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觀藏經樓
東華觀,位於今重慶市渝中區南纪门街道凯旋路64号。始建於元代,重建於明代。據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巴縣誌》記載:「東華觀,在東華巷,元至元年間(1335—1340年)建,明天順七年(1463年)、正德十一年(1516年)俱重修。有唐宋御制碑贊,按《蜀中名勝記》引舊《志》雲:城中有東華觀。觀後有東華十八洞,皆相通。今士人呼其為神仙口,相傳東華真君於此得道。觀之後殿,民國毀於火」。後殿遺址已改建為凱旋路的公路,前殿即為現存之藏經樓(一說為玉皇殿或黃經樓)。 1983年12月1日列為重慶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2000年9月7日列為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2]。 建築佈局清末以來此廟產地基共300餘方丈,公共慈善機構、團防、小學及山貨幫同業工會均使用租佃過。東華觀是歷史上佔地面積上千平方米的一組宏大的古建築群。
民國十五年被大火燒後,餘下的廟宇和住房僅有原面積的三分之一。原下殿廟大門口兩邊石柱刻對聯為:「看塗山雲影飛來無限天光供一府,問字水梅花開放幾分春色到三巴」。(三巴重鎮摩崖石刻至今在較場口紅岩幼兒園後面的岩壁上,字徑均約一米左右,完好可識,但刻年無考)規模宏大,巍峨壯觀[4]。 藏經樓[5]坐北向南偏西40度,面闊5間14.86米,進深4間9.3米,檐柱高7.15米,建築通高9.2米。重檐歇山式屋頂,抬梁式結構,蓋黃色琉璃瓦,安綠色琉璃正脊和垂脊。下層檐施斗栱22攢,斗栱為出兩跳五踩計心造。上層檐施斗栱18攢。斗栱為出三跳七踩計心造。斗棋足材為0.07×0.21米,斗栱通高0.56米,殿的後部建柱,石坎的平面延長線與前檐柱離地高3.8米的部位平,就在這道延長線上鋪樓板。樓上原供有泥塑金身玉皇像,樓下有明代銅鑄像,均已毀於文化大革命中。樓下現已廢為地下室,不能進入,其基座、踏道等均因建設而湮沒。 東華觀藏經樓為古建築經典之作,其樑柱、斗棋作工考究,脊飾、門窗、瓦當等雕造精美,形象逼真,耐人尋味,距今已有500餘年歷史,是重慶城內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建築,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築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 現東華觀產權歸道教,使用單位為印製十一廠。根據政策規定現已停止用於廠房庫房使用。而緊靠東華觀的印製十一廠公房開闢為火鍋店。在1994年城鄉建委開發此片區時,將東華觀納入整體規劃,安置於凱旋大廈,後因道教與印製十一廠房屋面積的爭議,至今未能遷出。 參考文獻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