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爽文事件
林爽文事件,又稱林爽文之亂、林爽文起義,為清朝时期台湾的三大民變之一,是由天地會領袖林爽文發動的一場抗清行動。後來經清军平定。 民變因素林爽文事件之前,台灣社會存在著一些不安定的因素;歸納而言,約有五項:[1] 作戰經過抗清初期1787年1月16日(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因臺灣府知府取締天地會,逮捕天地會領袖林爽文之叔叔、伯伯,林爽文遂率軍劫獄反抗,號稱五十萬眾響應,2日後(1月18日)攻下彰化,殺臺灣知府孫景燧、理番同知、北路協副協等人,進駐彰化縣。閩浙總督常青聽聞彰化陷落的消息後,隨即飛咨水師提督黃仕簡率領本標兵一千名、金門鎮兵五百名、南澳銅山營兵五百名,由鹿耳門飛渡前進;並命令副將丁朝雄、參將那穆素里帶領臣標兵八百名、海壇鎮兵四百名、閩安烽火營兵三百名,隨海壇鎮總兵郝狀猷差遣,由閩安出口至淡水前進;兩路圍攻[2]。參將潘韜、都司馬元勳帶領陸路提標兵一千名,赴鹿仔港防守。常青駐守泉州,會同陸路提督任承恩居中調度[2]。並委金門鎮總兵羅英笈前赴廈門鎮壓。一面命令各機關沿海營縣嚴密防範,也咨廣東、浙江等省的巡撫、總督,於海口要隘嚴密查緝,不讓起事群眾得以逃逸[2]。 1月20日,北路的王作、李同等人率眾響應林爽文,向北攻下竹塹(今新竹市),殺淡水同知程峻。隨後,林爽文建號「順天」,往南攻打諸羅縣等地,福建陸路提督署力守,諸羅縣知縣與已卸任的皆被殺。鳳山縣天地會領袖莊大田亦集眾起兵響應,發生篤嘉莊之戰,至2月全台除南部臺灣府、諸羅,中部海港鹿港鎮外均落於林爽文勢力之手。 林爽文勢力多屬於台灣漳州閩南人系統,率先攻打的鹿港、艋舺、北港、竹塹等地,卻多屬於台灣泉州閩南人地盤,雙方向來有宿怨,於是全台灣爆發大規模的漳泉械鬥,不少台灣泉州閩南人自組「泉州義民軍」紛紛自衛,配合清軍圍攻、抵抗以漳州閩南裔台灣人為主的林爽文勢力入侵家園。 其後,因為林爽文勢力也攻打客家庄,桃竹苗,六堆等地的客家居民紛紛以鄉勇形式組織「台灣客家義民軍」,配合清軍圍攻、抵抗林爽文軍隊以保衛自己的家園。新竹地區在陳紫雲領導下,轉戰今日新竹市、新竹縣等地。六堆地區則有右堆(瀰濃)下庄的李屋伙房的李清龍、李清鳳兄弟領導義勇軍進行抵抗,並支援被圍困俘虜的台南府城官兵,於事件結束後李清龍亦獲得朝廷賞賜六品軍功頭銜,其後人於每年清明時節仍對其祭祀緬懷,美濃天后宮和美濃德勝公的由來和此事件相關,瀰濃莊戰役就是敘述林爽文事件在六堆發生的戰役。 閩浙總督聞變,急派福州將軍恆瑞、福建水師提督和福建陸路提督率清軍4000人征台,先後收回諸羅縣城、鳳山縣舊城,不久即於4月23日再被莊大田攻佔,雙方形成拉鋸戰。調並浙江、廣東清軍一萬多人親自渡台,隨後又增加七千人,雙方對峙在台灣府城。 抗清後期後來清廷又派陝甘總督大學士福康安、參贊大臣海蘭察共率綠營八千人於12月10日(陰曆11月2日)自泉州人控制的鹿港登臺,上岸後再招團練六千,總兵力一萬四千,與林爽文三萬兵力對峙,雙方戰於八卦山。福康安先後收彰化、諸羅。林爽文敗走集集、水沙連(今南投縣魚池鄉)等地。1788年2月10日,福康安令人說服當地居民於老衢崎頂(今苗栗縣的崎頂一帶)生擒林爽文。之後林爽文及諸要犯皆按律例凌遲處死梟首示眾,原籍祖墳盡被刨挖,家眷連坐,女性發配邊疆為奴,十五歲以下男童被押至北京交內務府閹割充當太監[3][4]。 莊大田由於與泉州籍首領莊錫舍有嫌隙,兵敗逃亡時行蹤為清軍所知,被烏什哈達率領的水師抓獲時,已身受重傷,在臺灣被處死,函首北京。 ![]() 此事清廷雖派軍不足4萬,費時一年三個月平亂。然而巧用族群關係,借助閩、粵間之矛盾,並結好原住民,圍堵林爽文部眾,終殲滅之[5]。清乾隆五十二年(西元1787年)乾隆皇帝為了「嘉」獎諸羅縣義民「義」舉,而將諸羅改名「嘉義」。 『乾降五十二年十一月初三日奉上諭:臺灣逆匪林爽文糾眾倡亂以來,提督柴大紀統兵勦捕。收復諸羅縣後,賊匪屢經攻擾,城內義民幫同官兵奮勇守禦,保護無虞。該處人民急公向義,眾志成城,應錫嘉名以旌斯邑。著將諸羅縣改為嘉義縣。閤縣良民,倍加奮勵,以昭獎勸。』 又說:『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初十日奉上諭:臺灣嘉義縣自被賊匪攻擾以來,該處兵民人等,共知大義,悉力固守,久而益堅,實堪嘉尚。』(明清史料戊編) 『台灣逆匪林爽文糾眾倡亂以來,提督柴大紀統兵勦捕,收復諸羅後,賊匪屢經攻擾,城內義民幫同兵官奮勇守禦,保護無虞,該處民人急公向義,眾志成城,應錫嘉名,以旌斯邑,著將諸羅縣改為嘉義縣,俾閤縣良民倍加奮勵,以昭獎勵。』(乾隆朝實錄一二九二卷) 後續1788年9月乾隆帝七十八歲大壽,乾隆帝接受福康安安排各社有功頭目進京朝見,並論功行賞。當時進京名單包含四大總社烏鰲總社、阿里山總社、大武壠總社及傀儡山總社等共30名原住民大小頭目。而該次朝覲事蹟亦由乾隆帝諭令補畫入1761年由傅恒主持完成之《皇清職貢圖》中[5]。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柯志明考據林爽文部眾最後逃亡至東勢角,葬臺中東勢保安祠。[6] 影響
乾隆平定臺灣得勝圖
参考文献引用
来源
參見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