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與書寫:思想的符號》(法語:L’écriture, mémoire des hommes,直譯:「書寫:人類的記憶」)是法國語言學家兼符號學家喬治·尚的插畫專題論著,主題為文字和字母的歷史。法文原版於1987年由加利瑪出版社在巴黎發行,是為該出版社旗下的「加利瑪發現文庫」第24種書目;臺灣時報文化於1994年推出中譯本,作為其旗下的「發現之旅叢書」第1集;簡體譯本在2001年推出,由上海書店出版社發行。
東亞國家日本、臺灣、南韓、中國(以發行時間順序排列)出版的《發現》文庫全部以《L’écriture, mémoire des hommes》作為第1冊。此書封面最醒目的部份是一個很大的書法字「筆」,是法國華裔藝術家茹小凡(法语:Ru Xiaofan)的作品[2]。不過日本版沒有採用原版封面,而是使用刻有古希臘語的石碑作為封面背景,於中間較顯眼部位安置一枚中國的皇室印璽。[3]。
第二章:神的發明(Une invention des Dieux)——當楔形文字在美索不達米亞全境傳播時,與其相鄰的古埃及和遙遠的古中國也產生了各自的文字系統。雖然處在世界的兩端,但這兩個民族都將文字視為天神所賜之物。
第三章:字母的革命(La révolution de l’alphabet)——公元前1000年之際,文字的演化史出現關鍵變革,那就是字母的發明。這要歸功於腓尼基人,一個居住在地中海東岸的航海與貿易民族。腓尼基字母後來傳入希臘,派生出希臘字母;從希臘字母又誕生了拉丁字母,由此開啓西方文明的濫觴。在東方,腓尼基字母派生了阿拉米字母,其下又有希伯來字母,及至今日阿拉伯世界所使用的阿拉伯字母。中古時期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世界,「文字」一詞(法:Écriture;英:Scripture)很多時候就是專指《聖經》和《古蘭經》。
第四章:從抄寫員到印刷工(Des copistes aux imprimeurs)——古羅馬帝國崩潰後,歐洲人繼承了羅馬人的語言和文字,即拉丁語及其書寫系統。西羅馬帝國滅亡5個世紀以後,法蘭克國王查理曼宣佈基督教就是羅馬文明的繼承者,並在他的王國內努力復興行將消失的知識和文化。中世紀的抄寫員就此誕生,他們大多數都是修道院裡的僧侶。直到15世紀,約翰尼斯·古騰堡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此後,書寫一職漸漸脫離中世紀時的宗教色彩,開始市俗及普及化[8]。
第五章:書籍的印製(Les hommes du livre)——受益於古騰堡印刷術的成功,抄寫員和手寫的藝術通通成為歷史。16世紀起,書籍的裝訂成為一門藝術,口袋書也在此時大量流通。在其後的文藝復興、巴洛克和啟蒙時代,文字的世界,憑藉印刷術開始空前擴張。不過為了記錄思想,筆仍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自19世紀以降,鋼筆、原子筆、打字機相繼問世。受益於印刷術的普及,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期刊於17世紀初在荷蘭和德國出版[9]。
^Het schrift beschreven (Georges Jean). De Voorpost (Aalst). 1991-07-19: 9 (荷兰语). De geschiedenis van het schrift heeft altijd velen weten te boeien. Die geschiedenis is meer dan 6000 jaar oud. Denken we maar aan het schrift van de Soemeriërs die kleitafels gebruiken en aan het papyrus en de rietpen van Egyptenaren. De Romeinen gebruikten de priem en later kwam het perkament de pen van ganzeveren zoals die door de Ierse monniken werden gebruikt. Het boek is mooi geïllustreerd met foto's in zwartwit en vierkleu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