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石海峡大桥
明石海峡大桥(日语:明石海峡大橋/あかしかいきょうおおはし Akashi Kaikyō ōhashi */?)是位於日本的本州與淡路島之間,连接兵庫縣神户市與淡路市的跨海大橋,為聯繫本州與淡路兩島重要的交通要道。它跨越明石海峡,目前是世界上跨距第二長的懸索橋,僅次於2022年3月通車的1915恰納卡萊大橋。 概况明石海峡大桥全长3,911米,橋墩跨距1,991米,宽35米,两边跨距各為960米,橋身呈淡藍色。明石海峡大桥擁有世界第三高的橋塔,高達298.3米,僅次於法國密佑高架橋(342米)以及中國蘇通長江公路大橋(306米),比日本第二高大樓橫濱地標大廈(295.8米)還高。在日本国内的人工構造物中,仅有東京晴空塔(634米)、東京鐵塔(332.6米)以及日本最高楼阿部野橋车站大楼(300米)超过其桥塔高度。 明石海峽大橋由西松建設及五洋建設等公司承建,於西元1988年(昭和63年)5月動工,歷時10年,耗资5,000多亿日圓,於1996年(平成8年)9月竣工,並在1998年(平成10年)4月5日正式通車,其间经历了1995年1月17日的阪神大地震的考验。阪神大地震的震央距離桥址仅4公里,但大桥安然无恙,只是南岸的岸墩和锚锭装置发生了轻微位移,使大桥的长度增加了约1米(大桥原设计长度为3,910米,主跨距1,990米)。 橋面有六線道,设计时速100公里,可承受日本氣象廳烈度等級计测烈度8.5之強震[註 1]、百年一遇的80米/秒强烈台风袭击。由於明石大橋的完工,加上原先建設於淡路島以及四國之間的大鳴門橋,四國與本州在陸地上終於連為一體。考慮到當年社會經濟及日本國有鐵道的財政狀況後,明石海峽大橋最終定為純粹的公路橋樑,並沒有預留鐵路通過的空間。另外,供電用的電纜、電信用的光纜及往淡路島的自來水幹管也裝設於明石大橋橋面下方,解決了淡路島自來水供應的問題。 明石大橋在完工後就向民眾募集暱稱,但選出的「珍珠橋」(パールブリッジ)此一名稱,包含管理者在內的JB本四高速(本州四国联络高速公路株式会社)以及民眾都鮮少使用,只有當地觀光協會在介紹時偶爾會使用,但平時都均簡稱為「明石大橋」,包括高速公路的指示亦也如此稱呼(神戶淡路鳴門自動車道下行线等)。 明石海峽大橋建設前,原本從淡路島至本州只能依靠定期船通行,且須耗時40分鐘左右。竣工之後,該大橋提供了穩定快速的道路,現在僅需5分鐘左右,便可從淡路島到達本州。 2014年4月起垂水IC -淡路IC间公路的通行费一般车使用電子收費(ETC)为900日元,人工現金收費為2,370日元。 设计速度为100公里/小时,但通常时的最高速度为80公里/小时,最低速度为50公里/小时。 构造
![]() 钢缆参数大橋的生命的是主钢缆,每侧1根共计2个,每根都是290根钢绞线(正六边形上扎了线)构成的。钢绞线由127根高强度镀锌钢制钢丝构成,一根钢缆共计使用36,830根钢丝。这座桥,为了5.23毫米直径1mm拉伸强度2一带180公斤的线新开发的。一根钢缆直径112.2厘米,约6万吨的负荷支撑。为了保护钢缆不被风雨腐蚀生锈,内部有脫鹽及乾燥的空氣流通。钢缆架设的第一步是让飞行绳(聚芳纶纤维制)的渡海,世界上第一次使用直升机造桥。构成每一根主要鋼纜的鋼絲总距离长达约30万公里(可以绕地球7周)。 历史明石海峽大橋的構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便一直存在,但由於技術以及軍事方面(大型軍艦無法航行)的問題,一直沒有付諸建造。
图集
参见注释
参考文献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