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头公巷
本头公巷或打铜仔街(馬來語:Lebuh Armenian,英語:Armenian Street),是位于马来西亚槟城乔治市的一条狭窄街道,属于该市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区。近年来,该巷子凭借其丰富的文化景观和街头艺术逐渐获得了广泛的关注。[1][2] 本头公巷是世界上许多以亚美尼亚命名的地方之一。最初,它是一个马来人聚居区。随后,亚美尼亚人和华人的涌入帮助塑造了这条街道的多元文化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也是孙中山庇能会议举办地。 “Armenian Street”在中文名裡,按街道上下分为两名、以大铳巷(馬來語:Lebuh Cannon,命名与1867年槟城暴乱有关)为界。大统巷以东至缎罗申街(银行街)一段是本头公巷,以座落有百年历史的建德堂大伯公庙(本头公即大伯公)而得名;大统巷以西至打石街路段,称为打铜仔街,因当年很多马来铜匠(打铜仔)在那边作业。 历史最初,本头公巷被称作“巫来由巷”(馬來語:Lorong Melayu),因为这里曾是马来人的聚居地。马来文化的影响至今仍可见。特别是在本头公巷最西端的路段,而槟城伊斯兰博物馆就坐落于此。 1808年,由于亚美尼亚商人大量涌入这条街,这条街改名为“Lebuh Armenian”。1822年,亚美尼亚人在乔治城内建立了圣格雷戈里教堂,而萨基斯兄弟则在19世纪80年代建立了东家酒店。然而,亚美尼亚人的存在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当教堂于1937年被拆除时,大多数亚美尼亚人已经离开当地。 19世纪中叶,华人逐渐占领了本头公巷的大部分地区,并在道路附近建造了宗族住宅,例如龙山堂邱公司。与此同时,亚美尼亚街因华人黑社会活动而臭名昭著,以福建人为主的私会党大伯公会(建德堂)沿路建立。因此,在1867年的槟城暴乱中,这里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当时,英国当局在印度士兵的增援下,设置了路障,并使用武力平息了华人和马来人秘密社团之间的地盘之争。 1910年,孙中山在阿美尼亚街的一座联排别墅内主持了槟城会议,并成功为反对清朝统治的中国革命活动,筹得了8000美元。这座联排别墅后来被改建为孙中山槟城基地纪念馆,并成为中国电影《夜·明》的拍摄地之一。[3] 地标建筑
参考文献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