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医科大学25°15′12″N 110°11′23″E / 25.2532°N 110.1898°E
桂林醫科大學(壯語:Gveilinz Yihyozyen)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创立于1935年,前身为广西省立桂林高级助产士学校。目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直属普通本科院校,2007年被教育部确认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该校是一所以临床医学为主,辅以药学、护理学、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学科的高等医药本科院校。 历史1935年:设立广西省立桂林高级助产士学校。 1958年:改制为桂林医学专科学校。 1987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易名为桂林医学院。1993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并被国家教委批准接受外国留学生。1995年:开始与同济医科大学等院校进行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199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1]2007年:通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被评为优秀学校。 2019年9月2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发布公示,公布自治区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评议结果,决定拟同意该校更名为桂林医科大学,提交省政府审核后报教育部审批[2]。 2025年,教育部發函批准桂林醫學院更名為桂林醫科大學。[3] 机构设置学校目前拥有13个学院、2个直属系、2个部[4]:
附属医院并有临床教学医院22所,各类教学实践单位215个。[5] 校园文化![]() 学校目前有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生物技术、药物制剂、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等22个专业及方向,招生面对全国21个省级行政区,其中临床医学被认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专业。至2010年底,全校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外国留学生及成人教育学生等共计14,160人。 校区目前学校拥有三个校区,分别为东城校区、乐群校区、临桂新校区。
校园总面积达847,993.26平方米(1,271.98989亩),其中教学、行政用房舍总面积为130,501.34平方米(195.75201亩),学生宿舍总面积为48,154.71平方米(72.23206亩),运动场地总面积为24,367.00平方米(36.55050亩),图书馆建筑总面积为16,177.23平方米(24.26584亩)。[7] 学院图书馆创建于1958年,由乐群校区图书馆和东城校区新馆组成,总建筑面积乐群校区图书馆为1,705.28平方米,东城校区新馆为14,471.95平方米,共计16,177.23平方米。图书馆共有阅览座位2,315个,各类纸质图书60.2万余册,中、外文刊物1,660余种。[8] [9] 师资学校目前有教职工及医务人员共计2400余人,在编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教师职称者占44.62%,具硕士、博士学位者占58.74%;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共计179人;教师中共57人次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或各种荣誉称号。学校现拥有国家局、自治区级和厅级重点专业、学科、建设学科、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特色专业建设点等共计14个,拥有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建设示范中心、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自治区级教学团队等共计13个,拥有病理与生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硕士学位授予点。并有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共计18门。至2010年底,学校承担共计655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24项,省部级项目124项;获教育成果奖厅局级以33项,获自治区级8项。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达6682.40万元。[5] 对外交流对外交流方面,学校培养了来自德国、日本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的高级医学人才,并同德国、日本、美国、韩国、以色列等国的教育及学术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先后邀请了诸多著名学者来校讲学、指导或担任兼职教授,包括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尔顿·盖杜谢克。学院同时派出大量中青年教师到哈佛大学等校深造,一些已经回校成为教学、科研的主要力量,或承担重要职务。学院曾承办诸多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学术双月刊《华夏医学》(刊号CN 45-1236/R,ISSN 1008-2409)的编辑单位华夏医学杂志社即位于桂林医学院东城校区。该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的统计源期刊,也是中国期刊网以及万方数据的全文上网期刊,同时是美国化学文摘收录期刊,曾被评为广西优秀科技期刊。[10] 参考文献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