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子项
|
分类
|
时代
|
地点
|
图片
|
保护历史
|
简介
|
第一批(1956年11月15日公布)[33][註 1]
|
二七惨案烈士纪念碑
|
纪念建筑物
|
1958年
|
新村街道二七路10号 30°37′45.4″N 114°18′45.3″E / 30.629278°N 114.312583°E / 30.629278; 114.312583 (二七烈士纪念碑)
|
|
|
纪念碑为武汉二七纪念馆(旧馆)院落的一部分,1956年动工。碑身由花岗岩筑成,碑座南、西、东三侧为浮雕,北侧为纪念碑碑文,碑体正面为毛泽东手书“二七烈士纪念碑”字样,起初毛泽东误题为“二七革命纪念碑”,此后在王任重的请求下重题。
|
辛亥首义烈士墓(二)
|
(江岸区)
|
纪念建筑物
|
1911年
|
劳动街道球场路2号 30°35′59.9″N 114°17′19.3″E / 30.599972°N 114.288694°E / 30.599972; 114.288694 (辛亥首义烈士墓(二) (江岸区))
|
|
|
为一处辛亥革命烈士陵园。内有6处坟茔,埋葬有阳夏保卫战期间在三眼桥及球场街捐躯的民军战士遗体2000余具,因此俗称“六大堆”。1955年单洞二路烈士陵园的2000具骸骨转移至该陵园中,一度变为7座坟茔,后在整修中改回6座。内另有汉白玉及大理石修成的纪念碑一座。
|
第三批(1992年12月16日公布)[11]
|
湖北共进会旧址
|
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
1909—1911年
|
一元街道兰陵路楚善里 30°35′21.7″N 114°17′30.0″E / 30.589361°N 114.291667°E / 30.589361; 114.291667 (湖北共进会旧址)
|
|
1959年6月10日,第一批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称:辛亥革命共进会遗址[26]
|
该建筑为汉口里分楚善里(原名宝善里)的一部分,1911年春之后成为共进会的据点,10月9日下午,孙武在此处制造炸弹不慎爆炸,爆炸案的发生使得武昌起义提前爆发。1990年代楚善里拆迁时此建筑亦遭拆除,后在一片质疑声中复建。
|
史沫特莱旧居
|
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
1938年
|
一元街道鄱阳街32号 30°35′08.3″N 114°17′33.4″E / 30.585639°N 114.292611°E / 30.585639; 114.292611 (史沫特莱旧居)
|
|
1988年12月25日,第三批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称:鲁兹故居[13]
|
即“圣保罗座堂”,为圣公会鄂湘教区教堂。该建筑实则为主教鲁兹(吴德施)的住所,因其同情中国革命,曾收容反清人士。此后又同情左翼人士,家中曾接待中共领导人,家宅也曾提供给史沫特莱、白求恩等人居住。1938年4月19日鲁兹回国。
|
2003年10月21日单独公布[73]
|
德明饭店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1919年
|
一元街道胜利街245号江汉饭店 30°35′38.0″N 114°17′46.4″E / 30.593889°N 114.296222°E / 30.593889; 114.296222 (德明饭店)
|
|
1998年5月27日,第四批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18]
|
酒店为1919年法商投资兴建,因距离汉口大智门站较近而取名“德明(Terminus)”此后该饭店一度为汉口最为豪华的酒店。1954年改名江汉饭店,又作为重要宾客的招待场所。开业期间酒店接待过不少社会名流。此后因经营不善停业,2019年又发生火灾[76]。
|
第五批(2008年3月27日公布)[39]
|
汉口麦加利银行大楼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1865年
|
一元街道洞庭街41号 30°35′03.1″N 114°17′33.0″E / 30.584194°N 114.292500°E / 30.584194; 114.292500 (汉口麦加利银行大楼)
|
|
1998年5月27日,第四批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18]
|
建筑为一座三层砖木结构银行大楼,文艺复兴风格,上有4座哥特风塔尖。该建筑由麦加利银行(渣打银行)在1865年兴建,该行是汉口出现的第一家外国银行,但在1914年汇中饭店火灾后建筑严重受损,直到1923年建筑方得以重建。1949年2月银行停业。
|
汉口上海路天主堂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1876年
|
一元街道上海路16号 30°34′57.3″N 114°17′24.9″E / 30.582583°N 114.290250°E / 30.582583; 114.290250 (汉口上海路天主堂)
|
|
1998年5月27日,第四批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18]
|
即“汉口圣若瑟天主堂”,建筑是一座教堂建筑,内部可容纳2000人礼拜。1875年由方济各会主教明位笃创立并建设,1923年成为汉口代牧区座堂,1946年升格汉口总教区座堂。1952年罗锦章主教驱逐出境后教堂与梵蒂冈断绝联系。文革期间宗教活动暂停,1980年后重新开放。
|
汉口美国领事馆旧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1905年
|
一元街道车站路1号 30°35′28.0″N 114°17′52.80″E / 30.591111°N 114.2980000°E / 30.591111; 114.2980000 (汉口美国领事馆旧址)
|
|
1998年5月27日,第四批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18]
|
建筑为一栋3层砖木结构建筑,整体呈现巴洛克风格,但亦有折衷主义风格存在。建筑建于1905年,此后一直为美国驻汉口领事馆使用。日军占领武汉后起初领事馆尚且运行,太平洋战争后日军驱逐领事馆职员。战后一度复馆至1949年。此后建筑一度用作武汉市人才市场。
|
汉口英商和利冰厂旧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1911年
|
一元街道岳飞街44号 30°35′38.6″N 114°17′43.5″E / 30.594056°N 114.295417°E / 30.594056; 114.295417 (汉口英商和利冰厂旧址)
|
|
|
建筑为一幢2层砖木结构工厂建筑,整体呈现古典主义风格。工厂由英商在1904年创办,1950年终止生产。省保定名虽称和利冰厂,但建筑此后经工厂厂主后人提供史料,证实该建筑为同一企业所属和利汽水厂的一部分。汽水厂在1949年后改制为武汉饮料二厂[84]。
|
汉口美国海军青年会旧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1913年
|
一元街道黎黄陂路10号 30°35′23.3″N 114°17′41.1″E / 30.589806°N 114.294750°E / 30.589806; 114.294750 (汉口美国海军青年会旧址)
|
|
1998年5月27日,第四批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18]
|
建筑为一幢砖木结构小楼,整体呈巴洛克风格,地下1层,地上4层。1914年美国海军基督教青年会出资建造此建筑用作社团会所,会员在此处举办各项社交娱乐、文化体育类活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占用,1945年后至今改交本土基督教青年会使用。
|
汉口赞育药房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1913年
|
一元街道洞庭街103—105号 30°35′29.0″N 114°17′47.8″E / 30.591389°N 114.296611°E / 30.591389; 114.296611 (汉口赞育药房)
|
|
|
该建筑为一座3层砖木结构工厂建筑(一说钢筋混凝土),整体既简洁又不乏装饰性。1913年赞育药房在此修建该建筑用作药品营业部,随后买下附近汽水厂兼营汽水生产及营销业务。抗战后药房停业,汽水厂亦被和利收购,此后用作民居。2012年2月13日建筑发生火灾。
|
唐生智公馆旧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1913年
|
一元街道胜利街163、165号 30°35′24.8″N 114°17′34.2″E / 30.590222°N 114.292833°E / 30.590222; 114.292833 (唐生智公馆旧址)
|
|
|
建筑为一3层钢筋混凝土住宅,由一名俄国人修建于1913年左右。1926年冬季国民革命军北伐后,唐生智将建筑买下用作私宅,1927年冬季宁汉合流后搬离。后经修缮,与毗邻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与怡和洋行住宅旧址辟为“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45]。
|
汉口电话局旧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1915年
|
一元街道合作路51号 30°35′20.9″N 114°17′25.2″E / 30.589139°N 114.290333°E / 30.589139; 114.290333 (汉口电话局旧址)
|
|
1998年5月27日,第四批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18]
|
建筑为一幢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整体呈古典主义风格。1916年汉口电话局兴建此建筑用作办公大楼,紧挨此后建成的汉口电报局大楼,1949年后一度为武汉电信局办公楼,后交中国电信江岸区分公司使用。
|
汉口交通银行旧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1921年
|
一元街道胜利街2号 30°34′57.0″N 114°17′16.9″E / 30.582500°N 114.288028°E / 30.582500; 114.288028 (汉口交通银行旧址)
|
|
1998年5月27日,第四批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18]
|
建筑为一幢钢筋混凝土结构银行大楼,地上4层、地下1层,整体呈现新古典主义风格。1919年由交通银行投资建造,1921年完工。日军占领期间一度用作日本驻汉口领事馆。1949年后交通银行业务逐渐转移至建设银行后由该行使用。
|
汉口平汉铁路局旧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1911年
|
一元街道胜利街174号武铁物流 30°35′35.1″N 114°17′45.3″E / 30.593083°N 114.295917°E / 30.593083; 114.295917 (汉口平汉铁路局旧址)
|
|
|
建筑为一幢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整体平面呈“E”状。京汉铁路建成后以郑州为界分设南北两段,南段总部驻汉口,现存建筑为1920—1925年间建造。1949年后先后为汉口铁路分局、武铁汉口生活段办公楼。此后又作为武铁物流集团(原武铁中力)办公楼。
|
汉口盐业银行大楼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1926年
|
一元街道中山大道988号 30°35′16.7″N 114°17′20.9″E / 30.587972°N 114.289139°E / 30.587972; 114.289139 (汉口盐业银行大楼)
|
|
1998年5月27日,第四批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称:盐业银行大楼[18]
|
建筑为一幢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银行大楼,整体呈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盐业银行在1926年投资兴造此建筑用作营业办公楼,1932年完工。抗战期间一度被用作华中派遣军司令部的指挥所。1952年末盐业银行加入公私合营随后结业,此后建筑用作中国工商银行江岸支行的大楼。
|
汉口商业银行大楼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1931年
|
一元街道南京路64号 30°35′05.8″N 114°17′20.8″E / 30.584944°N 114.289111°E / 30.584944; 114.289111 (汉口商业银行大楼)
|
|
1998年5月27日,第四批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18]
|
建筑为一座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整体呈中西折衷式风格,地上5层、地下1层,原有一歇山顶屋顶,抗战期间遭毁。1931年汉口商业银行投资兴建此楼,抗战期间曾一度用作汪精卫政府的汉口市政府使用。1949年后长期用作武汉图书馆,市图迁走后为武汉市少年儿童图书馆。
|
中南局招待所旧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1953年
|
劳动街道惠济路16号迎宾馆内 30°36′53.9″N 114°17′25.1″E / 30.614972°N 114.290306°E / 30.614972; 114.290306 (中南局招待所旧址)
|
|
|
建筑偕同附近几座别墅由在汉口的美国侨民始建于1930年代初,皆为砖木结构。1953年,中共中央中南局公安部将此3座别墅辟为高干招待所,毛泽东等国内外领导曾在此入住。东湖宾馆建成后,建筑隶属于中共武汉市委用作市委招待所(今武汉会议中心)。
|
武汉防汛纪念碑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1969年
|
一元街道滨江公园 30°35′38.3″N 114°18′00.4″E / 30.593972°N 114.300111°E / 30.593972; 114.300111 (武汉防汛纪念碑)
|
|
1983年4月7日,第二批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称:毛泽东同志为武汉人民战胜1954年洪水题词纪念碑[109]
|
建筑为一座大理石材质的纪念碑,高37米,碑座有浮雕及《水调歌头·游泳》全文,碑身一侧为毛泽东题词及头像,顶部为玻璃制五角星。该纪念碑由武汉市革命委员会为纪念1954年长江洪水而修成,1969年3月动工,10月建成揭幕。
|
第六批(2014年6月22日公布)[111]
|
汉口东正教堂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1885年
|
一元街道鄱阳街48号 30°35′11.3″N 114°17′33.1″E / 30.586472°N 114.292528°E / 30.586472; 114.292528 (汉口东正教堂)
|
|
1998年5月27日,第四批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称:阿列克桑德东正教堂(俄)[18]
|
即“圣阿列克桑德大堂”,为一座六角形单层教堂建筑,整体呈拜占庭风格。因清末汉口俄商颇多,该教堂便是由俄商集资筹建而成。起初为一座“行堂”(活动教堂),后于1885年初在今址改修砖石结构的永久教堂。1958年教堂关闭。2015年后建筑辟为“武汉俄罗斯文化交流馆”[113]。
|
亚细亚火油公司汉口分公司旧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1924—1925年
|
一元街道天津路1号 30°35′04.8″N 114°17′41.4″E / 30.584667°N 114.294833°E / 30.584667; 114.294833 (亚细亚火油公司汉口分公司旧址)
|
|
2011年3月21日,第五批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37]
|
建筑为一栋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洋行大楼,整体呈现折衷主义风格。1924年亚细亚火油公司投资兴建此建筑用于公司办公,但由于修建时监工过于苛刻,导致承建商魏清记营造厂几乎破产。日军占领武汉期间,该大楼曾作为日军关押俘虏的场所。1952年亚细亚公司撤走,建筑交解放军空军使用,后改为招待所(临江饭店)。
|
中国银行汉口分行旧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1915年
|
大智街道中山大道与江汉路交汇处 30°35′00.3″N 114°17′10.3″E / 30.583417°N 114.286194°E / 30.583417; 114.286194 (中国银行汉口分行旧址)
|
|
1998年5月27日,第四批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称:汉口大清银行旧址[18]
|
建筑为一栋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银行大楼,古典主义风格,地下1层,地上5层。原大清银行汉口分行行屋位于大董家巷,辛亥革命后被毁,现存建筑为中国银行在1915年兴建,1917年竣工。北伐战争期间该行业务遭受沉重打击,一度停业。1949年后建筑仍为中国银行在汉口事务机构大楼。
|
中国实业银行大楼旧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1935年
|
一元街道江汉路22号 30°34′48.3″N 114°17′25.1″E / 30.580083°N 114.290306°E / 30.580083; 114.290306 (中国实业银行大楼)
|
|
1998年5月27日,第四批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18],公布名称:中国实业银行大楼[18]
|
建筑为一栋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银行大楼,整体呈现代风格,建成后一度与对面四明银行大楼同为汉口最高的建筑。1934年左右中国实业银行投资兴建,1935年3月23日竣工。建筑同四明银行大楼皆是现代风格建筑,因设计新颖一度也成为地标建筑。1949年后,中国实业银行逐渐公私合营最终撤销。
|
上海银行汉口分行旧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1923年
|
一元街道江汉路60号 30°34′54.7″N 114°17′17.1″E / 30.581861°N 114.288083°E / 30.581861; 114.288083 (上海银行汉口分行旧址)
|
|
2011年3月21日,第五批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37]
|
建筑为一栋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银行大楼,呈文艺复兴式的新古典风格,地上4层,地下1层,整体建筑华贵大气。建筑由时任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上海银行)汉口分行的副行长周苍柏亲自选址建造,该建筑于1920年[註 2]建成。
|
西商赛马俱乐部旧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1902年
|
劳动街道解放公园路 30°36′30.2″N 114°17′44.0″E / 30.608389°N 114.295556°E / 30.608389; 114.295556 (西商赛马俱乐部旧址)
|
|
1998年5月27日,第四批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18]
|
文物保护单位由俱乐部建筑群及大看台等建筑组成。原为英商在1905年兴修完成的西商赛马场主建筑,大看台能容纳万人用于中国人观赛,俱乐部建筑有观赛、办公、娱乐等用途。毗邻马道、球场等建筑在1949年后改建为解放公园,余下留存建筑分交解放军及武汉人民艺术剧院使用。
|
国共汉口会议旧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1922年
|
劳动街道惠济路39号 30°36′51.4″N 114°17′11.0″E / 30.614278°N 114.286389°E / 30.614278; 114.286389 (国共汉口会议旧址)
|
|
2011年3月21日,第五批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称:杨森公馆暨汉口会议旧址[37]
|
建筑为一幢砖木机构住宅建筑,地上3层,地下1层,大门门前设有汽车跑道,可直接开车抵达门前。建筑原为杨森为自己修建的园林“杨森花园”中主建筑,花园在1931年江淮水灾后被毁。1946年国共两党展开谈判此建筑内达成《汉口协议》。在谈判期间,公馆亦为乔治·马歇尔的驻地。
|
英文楚报馆旧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1924年
|
一元街道胜利街99号 30°35′12.8″N 114°17′25.4″E / 30.586889°N 114.290389°E / 30.586889; 114.290389 (英文楚报馆旧址)
|
|
2011年3月21日,第五批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37]
|
建筑为一栋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地下1层、地上4层(后来又增建1层),整体呈现装饰主义风格。英文《楚报》为英人所创的一部报刊,现存建筑为1924年报社决议修建,此后路透社也曾在建筑中办公。日军占领武汉后,《楚报》依然办报,直至1941年5月15日被日军查封。
|
汉口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1905年
|
一元街道一元路5号 30°35′42.0″N 114°17′52.9″E / 30.595000°N 114.298028°E / 30.595000; 114.298028 (汉口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
|
|
2011年3月21日,第五批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37]
|
建筑为一栋4层砖混结构建筑,地上3层、地下1层,整体呈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建于1905年,1912年江汉关监督搬入此建筑与外交部特派湖北交涉员公署合署办公。在国民革命军北伐武汉后,建筑又一度作为国民政府外交部的机关大楼。1949年后一度作为武汉市档案馆直至2019年。
|
第八批(2021年12月9日公布)[132]
|
俄商新泰茶厂水塔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1876年
|
一元街道兰陵路7号纺织小区 30°35′14.8″N 114°17′40.9″E / 30.587444°N 114.294694°E / 30.587444; 114.294694 (俄商新泰茶厂水塔)
|
|
|
建筑为一座工业建筑,总高3层,建筑面积为170平方米,每一层楼板有横向铁杆,外立面皆使用红沙石材。起初建筑用途不明,由于此处又曾为申新第四纱厂的宿舍,起初认定为申新纱厂宿舍的遗留。但随后经王汗吾等专家学者考证,确认此建筑为俄商新泰茶厂的遗存。[133]之后省保定名为茶厂水塔。
|
顺丰茶栈旧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1901年—1902年
|
一元街道兰陵路8号洞庭街口 30°35′17.3″N 114°17′40.7″E / 30.588139°N 114.294639°E / 30.588139; 114.294639 (顺丰茶栈旧址)
|
|
|
建筑为一座工业建筑,主面4层、侧面3层,整体呈现殖民地风格的西式建筑,属于旧茶厂的办公用建筑。顺丰茶栈的管理人李凡诺夫自十九世纪中叶来到汉口开办茶厂并修建茶厂码头。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茶厂连续数年茶叶滞销造成亏损,最终茶厂停业。
|
源泰洋行旧址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1902年
|
一元街道黎黄陂路7号鄱阳街口 30°35′21.9″N 114°17′43.3″E / 30.589417°N 114.295361°E / 30.589417; 114.295361 (源泰洋行旧址)
|
|
2011年3月21日,第五批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称:汉口俄租界巡捕房旧址[37]
|
该建筑为一栋2层砖木结构住宅兼洋行建筑,整体呈现俄国风格的折衷主义样式。建筑建于1901年—1902年,起初作为俄商那克伐申住宅。由于那克伐申也是源泰洋行的经理,建筑亦为洋行办公场所。此后那克伐申一度任为汉口俄租界工部局董事长,该建筑也短暂作为俄租界巡捕房使用。
|
巴公房子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1910年
|
一元街道鄱阳街86号鄱阳街、洞庭街、兰陵路三街交汇围合之处 30°35′20.2″N 114°17′41.2″E / 30.588944°N 114.294778°E / 30.588944; 114.294778 (巴公房子)
|
|
|
该建筑为一栋5层砖混结构及砖木机构公寓建筑,整体呈现俄国建筑风格,是汉口较为早期的多层公寓。建筑由俄国贵族巴诺夫兄弟合伙投资建造,整体分为两个部分,兰陵路一侧梯形建筑(大巴公)建于1910年,黎黄陂路一侧建筑建筑(小巴公)不早于191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