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現在最主要的15個板塊。
構造板塊 (英語:tectonic plates )是岩石圈 (地殼 和上層地幔 )的一部分。一般板塊厚約100公里(62英里),材料組成有兩種主要類型:海洋地殼 (矽 、鎂 組成的矽鎂層)和大陸地殼 (矽 、鋁 組成的矽鋁層)。海洋地殼中以玄武岩 為主,而大陸地殼大多是低密度花崗岩 。參見板塊構造論 。
現今板塊
地質學家 普遍認為下列構造板塊目前存在於地球表面上,具有大致可定義的邊界。構造板塊有時被分為三個類別:主要(或初級)板塊、次要(或次級)板塊和微(或三級)板塊。
主要板塊
主要板塊包括大部分的大陸 和太平洋 。在這個列表,主要板塊是面積大於2000萬平方公里的板塊。
太平洋板塊 (Pacific Plate) - 103,300,000 km2
北美板塊 (North American Plate) - 75,900,000 km2
歐亞板塊 (Eurasian Plate) - 67,800,000 km2
非洲板塊 (African Plate) - 61,300,000 km2
南極板塊 (Antarctic Plate) - 60,900,000 km2
印度-澳洲板塊 (Indo-Australian Plate) - 58,900,000 km2
澳洲板塊 (Australian Plate) - 47,000,000 km2
印度板塊 (Indian Plate) - 11,900,000 km2
南美板塊 (South American Plate) - 43,600,000 km2
次要板塊
這些較小的板塊可能不會標示在一般板塊地圖上,因為大多數不包括顯著的陸地區域。在這個列表,次要板塊的面積大约介於100萬至2000萬平方公里。
索馬利亞板塊 (Somali Plate) – 16,700,000 km2
納斯卡板塊 (Nazca Plate) – 15,600,000 km2
菲律賓海板塊 (Philippine Sea Plate) – 5,500,000 km2
阿拉伯板塊 (Arabian Plate) – 5,000,000 km2
加勒比板塊 (Caribbean Plate) – 3,300,000 km2
科科斯板塊 (Cocos Plate) – 2,900,000 km2
加洛林板塊 (Caroline Plate) – 1,700,000 km2
斯科舍板块 (Scotia Plate) – 1,600,000 km2
緬甸板塊 (Burma Plate) – 1,100,000 km2
新海布里地板塊 (New Hebrides Plate) – 1,100,000 km2
阿穆尔板块 (Amurian plate)——位于亚洲东部的小型构造板块
印度板块 (Indian plate)——从冈瓦纳大陆分离的小型板块,面积11,900,000平方公里(4,600,000平方英里)
鄂霍次克板块 (Okhotsk plate)——亚洲的小型构造板块
巽他板块 (Sunda plate)——涵盖东南亚的构造板块
扬子板块 (Yangtze plate)——承载中国南方主体部分的大陆构造板块
微板塊
這些板塊在一般板塊地圖上通常合併於相鄰的主板塊。在下面這個列表,微板塊是面積小於100萬平方公里的板塊;但表中某些微板块在一些文献中可能被视为次要板块。一些模型在目前的造山帶 中識別出更多的小板塊,如亞得里亞板塊 、探险家板块 、戈尔达板块 和菲律宾移动板块 。對於這些板塊是否應該被視為地殼 的不同部分,還沒有科學共識,因此新的研究可能會改變這個列表[ 1] [ 2] [ 3] [ 4] 。
歐亞板塊。
愛琴海板塊 和安那托利亞板塊 。
南美洲板块
古代大陸的形成
地球歷史上曾經有許多板塊存在,它們隨著時間聚合形成更大的板塊,或分裂成較小的板塊,或已經被壓碎隱沒在其他板塊之下。
不是所有板塊邊界都很容易定義,對於古代地殼來說更是如此。以下主要列出古代的克拉通 、微板塊、板塊、地盾 、地體 和區域,而不是單獨的板塊。克拉通 (陸核)是大陸 岩石圈 中最古老和最穩定的部分。地盾 是克拉通 的暴露區域。微板塊是微小的構造板塊。地體 是在一個構造板塊上形成的地殼材料碎片,堆積在另一個板塊上。區域是板塊上具有相似岩石的地層,可能是原生岩層或是由地層堆積形成。地體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起源於獨立的微板塊,因為地體可能沒有包含岩石圈的全部厚度。
歐亞大陸
2.49億年前,可看到已分裂的辛梅利亞大陸 。
東亞
中亞
北歐、東歐
波罗的地盾 。
西歐
海西造山運動 最重要的結構和地體。
印度-澳洲大陸
印度年代地層劃分。
印度
澳洲
澳洲基本地質區域年代。
北美大陸
加拿大
北美 克拉通 和基底。
美國
墨西哥
南美大陸
中元古代 南美洲和非洲的克拉通 大略位置。
非洲大陸
南極大陸
參考資料
^ Tetsuzo Seno, Taro Sakurai, and Seth Stein. 1996. Can the Okhotsk plate be discriminated from the North American plate? J. Geophys. Res., 101, 11305-11315 (abstrac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Bird, P. (2003). "An updated digital model of plate boundaries".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 4 (3): 1027. doi :10.1029/2001GC000252 . http://peterbird.name/publications/2003_PB2002/2003_PB2002.htm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Timothy M. Kusky; Erkan Toraman & Tsilavo Raharimahefa. The Great Rift Valley of Madagascar: An extension of the Africa–Somali diffusive plate boundary? .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Gondwana Research Published by Elsevier B.V. 2006-11-20 [2017-07-2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08-19).
^ Niels Henriksen; A.K. Higgins; Feiko Kalsbeek; T. Christopher R. Pulvertaft. Greenland from Archaean to Quaternary (PDF) (185). Greenland Survey Bulletin. 2000 [2009-10-04 ]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08年12月7日).
^ Zhao, Guochun; Cawood, Peter A.; Wilde, Simon A.; Sun, M. Review of global 2.1–1.8 Ga orogens: implications for a pre-Rodinia supercontinent . Earth-Science Reviews. 2002, 59 : 125–162. Bibcode:2002ESRv...59..125Z . doi:10.1016/S0012-8252(02)00073-9 .
^ Zhao, Guochun; Sun, M.; Wilde, Simon A.; Li, S.Z. A Paleo-Mesoproterozoic supercontinent: assembly, growth and breakup . Earth-Science Reviews. 2004, 67 : 91–123. Bibcode:2004ESRv...67...91Z . doi:10.1016/j.earscirev.2004.0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