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中的現代漢語借詞
日語中的現代漢語借詞指日語從近現代(清末以來)的漢語中借入的辭彙,相繼於吳音、漢音、唐音等漢字音,是古代以來中日之間語言交流的延續。 概說日語自古以來從漢語吸收了大量辭彙,近代(江戶後期至明治時期以來)更以漢語詞(漢字詞)為基礎,創造了大量西洋概念的新譯語,稱為「和製漢語」。和製漢語又重新輸入中國以及朝鮮、越南,深刻影響了它們的語言。 漢語詞從本來意義上說在日語中屬於借詞(外來語), 但由於歷史久遠及和製漢語的大量使用,這些詞已經融入日語並成為其基礎,日本人在通常使用時並不會意識到它們是外來語,故日語中的所謂「外來語」一般只指西洋語言直接音譯的辭彙,不包括近代以前傳入的漢語詞。後者在日語中特別稱為「漢語」(注意與中文中所謂的「漢語」的區別)。 漢語詞在日語中以漢字音發音,依時代不同有吳音、漢音、唐音等讀法。較晚的唐音是宋至明清從中國傳入的漢字讀音,主要來源於南京官話音。因日本已存在系統的漢字讀音(吳音、漢音)且當時並無如遣唐使一般全面的文化交流,唐音並未形成完整體系。近現代(清末以來)仍有若干漢語詞傳入日本,但此類詞與唐音類似只限於特殊領域與特殊辭彙。需要指出的是,這些現代漢語借詞已經不被視為「漢語」,而是與西洋詞一樣歸入「外來語」,使用片假名書寫。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日本人觀念中的「漢」只限於近代以前。 種類及特點何種類的詞在現代傳入日本,與中日間的文化交流內容有關。近現代日本積極學習西方的技術、制度與文化,未像古代的儒學、佛教那樣從中國大量引入學術用語。因此近現代傳入日本的漢語詞主要與中國的日常生活等有關,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古代日本已經受到中國式料理的影響,主要是鎌倉時代以來隨禪宗傳入的佛教精進料理(素食)。精進料理所帶來的調料、廚具、烹飪技法等一定程度上也為日本料理所採用。近代以來,中國料理又繼續傳入日本並流行,形成與日本料理和西餐(洋食)三足鼎立的局面。相當多與中華料理相關的辭彙包括食物名、調料、烹飪術語也在日語中使用。如:餃子(ギョウザ)、雲呑/餛飩(ワンタン)、 皮蛋(ピータン)、五香粉(ウーシャンフン)、 酸辣湯(スアンラータン)、炒(チャオ)、併盤(ピンバン)等。有些詞與日本原有詞混用,如:天津飯(てんしんはん) 、麻婆豆腐(マーボーどうふ)等。
麻將,日本稱麻雀(マージャン),一般認為十九世紀中期起源於中國,明治末傳入日本,大正時期開始流行。之後發展出日本獨自的玩法,區別於後來又從中國傳入的「中国麻雀」(國標麻將)。日語中麻將的術語大多來自現代漢語的直接音譯,數量較多。如:和了(ホーラ)、聴牌(テンパイ)、緑一色(リューイーソー )、嶺上開花(リンシャンカイホー)等。若干麻將相關的詞語也進入了日常用語,如:立直が掛かる 、連荘(レンチャン)等。
包括 烏龍茶(ウーロンちゃ)、工夫茶(クンフーちゃ)、花茶(ファーチャー) 等茶名,茶壷(チャフー)、蓋碗(ガイワン) 等茶具等。
如:馬銭/番木鼈(マチン)、香椿(チャンチン)、夜来香(イエライシャン)、獅子狗(シーズー)等。
音韻上述借詞,絕大部分來自於官話,少數來自闽南語、粵語等南方語言。以下以普通話發音為主體作討論。由於北方話與中古音的體系有頗多的差異,不可能也無必要如傳統的漢字音那樣完全以中古音為綱作分析,故此處直接以普通話體系為標準。需要注意的是,現代漢語音的轉寫,並不遵守嚴格的對應關係,此處僅敘述常用的方式。 現代借音不像吳音、漢音的現代寫法那樣每字最多用兩個音節,而是像唐音,每字可以用到三個音節。 聲母普通話中存在送氣與不送氣的塞音/塞擦音聲母的區別,而幾乎不存在清濁聲母的區別(ㄕsh/ㄖr除外)。相反,日語中存在後一種區別,但一般不存在前一種區別。因此,日語在轉寫現代漢語詞時,對聲母的處理有兩種做法。一是無論送氣不送氣,皆以清音轉寫,如:白乾児パイカル、皮蛋ピータン;二是以清音對應送氣聲母,濁音對應不送氣聲母,如 鍋巴(グオバ)、炸麺(ジャーメン)。總體而言,第一種做法較佔優勢,特別是比較早出現的詞中;而近年出現的較新的詞或者較新的轉寫,第二種做法有增加的傾向。這可能是由於漢語拼音的流行造成的,因為漢語拼音以濁音字母表示不送氣清音。 按第二種轉寫法,普通话(分別列出注音符號和漢語拼音)的聲母與日本譯音的對應關係是:
第一種轉寫法,將上述同部位清濁音合併為清音即可。 韻母
註: 其他漢語除官話之外,有少數借詞來自其他漢語: 來自闽南語如ビーフン(米粉/bí-hún)、レンブ(蓮霧/lián-bū)、サバヒー(虱目鱼/sat-ba̍k-hî)、レンヒー(鲢鱼(レンギョ之别名))、ヌンチャク(兩截(棍)/nn̄g-chat)、タンキー(童乩/tâng-ki)、キョン(羌)等。 來自粵語如ヤムチャ(飲茶)、チャプスイ(雑砕)等。 與唐音的關係唐音與現代借音已經比較接近,主要不同之處有: 現代借音讀漢詩示例
註:此例使用一種較新的轉寫方式,將zh組聲母與z組合併,而不是與j組重合。 注释
參考文獻
參見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