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到右:薙刀 、日本剑 、短刀 、日本刀 和太刀 (图片中未按比例展示) 日本国宝刀剑列表 收录日本 自1951年以后依照《文化財保護法 》指定为国宝 的刀剑和刀装工艺品。这些工艺品大多存放于寺庙、神社、博物馆或者由私人收藏。
历史
自1897年以来,日本一直使用“国宝 ”一词来表示日本国内所有特别杰出的文化财产 ,尽管自这个词引入以来,其定义和标准发生了变化。根据1951年6月9日生效的《文化财保护法》,列表中的刀剑和刀装符合目前的定义,并已被指定为国宝。这些国宝或者重要文化财是由日本文部科学省 根据其“特别高的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而选定的[ 3] [ 4] 。该列表列出了从古代到封建日本的110把刀剑和12具刀装,年代跨度从古坟时代 到室町时代 。这些物品被安置在佛教寺庙 、神社 、博物馆或由私人收藏。东京国立博物馆 收藏的这些国宝数量最多,122件国宝中有20件在此处[ 4] 。
在约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00年的弥生时代 ,铁器和武器,如刀 、斧 、剑 或矛 ,从中国经由朝鲜半岛 传入日本[ 8] 。在这之后不久,来自中国、朝鲜以至于最后有来自日本本土的制铁工匠都开始在日本本地生产铁器[ 10] 。这一时期在日本本土锻造的刀剑都有模仿中式刀剑的痕迹,刀剑身都一般是直的 ,且回火 工艺还不完善。这些刀剑被从腰间斜挎着佩戴,很可能被用作刺伤和砍伤敌方的武器。从功能上讲,将它们定义为刺杀而不是砍杀武器通常会更准确。之后在大和 、山阴 和陆奥 等地逐渐发展出了一个个制剑中心,各流派工匠在那里锻造了各种各样的日式刀剑,如日本剑、刀子 以及大刀 [ nb 1] 等。扁平双刃的“平作”剑起源于古坟时代,也正是在古坟时代中期前后,日式刀剑由突刺武器演变为挥砍武器。根据8世纪的《日本书纪 》和《古事记 》记载,“上古刀”也是宗教物品。事实上,日本传说三神器 之一就是一把剑 。早期日本刀剑常被于古墓中发现或者作为神道教 神社 或佛教寺庙 中供奉的珍宝而流传下来。由于铁易在潮湿环境下被氧化腐蚀,上古刀存世较少[ 8] 。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日式刀风格从笔直的上古刀或者直刀 逐渐演变为锻造过程中有意弯曲的、更为精致的日本刀 ,然而这一过渡时期的刀剑现存很少。自上追溯到公元8世纪的正仓院所藏刀剑以及“小乌丸 ”都可以看出刻意制作的弯曲的刀身。伯耆国 的安纲 所锻造的弯刀被认为属于质量上乘品,此后的风格变化很小。他的作品被认为是“古刀时代”的开始,该时期一直持续到公元1596年,期间诞生了最著名的日本刀匠。根据消息来源,安纲可能生活在大同年间 (806-809年);或者更可能是与三条宗近 同时代的人,活跃于永延年间 (987-988年)。随着马匹(941年后)进入战场,刀身形状的变化也随之增加,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用弯刀扫荡的砍击方式比传统步兵所用的突刺方式更有杀伤力。赋予刀身刻意的弧度是一项技术挑战,这需要在锻造刀剑时不断逆转锤打刀刃,使其发生的自然弯曲。沿着刀刃的镐线进行加工是刀剑锻造中必不可少的工序。平安时代的各种军事冲突有助于完善刀剑锻造技术,并导致各锻造流派在日本全境内百家齐放。这些锻造工匠通常都居住在靠近行政中心的地方,因为那里对刀剑的需求量很大,而且也很容易获得矿石、木炭和水。最初,这些工匠并不属于任何流派或传统。大约在平安时代中后期,某些地区中心发展出独特的工艺风格。这些流派或锻造传统中最著名的是“五箇傳 ”(五カ伝 ,五ヶ伝 ,五箇伝,意思是五大锻造流派) ,每一流派都产生独特的工艺风格,并依各自所在的令制国 被称为山城 传、大和 传、备前 传、相州 传以及美浓 传。五箇传下各流派锻造工坊生产出的古刀约占总数的80%。各刀剑锻造流派之下都有许多的分支派系。平安时代末期,爱好剑术的后鸟羽天皇 召集了山城传粟田口派 的久国、备前传一文字派的信房等刀匠到他的宫中锻造刀剑。这些铁匠被称为“御番锻冶 ”(御番鍛冶 ,轮流为皇家锻造刀剑的工匠制度) ,被认为是他们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刀剑工匠[ nb 2] 。后鸟羽天皇在粟田口、久国以及一文字信房等流派中选择工匠合作进行自己专属的刀剑锻造活动。镰仓时代初期出现的太刀具有精心制作的茎 和优雅端庄的整体造型。而同一时期制作的短刀 呈现出轻微向外弯曲的造型。
大约在镰仓时代中期,武士阶层达到了鼎盛时期。因此,刀剑锻造在日本许多地方蓬勃发展。历经1274年和1281年的蒙古入侵 之后,刀剑锻造工匠们开始致力于生产更坚固的刀剑,以刺穿入侵者的重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太刀变得更宽、更厚,并有一条笔直的锻造线。随着镰仓时代末期来自蒙古的威胁消散,这种发展趋势发生了部分逆转,刀身比镰仓时代中期的更长、造型更端庄。然而,来国俊、来国光、长船长光 和长船景光 等继续锻造出平安后期镰仓初期的优雅风格的刀剑。这些剑特别受京都 贵族的欢迎。镰仓时代后期,短刀的产量大幅增加。大师级的短刀制作者包括粟田口吉光 、来国俊 、新藤五国光 、长船景光、则重 和左文字 。薙刀 作为镰仓时代后期的新兵器出现。南北朝时期 ,南朝 与北朝 间持续长达60年的权力斗争引发了对刀剑的巨大需求。在南北朝时期,镰仓时代的太刀的特点进一步延续,其造型愈加华丽且刀身和尖的长度都在不断增加。通常这些太刀的刀身都很宽,且厚度很薄。在这一时期,短刀的尺寸也发展到了30—43厘米(12—17英寸),称为小胁差 或寸延短刀(寸延び短刀 ) 。而此时期的短刀比镰仓时代的短刀更短。同一时期也发展出了比太刀更巨大的刀具如“背负太刀”[ j 1] 、野太刀 [ j 2] 以及刀刃长120—150厘米(47—59英寸)的大太刀[ nb 3] 。战国时代 (1467年起)日本封建领主内战,对刀剑需求巨大,刀剑锻造工匠们不再自行精炼钢材,导致了低质量刀剑被大量生产出来。自此以后就不再有国宝级刀剑工艺品被评定收录。
统计数字
日本国宝刀剑的现存位置
^ 1.0 1.1 包含刀剑和刀装
表头说明
该表的列(备注和设计以及材料列除外)可按箭头符号进行排序。下面概述了表中包含的内容以及排序的工作原理。并非所有表都具有以下所有列。
类型/名称:刀剑或刀装的类型以及名字(如果有的话),在《享保名物帐 》[ j 3] 中被称作“名物”的刀剑用黄色标记
铭文:对于有铭文的刀剑,本列记载其铭文内容,否则记录为“无铭文”
工匠:铸剑师的名字;如果适用,也会包括流派的名称;著名刀匠正宗 的十个弟子被称为“正宗十哲”,用绿色标记;被传唤到宫廷的进行锻造工作的“御番鍛冶”匠人们,用蓝色标记
备注:附加资料,例如著名的拥有者或其刀身的刀反
时代:刀剑或刀装的制作时期或者年份,表中所列项按年份排序。如果条目只能追溯到一个时间段,则按该时间段的开始年份进行排序
长度:刀剑从刻痕到剑尖的距离
现在的位置:刀剑或者刀装现在收藏存放的地点“县名,市名,寺庙/博物馆/神社名或者私人收藏”;表中所列项按“县名,市名,寺庙/博物馆/神社名”排序
国宝
上古刀
七星剑
寺庙和神社中流传下来的四把古代直刀和一把日本剑被指定为国宝工艺品[ nb 7] 。正仓院 中保存了自8世纪以来的包括著名的“小乌丸 ”的55把刀剑和其他武器,然而这些宝物属于天皇家族的财产,由宫内厅 管理,未被算作国宝。
名称
备注
时代
类型
长度
现存位置
金铜装环头大刀拵(金銅荘環頭大刀拵 ) [ 53]
双刃剑,据说是日本世代相传的最古老的物品,由日下部氏 供奉给国常立尊 ,供奉为小村神社的神体 ,重527克(18.6盎司),剑柄长7.5厘米(3.0英寸),剑鞘 长92.1厘米(36.3英寸)
古坟时代晚期
直刀
6999684000000000000♠ 68.4厘米(26.9英寸)
高知县 日高村 小村神社
七星剑 (七星剣 ) [ 55] [ 56]
这把剑镶嵌着金色的云朵和七颗星星,组成了北斗七星 。根据四天王寺 的一份文件记载,这把剑曾属于圣德太子 。被认为是直接自中国传入。
飞鸟时代,7世纪
直刀
6999621000000000000♠ 62.1厘米(24.4英寸)
大阪府四天王寺
丙子椒林剑 (丙子椒林劔 ) [ 55]
这把剑上有镶金铭文:丙子椒林(丙子椒林 ) ,据推测它代表丙子 (干支 之一)年制作,而作者的名字则是椒林。根据四天王寺的一份文件记载,这把剑曾属于圣德太子,被认为是直接自中国传入。
飞鸟时代
直刀
6999658000000000000♠ 65.8厘米(25.9英寸)
大阪府四天王寺
直刀 (或称布都御魂剑(布都御魂剣 ) )以及黑漆平文大刀拵(黒漆平文大刀拵 ) [ nb 8] [ 58] [ 59]
据传是神武天皇 创建日本国 时所用的传奇宝剑
平安时代早期
直刀
7000223500000000000♠ 223.5厘米(88.0英寸)
茨城县 ,鹿嶋市 ,鹿岛神宫
剑 无铭(剣 無銘 ) [ nb 9] [ 60] [ 62] [ 63]
手柄为佛教仪式用具三钴杵 造型;是仅用于仪式用途的双刃剑
平安时代早期
日本剑
6999623000000000000♠ 62.3厘米(24.5英寸)
保管者:京都府 京都市 京都国立博物馆
所有者:大阪府 河内长野市 金刚寺
古刀
10世纪末至1596年之间,共有太刀 (61把)、短刀 (26把)、武士刀 (11把)、大太刀 (3把)、薙刀 (2把)、日本剑(1把)以及小太刀 (1把)等105把刀剑被列为国宝。这些国宝主要来自“五个传”中的四个:大和(5把)、山城(19把)、相模(19把)、备前(45把);其他的来自越中国 (3把)、备中国 (5把)、伯耆国 (2把)和西海道 (7把)。
大和国
古刀时期的刀剑锻造中心分布。五畿用红色标记。
大和国 是五畿七道中最古老的,早在4世纪就随着中国大陆 铁工技术的引进而发展起来。根据传说,铁匠天国 铸造了日本第一把带有弧度的单刃长刀(太刀 ),时间大约在公元700年左右。尽管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日本最早的刀剑可能是在令制 大和国铸造的。在奈良时代 ,许多优秀的铁匠生活在首都奈良市 周围。平安时代 初京都 成为首都后,这些工匠随之搬到了京都。但在镰仓时代,以奈良为中心的各个制刀流派崛起。当僧兵 需要武器来武装时,大约1200名铁匠再次聚集在奈良。因此,大和国与奈良僧兵密切相关。大和传制刀剑的外观[ j 4] 特点为:华表反[ j 5] ,镐线[ j 6] 较高,以及稍微延伸的切先[ j 7] 。刀的地肌[ j 8] 主要是柾目肌[ j 9] ,刃纹 [ j 10] 是直刃[ j 11] ,带有粗糙的沸[ j 12] ,帽子[ j 13] 则是小丸[ j 14] 。一般来说,大和国制刀(大和传(大和伝 ) )的风格被认为是内敛、保守和静态的。大和国的五个主要制刀流派或分支(大和五派(大和五派 ) )有:千手院派 [ nb 10] 、尻懸派、当麻派[ nb 11] 、手掻派[ nb 12] 和保昌派。这五个流派中有四个流派尚存有国宝刀剑流传于世。
名称
铭文
工匠
备注
时代
长度
现在的位置
太刀[ 92]
国行(国行 )
当麻国行(当麻国行 )
当麻流创始人国行所制作的刀,由阿部家族流传下来,刀反:1.5厘米(0.59英寸)
镰仓时代,正应年间 (1288-1293年)
6999697000000000000♠ 69.7厘米(27.4英寸)
东京 日本工艺刀剑保护协会
太刀[ 93]
延吉(延吉 )
千手院长吉(千手院長吉 )
以前是后水尾天皇 的物品,刀反:2.8厘米(1.1英寸)
镰仓时代,文保年间 (1317-1319年)
6999735000000000000♠ 73.5厘米(28.9英寸)
东京 日本工艺刀剑保护协会
太刀[ 94]
包永(包永 )
手搔包永(手掻包永 )
包永分流创始人制作的刀
镰仓时代,正应年间(1288-1293年)
6999712000000000000♠ 71.2厘米(28.0英寸)
东京都东京
大太刀 [ 96]
贞治五年丙午千手院长吉(貞治五年丙午千手院長吉 )
千手院长吉(千手院長吉 )
刀反:4.9厘米(1.9英寸)
南北朝时代,1366年
7000136000000000000♠ 136厘米(54英寸)
爱媛县 今治市 大山祇神社
短刀,桑山保昌(桑山保昌 ) # [ 97] [ 98]
高市□住金吾藤贞吉(高市□住金吾藤貞吉 ) ,□亨〈二二〉年十月十八日(□亨〈二二〉年十月十八日 )
保昌贞吉(保昌貞吉 )
—
镰仓时代,文保年间(1317-1319年)
—
大阪府 私人收藏(松本高)
山城国
山城国各锻刀流派以山城国 的首都京都 为中心,那里对刀剑的需求量很大。三条宗近(生于约987年)是这一派的先驱,也是最早在京都锻刀的匠人。山城传有多个流派分支,分别是三条派 、栗田口派、綾小路派、来派 、信國、長谷部、二条以及平安城等。
山城传锻工的刀剑打造风格是华表反、身幅[ j 15] 较小、稍大的重[ j 16] 、踏张[ j 17] 和小切先。刀的地肌是密集的小颗粒板目肌[ j 18] ,而刃纹是沸上直刃,或小颗粒沸。
三条、绫小路和长谷部派
三条派以京都的一条街道命名,由三条宗近于公元1000年左右创建,是山城传最古老的流派。在镰仓时代初期 ,该派是日本最先进的锻刀流派。三条宗近的作品,连同来自伯耆国 的安纲的作品,包括一些最古老的日本弯刃刀剑 ,标志着古刀时代的开始。三条派的刀造型特点是上部比底部窄得多,小切先,华表反或较深的腰反[ j 19] 。地肌使用优质钢材,具有丰富的地沸[ j 20] 和地景[ j 21] ,小杢目肌[ j 22] 混合波浪形大肌。刃纹明亮,其上覆盖着厚厚的匂[ j 23] ,直刃混合细小的丁子乱刃[ j 24] ,働[ j 25] 沿着刃纹出现。
绫小路派得名于京都铁匠定利 居住的一条街道,该派可能是三条派的一个分支。绫小路太刀身形细长,小切先,地肌使用软质地铁[ j 26] ,小杢目肌混合柾目肌,有着丰富的地沸、汤走[ j 27] 以及地景。刃纹为细小的丁子乱刃,沸以及働[ j 25] 。
山城传后来的一个分支是长谷部派,该派活跃于南北朝时代和室町时代 早期。该派是由来自大和国的长谷部国成创立的。他曾前往相模国,成为正宗十大弟子之一,最终前往京都创办长谷部派。改派作品的造型特点是较宽的身幅、较薄的重以及较浅的反[ j 28] 。地肌是细腻的板目肌和柾目肌,地景以及大量地沸的混合。刃纹的宽度不规则,下部窄小纹,上部宽大纹,表面有许多飞烧[ j 29] 和皆烧[ j 30] ,还有一些粗糙的沸。
类型/名称[ nb 13]
铭文
工匠
备注
时代
长度
现在的位置
太刀,新月刀三日月宗近 (三日月宗近 ) # [ 123]
三条(三条 )
三条宗近 (三条宗近 )
天下五剑 之一,名曰“三日月 ”,是日本德川家族丰臣秀吉 大仁的德川秀忠 ,刀反:2.7厘米(1.1英寸)
10-11世纪的平安时代
6999800000000000000♠ 80厘米(31英寸)
东京都东京国立博物馆
太刀[ 124] [ 125]
定利(定利 )
绫小路定利(綾小路定利 )
阿部家族于1663年传下,当时的德川家纲 将其交给岩槻城 的城主阿部正邦 ,刀身刀反:3.0厘米(1.2英寸)
镰仓时代,13世纪
6999788000000000000♠ 78.8厘米(31.0英寸)
东京都东京国立博物馆
武士刀,压切 (へし切長谷部 ) # [ 126]
无铭文
长谷部国重(長谷部国重 ) *
由黑田氏 所有,由本阿弥光德(本阿弥光徳 ) 镶嵌的金字铭文:长谷部国重本阿(花押),刀反:0.9厘米(0.35英寸)
13世纪30年代
6999648000000000000♠ 64.8厘米(25.5英寸)
福冈县 ,福冈市 ,福冈市博物馆
粟田口派
藤四郎吉光 所制的日本剑
位于京都粟田口地区的粟田口派在镰仓时代早期和中期非常活跃。该派领导者是国友,以及日本最著名刀匠之一的藤四郎吉光 。吉光是粟田口派最后一位重要的铁匠,该派最终被来派所取代,成为山城国最重要的锻造流派。
该派的作品特点是在栋附近有护摩箸[ j 31] ,茎 细而长,并且使用两字的铭文。栗田口派刀姿在镰仓时代早期与三条派相似,而到了镰仓时代中期则逐渐变为较宽身幅并采用猪首切先[ j 32] 。短刀则采用常规尺寸,并带有轻微的内反[ j 33] 。地肌为上乘的梨地肌[ j 34] 、密集小颗粒的杢目肌以及地景的混合,隐约有汤走显现,地[ j 35] 遍布厚实的沸。刃纹为直刃混合小的丁子乱刃。
类别/名称[ nb 13]
铭文
工匠
备注
时代
长度
现在的位置
短刀,厚藤四郎 (厚藤四郎 ) # [ 136]
吉光(吉光 )
藤四郎吉光
名字指的是刀刃异乎寻常的厚度,通过足利氏 将军传下来,由丰臣秀次 、丰臣秀吉 和毛利辉元 等人所拥有,由毛利氏 赠送给德川家康 。
1200 镰仓时期,13世纪
6999218000000000000♠ 21.8厘米(8.6英寸)
东京都东京国立博物馆
短刀,后藤藤四郎 (後藤藤四郎 ) # [ 140]
吉光(吉光 )
藤四郎吉光
以前属于后藤氏
1200 镰仓时期,13世纪
6999276000000000000♠ 27.6厘米(10.9英寸)
爱知县名古屋市德川美术馆
短刀[ 141]
吉光(吉光 )
藤四郎吉光
以前是立花氏的财产
1185 镰仓时期
6999231999999999999♠ 23.2厘米(9.1英寸)
福冈县 柳川市 御花博物馆
剑,白山吉光 [ 142] [ 143]
吉光(吉光 )
藤四郎吉光
这把刀是德川家光 养女清泰院大姬 与前田光高 结婚时的嫁妆,前田死后一年,其子前田纲纪 将这把刀献给了白山比咩神社 ,以祈求清泰院大姬来世的幸福。
1200 镰仓时期
6999228999999999999♠ 22.9厘米(9.0英寸)
保管者:石川县 金泽市 石川县艺术博物馆
所有者:白山市 白山比咩神社
太刀[ 144]
久国(久国 )
久国(久国 )
刀反:3厘米(1.2英寸),对接宽度:2.7厘米(1.1英寸)
1200 镰仓时期,13世纪上半叶
6999804000000000000♠ 80.4厘米(31.7英寸)
东京都文化厅
太刀[ 145] [ 146]
则国(則国 )
则国(則国 )
刀反:2.1厘米(0.83英寸)
1200 镰仓时期,13世纪
74.7厘米(29.4英寸)
京都府京都国立博物馆
来派
从镰仓时代中期至南北朝时代 ,来派一直活跃于山城国 。该派承继自粟田口派,并最终成长为山城传最重要的锻刀流派。该派由来国行或其父来国吉于13世纪创立。来派得名自该派工匠习惯于在自己作品的铭文上加个“来”字。该派作品有着相州传后期的特征,尤其是来国次的作品。
来派作品的造型与平安末期到镰仓时代早期的风格相似,做工既有温和优雅,又有宏伟雄厚。从来国光开始,改派作品的切先变得更大,地肌是颗粒细小的杢目肌,其上带有密集的地沸、汤走和地景。地铁的品质略逊于栗田口派,刃纹为带有丁子乱刃的直刃。
类别/名称[ nb 13]
铭文
工匠
备注
时代
长度
现在的位置
太刀,明石国行 [ 148]
国行(国行 )
来国行
刀由来派的创始人制作,在播磨国 明石藩 的松平氏 领主手中流传下来,刀反3.0厘米(1.2英寸)
镰仓时代中期
6999765000000000000♠ 76.5厘米(30.1英寸)
东京 日本工艺刀剑保护协会
太刀 [ 149]
来国俊(来国俊 )
来国俊
—
镰仓时代
—
东京都私人收藏
短刀[ 150]
来国俊(来国俊 )
来国俊
内反
镰仓时代,1316年
6999251000000000000♠ 25.1厘米(9.9英寸)
爱知 名古屋 热田神宫
短刀[ 151]
来国俊(来国俊 )
来国俊
—
镰仓时代
—
兵库县 西宫市 黑川古文化研究所 (黒川古文化研究所 )
小太刀[ 152]
来国俊(来国俊 )
来国俊
刀反:1.67厘米(0.66英寸)
镰仓时代
6999544000000000000♠ 54.4厘米(21.4英寸)
栃木縣 日光市 日光二荒山神社
太刀 [ 153] [ 154]
来国光(来国光 )
来国光
传承于松平氏 ,在大阪之役 中被松平忠明 使用,后来被三菱 的创始人岩崎家族 所拥有,然后被山县有朋 和明治天皇 所收藏
镰仓时代,14世纪
6999807000000000000♠ 80.7厘米(31.8英寸)
福冈县 太宰府市 九州国立博物馆
太刀[ 155] [ 156]
来国光(来国光 )
来国光
由德川家达 赠送给当时的太子,后来的大正天皇 ,刀反极高达到3.5厘米(1.4英寸)
镰仓时代,1327年
6999790999999999999♠ 79.1厘米(31.1英寸)
东京都东京国立博物馆
太刀[ 157]
来孙太郎作(来孫太郎作 )
来孙太郎(来孫太郎 )
—
镰仓时代,1292年
6999773000000000000♠ 77.3厘米(30.4英寸)
爱知县名古屋市德川美术馆
短刀,有乐来国光(有楽来国光 ) # [ 158]
来国光(来国光 )
来国光
织田长益 (也被称为“有乐斋”)从丰臣秀赖 那里得到这把刀,后来传给了前田氏
镰仓时代
6999276000000000000♠ 27.6厘米(10.9英寸)
静冈 静冈私人收藏
短刀 [ 159]
来国次(来国次 )
来国次(来国次 ) *
—
镰仓时代,14世纪
6999327000000000000♠ 32.7厘米(12.9英寸)
东京都私人收藏
相模国
正宗 所制武士刀,用金镶嵌的铭文城和泉守所持(城和泉守所持 ) 相模国的相州传刀剑锻造起源于源赖朝 在镰仓幕府 的资助下于1185年在相模国 的镰仓 建立。虽然铸剑的条件并不优越,但浓厚的军事氛围和对刀剑的高需求帮助了此地锻造流派的建立。该流派被认为起源于1249年,当时来自山城传的栗田口国纲为北条时赖 打造了一把太刀。该派的创始人是一文字助真 和新藤五国光 ,两人都来自备前传[ nb 14] 。蒙古入侵后,相州传的刀逐渐盛行。该派特点是大量锻造短刀,但也锻造太刀和武士刀。改派作品,除了更宽更短的所谓“庖丁”之外,短刀的长度大约在24—28厘米(9.4—11.0英寸),直刃或轻微的内反。
短刀,也称日向正宗
在早期的相模传中,从镰仓时代后期到南北时代初期 ,工匠们的目标是生产出展现出光彩和韧性的刀,并融合了备前和山城传的一些最佳特征。粟田口国纲的儿子新藤五国光的新藤五乱刃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把相州传刀。新藤五国光是行光以及被公认为日本最伟大的刀剑锻造工匠正宗的老师。与正宗对作品相比,国光和贞宗 的作品较为朴素,都是早期相州传中最具代表性大工匠。相州传制作刀姿的特点是较浅的华表反,身幅较宽,刀重较厚并采用中切先或者大切先。地肌则主要是带有地沸和地景的板目肌,而刃纹则有互目[ j 36] 、乱刃[ j 37] 以及皆烧等。在刃纹中经常可见沸、砂流[ j 38] 以及金筋[ j 39] 。
类别/名称
铭文
工匠
备注
时代
长度
现在的位置
短刀[ 163] [ 164]
行光(行光 )
行光(行光 )
原由加贺前田氏 所收藏;此刀展现出来的是上承自行光的老师国光所典型的直刃,下启其弟子正宗所擅长对乱刃,两者中间的风格。
镰仓时代,14世纪
6999262000000000000♠ 26.2厘米(10.3英寸)
东京都东京国立博物馆
短刀 [ 165]
国光(国光 )
新藤五国光
—
镰仓时代,永仁 至正和 年间(1293-1317年)
6999255000000000000♠ 25.5厘米(10.0英寸)
东京都私人收藏
短刀 [ 166]
国光(国光 )
新藤五国光
—
镰仓时代,永仁 至正和 年间(1293-1317年)
—
大阪府私人收藏
短刀 ,会津新藤五 (会津新藤五 ) # [ 167]
国光(国光 )
新藤五国光
曾经属于蒲生氏鄉 ,“会津”这个名字指的是他所控制的会津 地区。
镰仓时期,13世纪晚期
6999255000000000000♠ 25.5厘米(10.0英寸)
广岛市私人收藏
刀 [ 169] [ 170]
无铭文
正宗
1609年以后刻有金镶嵌的铭文:城和泉守所持(城和泉守所持 ) 以及正宗磨上本阿(正宗磨上本阿 ) [ j 40] ,本阿弥光德鉴定为正宗制刀;曾被津轻家 所拥有;刀反:2.1厘米(0.83英寸)
1300 镰仓时代 ,14世纪,元德 年间前期(1329年)
6999708000000000000♠ 70.8厘米(27.9英寸)
东京都东京国立博物馆
刀 ,观世正宗(観世正宗 ) # [ 172]
无铭文
正宗
原为能剧 流派之一的观世流 所拥有,明治维新后由德川家献给皇族 ,之后由高松家 传承。
1288 镰仓时代 ,大约正应 到嘉历 年间(1288–1328年)
6999644000000000000♠ 64.4厘米(25.4英寸)
东京都东京国立博物馆
刀 ,太郎作正宗(太郎作正宗 ) # [ 173]
无铭文
正宗
—
1288 镰仓时代 ,大约正应 到嘉历 年间(1288–1328年)
6999643000000000000♠ 64.3厘米(25.3英寸)
东京都前田育德会
东京东京都
刀 ,中务正宗(中務正宗 ) # [ 174]
无铭文
正宗
镶嵌金色铭文:正宗本阿花押(正宗本阿花押 ) ;原是中务大辅 本多忠胜 所持,后传给德川家族;刀反:1.7厘米(0.67英寸)
1300 镰仓时代 ,14世纪,元德 年间前期(1329年)
6999670000000000000♠ 67.0厘米(26.4英寸)
东京都文化厅
短刀 ,日向正宗 (日向正宗 ) # [ 175]
无铭文
正宗
这把刀原是石田三成 所有,他将这把刀给了他妹夫,在关原之战 期间被日向国 的水野胜成 偷走了
1288 镰仓时代 ,大约正应 到嘉历 年间(1288–1328年)
6999248000000000000♠ 24.8厘米(9.8英寸)
东京都三井紀念美術館 都都都d都都东京
短刀 ,九鬼正宗(九鬼正宗 ) # [ 176]
无铭文
正宗
—
1300 镰仓时代 ,14世纪,元德 年间前期(1329年)
6999248000000000000♠ 24.8厘米(9.8英寸)
Okayama Okayama Hayashibara Museum of Art 冈山县冈山市林原美术馆
短刀 ,庖丁正宗(庖丁正宗 ) # [ 155] [ 176]
无铭文
正宗
“庖丁”这个名字指的是刀异常短而宽的形状。除本刀之外,另外还有两把正宗的国宝“庖丁”。
1300 镰仓时代 ,14世纪,元德 年间前期(1329年)
6999241000000000000♠ 24.1厘米(9.5英寸)
爱知县名古屋市德川美术馆
短刀 ,寺泽贞宗(寺沢貞宗 ) # [ 155] [ 177] [ 178]
无铭文
贞宗
本刀原本是肥前唐津城主寺泽志摩守广高所有,他把这把刀传给了德川秀忠 ,后来又传给了纪州藩主德川赖宣 。
1329 镰仓时代 ,14世纪,大约元德 到建武 年间(1329–1338年)
6999294000000000000♠ 29.4厘米(11.6英寸)
东京都文化厅
短刀 ,庖丁正宗(庖丁正宗 ) # [ 176]
无铭文
正宗
“庖丁”这个名字指的是刀异常短而宽的形状。除本刀之外,另外还有两把正宗的国宝“庖丁”。
1300 镰仓时代 ,14世纪,元德 年间前期(1329年)
6999218000000000000♠ 21.8厘米(8.6英寸)
东京都永青文库
短刀 ,庖丁正宗(庖丁正宗 ) # [ 179]
无铭文
正宗
“庖丁”这个名字指的是刀异常短而宽的形状。除本刀之外,另外还有两把正宗的国宝“庖丁”。
1288 镰仓时代 ,大约正应 到嘉历 年间(1288–1328年)
6999217000000000000♠ 21.7厘米(8.5英寸)
大阪市Osaka Osaka Kinshukai 锦秀会
短刀 ,德善院贞宗(徳善院貞宗 ) # [ 180] [ 176]
无铭文
贞宗
前田玄以 (也被称为德善院)从丰臣秀吉那里得到了这把短刀,后来它在德川氏 和松平氏 的西城分支流传下来
1329 镰仓时代 ,14世纪,大约元德 到建武 年间(1329–1338年)
6999355000000000000♠ 35.5厘米(14.0英寸)
东京都三井纪念美术馆
短刀 ,伏见贞宗(伏見貞宗 ) # [ 181]
无铭文
贞宗
带有刀剑鉴定师本间顺治的一枚红漆印章。
1329 镰仓时代 ,14世纪,大约元德 到建武 年间(1329–1338年)
—
Hyogo Nishinomiya Kurokawa Institute of Ancient Cultures 兵库县 西宫市 黑川古文化研究所
刀 ,龟甲贞宗 (亀甲貞宗 ) # [ 176] [ 183]
无铭文
贞宗
名称“龟甲”是指柄上的雕刻:六角内的菊花,形似龟甲;刀反:2.4厘米(0.94英寸)
1329 镰仓时代 ,14世纪,大约元德 到建武 年间(1329–1338年)
6999709000000000000♠ 70.9厘米(27.9英寸)
东京都东京国立博物馆
太刀 [ 184]
助真(助真 )
镰仓一文字助真(鎌倉一文字助真 )
镰仓一文字流派创始人所制,刀反:1.8厘米(0.71英寸)
镰仓时代,13世纪,大约在文永 年间(1264-1275年)
6999670000000000000♠ 67.0厘米(26.4英寸)
东京都东京国立博物馆
太刀 [ 155]
助真(助真 )
镰仓一文字助真(鎌倉一文字助真 )
镰仓一文字流派创始人所制,原为德川家康 所有
镰仓时代,13世纪,大约在文永 年间(1264-1275年)
6999712000000000000♠ 71.2厘米(28.0英寸)
栃木县 日光市 日光东照宫
备前国
由于靠近大陆,备前国 成为早期的铁矿生产和刀剑锻造中心。此地刀剑锻造条件较为理想,有着优质的铁砂,且木炭和水也很容易获得,作为交通要道的山阳道 又刚好穿过该地区[ 186] 。备前国也是唯一一个从平安时代到江户时代 都一直持续生产刀剑的令制国[ 186] 。在古刀时代,长船 周围的吉井川 下游沿岸居住着大量技艺精湛的刀匠,使这里成为日本最大的刀剑锻造中心。备前国刀剑锻造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备前刀自古以来就以做工精湛而著称。以华丽奢华为标志的备前派在镰仓时代中期达到顶峰。13世纪时,备前国的主要流派如一文字派以及长船派 的作品还仍旧保持着备前国最古老流派古备前的平安风格[ 190] 。13世纪后,可能是为了应对蒙古入侵者 厚重的装甲,刀刃变得更宽,切先也变得更长。15世纪至16世纪时,由于对刀剑的需求量增大,导致刀剑生产进入大规模时期,品质也有所下降。备前传制刀常见较深的腰反、标准的身幅、刀重较厚并采用中切先。地肌则是板目肌,通常还伴随着映[ j 41] 。刃纹是匂出来[ j 42] 中的丁子乱刃。
古备前
太刀,铭文为“备前国友成造(備前国友成造 ) ”
备前国最古老的刀剑锻造流派是古备前派 。该派创立者友成 [ nb 15] 生活在12世纪。该派在平安时代末期(10-15世纪)达到鼎盛,并一直持续到镰仓时代。除了友成,该派还有正恒 和包平 两位锻造大师。古备前派太刀一般都很薄[ nb 16] ,腰反较深并配有小切先。地肌为板目肌或小板目肌,而刃纹则是由沸与丁子和互目组合而成的细小乱刃[ j 37] 。
类别/名称
铭文
工匠
备注
时代
长度
现在的位置
太刀 [ 194]
备前国友成造(備前国友成造 )
友成(友成 ) [ nb 17]
刀反:2.4厘米(0.94英寸)
平安时代,11世纪
6999802999999999999♠ 80.3厘米(31.6英寸)
东京都东京国立博物馆
太刀 [ 195]
友成作(友成作 )
友成(友成 ) [ nb 17]
由平宗盛 传下来,刀反:3.0厘米(1.2英寸)
平安时代,12世纪
6999793000000000000♠ 79.3厘米(31.2英寸)
广岛县甘日市市严岛神社
太刀 ,大包平 (大包平 ) # [ 155] [ 196]
备前国包平作(備前国包平作 )
包平(包平 )
名字“大包平”指的是刀刃巨大的尺寸,包平作品铭文通常仅有两字;曾是池田辉政 所有,由池田家 流传下来;刀反:3.5厘米(1.4英寸)
平安时代,12世纪
6999892000000000000♠ 89.2厘米(35.1英寸)
东京都东京国立博物馆
太刀 [ 197]
正恒(正恒 )
正恒(正恒 )
德川宗睦 于1745年从德川吉宗 手中接继承过这把刀
1156 平安时代,12世纪中叶,保元 年间(1156–1159年)
6999720000000000000♠ 72.0厘米(28.3英寸)
东京都文化厅
太刀 [ 155]
正恒(正恒 )
正恒(正恒 )
—
1156 平安时代,12世纪中叶,保元 年间(1156–1159年)
6999742000000000000♠ 74.2厘米(29.2英寸)
东京都文化厅
太刀 [ 198] [ 199]
正恒(正恒 )
正恒(正恒 )
在1745年德川吉宗退位时传给德川宗胜,后来又传到德川宗睦,刀反:2.8厘米(1.1英寸),宽2.9厘米(1.1英寸)
1156 平安时代,12世纪中叶,保元 年间(1156–1159年)
6999718000000000000♠ 71.8厘米(28.3英寸)
爱知县名古屋市德川美术馆
太刀 [ 124] [ 167]
正恒(正恒 )
正恒(正恒 )
—
1156 平安时代,12世纪中叶,保元 年间(1156–1159年)
6999775999999999999♠ 77.6厘米(30.6英寸)
Tokyo Tokyo Privat东京都私人收藏 东京都私人收藏(Aoyama Kikuchi)
太刀 [ 200]
正恒(正恒 )
正恒(正恒 )
—
1156 平安时代,12世纪中叶,保元 年间(1156–1159年)
—
大阪府私人收藏
太刀 [ 201]
真恒(真恒 )
真恒(真恒 )
刀反:3.9厘米(1.5英寸)
1077 平安时代,11世纪末期,承历年间(1077–1081年)
6999894000000000000♠ 89.4厘米(35.2英寸)
静冈县静冈市久能山东照宫
太刀 [ 155] [ 202]
信房作(信房作 )
信房(信房 )
17世纪江户时代所配的金漆梨地丝卷太刀拵也是国宝。刀装由金、赤铜、木、漆以及丝绸制作,全长112.1厘米(44.1英寸).刀反:2.3厘米(0.91英寸)
平安时代,12世纪
6999761000000000000♠ 76.1厘米(30.0英寸)
山形县鹤冈市致道美术馆
一文字派
一文字派是平安时代晚期由则宗 创立的。该派与长船派一起是备前传的主要分支之一,一直持续到镰仓时代,在镰仓中期之前达到了繁荣的顶峰[ 190] 。“一文字”(一文字意思是文字“一”)指的是该派所制作刀剑上的铭文。该派许多刀剑工匠在刀剑上制作的铭文为一个水平的横线(形似汉字“一”)。有铭文的刀剑一般铭文仅包含工匠的名字或者“一”加上工匠的名字,甚至也有无铭文的刀剑存世[ 190] 。从早期的一文字派作品来看,刀剑上的铭文“一”的看起来像是一条对角线,可能是一个标记而不是一个字符。然而,从镰仓时代中期开始,铭文“一”逐渐成为该派的一个特征而不仅仅是一个记号[ 190] 。有些一文字派工匠居住在福冈、长船町,还有一些住在吉冈村。他们分别被称为福冈一文字 和吉冈一文字 ,并活跃到了镰仓时代中期和晚期[ 190] 。
则宗等早期一文字派工匠的作品工艺与古备前派相似,其太刀通常身幅较窄,较深的腰反,踏张以及小切先。刃纹通常是细小的乱刃或细小的乱刃混合带有细小的沸的小丁子乱刃[ 190] 。
在镰仓时代中期,太刀有着较宽的地肌,尺寸较大,但切先较短如猪首切先。刃纹带有匂出来、宽度不规则的丁子乱刃或者重花丁子[ j 43] 。尤其待有一文字铭文的太刀,其刃纹大多是宽丁子乱刃。这一时期的一文字派作品的刃纹是古刀制作工匠中最华丽的之一 ,可以与正宗和他弟子们的作品相媲美[ 190] 。镰仓时代中期,一文字派最具特色的作品由吉房 、助真和则房所制作[ 190] 。至今传世作品最多的是吉房,而则房的作品事实上可能是来自几个使用同一铭文的工匠[ 190] 。
类别/名称
铭文
工匠
备注
时代
长度
现在的位置
太刀 ,日光一文字 (日光一文字 ) # [ 203]
无铭文
福冈一文字(福岡一文字 )
原本是黑田家 收藏的一部分,由北条家 流传下来;刀反:2.4厘米(0.94英寸)
镰仓时代,13世纪
6999677999999999999♠ 67.8厘米(26.7英寸)
福冈县福冈市福冈市博物馆
太刀 ,山鸟毛 (山鳥毛 ) [ 124]
无铭文
福冈一文字(福岡一文字 )
刃纹于野鸡的羽毛相似,因此得名:山鸟毛(山鳥毛 )
镰仓时代
6999790000000000000♠ 79.0厘米(31.1英寸)
冈山县私人收藏
太刀
则宗(則宗 )
则宗(則宗 ) ^
刀反:2.8厘米(1.1英寸)
镰仓时代 早期,元历 到承元 年间(1184–1211年)
6999784000000000000♠ 78.4厘米(30.9英寸)
东京都日枝神社
太刀 ,冈田切吉房 (岡田切吉房 )
吉房(吉房 )
吉房(吉房 )
织田信长的刀,他的儿子织田信雄 用它在小牧、长久手之战 中杀死了冈田重孝 。
也被称为冈田切(岡田切 ) , 刀反:2.1厘米(0.83英寸)
镰仓时代,13世纪
6999691000000000000♠ 69.1厘米(27.2英寸)
东京都东京国立博物馆
太刀 [ 209]
吉房(吉房 )
吉房(吉房 )
以前是丰臣秀吉,后来被授予德川家康的仆从竹腰正信 ;随后由竹腰的后代拥有
镰仓时代,13世纪
6999706000000000000♠ 70.6厘米(27.8英寸)
东京都东京国立博物馆
太刀 [ 210]
吉房(吉房 )
吉房(吉房 )
—
镰仓时代,13世纪
—
东京都私人收藏
太刀 [ 155] [ 211]
吉房(吉房 )
福冈吉房(福岡吉房 )
曾有许多人拥有过这把刀,最终在在平家一族中代代相传;刀反:2.65厘米(1.04英寸)
镰仓时代,13世纪
6999712000000000000♠ 71.2厘米(28.0英寸)
Okayama Okayama Hayashibara Museum of Art 冈山县冈山市林原美术馆
太刀 [ 167]
吉房(吉房 )
福冈吉房(福岡吉房 )
由德川家 传承下来
镰仓时代,13世纪
6999739000000000000♠ 73.9厘米(29.1英寸)
广岛县私人收藏
太刀 [ 212]
吉平(吉平 )
福冈吉平(福岡吉平 )
—
1185 镰仓时代 ,仁治 到建长 年间(1240–1256年)
—
东京都私人收藏
太刀 [ 213]
助包(助包 )
福冈助包(福岡助包 )
由鸟取藩 的池田氏 传承
镰仓时代
6999777000000000000♠ 77.7厘米(30.6英寸)
大阪府私人收藏
太刀 [ 124] [ 167]
则房(則房 )
福冈则房(福岡則房 )
由鸟取藩 的池田氏 传承;刀反:3.2厘米(1.3英寸)
镰仓时代,13世纪
6999773000000000000♠ 77.3厘米(30.4英寸)
广岛县私人收藏
刀 [ 214]
无铭文
福冈则房(福岡則房 )
—
镰仓时代
—
东京都私人收藏
太刀 [ 215]
一备前国吉冈住左近将监纪助光(一備前国吉岡住左近将監紀助光 ) , 南无 八幡大菩萨(南无 八幡大菩薩 )
吉冈助光(吉岡助光 )
刀反:3.9厘米(1.5英寸)
镰仓时代,1322年3月
6999824000000000000♠ 82.4厘米(32.4英寸)
大阪府私人收藏
薙刀[ 216] [ 217]
一备州吉冈住左近将监纪助光(一備州吉岡住左近将監紀助光 )
吉冈助光(吉岡助光 )
由加贺藩 的前田氏 传承
镰仓时代,1320年
6999567000000000000♠ 56.7厘米(22.3英寸)
大阪府私人收藏
长船派
长船流派由光忠 于镰仓时代中期在长船创立,一直持续到室町时代末期。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该派都是备前传中最繁盛的流派,锻造大师辈出。光忠之子长光(又名顺庆长光)为第二代当家,景光为第三代。
长船派作品的刀姿与一文字派相似,也都具有这一时期的特色,包括采用较宽的身幅和猪首切先。在13世纪以后,刀的反逐渐从腰反演变为华表反。而其他的特征则取决于各个工匠的个人风格。以刃纹来说,光忠采用了一文字派风格的大丁子乱刃混合重花丁子以及独特的蛙子丁子[ j 44] ;长光的作品则具有不同图案的丁子乱刃并混合有互目乱刃。从景光开始,刃纹趋向于直刃以及互目乱刃。景光也被认为是肩落互目[ j 45] 的首创者。光忠作品的帽子是带有短返[ j 46] 或者烧诘[ j 47] 的乱刃[ j 48] 。长光和景光则惯常采用三作帽子[ j 49] 。景光也因其杰作“小龙景光”而被称为是最优秀的雕刻师之一。
类别/名称
铭文
工匠
备注
时代
长度
现在的位置
太刀 ,小龙景光 (小龍景光 ) [ 224] [ 225]
备前国长船住景光(備前国長船住景光 )
景光(景光 )
楠木正成 的刀,因刀刃表面有一个龙形浮雕,也被称为窥龙景光(覗き竜景光 ) ,刀反:2.7厘米(1.1英寸)
1322-05 镰仓时代 ,1322年5月
6999806000000000000♠ 80.6厘米(31.7英寸)
东京都东京国立博物馆
刀 ,生驹光忠 [ 226]
无铭文
光忠(光忠 )
因其之前的主人生驹亲正 ,也被称为生驹光忠(生駒光忠 ) ;带有一个花押和由鉴赏家本阿弥光德(本阿弥光徳 ) 制作的镶金铭文:光忠(光忠 )
1238 镰仓时代 ,历仁 至宽元 年间(1238–1247年)
—
东京都永青文库
太刀 [ 155] [ 228]
光忠(光忠 )
光忠(光忠 )
德川纲诚 于1698年从德川纲吉 手中接过此刀;刀身刀反:2.3厘米(0.91英寸)
1238 镰仓时代 ,历仁 至宽元 年间(1238–1247年)
6999724000000000000♠ 72.4厘米(28.5英寸)
Aichi Nagoya Tokugawa Art Museum 爱知县名古屋市德川美术馆
刀 [ 229]
光忠(光忠 )
光忠(光忠 )
镶金铭文
1238 镰仓时代 ,历仁 至宽元 年间(1238–1247年)
—
大阪府私人收藏
太刀 ,大般若长光 (大般若長光 ) # [ 230]
长光(長光 )
长光(長光 )
名称中的“大般若”指的是《大般若经 》。这把刀在室町时代期间的价值与经书的600卷有关。据说曾属足利家 所有,之后由织田信长在姊川之战 中把它交给了德川家康,德川家康又在长篠之战 中把它交给了奥平信昌 ; 刀反:2.9厘米(1.1英寸)
1249 镰仓时代 ,13世纪,建长 至正应 年间(1249–1293年)
6999736000000000000♠ 73.6厘米(29.0英寸)
东京都东京国立博物馆
太刀 ,远江长光 (遠江長光 ) # [ 231]
长光(長光 )
长光(長光 )
被明智光秀 从安土城 盗走,后来先后为前田利长 和德川纲吉 所有,1709年由德川家宣 传给德川吉通
1249 镰仓时代 ,13世纪,建长 至正应 年间(1249–1293年)
6999724000000000000♠ 72.4厘米(28.5英寸)
爱知县名古屋市德川美术馆
太刀 [ 232]
长光(長光 )
长光(長光 )
—
1249 镰仓时代 ,13世纪,建长 至正应 年间(1249–1293年)
—
东京都东京国立博物馆
太刀 [ 233]
备前国长船住左近将监长光造(備前国長船住左近将監長光造 )
长光(長光 )
刀反:2.7厘米(1.1英寸)
1249 镰仓时代 ,13世纪,建长 至正应 年间(1249–1293年)
6999787000000000000♠ 78.7厘米(31.0英寸)
Okayama Okayama Hayashibara Museum of Art 冈山县冈山市林原美术馆
太刀 ,熊野三所权现长光 (熊野三所権現長光 ) [ 234] [ 235]
熊野三所权现长光(熊野三所権現長光 )
长光(長光 )
刀反:2.9厘米(1.1英寸)
1249 镰仓时代 ,13世纪,建长 至正应 年间(1249–1293年)
6999780000000000000♠ 78.0厘米(30.7英寸)
静冈县私人收藏
太刀 [ 236]
备前国长船住左兵卫尉景光(備前国長船住左兵衛尉景光 )
景光(景光 )
—
1329-07 镰仓时代 ,1329年7月
6999824000000000000♠ 82.4厘米(32.4英寸)
埼玉县埼玉市埼玉县立历史和民俗博物馆
薙刀[ 155] [ 237]
备前国长船住人长光造(備前国長船住人長光造 )
长光(長光 )
茎长:63.5厘米(25.0英寸)
1300 镰仓时代 ,14世纪
6999442000000000000♠ 44.2厘米(17.4英寸)
Shizuoka Mishima Sano Art Museum 静冈县三岛市佐野美术馆
短刀 [ nb 18] [ 155] [ 238] [ 239]
备州长船住景光(備州長船住景光 )
景光(景光 )
原为上杉谦信 所有,刀刃上刻有“秩父大菩萨(秩父大菩薩 ) ”字样,刀身略有弯曲
1323 镰仓时代 ,1323年
6999283000000000000♠ 28.3厘米(11.1英寸)
埼玉县埼玉市埼玉县立历史和民俗博物馆
太刀 [ 155] [ 240]
景光(景光 )
景光(景光 )
16世纪安土桃山时代后期所配的金漆梨地丝卷太刀拵也是国宝。刀装由金、赤铜、木、漆以及丝绸制作,全长109厘米(43英寸);由织田信长赠送给忠次(忠次 ) ,以表彰他在长篠之战上的出色表现;刀反:2.9厘米(1.1英寸)
1333 镰仓时代 ,14世纪 towards 1333
6999773000000000000♠ 77.3厘米(30.4英寸)
Yamagata Tsuruoka Chido Museum 山形县鹤冈市致道美术馆
太刀 [ 241]
备前国长船住近景(備前国長船住近景 )
近景(近景 )
刀反:2.8厘米(1.1英寸)
1329 镰仓时代 ,1329年
6999805000000000000♠ 80.5厘米(31.7英寸)
大阪府私人收藏
短刀 [ 242]
备州长船住长重(備州長船住長重 )
长重 (長重 )
刀身向开刃侧略微弯曲,内反
南北朝时代,1334年
6999260600000000000♠ 26.06厘米(10.26英寸)
东京都私人收藏
大太刀[ 155] [ 243]
备州长船伦光(備州長船倫光 )
伦光(倫光 )
由备州长船分家的金光家族传承;刀反:5.8厘米(2.3英寸)
南北朝时代,1366年2月
7000126000000000000♠ 126厘米(50英寸)
栃木縣 日光市 日光二荒山神社
三郎国宗派
与长船派一样,三郎国宗派也位于长船町,但刀匠的世系传承与光忠派不同[ 245] 。“三郎”这个名字是指流派的创始人国宗 是国真的第三个儿子[ 245] 。国宗后来移居相模国 ,与一文字助真一起开创了相州传。国宗有前后两代人,但其作品很难区分[ 245] 。该派作品的工艺与同时期其他锻造工匠的相似,但带有刃染[ j 50] 的粗糙地肌。
类别/名称
铭文
工匠
备注
时代
长度
现在的位置
太刀[ 249]
国宗(国宗 )
国宗(国宗 ) ^
刀反:3.3厘米(1.3英寸),对接宽度:3.3厘米(1.3英寸),近刀锋处宽度:2.15厘米(0.85英寸)
1200 镰仓时期,13世纪
6999817000000000000♠ 81.7厘米(32.2英寸)
栃木縣 ,日光市 ,日光东照宫
太刀[ 249]
国宗(国宗 )
国宗(国宗 ) ^
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被驻日美军没收,随后丢失,但在1963年偶然被重新发现,一年后由美国沃尔特·康普顿博士(日本海外最大的日本刀剑收藏家之一)送回照国神社,刀反:2.7厘米(1.1英寸),对接宽度:3.3厘米(1.3英寸),近刀锋处宽度:2.1厘米(0.83英寸)
1200 镰仓时期,13世纪
6999813000000000000♠ 81.3厘米(32.0英寸)
鹿儿岛县 ,鹿儿岛市 ,照国神社
太刀[ 167]
国宗(国宗 )
国宗(国宗 ) ^
—
1200 镰仓时期,13世纪
6999726000000000000♠ 72.6厘米(28.6英寸)
东京都小松安弘产业,私人收藏
太刀[ 176] [ 249] [ 250]
国宗(国宗 )
国宗(国宗 ) ^
自1739年在尾張德川家 流传下来,刀反:2.7厘米(1.1英寸),对接宽度:3.2厘米(1.3英寸),近刀锋处宽度:2.1厘米(0.83英寸)
镰仓时期,13世纪
6999800999999999999♠ 80.1厘米(31.5英寸)
爱知名古屋德川美术馆
其他令制国
越中国
乡义弘制作的稻叶江 正宗 的十弟子中的两位,典重 和乡义弘,在镰仓时代末期居住在越中国 。虽然乡义弘的作品都没有署名,但现存有典重署名的短刀和太刀。典重的一把短刀和乡义弘的两把刀已被指定为国宝。一般来说,典重所制作刀具的姿是这一时代的典型代表,其短刀采用内反式样,带有不是很圆的胀[ j 51] ,刀重较厚而庵栋[ j 52] 的坡度稍微有点陡峭。地肌一般是带有较厚地沸的松皮肌[ j 53] ,沿着大肌[ j 54] 会有许多地景。地铁与正宗或乡义弘的都不太一样。典重的作品,刃纹相对较宽,由带着明亮和较大的沸的湾刃[ j 55] 与带有丁子乱刃或者互目乱刃的直刃相混合而成。乡义弘制作了具有各种刀姿的刀剑,包括采用小切先和较窄的身幅,或者大切先配较宽的身幅。其作品的地肌与山城国粟田口派作品的地肌相同:地铁质地较软、小杢目肌与波浪形大肌混合。较厚的地沸组成带有地景的汤走。帽子的刃纹是带有足[ j 56] 和很多沸的一枚帽子[ j 57] 或一文字帽子[ j 58] 。返则是短返或者烧诘。
类别/名称
铭文
工匠
备注
时代
长度
现在的位置
短刀[ 176]
则重(則重 )
则重(則重 )
也被称为日本第一则重(日本一則重 )
1308 镰仓时代晚期,延庆 至嘉历 年间(1308-1329年)
6999246000000000000♠ 24.6厘米(9.7英寸)
东京都永青文库
刀,富田江(富田江 ) # [ 256]
无铭文
乡义弘、江义弘(郷義弘, 江義弘 ) *
由富田氏后人传承
1336 南北朝时代早期,14世纪
—
东京都前田育德会
刀,稻叶江 (稲葉江 ) # [ 257]
无铭文
乡义弘、江义弘(郷義弘, 江義弘 ) *
金镶嵌铭文由本阿光德(本阿光徳 ) 所书:天正十三 十二月 日 江 本阿弥磨上之(花押) 所持 稻叶勘右卫门尉(天正十三 十二月 日 江 本阿弥磨上之(花押) 所持 稲葉勘右衛門尉 ) ,稻叶氏流传;刀反:2.0厘米(0.79英寸)
1336 南北朝时代早期,14世纪
6999708000000000000♠ 70.8厘米(27.9英寸)
东京都私人收藏
备中国
备中国的主流派系是以现在位于仓敷 的地方命名的青江派 。该派出现于平安时代末期,并在随后的镰仓时代蓬勃发展[ 260] 。青江派迅速崛起,其作品品质也很快得到认可。后鸟羽天皇的12名御番锻冶中就有3名工匠出自该派。古青江派(历仁年间之前,约1238至1239年)有5把太刀最终被指定为日本国宝。古青江派由两个流派组成,两家的制剑风格相似,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其中一个流派的创立者为康次[ nb 19] ,其代表人物有贞次、为次、康次(列表中所提)和守利。后一个流派名为“妹尾”,其创立者为则高,其工艺承继自正恒等大师。青江派一般制作带有小切先和深腰反的细长太刀,这一流派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地肌一般是缩缅肌[ j 59] 或墨铁[ j 60] 。刃纹是乱刃上具有带着足和叶[ j 61] 的直刃。帽子则是乱刃入或带有短返和烧诘的直刃。
类别/名称
铭文
工匠
备注
时代
长度
现在的位置
太刀 [ 144]
贞次(貞次 )
贞次(貞次 ) ^
刀反:2.4厘米(0.94英寸), 元幅:2.9厘米(1.1英寸)
1200 镰仓时代 ,13世纪上半叶
6999770999999999999♠ 77.1厘米(30.4英寸)
东京都私人收藏
太刀 [ 263]
守利(守利 )
守利(守利 )
—
1224 镰仓时代 ,元仁 年间前后
—
大阪府私人收藏
太刀 [ 144] [ 264]
正恒(正恒 )
正恒(正恒 )
1736年由德川吉宗 献给鹤冈八幡宫 ,刀反:3厘米(1.2英寸), 元幅:3厘米(1.2英寸)
1200 镰仓时代 ,13世纪上半叶
6999782000000000000♠ 78.2厘米(30.8英寸)
Kanagawa Kamakura Tsurugaoka Hachimangu 神奈川县镰仓市鹤冈八幡宫
太刀 ,狐崎 [ 144]
为次(為次 )
为次(為次 )
因为在静冈县清水区 ,也被称为狐崎(狐ヶ崎 ) ,刀反:3.4厘米(1.3英寸), 元幅:3.2厘米(1.3英寸)
1200 镰仓时代 ,13世纪上半叶
6999788000000000000♠ 78.8厘米(31.0英寸)
Yamaguchi Iwakuni Kitsukawahōkōkai 山口县岩国市吉川报效会(吉川報效会 )
太刀 [ 144] [ 265]
康次(康次 )
康次(康次 )
由足利义昭 献给岛津义久 ,刀反:3.5厘米(1.4英寸),元幅:3.6厘米(1.4英寸)
1200 镰仓时代 ,13世纪上半叶
6999852000000000000♠ 85.2厘米(33.5英寸)
Gifu Takayama Corporation 岐阜县高山市崇教真光
伯耆国
童子切
生活在伯耆国的安纲,其作品要早于古备前派。尽管一些早期的资料可以追溯刀9世纪初,但他可能是与三条宗近同时代,同是最早锻造日式弯刀的两位工匠。安纲建立了同名的制刀流派。安纲派有两把太刀被指定为国宝:一是安纲的“童子切安纲”,被誉为“日本刀第一”;另一把则是来自安纲的学生安家。童子切安纲采用华表反、独特的踏张以及小切先,其地肌是带有大量地沸的杢目肌,刃纹则是由较厚的 和丰富的小沸组成的小乱刃。刃纹中也会呈现出生动的足、叶和金筋。包括安家在内的流派内其他成员的作品所共有的特点,是粗糙的杢目肌,地沸、地景和较黑的地铁。刃纹则是由沸、金筋和砂流组成的细小乱刃。
类别/名称[ nb 13]
铭文
工匠
备注
时代
长度
现在的位置
太刀[ 269]
安家(安家 )
安家(安家 )
带有黑色调的表面和独特的斑点图案,典型的伯耆國 刀剑,由黑田氏 传承,只有安江的作品才能确定;刀反3.2厘米(1.3英寸)
1159 平安时代,12世纪,平治 年间前后(1159-1160)
6999773000000000000♠ 77.3厘米(30.4英寸)
京都京都国立博物馆
太刀,童子切安纲 (童子切安綱 ) #[ 270] [ 271]
安纲(安綱 )
伯耆安纲(伯耆安綱 )
天下五剑之一,传说中的源赖光 用它杀死了住在山附近、长着一张男孩脸的酒吞童子(酒呑童子 ) 。由足利氏赠送给织田信长,随后又由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先后拥有;刀反:2.7厘米(1.1英寸)
1000 公元10-11世纪,平安时代中期
6999800000000000000♠ 80.0厘米(31.5英寸)
东京都东京国立博物馆
筑前国、筑后国、丰后国
由于地理位置上与朝鲜以及中国大陆较为接近,九州 从很早时期就受到前者的丰富文化交流促进,从而开始了铁器的生产。刀剑锻造工匠自平安时代起开始活跃起来。最初,大和派在全九州岛的影响都很显著。然而,由于与其他令制国制刀工坊聚集地相距较远,九州的刀剑锻造风格一直保持较为古旧的风格,并未有太大的创新。九州产刀的风格较为经典[ 274] 。旧九州地区的刀剑工匠以丰后国的丰后行平、活跃于筑后国的三池流以及萨摩国的波平流为代表[ 274] 。三池光世 和丰后行平各有一把刀被定为九州地区的日本国宝,除此之外还有五把14世纪的刀。这些国宝刀分别出自筑后、筑前以及丰后这三个令制国。通常,九州所制刀剑的特征是其刀姿较为老派,有着较宽的镐线。地肌则是杢目肌趋近于柾目肌或转变为绫杉肌[ j 62] 。地铁较软且伴随有地沸和地景。刃纹则是在直刃基础上由沸组成的细小乱刃。刃纹的边缘位于刃区[ j 63] 的上方。
左卫门三郎安吉 (或称左、左文字)的作品与九州其他工匠的作品相比要复杂的多。作为正宗 的弟子,其风格深受相模传的影响,这在其作品中显而易见。左文字派从镰仓时代末期一直活跃刀了南北朝时代初期,并创建了行弘所属筑前国左文字派。该派主要制作短刀以及一些太刀。左文字派在南北朝时代中有很大的影响。在风格上,左文字派作品的姿有着镰仓时代末期的典型特征,刀重较厚,略大的切先以及一把特别短、约24厘米(9.4英寸)的短刀。
类别/名称
铭文
工匠
备注
时代
长度
现在的位置
太刀 ,江雪左文字 [ 167] [ 276] [ 277]
筑州住左(筑州住左 )
左文字(左文字 ) *
原是后北条家 的家臣板部冈江雪斋的佩刀,之后由德川家康传给德川赖宣,最终由纪州德川家代代相传
1336 南北朝时代早期,14世纪,建武至应历年间(1334–1342年)
6999780999999999999♠ 78.1厘米(30.7英寸)
广岛县私人收藏
短刀 ,太阁左文字 [ 280]
筑州住左(筑州住左 )
左文字(左文字 ) *
—
1336 南北朝时代早期,14世纪,建武至应历年间(1334–1342年)
6999236000000000000♠ 23.6厘米(9.3英寸)
东京都私人收藏
太刀 ,大典太 (大典太 ) # [ 124]
光世作(光世作 )
三池光世(三池光世 )
天下五剑之一,得名自其华丽庄严的刀姿。刀反为2.7厘米(1.1英寸)
1074 平安时代,11世纪,承保年间(1074–1077年)
6999660999999999999♠ 66.1厘米(26.0英寸)
Tokyo Tokyo Maeda Ikutokukai 东京都前田德育会
太刀 ,古今传授的太刀 (古今伝授の太刀 ) # [ 282]
丰后国 行平作(豊後国行平作 )
行平(行平 )
这把刀在田边诚之战 中被授予给诗人乌丸光广 ,细川藤孝 在《古今传授 》中提到了这一段;后来在昭和时代 ,这把刀又回到了细川家 的手中;刀反:2.8厘米(1.1英寸)
1200 镰仓时代,约1200年
6999800000000000000♠ 80厘米(31英寸)
Tokyo Eisei Bunko Museum 东京都永青文库
大太刀[ 284]
无铭文
Bungo Tomoyuki ! 丰后友行(豊後友行 )
大森彦七(大森彦七 ) 最喜爱的刀,由其孙大森直治(大森直治 ) 在1470年敬献给大山祇神社;刀反:5.4厘米(2.1英寸)
南北朝时代,14世纪
7000180000000000000♠ 180厘米(71英寸)
爱媛县今治市大山祇神社
短刀 [ 285]
筑州住行弘(筑州住行弘 )
行弘(行弘 )
身幅为2.2厘米(0.87英寸), 刀重厚0.6厘米(0.24英寸)
南北朝时代,1350年8月
6999235000000000000♠ 23.5厘米(9.3英寸)
茨城县土浦市
短刀 [ 167]
左(左 )
左文字(左文字 ) *
丰臣秀吉最喜爱的刀具之一,由纪州藩的德川家族代代相传。
1336 南北朝时代早期,14世纪,建武至应历年间(1334–1342年)
6999236000000000000♠ 23.6厘米(9.3英寸)
广岛县私人收藏
刀装
为了保护和保存,一把已经抛光的日本刀剑需要配一个刀鞘 ,这在日语中被叫做拵,也称为刀装。一具完整装备的刀装包括一副涂漆的鞘身、一个带鲛革的刀柄、一枚刀锷以及一些装饰性的金属配件。尽管最早这些装具的作用是保护刀剑避免在不使用时受到损坏,但从很早期开始,日本的刀装就已经成为了身份的象征,并被用于增加个人威仪。从平安时代开始,人们就对战斗用的刀剑和礼仪用的刀剑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太刀以刀刃向下的形式用两条绳子或者链条悬挂在佩戴者的腰带上,悬挂用的绳索系在刀鞘的两个孔眼上[ 290] 。
饰太刀式刀装承袭了中国古代直刀的传统式样,直到室町时代都一直被日本贵族用于宫廷仪式。随刀装配备有一把刀身极窄且未开锋的太刀。刀鞘上安装了两个山形金属配件用来装连接用的带子,这两个山形件中间的刀鞘部分被管状件包覆着。刀柄上一般装饰着鲛革,而刀鞘通常以莳绘 和螺钿 装饰。
另一种在平安时代中期流行起来的刀装形式是毛拔形,以形状独特的刀柄命名,刀柄沿中心刺穿。在这种风格中,刀柄配有装饰性的边框,不包含任何木质覆盖物。和饰太刀式一样,这种刀装也被用于仪式中,例如在伊势神宫的表演中。
从平安时代末期到镰仓时代,十分流行为太刀配兵库锁[ nb 20] 。这种刀装的刀鞘和刀柄边缘都装饰着一个长长的装饰性边框。这一设计最初用于战斗,由高级将领穿戴,并配有盔甲。但到了镰仓时代,因其华丽的外观而被用于供奉给寺庙和神社。此时其所配备的刀并不做实际使用。
在镰仓和室町时代期间,武士除了佩戴大太刀外,还佩戴一把被称为“腰刀”[ j 64] 的短刀。腰刀和后来的武士刀一样被直接挂在腰带上[ 290] 。这些刀因为刀鞘的嘴直接与刀柄相接,而没有镡介入,相应的刀装样式也被称为“合口”。
参见
注释
概述
^ 这些上古刀时期的大刀与后来古刀时期的太刀虽然日语读音相似,但不能相互混淆。上古刀时期的大刀为直刃的唐大刀 ,古刀时期的太刀则是弯刃刀。
^ 据记载,“御番锻冶”包括来自备前国的则宗、延房、宗吉、助宗、行国、助威、助近,来自备中国的贞次、恒次、次家以及来自栗田的国安和国友。
^ 在安土桃山时代 ,其中许多刀都被缩短为武士刀 。
^ 日本刀中较为出色品。
^ “正宗十哲”:刀匠正宗的十大弟子
^ 御番鍛冶:在一些书籍记载中也有“御鸟羽院御宇二十四人番锻冶”或者“隠岐国番鍛冶”等说法,是后鸟羽天皇从各地募集了一批技艺精湛的刀剑锻造工匠到宫廷中轮流为其专门锻造刀剑。经考证,实际参与的工匠仅12人。
^ 那个时期的部分其他刀剑艺术品也被列指定为国宝,作为考古文物分类 中的一部分。
^ 此外在国宝登记中还附有一具唐櫃。
^ 此外在国宝登记中还附有一具黑漆宝剑拵(黒漆宝剣拵 ) 。
^ 大和国五个制刀流派中最古老的一支,以千手院 命名。
^ 得名自当麻寺 。
^ 得名自东大寺 的转害门(転害門 ) 。
^ 13.0 13.1 13.2 13.3 《享保名物帳》中列出的名称
^ 可能还有许多其他创始人,但都已经没有可供考据的作品留存于世。
^ 有时,正桓也被认为是创立者。
^ 有部分例外,例如包平的“大包平”。
^ 17.0 17.1 刀上的署名为“友成作”和“备前国友成作”是两个不同的锻造工匠。
^ 此外在国宝登记中还附有一具小刀拵(小サ刀拵 ) ,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室町时代,由木头、漆器、鲛皮、皮革、赤铜、金、银和丝绸制成,全长46.2厘米(18.2英寸)。
^ 这位康次并不是列表中提及的人物
^ “兵库”是宫廷武器库的名称,“锁”意为锁链,指的是用特殊编织技术制成的带子,用来将刀剑挂在腰带上。
^ 饰太刀 :平安时期日本宫廷贵族佩戴的装饰精美的礼仪刀剑。
^ 国宝登记中还附有一个杉木盒,盒盖下方有墨迹铭文:室长宗于至德二年正月二十二日供奉(至徳二年正月二十二日葉 室 長宗奉納 )
^ 这是这种刀装方式是现存的唯一示例,没有特别的名字。
^ 附属金银漆刀盒也是国宝
术语
^ 背负太刀(背負太刀 ) :长度130—150厘米(51—59英寸)的大太刀,因不能佩戴在腰部而只能背在肩上,因此得名。
^ 野太刀(野太刀 ) :长度90—100厘米(35—39英寸)的大太刀,野战用,因此得名。
^ 《享保名物帳》:享保 年间本阿弥家族编纂的一本记录著名刀剑的书。
^ 姿:刀的整体形状。
^ 华表反(華表反り ) :日本刀剑的反的中心位置,位于锋(切先)和栋区之间中心位置略下方,因其弧形类似华表 而得名,也因与鸟居 造型相似而称作“鸟居反”。
^ 镐(鎬 ) :日本刀剑表面的棱线,在刀面的中线作为镐地和地之间的分隔线,它的位置决定了刀刃对抗冲击的能力以及锋利程度。
^ 切先:也作“锋”,刀尖部分,全刀最常使用也是最锋利的部位。
^ 地肌:日本刀剑在锻造烧制 过程中经过反复捶打在表面所呈现的纹理图。
^ 柾目肌:地肌的一种,呈现出许多相互平行的直纹,是大和传宝昌派作品的常见特征。
^ 刃纹(刃文 ) :一种回火 后的纹理,在刀刃淬火前的三道工序后产生,由无数云雾状的结晶体组成的线条。原本用来增加刀刃的强度,后来逐渐演变成各种艺术纹路。通过观察刃纹,可以表明刀剑锻造的时代、地点以及锻造工匠和工坊等信息。
^ 直刃:刃纹的纹饰类型之一,呈直线的刃纹。
^ 沸(沸え ) :刃纹中由于马氏体 、奥氏体 、珠光体 或屈氏体 形成的小而明显的结晶颗粒,看起来像闪烁的星星。
^ 帽子:刀口(切先)位置的刃纹,是一个位于小镐、切先以及横手之间的平面,也称“釯子”。
^ 小丸:在切先部分的一种刃纹,向刀背方向回转呈小的圆形返。
^ 身幅:刀身宽度,从“刃”到“栋”之间的距离,在横手位置的叫“先幅”,而在刀身根部的则被称为“元幅”。
^ 重ね:刀身的厚度,在横手位置的被称为“先重”,而在刀身根部的被称为“元重”。
^ 踏张(踏ん張り ) :刀刃从刀身到切先逐渐变细。
^ 板目肌:地肌的一种,由许多不完整、不规则的椭圆形类似木质年轮的纹理构成。
^ 腰反:日本刀剑在靠近刀把 的位置突然呈现弧形的一种刀形。
^ 地沸(地沸え ) :“地”上所产生的“沸”。
^ 地景:“地”上出现的马氏体线。
^ 杢目肌:地肌的一种,具有比板目肌更小的圆形或者椭圆形类似于木材中的节纹纹理图案,备前传作品较为多见。
^ 匂(匂い ) :由于马氏体 、奥氏体 、珠光体 或屈氏体 无法区分的如雾一般的结晶颗粒一起出现,就像一团星辰。
^ 丁子乱刃(丁子乱れ ) :刃纹的纹饰类型之一,属于乱刃的一种。形似丁香花,外形上部呈圆形,下部逐渐变窄。
^ 25.0 25.1 働:除了钢材表面的纹理图案(地肌)和刃纹之外,出现的线条、条纹、点和漫反射等图案和形状,是刀刃抛光的结果。
^ 地铁(地鉄 ) :一般用来指刀刃的材质,刀身表面钢材。
^ 湯走:“沸”集中在“地”上的一个或多个点
^ 反(反り ) :日本刀剑呈现弧度的部分,用深浅来表示。随着时代变化,反在刀身的位置有从后向前推移的趋势。
^ 飞烧(飛焼 ) :在刃文外侧的水珠状
^ 皆烧(皆焼 ) :越过刀棱到刀背的刃文。
^ 护摩箸(護摩箸 ) :原是指护摩 时使用的一种金色筷子 ,锻造工艺中表示像护摩箸一样的两根较短、较窄的平行凹槽。
^ 猪首切先:切先的一种,因其如野猪脖子一样短而得名。镰仓时代中期的刀上经常看到猪首切先。
^ 内反(內反 ) :刀身弧度特征之一,与先反不同,内反的弧度稍向刀锋方向。
^ 梨地肌(梨子地肌 ) :地肌的一种,由大量沸晶体构成,经研磨使得晶体变黑更显突出,表面有均匀的细点呈现类似梨子的表皮那样细点状纹样,因此得名。
^ 地:刃纹与镐之间的平面。
^ 互目:刃纹的纹饰类型之一,属于乱刃的一种。由大小相似的半圆状波浪排列在一起组成。
^ 37.0 37.1 乱刃:刃纹的纹饰类型之一,
^ 砂流:刃纹中“沸”颗粒集中时呈现的效果,类似于扫帚扫过沙子留下的流沙图案。
^ 金筋:刃纹上出现的直条线状碳含量较高的马氏体结构。
^ 磨上:在刀剑使用或流传中因各种原因造成的需要改短刀,其中把刀茎末端截掉一部分或者全部,并将部分刀身重新制作出刀茎的做法。
^ 映(映り ) :由质地较软的钢材制作的“地”或者“镐地”上经过淬火所呈现出来的发白朦胧反射,其中不含马氏体。
^ 匂出来:主要由匂组成的硬化刃纹,也被称作“匂本位”。
^ 重花丁子(重化丁子 ) :类似丁香花 瓣的图案。
^ 蛙子丁子:丁子乱刃型刃纹的一种变体,其尖端类似蛙子 ,因此得名。
^ 肩落互目(肩落ち互目 ) :像是被吹倒向一侧的互目刃文。
^ 返り:从帽子的尖端延伸到栋的刃纹的一部分。
^ 烧诘:没有返,直接延伸到栋的帽子。
^ 乱込み:伸入到切先的乱刃。
^ 三作帽子:长光、影光、真长三位刀匠的作品中常见的帽子形态。刃纹在切先区域内以直线的形式向刀尖延伸。就在到达尖端之前,帽子转了一个小圈,离留在切先区域内的栋不远。
^ 刃染:一种瑕疵,由于在刀剑锻造过程中反复研磨 或不当的回火导致钢材重的碳不能均匀分布,在刀身的某些位置会出现特别暗淡无光的样子。
^ 胀(脹 ) :瑕疵的一种,在反复锻打过程中因在钢材叠层中混人了空气而导致的气泡,在打磨过程中暴露出来影响外观。
^ 庵栋:刀背形状的一种,其截面呈三角形如庵寺的屋顶,因此得名。
^ 松皮肌:地肌的一种,类似松树皮的纹理,因是则重派作品的特征之一,也被称为“则重肌”。
^ 大肌:地肌的一种,呈较大的粗糙“地肌”。
^ 湾刃(湾れ ) :日本刀剑的一种纹路,形状如大波浪缓慢翻腾的样子。
^ 足:淬火时在刀刃部分呈现的条纹,从刃常由用于形成丁子刃纹的覆土形成。
^ 一枚帽子:整个切先部分进行全烧刃的帽子。
^ 一文字帽子:带一道平直痕迹的短“返”的“帽子”。
^ 缩缅肌(縮緬肌 ) :与相似但较为粗糙的杢目肌相比,在钢材表面带有更清晰纹理,因形似缩缅 织物而得名,常用于描述青江派刀作品特征。
^ 墨铁(墨鉄 ) :“地”上的普通深色斑点,在颜色和纹理上与“地肌”有很大不同
^ 叶(葉 ) :在刃纹上类似落叶或微小脚印的働。
^ 綾杉肌:地肌的一种,像蛇行或波浪的纹理一样,各条波浪互相平行。
^ 刃区:刀茎与刀刃交界的位置。
^ 腰刀:比小刀略长,长佩在腰间。
^ 65.0 65.1 65.2 65.3 65.4 兵库锁:原意是兵器上佩戴用的金属链,这里指用链子挂在腰带上的太刀。兵库锁太刀的刀柄和刀鞘通体都以金银装饰,以做工细腻著称。
^ 66.0 66.1 毛拔形太刀:平安时代一些较多被采用实战的类似唐大刀式样刀剑,镐造且稍微带有一点反,因制作费力而仅作为部分高级武士的佩戴物。
^ 67.0 67.1 67.2 沃悬地(沃懸地 ) :将金粉密集撒在漆面的,如同金箔一般的地莳 技法。
^ 蛭卷(蛭巻 ) :剑鞘、长枪等的开口用藤条包裹。
^ 鱼子地(魚子地 ) :地肌的一种,形似鱼卵。
参考文献
^ Cultural Propertie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PDF) . 东京: 文化厅 . 2017-03 [2017-12-17 ]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7-12-16) (英语) .
^ 4.0 4.1 文化厅. 国指定文化財 データベース . 文化厅数据库. 2008-11-01 [2009-12-1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5-12-28) (日语) .
^ 8.0 8.1 Murphy, Declan. Yayoi Culture [弥生文化] . Yamasa Institute. [2010-03-1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6-03-03).
^ Keally, Charles T. Yayoi Culture [弥生文化] . Japanese Archaeology. Charles T. Keally. 2006-06-03 [2010-03-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3-03).
^ 日高村文化財 国宝 . 日高村 . [2009-06-04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07-19) (日语) .
^ 55.0 55.1 Junji, Honma. Nihon Koto Shi (History of Koto) . Token Bijutsu (Tokyo: Societ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Japanese Art Swords). [2010-03-0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10-08) (英语) .
^ 七星剣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1-1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1-10) (日语) .
^ 宝物:直刀 . 鹿岛神宫 . [2009-06-04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9-07-13) (日语) .
^ 丙子椒林剣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1-1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1-10) (日语) .
^ Junji, Honma. Nihon Koto Shi (History of Koto) . Token Bijutsu (Tokyo: Societ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Japanese Art Swords). [2010-03-0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10-08) (英语) .
^ 国宝 剣 無銘 . 河内长野市 . [2010-08-08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8-12-25) (日语) .
^ 剣〈無銘/〉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1-1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1-10) (日语) .
^ 国宝 太刀 銘 国行(当麻) [国宝 太刀 铭文:国行(当麻国行作品)] . 刀剣博物館. 东京: 日本工艺刀剑保护协会 . [2023-02-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2-20) (日语) .
^ 国宝 太刀 銘 延吉 [国宝 太刀 铭文:延吉] . 刀剣博物館. 东京: 日本工艺刀剑保护协会 . [2023-02-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2-20) (日语) .
^ 国宝 手掻包永太刀 . 静嘉堂文库 . [2011-05-08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07-26) (日语) .
^ 大太刀〈銘貞治五年丙午千手院長吉/〉 おおたち〈めいじょうじごねんへいごせんじゅいんながよし〉 [大太刀〈铭贞治五年丙午千手院长吉/〉] . 文化遺産データベース. [2023-02-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2-20) (日语) .
^ 短刀〈銘高市□住金吾藤貞吉/□亨〈二二〉年〈甲/子〉十月十八日〉(名物桑山保昌)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4-04) (日语) .
^
Junji, Honma. Yamato Go-ha, Five Major Schools of Yamato Province . Nihon Koto Shi (History of Koto) (东京: 日本工艺刀剑保护协会 ). [2010-02-1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10-08) (英语) .
^ Long sword signed Sanjou (celebrated Mikazuki Munechika) . Emuseum. 东京国立博物馆 . [2010-07-2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9-05-14).
^ 124.0 124.1 124.2 124.3 124.4 Kyoto National Museum; Yomiuri Shimbun; Yomiuri Shimbun. 國寶 [国宝]. 京都国立博物館. 1969. OCLC 83735789 (日语) .
^ Long sword signed Sadatoshi . Emuseum. 东京国立博物馆 . [2010-07-2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2-03-06).
^ 国宝刀 名物「へし切長谷 部」 [国宝刀 名物:压切长谷部] . Fukuoka City Museum. [2009-09-2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9-10-01) (日语) .
^ 短刀 刀铭 吉光(名物 厚藤四郎) . e国宝. [2023-02-28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2-28) (中文(中国大陆)) .
^ 短刀 銘 吉光 名物 後藤藤四郎 [短刀 铭文:吉光 (名物:后藤藤四郎)] . 文化遺産オンライン(文化遗产ONLINE). 文化厅 . [2023-02-2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2-28) (日语) .
^ お知らせ [注意事项] . Ohana Museum. [2010-07-2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2-12) (日语) .
^ 工芸品 [工艺品] . 石川县 . [2009-06-04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07-19) (日语) .
^ 剣〈銘吉光/〉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5-07) (日语) .
^ 144.0 144.1 144.2 144.3 144.4 文化厅; 每日新闻社; 文化财保护委员会. 原色版国宝: 鎌倉 原色版国宝 . 文化厅. 每日新聞社 . 1969: 159 [2010-02-12 ] (日语) .
^ 太刀 銘則国 [太刀 铭文:则国] . 文化遺産オンライン(文化遗产ONLINE). 文化厅 . [2009-06-04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07-23) (日语) .
^ Long Sword (Tachi), Signed "Norikuni" . Emuseum. 东京国立博物馆 . [2010-07-13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6-03-03).
^ 国宝 太刀 铭文:国行(来国行作品) 国宝 太刀 銘 国行(来) . www.touken.or.jp. [2023-02-2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2-20) (日语) .
^ 太刀〈銘来国俊/〉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3-21) (日语) .
^ 主な所蔵品 [主要藏品] . 热田神宫 . [2010-02-1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1-21) (日语) .
^ 短刀〈銘来国俊/〉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4-04) (日语) .
^ 小太刀 銘 来国俊 [小太刀 铭文:来国俊] . 栃木县 . [2010-02-1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8-05) (日语) .
^ 九州国立博物館 収蔵品データベース 国宝 太刀 銘来国光 [九州国立博物馆 藏品数据库 国宝 太刀 铭文:来国光] . 九州国立博物館 . [2023-02-1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2-19) (日语) .
^ Long sword signed Rai Kunimitsu . Emuseum. 东京国立博物馆 . [2010-07-04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2-03-06).
^ 155.00 155.01 155.02 155.03 155.04 155.05 155.06 155.07 155.08 155.09 155.10 155.11 155.12 155.13 Art of the Samurai, Japanese Arms and Armor, 1156–1868, Exhibition Checklist (pdf) . 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 2009 [2023-01-21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1-06-04) (英语及日语) .
^ Long sword signed Rai Kunimitsu . Emuseum. 东京国立博物馆 . [2010-07-04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6-03-03) (英语) .
^ 太刀 銘 来孫太郎作 [太刀 铭文:来孙太郎作] . 文化遺産オンライン(文化遗产ONLINE). 文化厅 . [2009-06-0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1-10-07) (日语) .
^ 短刀〈銘来国光(名物有楽来国光)/〉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4-04) (日语) .
^ 短刀〈銘来国次/〉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4-04) (日语) .
^ Tanto sword . 东京国立博物馆. [2009-09-2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7-10-19).
^ 短刀 刀铭 行光 . e国宝. 东京国立博物馆 . [2023-02-1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2-19).
^ 短刀〈銘国光/〉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3-21) (日语) .
^ 短刀〈銘国光/〉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4-04) (日语) .
^ 167.0 167.1 167.2 167.3 167.4 167.5 167.6 文化厅. 美術品の詳細 [艺术品详情] (PDF) . 文化厅 . [2010-08-28 ]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2-02-26) (日语) .
^ Sword with gold-inlay signature 'owned by Jou Izuminokami.' Finished by Masamune . Emuseum. 东京国立博物馆 . [2010-07-13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6-03-03).
^ e国宝 - 刀 金象嵌铭 城和泉守所持 正宗磨上本阿 . emuseum.nich.go.jp. [2023-06-0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6-02) (中文(中国大陆)) .
^ 刀 无铭 正宗(名物 观世正宗) . e国宝. 东京国立博物馆 . [2023-02-1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2-19) (中文(中国大陆)) .
^ 刀〈無銘正宗(名物太郎作正宗)/〉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3-23) (日语) .
^ 刀〈金象嵌銘正宗本阿花押/本多中務所持〉(名物中務正宗) [刀〈金象嵌铭正宗本阿花押/本多中务所持〉(名物中务正宗)] . 文化遺産オンライン(文化遗产ONLINE). 文化厅 . [2020-11-0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2-01) (日语) .
^ 短刀〈無銘貞宗(名物石田貞宗)/〉 [短刀 无铭文 贞宗制作(名物:石田贞宗)] . 文化遺産オンライン(文化遗产ONLINE). 文化厅 . [2020-11-0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2-01) (日语) .
^ 176.0 176.1 176.2 176.3 176.4 176.5 176.6 正宗 日本刀の天才とその系譜 企画展案内 [正宗——日本天才刀匠及其传承谱系 展览指引] . 德川美术馆 . [2010-02-1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06-13) (日语) .
^ 短刀〈無銘貞宗(名物寺沢貞宗)/〉 . 文化遺産オンライン(文化遗产ONLINE). 文化厅 . [2023-04-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4-16) (日语) .
^ 国宝・特別名勝 短刀 . 石川新情報書府. 石川县 . [2009-09-2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07-19) (日语) .
^ 短刀〈無銘正宗(名物包丁正宗)/〉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3-21) (日语) .
^ 短刀〈無銘貞宗(名物徳善院貞宗)/〉 . 文化遺産オンライン(文化遗产ONLINE). 文化厅 . [2023-04-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4-16) (日语) .
^ Junji, Honma. Nihon Koto Shi (History of Koto) . Token Bijutsu (Tokyo: Societ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Japanese Art Swords). [2010-02-1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1-05-24) (英语) .
^ 刀 无铭 贞宗(名物 龟甲贞宗) . e国宝. 东京国立博物馆 . [2023-02-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2-19) (中文(中国大陆)) .
^ 太刀 刀铭 助真 . e国宝. 东京国立博物馆 . [2023-02-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2-19) (中文(中国大陆)) .
^ 186.0 186.1 Frenzel, Arnold; Leung, Chris. Chicago Meibutsu 1996 . Albuquerque: The Japanese Sword Society of the United States. [2010-07-3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2-01) (英语) .
^ 190.0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Junji, Honma. Nihon Koto Shi (History of Koto) . Token Bijutsu (Tokyo: Societ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Japanese Art Swords). [2010-07-1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10-08) (英语) .
^ 太刀〈銘備前国友成造/〉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3-21) (日语) .
^ 広島県の文化財 – 太刀 [广岛县的文化财产 — 太刀] . 广岛县 . [2010-08-0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2-12-20) (日语) .
^ Long sword signed Kanehira in Bizen province (celebrated Ōkanehira) . Emuseum. 东京国立博物馆 . [2010-07-13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6-03-03).
^ Tachi signed Masamune . 文化遺産オンライン(文化遗产ONLINE). 文化厅 . [2010-02-1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2-03-08) (日语) .
^ Tachi signed Masatsune . 德川美术馆 . [2010-02-1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12-17) (日语) .
^ National Treasure Commission; 每日新闻. 原色版国宝: 平安 原色版国宝 [三色印刷国宝] 5 . 每日新闻 . 1969 [2010-02-12 ] (日语) .
^ 太刀〈銘正恒/〉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4-04) (日语) .
^ 太刀〈銘真恒/〉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3-21) (日语) .
^ 太刀 銘 信房作 [太刀 刀铭:信房作] . 文化遺産オンライン(文化遗产ONLINE). 文化厅 . [2010-08-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2-08-23) (日语) .
^ 日光一文字 [国宝太刀 名物:日光一文字] . 福冈市博物馆 . [2010-02-18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0-05-18) (日语) .
^ Long sword signed Yoshifusa . Emuseum. 东京国立博物馆 . [2010-07-13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6-03-04).
^ 太刀〈銘吉房/〉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3-21) (日语) .
^ 太刀 銘吉房 [太刀 铭文:吉房] . 林原美术馆 . [2010-08-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8-26) (日语) .
^ 太刀〈銘吉平/〉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4-04) (日语) .
^ 太刀 銘助包 [太刀 刀铭:助包] . 德川美术馆 . [2010-08-0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06-13) (日语) .
^ 刀〈無銘則房/〉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4-04) (日语) .
^ 太刀〈銘備前国吉岡住左近将監紀助光/-〈南无八幡大菩薩/南无妙見大菩薩〉元亨二年三月日〉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3-21) (日语) .
^ 薙刀〈銘一備州吉岡住左近将監紀助光/元応二年〈庚申〉十一月日〉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5-07) (日语) .
^ 展示作品のご紹介 [展品介绍] . 德川美术馆 . [2010-02-18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9-05-12) (日语) .
^ Long sword signed Osafune ju Kagemitsu, in May, Gennkou 2(1322) (a.k.a. Koryu Kagemistu) . Emuseum. 东京国立博物馆 . [2010-07-2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2-03-06).
^ Tachi . 东京国立博物馆. [2009-09-2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7-10-19).
^ 刀〈金象嵌銘光忠 光徳花押/生駒讃岐守所持〉(生駒光忠)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5-07) (日语) .
^ 太刀 銘 光忠 [太刀 铭文:光忠] . 文化遺産オンライン(文化遗产ONLINE). 文化厅 . [2010-08-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2-08-23) (日语) .
^ 刀〈金象嵌銘光忠/光徳花押〉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3-21) (日语) .
^ Long sword signed Nagamitsu (a.k.a. Dai Hannya Nagamistu) . Emuseum. 东京国立博物馆 . [2010-08-0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2-03-06).
^ 太刀 銘 長光 名物 津田遠江長光 [太刀 铭文:长光] . 文化遺産オンライン(文化遗产ONLINE). 文化厅 . [2009-06-0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2-03-08) (日语) .
^ 太刀〈銘長光/〉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4-04) (日语) .
^ 太刀 銘備前国長船住左近将監長光造 [太刀 铭文:备前国长船住左近将坚长光造] . Okayama sightseeing association. [2009-10-0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2-03-04) (日语) .
^ 太刀〈銘熊野三所権現長光/〉 . 文化遺産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5-07) (日语) .
^ 太刀〈銘熊野三所権現長光/〉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5-07) (日语) .
^ 文化財紹介 太刀 銘備前国長船住左兵衛尉景光 [文化财产介绍 太刀 刀铭:备前国长船住左兵卫尉景光] . 埼玉市 . [2009-10-0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06-12) (日语) .
^ 薙刀 [薙刀] . Sano Art Museum. [2009-10-0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9-04-02) (日语) .
^ 文化財紹介 短刀 銘 備州長船住景光 [文化财产介绍 短刀 刀铭:备国长船住景光] . 埼玉市 . [2010-08-0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06-12) (日语) .
^ 短刀〈銘備州長船住景光/元亨三年三月日〉 [短刀〈铭文为“備州長船住景光”另一面则是:“元亨三年三月日”〉]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6-03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6-03) (日语) .
^ 太刀 銘 真光 [太刀 铭文:真光] . 文化遺産オンライン(文化遗产ONLINE). 文化厅 . [2009-06-0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6-11-04) (日语) .
^ 太刀〈銘備前国長船住近景/嘉暦二二年□月日〉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4-04) (日语) .
^ 短刀〈銘備州長船住長重/甲戌〉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4-04) (日语) .
^ 大太刀 銘 備州長船倫光 [大太刀 铭文:备州长船伦光] . 栃木县 . [2010-08-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8-05) (日语) .
^ 245.0 245.1 245.2 Junji, Honma. Nihon Koto Shi (History of Koto) . Token Bijutsu (Tokyo: Societ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Japanese Art Swords). [2010-03-0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1-05-24).
^ 249.0 249.1 249.2 文化厅; 每日新闻; National Treasure Commission. 原色版国宝: 鎌倉 原色版国宝 [National Treasures in tricolor printing] . 文化厅. 每日新闻 . 1969: 161 [2010-02-12 ] (日语) .
^ 太刀 銘 国宗 [太刀 刀铭:国宗] . 文化遺産オンライン(文化遗产ONLINE). 文化厅 . [2010-08-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2-08-22) (日语) .
^ 刀〈無銘義弘(名物富田江)/〉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4-04) (日语) .
^ 刀〈金象嵌銘天正十三十二月日江本阿彌磨上之(花押)/所持稲葉勘右衛門尉(名物稲葉江)〉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4-04) (日语) .
^ Junji, Honma. Nihon Koto Shi (History of Koto) [日本古刀史] . Token Bijutsu (Tokyo: Societ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Japanese Art Swords). [2010-07-1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7-09-22) (英语) .
^ 太刀〈銘守利/〉 [太刀,刀铭为“守利”]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3-23) (日语) .
^ 国宝 太刀 銘 正恒 [国宝 太刀,铭文为“正恒”] . 鶴岡八幡宮 . [2010-08-0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0-08-12) (日语) .
^ 市内の文化財 [市内的文化财产] (PDF) . 高山市 : 118. 2007-12-25 [2010-08-05 ]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1-06-15) (日语) .
^ Long Sword (Tachi) . Emuseum. 东京国立博物馆 . [2010-07-2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2-03-06).
^ Long sword signed Yasutsuna (celebrated Doujigiri Yasutsuna) . Emuseum. 东京国立博物馆 . [2010-07-2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6-10-11).
^ 太刀 銘安綱 [太刀 刀铭:安纲] . 文化遺産オンライン(文化遗产ONLINE). 文化厅 . [2009-09-2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07-23) (日语) .
^ 274.0 274.1 Junji, Honma. Nihon Koto Shi (History of Koto) . Token Bijutsu (Tokyo: Societ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Japanese Art Swords). [2010-07-1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10-08).
^ 太刀〈銘筑州住左(江雪左文字)/〉 [太刀〈刀铭:筑州住左(江雪左文字)/〉] . 文化遺産オンライン. [2023-05-1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5-15) (日语) .
^ Junji, Honma. Nihon Koto Shi (History of Koto) . Token Bijutsu (Tokyo: Societ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Japanese Art Swords). [2010-07-1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10-08).
^ 広津興一. 広島)「左文字」華麗なる名刀 ふくやま美術展で特別展 [广岛“左文字”华丽的名刀 福山艺术展特别展览] . 朝日新聞デジタル. 2018-11-07 [2023-05-1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5-15) (日语) .
^ Tachi . 永青文库 . [2009-09-2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2-11) (日语) .
^ 大太刀 [大太刀] (PDF) . 茨城县 . [2009-09-29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3-05-03) (日语) .
^ 短刀 銘 筑州住行弘 [短刀 刀铭:筑州住行弘] . 茨城县 . [2009-09-2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8-12-04) (日语) .
^ 290.0 290.1 Kubo, Tomoyasu; Rinne, Melissa M. Sword Mountings [刀装] . Metalwork Stories. 京都国立博物馆 . [2010-08-0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0-01-23) (英语) .
^ Sword mounting of kazari-tachi type [饰太刀型刀装] . 东京国立博物馆 . [2009-09-2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7-10-19).
^ Decorative Sword Mounting [饰太刀刀装] . Emuseum. 东京国立博物馆 . 2004 [2010-03-04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6-03-03).
^ Tachi sword and sword mounting of hyōgo-gusari-tachi type with scabbard decorated with birds . 东京国立博物馆 . [2009-09-2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7-10-19).
^ Long sword with chain, decorated with birds-motifs. Blade signed Ichi . Emuseum. 东京国立博物馆 . [2010-07-04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2-03-06).
^ 305.0 305.1 宝物殿/展示のご案内 [宝物殿/导览] . 春日大社 . [2009-09-2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9-07-21) (日语) .
^ 春日大社 よみがえる黄金の太刀~平安の名宝に秘められた技~ [春日大社复活黄金太刀~隐藏在平安宝物中的技法~] . NHK. 2016-12-26 [2023-05-2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6-12-26) (日语) .
^ 菱作打刀〈中身無銘/〉 [菱作打刀〈中身、无铭文〉]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2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5-29) (日语) .
^ 沃懸地獅子文毛抜形太刀〈中身無銘/〉 [沃悬地狮子纹毛拔形太刀(中身无铭文)]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0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4-04) (日语) .
^ 沃懸地酢漿平文兵庫鎖太刀〈中身無銘/〉 [沃悬地酢浆平纹兵库锁太刀(中身无铭文)]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1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4-04) (日语) .
^ 沃懸地酢漿紋兵庫鎖太刀〈中身無銘/〉 [沃悬地酢浆纹兵库锁太刀(中身无铭文)]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1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5-16) (日语) .
^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 Bunkazai Hogo Iinkai. Art treasures from Japan: Exhibition,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September 29, 1965 – November 7, 1965, and other institutions . Kodansha International. 1965: 136 [2010-08-28 ] .
^ 広島県の文化財 – 梨子地桐文螺鈿腰刀 [广岛县的文化财 – 梨子地桐文螺钿腰刀] . 广岛县 . [2009-09-2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7-09-27) (日语) .
^ 博物館概要・収蔵品一覧/毛利博物館 [博物馆概要·收藏品列表 / 毛利博物馆] . 毛利博物馆. [2009-09-2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2-01) (日语) .
^ 菊造腰刀〈刀身無銘伝当麻/〉 [菊造腰刀〈刀身无铭文,据传为当麻派制作/〉]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5-30) (日语) .
^ 牡丹唐草文兵庫鎖太刀拵 [太刀,牡丹唐草文兵库锁太刀拵] (PDF) . 爱媛县 Board of Education. [2009-09-29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3-05-03) (日语) .
^ 牡丹唐草纹兵库锁太刀拵 牡丹唐草文兵庫鎖太刀拵 . 国指定文化財等データベース. [2023-05-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5-30) (日语) .
参考书目
小学館 (编). 日本大百科全書 [日本大百科全书]. 小学館. 1988. ISBN 9784095260068 (日语) .
小和田泰経. 刀剣目録 [刀剑目录]. 新纪元社 . 2015-06-12. ISBN 978-4775313404 (日语) .
刀剣春秋編集部, 日本刀を嗜む [爱好日本刀], ナツメ社, 2016-03-01, ISBN 978-4816359934 (日语)
「国宝」編纂委員会; 文化庁 (编), 国宝 8 工芸品 3 , 毎日新聞社: 161–162, 1984-12-16 (日语)
福永酔剣. 日本刀大百科事典 . 东京都: 雄山閣 . 1993-11-20. ISBN 4639012020 (日语) .
秋山光和 (编). 原色日本の美術 [原色日本的美术] 21 . 小学館. 1966. ISBN 9784096633014 (日语) .
小笠原信夫. 刀剣 [刀剑] . 保育社. 1969. ISBN 9784586501755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2-07) (日语) .
得能一男. 刀工大鑑 [刀工大鉴] . 光芸出版. 1977. ISBN 978-4769400622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2-07) (日语) .
石沢正男, 本田安次. 日本の無形文化財: 工芸技術 [日本的无形文化财产:工艺技术] . 第一法規. 1976. OCLC 672991113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2-10) (日语) .
文化厅 監修, 国宝・重要文化財大全 [国宝、重要文化财产大全] 別 , 毎日新聞社 , 2000, ISBN 978-4620803333 (日语)
広井雄一. 刀劍のみかた 技術と流派 [刀剑之友(技术与流派)] . 第一法規出版. 1971-09 [2023-02-07 ] . ISBN 978-4474060319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2-07) (日语) .
內田疎天. 改訂大日本刀劍新考 [修订大日本刀剑新考]. 岡本偉業館. 1935. OCLC 678202306 (日语) .
佐藤寒山. 武将と名刀 [武将与名刀]. 新人物往来社 . 1964-06-15. OCLC 672494597 (日语) .
諸橋轍次 . 大漢和辭典 [大汉和辞典] 10 . 1966. OCLC 23723218 (日语) .
Coaldrake, William Howard. Architecture and authority in Japan [日本的建筑与威权] .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248 [1996] [2010-08-28 ] . ISBN 0-415-05754-X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2-19) (英语) .
Enders, Siegfried R. C. T.; Gutschow, Niels. Hozon: Architectural and Urban Conservation in Japan [保存:日本的建筑和都市保护] illustrated. Edition Axel Menges. 1998 [2010-08-28 ] . ISBN 3-930698-98-6 (英语) .
Gibbon, Kate Fitz. Who owns the past?: Pultural Policy, Cultural Property, and the Law [谁拥有过去?:文化政策、文化财产和法律] . Rutgers series on the public life of the arts illustrated.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5 [2010-08-28 ] . ISBN 0-8135-3687-1 (英语) .
Halchak, Yurie Endo. Study of Japanese Swords: Chronological Study of Japanese swords and Japanese History [日本刀剑研究:日本刀剑与日本历史的年代学研究]. Alpha Book Publisher. 2021. ISBN 978-1954297258 (英语) .
Harada, Kazutoshi; Ikeda, Hiroshi. Ogawa, Ogawa , 编. Art of the Samurai: Japanese Arms and Armor, 1156-1868 [武士的艺术:日本武器和甲胄,1156-1868 年]. 由Harris, Victor翻译. New York, N.Y.: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2009. ISBN 9780300142051 (英语及日语) .
Tsuchiko, Tamio; Mishina, Kenji. The new generation of Japanese swordsmiths [新一代日本刀匠] illustrated. Kodansha International. 2002. ISBN 4-7700-2854-7 (英语) .
Harris, Victor; Ogasawara, Nobuo. Swords of the Samurai [武士之剑] illustrated. Published for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by British Museum Publications. 1990: 48 [2010-02-12 ] . ISBN 0-7141-1450-2 (英语) .
Kapp, Leon; Kapp, Hiroko; Yoshihara, Yoshindo. Modern Japanese swords and swordsmiths: from 1868 to the present [现代日本刀剑和刀匠:自1868年至今] illustrated. Kodansha International. 2002 [2010-08-28 ] . ISBN 4-7700-1962-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2-19) (英语) .
Kleiner, Fred S.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A Global History [加德纳艺术通史:世界史] 13, illustrated. Cengage Learning. 2008 [2010-03-19 ] . ISBN 978-0-495-09307-7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2-19) (英语) .
Nagayama, Kōkan. The Connoisseur's Book of Japanese Swords [日本刀剑鉴赏] . Kodansha International. 1998 [2010-08-28 ] . ISBN 4-7700-2071-6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1-12) (英语) .
Noma, Seiroku. The Arts of Japan: Ancient and medieval [日本的艺术:古代和中古世纪] . The Arts of Japan 1 illustrated. Kodansha International. 2003 [2010-03-19 ] . ISBN 4-7700-2977-2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2-19) (英语) .
Satō, Kanzan; Earle, Joe. The Japanese sword [日本刀] . Japanese arts library 12 illustrated. Kodansha International. 1983 [2011-07-20 ] . ISBN 0-87011-562-6 (英语) .
Sesko, Markus. Geschichten rund ums japanische Schwert [日本刀的故事] . BoD – Books on Demand. 2010 [2010-08-28 ] . ISBN 978-3-8391-5271-3 (德语) .
Sesko, Markus. Legends and Stories Around the Japanese Sword [围绕着日本刀的传说和故事]. Books on Demand. 2011. ISBN 9783842366039 (英语及日语) .
Sesko, Markus. Index of Japanese Swordsmiths N-Z [日本刀匠索引 N-Z]. Books on Demand. 2012. ISBN 9783848203031 (英语及日语) .
Sesko, Markus. Leitfaden zum japanischen Schwert [日本刀指南]. Lulu.com. 2013-05. ISBN 9781291411058 (德语) .
Sesko, Markus. Encyclopedia of Japanese Swords [日本刀剑百科] . Lulu.com. 2014. ISBN 9781312563155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3-02-10) (英语及日语) .
Shiveley, Donald H.; McCullough, William H.; Hall, John Whitney.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Japan: Ancient Japan [剑桥日本史:日本古代] 1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2010-03-19 ] . ISBN 9780521223522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2-19) (英语) .
Takaiwa, Setsuo; Yoshihara, Yoshindo; Kapp, Leon; Kapp, Hiroko. The Art of Japanese Sword Polishing [日本刀剑打磨艺术] . Art and Design Series illustrated. Kodansha International. 2006. ISBN 4-7700-2494-0 (英语) .
Yumoto, John M. The Samurai sword: a handbook [武士刀:手册] 15. Tuttle Publishing. 1979 [2010-08-28 ] . ISBN 0-8048-0509-1 (英语) .
(美)威廉·E. 迪尔(William E. Deal). 探寻中世和近世日本文明. 探寻古文明丛书. 由刘曙野; 符延军; 李婷; 马艳秋; 李娇翻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ISBN 978-7-100-07145-1 (中文(中国大陆)) .
(日)柴田炼三郎. 眠狂四郎无赖控 上. 由兰立亮翻译.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18-11. ISBN 978-7-229-12751-0 (中文(中国大陆)) .
(日)善养寺进. (日)江户人文研究会 , 编. 江户一日. 由袁秀敏翻译. 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10. ISBN 978-7-5596-2401-7 (中文(中国大陆)) .
(日)笹间良彦 (编). 日本历史风俗图录. 由庄千里翻译.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03. ISBN 978-7-220-11288-1 (中文(中国大陆)) .
(日)笹间良彦. 日本历史风俗图录. 由庄千里翻译.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03. ISBN 978-7-220-11288-1 (中文(中国大陆)) .
长北. 《髹饰录》与东亚漆艺 传统髹饰工艺体系研究.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06. ISBN 978-7-102-06645-5 (中文(中国大陆)) .
任万平; 郭福祥; 韩秉臣 (编). 宫廷与异域 17、18世纪的中外物质文化交流.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7-12. ISBN 978-7-5615-6850-7 (中文(中国大陆)) .
陕西历史博物馆 (编). 日本考古展 古都奈良考古文物精华.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11-01. ISBN 978-7-5518-0014-3 (中文(中国大陆)) .
苏静 (编). 知日·制服.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11-03. ISBN 978-7-5382-9167-4 (中文(中国大陆)) .
王长新; 金峰玉. 日本学辞典.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0. ISBN 9787538309270 (中文(中国大陆)) .
王辉. 日本冷刃. 济南: 山东美术出版社. 2020. ISBN 978-7-5330-5915-6 (中文(中国大陆)) .
许耀华. 日本刀传奇. 中国青少年百科系列丛书. 北京: 航空工业出版社. 2012-05. ISBN 978-7-80243-925-2 (中文(中国大陆)) .
许一兵 (编). 收藏 抗战. 武汉: 武汉出版社. 2010-05. ISBN 978-7-5430-5051-8 (中文(中国大陆)) .
日本平凡社 (编). 日本文化图典. 由胡毓华翻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02. ISBN 978-7-220-12072-5 (中文(中国大陆)) .
月翔. 陳柔君 , 编. 日本刀劍物語: 58把名刀縱覽日本刀基本知識與歷史. 台北市: 網路與書. 2021. ISBN 9786267063026 (中文(臺灣)) .
周纬. 亚洲古兵器图说 亚洲古兵器制造考略. 北京: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9-07. ISBN 978-7-5057-2545-4 (中文(中国大陆)) .
期刊来源
渡边妙子 , 国宝 太刀 吉房 (号岡田切), 華やかな日本刀 備前一文字, 2007-11-10: 68 (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