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秋沙鸭
指名亞種。雄鳥在前,雌鳥在後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雁形目 Anseriformes
科:
鴨科 Anatidae
属:
秋沙鸭属 Mergus
种:
普通秋沙鸭 M. merganser
二名法
Mergus merganser
M. merganser range 繁殖區
留鳥
過境
非繁殖區
異名
Merganser americanus Cassin, 1852
Mergus merganser
普通秋沙鸭 (学名 :Mergus merganser )为鸭科 秋沙鸭属 的鸟类 ,又名川秋沙 ,俗稱潜水鸭 、拉他 (邋遢 ) 鸭子 、大锯嘴鸭子 、鱼钻子 或秋沙鸭 。分布于西伯利亚、欧洲、北美洲、以及上述以南各地几乎遍布整个北半球以及中国大陆 的北京雁栖湖怀柔水库黑龙江以至新疆、青海 、西藏 、及上述以南各地等地,常见于海洋、淡水湖和森林地区河流的周围、湖泊、池塘、河流、江口以及海港。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2] 川秋沙主要以魚類為食,牠們會在樹洞中築巢。
分類
川秋沙的第一次物種描述 由瑞典自然學家卡爾·林奈 於1758年在他的Systema Naturae 的第十版 中進行了正式描述。牠引入了目前的雙名法 Mergus merganser 。[ 3] 屬名是由拉丁文 字詞所構成,該詞彙由普林尼 和其他古羅馬 作家用來指代一種未指明的水鳥,而merganser 則源自mergus 和anser ,拉丁文中意為「鵝」。[ 4] 在1843年,約翰·詹姆斯·奧杜邦 在他的《美國鳥類》 一書中使用了「Buff-breasted Merganser」和「goosander」這兩個名稱。[ 5]
這三個亞種 僅在細節上略有不同:[ 6] [ 7]
圖像
亞種
描述
分佈
M. m. merganser – Linnaeus , 1758
遍布北歐和俄羅斯北部地區。
M. m. orientalis – Gould , 1845 (同義 M. m. comatus – Salvadori , 1895 )
比M. m. merganser 稍大,喙較為纖細。
分布于中亞山脈、阿富汗、印度、缅甸等的北部以及中国大陆 的青海以至西藏、四川 、云南 等地。[ 8]
M. m. americanus – Cassin , 1852
喙基部比M. m. merganser 更寬,雄性在飛行時白色內翼上有一道黑色橫條。
分布於北美洲。
描述
牠的體長為58—72 cm(23—281 ⁄2 英寸),翼展為78—97 cm(301 ⁄2 —38英寸),體重為0.9—2.1公斤(2 磅 0 oz—4 磅 10 oz),雄性平均略大於雌性,但有部分重疊。與秋沙屬 (Mergus) 中的其他物種 相似,牠有一頂較長的頭部羽毛冠,但這些羽毛通常平滑地圓在頭部後方,不會形成直立的冠。雄性的成年繁殖羽易於識別,身體為白色,帶有可變的鮭魚粉紅色調,頭部為黑色,帶有虹彩綠光,臀部和尾部為灰色,翼部內半部大多為白色,外半部為黑色。雌性和處於「隱遁」(非繁殖羽毛,7月至10月)中的雄性大多為灰色,頭部為紅棕色,頦部為白色,翼部次級羽毛為白色。幼鳥(兩性皆如此)與成年雌性相似,但也在眼睛和喙之間顯示出一條黑邊的白色短條。喙和腿的顏色從紅色到棕紅色不等,成年雄性最為鮮艷,幼鳥則較為黯淡。[ 6] [ 7] [ 9]
行為
覓食
像其他秋沙鴨一樣,這些食魚為主的鴨子,其喙邊緣有鋸齒狀結構,幫助牠們抓住獵物,因此常被稱為「鋸嘴鴨」。除了魚類外,牠們還捕食多種其他水生獵物,如軟體動物 、甲殼類 、蠕蟲、昆蟲幼蟲和兩棲動物;較少見的情況下,可能會捕食小型哺乳動物和鳥類。[ 6] [ 7] 與其他擁有相似特徵的鳥類一樣,雄性呈現出來的變異鮭魚粉紅色調可能與飲食有關,是從某些甲殼類和魚類中獲得的類胡蘿蔔素 色素所致。[ 10] 當不潛水覓食時,牠們通常會被看到在水面游泳,或在中流的岩石上休息,或隱藏在河岸植被中,或(在冬季)在浮冰邊緣。[ 6] [ 7]
習性
在大多數地區,川秋沙在鹹水和淡水中活動的頻率差不多。在較大的溪流和河流中,牠們會隨著水流漂浮幾英里,然後要麼飛回去,要麼更常見的是邊捕魚邊回去,整個過程中不斷潛水。在較小的溪流中,牠們成對或小群出現,隨著水流漂浮,在急流中不斷轉圈,或在瀑布或急流下方的深潭中賣力捕魚。當悠閒漂浮時,牠們像鴨子一樣在水中定位,但牠們也會像鸕鶿一樣深深地游在水中,尤其是在逆流而上時。牠們經常像鸕鶿一樣坐在水中央的岩石上,常常半展開翅膀曬太陽。牠們從水面起飛時,會沿著水面拍打好幾公尺。一旦起飛,牠們的飛行強勁而快速。[ 11] 牠們經常成群結隊,形成半圓形,將魚趕進淺水中,然後輕鬆捕捉。牠們的普通叫聲是一種低沉而刺耳的聲音,但在繁殖季節,展示中的雄性以及年輕個體會發出哀婉而柔和的哨聲。總體來說,牠們警惕性高,會有一隻或多隻鳥擔任哨兵,警告群體即將到來的危險。受到驚擾時,牠們經常在移動前吐出食物。[ 12] 雖然牠們在陸地上行動笨拙,但在受到壓迫時,會開始奔跑,姿勢非常直立,類似於企鵝,並且經常跌倒和絆倒。[ 13]
繁殖
築巢 通常在樹洞中進行,因此牠們需要已成林的森林作為繁殖棲地;牠們也樂於使用提供的大型巢箱,這些巢箱需要15 cm(6英寸)直徑的入口。[ 14] 在沒有樹木的地方(如中亞山脈),牠們使用懸崖和陡峭、高大的河岸上的洞穴,有時距離水源相當遠。[ 12] 雌性會產下6-17枚(最常見的是8-12枚)白色至黃色的蛋,每季撫育一窩。雛鳥孵化後立即由母鳥帶到河流或湖泊,牠們在那裡以淡水無脊椎動物和小魚苗為食,並在60-70天大時開始飛行。年輕個體在兩歲時達到性成熟。[ 6] [ 7] [ 9] 川秋沙已知會形成托兒所 ,曾有觀察記錄到單隻雌鳥帶著超過70隻雛鳥。[ 15]
遷徙
這個物種的部分個體是候鳥 ,牠們離開河流和大型湖泊在冬季會結冰的地區,但在水域保持開放的地方則常居成留鳥。北美東部的鳥類以小群形式向南遷移至美國,在那裡有不結冰的湖泊和河流;而在氣候較溫和的太平洋海岸,牠們是久居留鳥。斯堪的納維亞 和俄羅斯 的川秋沙也會向南遷徙,但西歐的川秋沙,以及日本的少數,大部分是留鳥。[ 6] [ 7] 在一些族群中,雄性也會表現出明顯的換羽遷徙,當幼鳥孵化後,牠們會離開繁殖區,去其他地方度過夏季(6月至9月)。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西歐雄性群體會遷移到北挪威 的芬馬克 河口(主要是塔納峽灣 )進行換羽,留下雌性照顧雛鳥。少數雄性也會利用東蘇格蘭 的河口作為換羽區。[ 9] [ 16] [ 17]
狀態與保護
總體來說,這個物種並不受到威脅,儘管某些地區的遊釣利益者非法迫害牠們是一個問題。[ 18] 2020年2月,在紐約中央公園 記錄到一次罕見的川秋沙目擊事件;該鳥明顯處於困境中,喙被一塊碎片卡住。[ 19]
自1850年以來,川秋沙的繁殖範圍在西歐顯著向南擴展,從斯堪的納維亞 開始,1871年定居蘇格蘭 ,1941年定居英格蘭 ,以及在阿爾卑斯山 的種群顯著增長。[ 9] 牠們在愛爾蘭 非常稀少,規律性繁殖僅限於威克洛郡 的幾對。[ 20]
川秋沙鴨是非洲-歐亞遷徙水鳥保護協定 適用的物種之一。
成對的
Mergus merganser ,
瓦克斯霍爾姆 , 瑞典
雌鴨的喙呈現鋸齒狀邊緣
M. m. americanus , 母成鴨與亞成鳥
Robert Wilkinson Padley - A Goosander , 1817
参考文献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Mergus merganser .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 2018, 2018 : e.T22680492A132054083 [13 November 2021] . doi:10.2305/IUCN.UK.2018-2.RLTS.T22680492A132054083.en .
^ 2.0 2.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普通秋沙鸭 .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6-03-05).
^ Linnaeus, C. Systema Naturæ per regna tria naturae, secundum classes, ordines, genera, species, cum characteribus, differentiis, synonymis, locis, Volume 1 v.1 10th. Holmiae:Laurentii Salvii. 1758: 129 [2024-08-1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6-07) (拉丁语) .
^ Jobling, James A. The Helm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rd Names .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10: 250 –251. ISBN 978-1-4081-2501-4 .
^ Audubon, J.J. The birds of America 6 . 1843: 387–394.
^ 6.0 6.1 6.2 6.3 6.4 6.5 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编).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 1 . Barcelona: Lynx Edicions. 1992: 626 . ISBN 978-84-87334-10-8 .
^ 7.0 7.1 7.2 7.3 7.4 7.5 Madge, S.; Burn, H. Wildfowl: An Identification Guide to the Ducks, Geese and Swans of the World . A & C Black. 1987. ISBN 978-0-7470-2201-5 .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普通秋沙鸭中亚亚种 .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6-03-05).
^ 9.0 9.1 9.2 9.3 Snow, D.W.; Perrins, C.M. The Birds of the Western Palearctic Concis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ISBN 978-0-19-854099-1 .
^ Hudon, J.; Brush, A.H. Carotenoids produce flush in the Elegant Tern plumage (PDF) . The Condor. 1990, 92 (3): 798–801 [2024-08-12 ] . JSTOR 1368708 . doi:10.2307/1368708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08-18).
^ Hume, A.O.; Marshall, C.H.T. The Game birds of India, Burmah and Ceylon 3 . Self published. 1880.
^ 12.0 12.1 Baker, E.C.S. Fauna of British India. Birds 5 2nd. London: Taylor and Francis. 1928: 470–473.
^ Baker, E.C. Stuart. The game birds of India, Burma and Ceylon 1 . London, Bombay Natural History Society. 1922: 317–327.
^ du Feu, C. Nestboxes (PDF) . British Trust for Ornithology Field Guide. Thetford: The British Trust for Ornithology. 2005.
^ Mervosh, Sarah. 1 Hen, 76 Ducklings: What's the Deal With This Picture? . The New York Times. 2018-07-24 [2024-08-1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8-12).
^ Little, B.; Furness, R.W. Long distance moult migration by British Goosanders Mergus merganser . Ringing & Migration. 1985, 6 (2): 77–82. doi:10.1080/03078698.1985.9673860 .
^ Hatton, P.L.; Marquiss, M. The origins of moulting Goosanders on the Eden Estuary. Ringing & Migration. 2004, 22 (2): 70–74. doi:10.1080/03078698.2004.9674315 .
^ Crimes against birds . Partnership for Action Against Wildlife Crime in Scotland. 2009-12-07.
^ Kilgannon, Corey. Central Park Races to Save a Rare Duck Gagging on a Piece of Plastic . The New York Times. 2020-02-24 [2020-02-26 ] . ISSN 0362-4331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11-18) (美国英语) .
^ Report of the Irish Rare Breeding Birds Panel 2013 Irish Birds Vol. 10 p.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