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德1913年式105公厘野戰炮
施耐德1913年式105公厘野戰炮(法語:Canon de 105 mm modèle 1913 Schneider)是法國施耐德电气在1910年代開發的火炮,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陸軍的主力炮兵武器,也供應協約國部隊使用。 發展歷史20世紀初,法國施耐德公司和俄羅斯帝國普梯洛夫工廠合作,為俄羅斯陸軍打造M1910年式107公厘加農炮,研發完成後,施耐德將火炮口徑縮小到105公厘的版本推銷給法國陸軍,但法國陸軍不感興趣,因為M1897式75mm野戰炮太過成功,法國陸軍不認為部隊需要更大的野戰炮,不過到1913年,法國還是少量訂購了幾門作為測評使用。 1914年7月底,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戰爭隨著德軍攻勢頓挫,戰鬥型態也從開放環境的野戰轉為塹壕戰,75公厘野戰炮的缺陷開始浮現-它的炮彈重量太輕,無力摧毀強化陣地與掩體。除了75野炮外,法軍上一階的大口徑野戰炮已經是30年前量產的1878年型120公厘加農炮,這款火炮數量少(125門)、且編制由重砲團統轄,無論是硬體或編裝設計上都不適合20世紀的戰場。 法國在1914年9月時編裝中只有3門M1913式105mm野戰炮,但在戰爭型態轉換後,法國全速增產此型火炮,並替換部分75野炮成為法軍基礎火炮,到戰爭結束時法軍配備了1300門105mm野戰炮。除了法軍自用,施耐德也授權給協約國在地生產,或是外銷。義大利在1914年9月開始由安薩爾多授權生產,羅馬尼亞在1916年羅馬尼亞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從法國購得120門,[4]更多的歐洲國家是直接向法國採購,並在國內各自定名。
到一戰結束後,105野戰炮已經成為各國野戰單位支援火炮主流;法國在1934年式105榴彈炮服役後將1913年式大量封存,部分外銷至歐陸國家,在法國投降前造冊管理的M1913年式榴彈炮還有854門,在納粹德國入侵時成為德軍的戰利品,就德國統計,包括在法國、比利時、義大利、南斯拉夫、波蘭等國擄獲了上千門M1913年式,大部分轉用作大西洋長城的海岸炮。
10.5 cm K 331(f) -從法國擄獲 芬蘭在1940年向法國採購原廠炮,也在冬季戰爭期間擄獲蘇聯運用的107公厘版本,並自行修改為105公厘型,並從納粹德國處採購波蘭的wz.29版本。 採用國家註釋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