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狍
東方狍(學名:Capreolus pygargus,英語:Eastern roe deer[2],ITIS常用名:英語:Siberian Roe),俗名西伯利亞狍,又稱為野狍、中国狍、中國東北狍、麅子、狍鹿、羊鹿、野羊、矮鹿、狍子),狍屬下的兩個物種之一,與西方狍並列。生活在東北亞,在俄羅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天山山脈、西藏東部、朝鮮半島以及中國東北都可以發現其踪跡,其皮毛也是中國少數民族鄂倫春族的服飾來源[3],因為經濟與生態價值,已經列管為保護動物。 種名东方狍的种名为Capreolus pygargus。其中,种加词pygargus的语源来自古希腊语πυγή,pygḗ,「臀部」和ἀργός,argós,「白色」[4]。這個名稱由德國博物學家彼得·西蒙·帕拉斯在1771年時命名,當時他在俄罗斯的領土中進行科學探勘,在烏拉山區記錄了這種鹿的存在[5]。 分類學東方狍在記錄上的最長壽命是18年,妊娠期280至300天,一般每次生育兩胎,通常存活8-12年。跳躍的距離可以達到15公尺。相較於西方狍,東方狍的體型較大,角較長,而且有較多分枝,主要分布在東北亞洲地區。在高加索山脈,西方狍與東方狍的生存界線相交:東方狍生活在高加索山脈東麓,而西方狍生活在高加索山南麓、小亞細亞、伊朗東北方,以至於整個歐洲地區。 這個物種在1771年首次被記錄在科學文獻中,但生物學者曾經認為東方狍與西方狍為同一個物種下的不同亞種。在20世紀後期,在俄羅斯學者的研究下,生物學界於2001年正式將東方狍與西方狍分列為兩個不同物種[6]。 東方狍其下有多個亞種,如C. p. pygargus,C. p. tianshanicus及C. p. bedfordi。C. p. pygargus為東方狍的指名亞種,在1771年確認,一般所說的西伯利亞狍多半是指這個亞種;C. p. tianshanicus,主要生活在天山地區。C. p. bedfordi 生活在中國東北及朝鮮半島。 中國狍中国学者过去多将中国狍归入西方狍;后来的学者则通过线粒体DNA等手段,判定中国狍与欧洲狍为两个物种,分歧时间约在200万年前,与西伯利亚狍(C. p. pygargus)为同一東方狍的不同亚种,分歧时间约在80万年前。[7][8] 外形東方狍是一種中小型鹿类,有著細長頸部及大眼睛,大耳朵,身高約1.5米,體重約與成人相近。无獠牙,后肢略长于前肢,尾短,在冬天時,在北方的族群,皮毛顏色為淡灰色,但是南方族群則是灰褐色與黃赭色。其腹部皮毛為奶油黃,臀尾部有小塊白色,其種名來自於其臀部特徵。在夏季時,其皮毛顏色為紅色。幼年時的狍,在皮毛上有斑點。雄性的體形較大,有角,角上有三個尖端,向兩側伸展,向上傾斜;角在秋季或初冬時會脫落,之後再緩慢重生。 地理分布在歐洲東部及亞洲的溫帶地區,都可以發現東方狍的蹤踪。根據化石記錄,它們的生存領域一度擴展到高加索山脈東部。 目前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前高加索、西伯利亚的南侧)、中亚(北侧和东侧)、蒙古(北侧)、中国(东北地区、黄土高原、青海、天山山地)和朝鲜半岛等地。[9] 保护本种于2023年被收录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10]。 參考文獻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