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曲獎最佳台語男歌手獎是由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在臺灣舉辦的金曲獎現行頒發獎項。1990年首屆設立「最佳男演唱人獎」後,台語男歌手便可報名角逐。獎項於1991年(第3屆)及2003年(第14屆)兩度依演唱語言劃分後便獨立設獎,並於2007年(第18屆)更名為「最佳台語男歌手獎」迄今。在歷屆獲獎及入圍者中,蕭煌奇獲獎4次居冠,洪榮宏獲獎3次居次,蔡振南、陳建瑋、謝銘祐和蘇明淵則各獲獎2次;王識賢共獲提名11次,居入圍次數之首位。
沿革
1990年,首屆金曲獎設立「最佳男演唱人獎」。
1991年,第3屆起,演唱人獎始依照演唱語言劃分為「國語歌曲」及「方言歌曲」兩類。
2003年,第14屆時,方言演唱人獎再依方言分別設立:台語男演唱人、台語女演唱人、客語演唱人以及原住民語演唱人四個獎項;其中「最佳台語男演唱人獎」
2007年,第18屆起,更名為「最佳台語男歌手獎」迄今。
歷屆獲獎暨入圍名單
最佳男演唱人獎(第2屆)
首兩屆演唱人獎尚未依演唱語言劃分。非以台語專輯獲獎或入圍者,以「†」符號標示。
最佳方言歌曲男演唱人獎(第3屆-第7屆)
- 1991年 第3屆:依演唱語言分設為「最佳方言歌曲男演唱人獎」
非以台語專輯獲獎或入圍者,以「†」符號標示。
最佳方言男演唱人獎(第8屆-第13屆)
非以台語專輯獲獎或入圍者,以「†」符號標示。
最佳台語男演唱人獎(第14屆-第17屆)
- 2003年 第14屆:再依方言分設為「最佳台語男演唱人獎」
第14屆金曲獎最佳台語男演唱人獎以「從缺」作結,發生無人獲獎之糗事。該屆評審團總召李坤城表示:創作和製作水準與以往落差大,從缺是為了刺激進步,因此共有11位委員贊成從缺。雖然此說法引起各界抨擊,質疑演唱人獎項不該受製作環境影響,但獎項結果最終仍維持原判。不過自隔年起,籌委會決議「從缺不入圍,入圍不從缺」:只要有入圍者就必有得獎者,若是要從缺則無入圍者。
最佳台語男歌手獎(第18屆-至今)
- 2007年 第18屆:更名為「最佳台語男歌手獎」迄今
統計
次數之最
- 蕭煌奇為首位四度獲獎之男歌手。
- 洪榮宏為首位二度獲獎之歌手(同陳小雲、殷正洋,於第5屆)、首位三度獲獎之台語歌手、三度獲獎時間最短(相隔5屆)之歌手(同殷正洋)。
時間之最
其他
- 「‡」標示曾獲得該獎項。
- 陳建瑋為唯一「同時」入圍最佳新人及台語男歌手獎之歌手。
- 吳永吉為董事長樂團主唱,該團曾多次入圍最佳樂團獎且二度獲獎。
歷屆獲獎、入圍者及次數統計
已獲獎歌手
得獎次數
|
歌手(入圍次數)
|
1
|
王識賢(11次) 施文彬(10次) 許富凱(8次) 羅時豐、荒山亮、翁立友(5次) 李茂山、伍佰(4次) 楊宗憲、阿吉仔(3次) 吳宗憲、流氓阿德、王俊傑、陳以恆(2次) 沈文程、朱約信、張羽偉、黃文星(1次)
|
2
|
謝銘祐(4次) 蘇明淵(3次) 蔡振南、陳建瑋(2次)
|
3
|
洪榮宏(6次)
|
4
|
蕭煌奇(7次)
|
未獲獎歌手
入圍次數
|
歌手
|
1
|
王瑞升、林文隆、王中平、許元成、趙傳、齊秦、伍浩哲、黃西田、冠宇、亂彈阿翔、葉啟田、鄭進一、吳勇濱、李英宏、賴銘偉、蔡佳麟、康康、方順吉、曾瑋中、吳永吉、浩子、張伍、陳竹昇、周自從、鄭平、林俊逸、FunkyMo、馬克
|
2
|
謝雷、郭之儀、袁小迪、陳明章、嚴詠能、大支、楊肅浩
|
3
|
邵大倫、廖士賢
|
4
|
王建傑
|
5
|
陳雷
|
6
|
蔡小虎
|
歷屆評論
年份 (屆次) |
得獎者 |
評論
|
2010 (第21屆) |
蕭煌奇 |
嘗試突破台語既有的唱腔,結合渾然天成的唱功,用心唱出感動的歌聲,鼓舞人們勇敢實踐理想。
|
2011 (第22屆) |
黃文星 |
以渾然天成的嗓音和充滿感情的唱腔,展現雄厚實力,唱功獨特脫俗。
|
2012 (第23屆) |
荒山亮 |
以遊刃有餘的技巧和渲染力十足的歌聲,唱出台灣鄉土濃厚的人情味。
|
2013 (第24屆) |
謝銘祐 |
不刻意玩弄技巧,以最自然的方式演繹歌曲,唱出對台南的豐沛感情。
|
2014 (第25屆) |
陳建瑋 |
成功扭轉大家對台語歌的刻板印象,又能保留台語歌的「氣口」,讓人耳目一新。
|
2015 (第26屆) |
蕭煌奇 |
辨識度高,技巧純熟,又能保留台語歌的「氣口」。作品傳唱度高,有質感。
|
2016 (第27屆) |
陳建瑋 |
唱功不落俗套,不為創新而創新,對母語的掌控度高。完整關照歌曲的細節,起伏力道令人震撼。
|
2017 (第28屆) |
謝銘祐 |
重新挖掘台灣最珍貴的音樂元素,呈現台語音樂的文字之美,極具承先啟後的引導性。
|
2018 (第29屆) |
蕭煌奇 |
辨識度高,技巧純熟,又能保留台語歌的「氣口」。作品傳唱度高,有質感。
|
2019 (第30屆) |
流氓阿德 |
一改橫衝直撞的印象,以更多細緻的口氣表達想法。嘗試和不同音樂人合作,甚至重新詮釋中島美嘉的歌曲,跨出溝通的一步。
|
2020 (第31屆) |
蘇明淵 |
把生活融入台語歌曲的價值中,以作品展現音樂的生命力。創作誠實動人,整體呈現完整。
|
2021 (第32屆) |
許富凱 |
歷經各種嘗試,找回自己最擅長的事。這張專輯肯定他這一路做的事,呈現水到渠成的完美。
|
2022 (第33屆) |
王俊傑 |
將現代思維帶入台語創作,音樂兼具啟發性和幽默感,聽歌的同時就能感受聆聽的愉悅和歌手的才華。
|
2023 (第34屆) |
阿吉仔 |
貼近土地的靈魂唱腔,重現台語音樂最精彩的回憶。堅持以音樂呈現生命的歷練,動人獨特且無法取代。
|
2024 (第35屆) |
蘇明淵 |
將不易拿捏的生活素材,消化成更具人情味的音符。創作誠實動人,激發聽者共鳴,有味道的咬字結合藍調和民謠毫不違和。
|
2025 (第36屆) |
陳以恆 |
突破台語男聲在唱腔和技術上的表現,唱功渾然天成。以R&B和soul詮釋台語歌曲,告訴大家唱台語是一件很時尚的事。
|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