建碑的意义是:激励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勉励同胞当有抗战到底的精神,命名它为“精神堡垒”。“七丈七尺”象征“七·七抗战”。 抗战胜利纪功碑![]()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在“精神堡垒”原址上修建“抗战胜利纪功碑”,记全国军民的浴血奋战之功。 1946年10月31日,“精神堡垒”原址弹坑新纪念碑奠基。12月,新纪念碑正式动工,改为八角形柱体盔顶钢筋混凝土结构。1947年8月纪念碑主体完工,同年10月10日竣工,碑身刻“抗战胜利纪功碑”,时称“纪功碑”,外形即今日所见解放碑。在解放碑中,至今仍然存放着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二战胜利时写给重庆人民的信。 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1949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重庆主城。1950年10月1日,西南军政委员会更改碑上文字和图案,刘伯承改题“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简称“解放碑”,由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变为纪念重庆解放。 图集落成典禮(1947年)
现状
参考文献参见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