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繩縣營鐵道
沖繩縣營鐵道(日语:沖縄県営鉄道/おきなわけんえいてつどう Okinawa ken'ei tetsudō)是大日本帝國在沖繩本島的一條鐵路,有四條路線,分別為與那原線、海陸連絡線、嘉手納線、糸滿線,各於1914年、1917年、1922年、1923年通車,後因戰爭於1945年停運。 鐵道省的文件稱其為沖繩縣立鐵道,但沖繩縣在 1917 年之前將其稱為沖繩縣輕便鐵道,之後稱為沖繩縣鐵道。由於是軌距為762毫米的輕便鐵道,因此被沖繩人俗稱為「ケイビン」「ケービン」[1][2]。 歷史計畫約於1894年開始有倡議於沖繩本島建設鐵路,由外縣資本家陸續申請興建連接那霸與首里、與那原、佐敷、北谷等地區的鐵路。但除了後來在那霸市行駛路面電車的沖繩電氣以外,都因資金問題未能實現。 所以在明治末期,開始考慮修建縣營鐵路。1913年1月,縣議會批准了修建與那原線和糸滿線的計畫,在1914年11月又通過了嘉手納線的建設計畫。 開業期首先開始修建與那原線,於 1914 年 12 月開業。接下來本應開始建造糸滿線,但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濟衰退影響資金,於 1916 年中止建設。 1917年7月所得稅法施行後,決定以經濟援助的名義由國家由所得稅中補貼,興建鐵路的希望再現。 不過縣議會在優先建設糸滿線或嘉手納線上產生爭議,最終於 1917 年 12 月決定開始建造嘉手納線,並於 1922 年 3 月開業。糸滿線最後於 1923 年 7 月開業,完成了從現在的那霸市到嘉手納町、與那原町、糸滿市的路網。 1921年3月,裕仁皇太子在前往歐洲途中,途經沖繩時曾搭乘與那原線。 營運經過![]() 大正時期由於為了償還高漲的建設成本而發行的縣債造成負擔,經營狀況不佳,一度出現了將縣營鐵道國有化的意見。昭和時期雖然業務穩定,但隨著公路的改善,與私有巴士業務開始激烈競爭。縣營鐵道也引進了汽油動力客車來競爭,並於1936年開始經營巴士業務,開設了連接糸滿線和周邊地區的巴士路線。 太平洋戰爭末期以軍事運輸優先,1944 年 7 月,沖繩縣營鐵路停止按一般時刻表營運,實質上成為軍用鐵路。同年10月10日,那霸站在那霸空襲中被燒毀;12月在糸滿線喜屋武與稻嶺之間發生列車爆炸事故。 1945年3月戰況加劇,營運完全停止,鐵路設施在隨後的戰事中被完全摧毀。 ![]() 韓戰爆發,鐵的需求大量增加,鐵軌被回收利用,加上道路和美軍基地建設,鐵路實際上已經消失了--雖然並沒有執行正式的廢止程序。於 1952 年 4 月 28 日《舊金山和約》生效時,該鐵路已不再適用日本的地方鐵道法。 1947年11月24日,沖繩民政府(後來的琉球政府)知事志喜屋孝信向美國軍政府(即後來的美國民政府)副長官提出修建鐵路的要求,軍政府起初贊成,但在1948年以後以興建公路為主要方針,故未能重建鐵路。當時的鐵路計畫是採1067毫米軌距,似乎包括將與那原線沿東海岸延伸至前原、金武、名護、大宜味等地,以及類似原系滿線的路線。 年表
運行情況旅客列車行駛於那霸~與那原、那霸~嘉手納、那霸~糸滿之間的三條路線,其中嘉手納線、糸滿線的列車會經由與那原線而以那霸站為起點與終站。1925 年時每條路線每天運行 8 趟往返,在最興盛的1937年,與那原線有 16.5 趟往返,嘉手納線有 16 趟往返,糸滿線有 15 趟往返。約有一半的班車是由汽油動力客車行駛。在1937年,那霸至與那原之間需時32分鐘(汽油車26分鐘),那霸與嘉手納之間為1小時16分鐘(汽油車1小時),那霸至與那原之間為1小時7分鐘(汽油車49分鐘)。 參考來源參見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