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石
桃花石(古突厥语:𐱃𐰉𐰍𐰲,Tabγač,Tabğaç)是古代中亚人和西亚人对漢族或唐朝的一种称呼。有學者推測起源自拓跋部,或起源自唐家、大漢的音轉。 字源13世纪《長春真人西遊記》記載,阿里馬城“土人唯以瓶取水,戴而歸。及見中原汲器,喜曰:桃花石諸事皆巧。桃花石,謂漢人也。” 在非汉语文献中有多种与“桃花石”语音相近的称呼。拜占庭帝国历史学家狄奥菲拉克特·西莫卡塔7世纪初所写的《历史》第7卷中,有一段提到Taugast(希臘語:Ταυγάστ)的统一。汉学家卜弼德认为这是指577年北周灭北齐。[1] 8世纪后突厥汗国的阙特勤碑以Tabγač(古突厥语:𐱃𐰉𐰍𐰲)称呼漢人。[2][3]“桃花石”和Taugast应该都来源于Tabgac一字。 來源爭論來自阿尔泰语系音轉伯希和提出Tabgac正是北魏皇族的姓氏「拓跋」。[4],认为突厥人後來用桃花石稱呼漢人,就是來源拓跋一词。學者森安孝夫等人支持此說[5]。 戈登指出,拓跋应该对应准蒙古语系词汇taγβač。其中βač(跋)是借词,对应印度语支pati,意思为“主人”[6]。另有理论认为汉文中的“拓跋”与后突厥碑文上的Tabγač(𐱃𐰉𐰍𐰲,音:桃花石)并无关系,据李盖提和林安庆的研究,拓跋实质上为两个阿尔泰语系词汇所组成,即tog(拓)和beg(跋,即贝伊),tog有尘土、泥土之意,beg为氏族和部落首领,两者皆为后世突厥的官号。这两种理论都与北魏官方史书《魏书》开编中的“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的解释相符。[7][8] 來自「大魏」音轉法國學者德金認為Taugast為“大魏”的譯音,而大魏即為當時的北魏。潘悟雲指出,中古漢語中的去聲字在更早之前的時代帶有噝音韻尾,例如漢代譯音“罽賓”代表克什米爾,其中“罽”字對應Kash的發音。因此,同為去聲的“魏”字在當時被西人譯為gast也是合理的。[9] 來自「唐家」二次音轉德国学者夏德提出Tabγač是“唐家”一词的突厥文对音转写的说法,后来日本学者桑原隲藏在此基础上也提出“唐家子”一说 。[7]这种观点是可以成立,因为拜占庭史家西莫卡塔所著《历史》撰写于610年至638年,[10]而书中出现“桃花石”一词的《莫利斯皇帝大事记》成书于628年,当时唐朝已建立,相当于贞观年间。而《莫利斯皇帝大事记》虽陈述唐以前的事件,即莫利斯(卒于602年),文中的Taugast可能为后世才出现的假托代名词。[11]但在高昌回鹘文献中,“大唐”在回鹘语的对音转写是Tayto。[12] 來自「大汉」二次音轉最新的解释据芮传民(1998),[7]则认为Tabγač形成于匈奴时期,突厥继承此名号,“č”为突厥语敬词,因此Tabγa对应于“大汉”。[13]但汉文词汇“大”在突厥语中应为Tay而不是Tab,故此說有爭議。[12] 参考文献
參見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