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速号防护巡洋舰 (日语:浪速 なにわ/なには )是旧日本海軍 的第一艘防护巡洋舰 (二等巡洋舰),为浪速级防护巡洋舰 (日方称为“浪速型防護巡洋艦”)的首舰[ 4] 。
浪速号与其姊妹舰高千穂號 在甲午战争 中作为日本联合舰队 的重要战力与清朝 北洋舰队 作战。在10年后的日俄战争 中,已经显得老旧的浪速号只是参加了一些比较次要的战斗。
本舰的舰名来源于大阪市 (原攝津國 大阪)的古称“浪速”。[ 5]
设计和概述
浪速号左视图及顶视图
十九世纪80年代,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 公司自行设计了革命性的埃尔斯维克级巡洋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的防护巡洋舰。根据这款设计而建造的智利埃丝梅拉达号 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阵风潮,日本海军也不例外,同样倾心于这款设计所具有的高航速、装甲防护以及强大的火力,同时价格也相对较低。价格的因素尤为重要,因为此时的日本尚无力添购昂贵的前无畏舰 [ 6] 。1883年(明治16年)2月24日,海军卿川村純義 海军中将提交的海军扩张八年计划提案,希望从1883年度开始陆续新造“大舰”5艘,预计花费750万日元[ 7] 。经过一番修改,最终敲定于明治16-18年度建造“大舰”3艘[ 8] 。时为日本海军造船负责人的佐双左仲 为此接洽英方,商议购买两艘同类军舰。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公司根据日方的要求进行了修改,1883年财年日方正式下达订单。两舰建成后,时人均认为这两舰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也最强大的巡洋舰[ 9] [ 10] 。
浪速号为全钢舰体,采用高干舷平甲板设计,以提高适航性,双桅单烟囱,两舷有高大舷墙掩护[ 11] 。舰身区分为多个隔舱,底部为双层船底。动力系统为两座双汽缸两段膨胀式蒸汽机,由6座圆形锅炉提供动力,驱动两根推进轴,设计航速18節 (33公里每小時)[ 12] 。
浪速号建造之初,装备了两门克虏伯35倍径260毫米架退炮,射界240度;弹重275公斤,射程12200米,每门炮备弹100发[ 11] 。两门一前一后分别安装在艏艉的旋转炮台上,采用法式前部敞开式炮罩,装甲厚度1.5英寸(38毫米),后部完全封闭,前部敞开,方便观测、瞄准[ 11] 。副武器则为6门35倍径150毫米火炮,射界130度,每门炮备弹75发,全部安装在主甲板的半圆形耳台上,采用英式后部敞开式炮盾,装甲厚度同样是1.5英寸(38毫米)[ 11] 。轻武器包括6门哈奇开斯6磅速射炮,10门諾典飛爾德一吋砲 和4门11毫米10管諾典飛爾德炮[ 12] 。另外主甲板上还安装有14英寸(356毫米)怀特黑德(又译“白头”)鱼雷发射管。同时按照当时的海军惯例,浪速号还安装有舰艏冲角。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海军为了统一武器弹药型号,而将浪速号舰上武器改换为8门6英寸(152毫米)速射炮。
本舰装甲防护比起和泉号要稍好一些,煤舱环绕着关键区域布置,以提升防护能力。司令塔在前桅之后,横跨两舷的平台上,装甲厚1.5英寸(38毫米)[ 11] 。
舰历
建成至早期
1884年(明治17年)3月22日,英国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 公司开始了浪速的建造[ 5] 。同月27日,日本方面将正在英国建造的两艘巡洋舰定名为“浪速”、“高千穗”[ 13] 。
1885年(明治18年)3月10日[ 1] (一说3月18日[ 5] )本舰下水,山階宮 (即日后的東伏見宮依仁親王 )出席了仪式[ 1] 。5月26日,日方将浪速、高千穗两舰分类为二等舰[ 14] 。
1886年(明治19年)2月15日,本舰建成[ 3] 。3月24日,浪速起航返回日本,然而在河口发生故障,只得再度返回修理,28日重新出发,沿途经过地中海、苏伊士运河、新加坡,6月26日抵达东京品川 [ 3] 。这也是日本外购军舰中第一艘完全由日本本国的乘员驾驶返回日本的舰艇。同年11月29日,明治天皇 偕昭憲皇后 从橫濱港 搭乘浪速,前往橫須賀港 [ 15] [ 16] 。回程时天皇夫妇则是搭乘高千穗回横滨港[ 16] 。
1887年(明治20年)1月25日[ 17] ,明治天皇及皇后一行以浪速为御召舰,从横滨港启程前往京都 行幸[ 18] [ 19] 。27日中午过后,天皇夫妇在神户港下船,前往京都[ 20] 。2月23日,天皇夫妇从爱知县武丰港登上浪速,2月24日0630返回横滨港[ 21] 。同年3月,浪速一度担任英照皇太后 的御召舰[ 22] 。
1888年(明治21年)10月15日,天皇夫妇原定于当天搭乘浪速赴橫須賀造船所 出席日本国产无防护巡洋舰 高雄 的下水仪式[ 23] ,明治因故未能成行,只有皇后出席了仪式[ 24] 。昭宪皇后从横滨港登上浪速前往横须贺,仪式结束后又搭乘浪速返回[ 25] 。
1890年(明治31年)8月23日,日本海军将浪速列入橫須賀鎮守府 籍,归类为“第一种”[ 26] 。
1893年1月,夏威夷的美国移民在美国领事馆和当地海军陆战队驻军支持下发动政变 ,建立夏威夷共和國 。日本方面闻知事变立即调动海军舰艇前往夏威夷 檀香山 护侨。同年2月23日,浪速抵达檀香山与早一步抵达的金剛 会合[ 27] 。美国对日本的军事行动大为不满,甚至有内部报告指责浪速载运有武器入境[ 27] 。同年12月,浪速第二次出航前往夏威夷时,美国出兵支持王国政府复辟 的传闻甚嚣尘上,浪速以及英国巡防舰冠军号 各自派出陆战队登陆保护各自在当地的侨民。在动乱之中,一名被判有谋杀罪的日本人从监狱逃脱,并逃到浪速舰上寻求庇护。时任浪速舰长东乡平八郎 海军大佐拒绝向夏威夷临时政府交出嫌犯,宣称本舰为日本领土,而且日本政府并不承认夏威夷临时政府为合法政府。此事引发了日本和美国的外交危机[ 28] 。
甲午战争
1894年,中日之间因为朝鲜问题而关系日趋紧张。7月19日,日本向清朝发出最后通牒;清朝一方并未回应。7月25日,最后通牒期限已过,两国已经进入实质性的战争状态,但日本政府仍未正式发出宣战声明,因此第三国仍未知晓此一事态。
1894年7月25日,吉野 、秋津洲 、浪速三舰组成的第一游击队前往朝鲜西北海岸的豐島一带寻找通报舰 八重山 、风帆护卫舰 武藏 ,却于此处遭遇清军北洋舰队巡洋舰濟遠 、广乙 。07:45吉野开始攻击,07:52济远还击;07:55秋津洲开火,07:56队形最后的浪速加入战团[ 29] 。日军无论火力、航速均优于清军,因此轻易压倒了清军,济远很快受到命中,多名军官阵亡[ 29] 。07:58,广乙冲向吉野,吉野紧急转向回避;广乙转为攻击秋津洲,后者遂转换目标至迫近的广乙,尾随其后的浪速也紧跟着炮击广乙[ 30] 。广乙冒着两艘日舰的炮火,一度突击到距离浪速舰艉3、400米处,浪速一面转向,一面用左舷火力攻击,几分钟内发射260毫米炮2发、150毫米炮4发、57毫米炮7发、小口径机关炮弹232发;广乙伤亡惨重,未能成功发射鱼雷即被迫撤退[ 30] 。约08:00,日舰不理会已经重伤的广乙,调头追击济远[ 31] 。途中日舰发现了载运着1000多名陆军士兵往牙山 行驶的运输船高升号。09:15浪速发出信号要求高升号停止,并鸣炮示警。09:47第一游击队司令坪井航三 海军少将决定由浪速俘获高升号,吉野、秋津洲两舰则继续追击济远。10:00左右,浪速抵达高升400米处,右舷对准高升;同时用舢板载运人见善五郎海军大尉到高升号上,命令其尾随浪速。高升号上的中国军人拒绝投降,13:00浪速在距离高升150米处发射一枚右舷鱼雷,没有命中[ 32] 。于是浪速改用火炮射击,共对高升号发射260毫米炮弹2发、150毫米炮弹9发,高升号锅炉爆炸并沉没[ 33] 。随后浪速对高升及落水清军官兵发射1125发小口径炮弹,同时放下舢板搜救欧洲人,并射杀清军士兵[ 33] 。吉野、秋津洲追击济远无果,遂调头返回,与浪速一同押解着截获的清朝运输船操江号离去[ 34] 。战斗中广乙一颗炮弹击穿浪速左舷,在舰体内部穿过,击毁后部备用锚,击伤锚机[ 30] 。由于高升号当时悬挂着英国国旗,日军的攻击导致英日之间一度出现外交风波,然而英国政府事后认定清朝首先违反了《中日天津会议专条 》擅自向朝鲜增兵,因此日本不宣而战的行为是正当的。[ 35]
同年8月9日,联合舰队向威海进发,意图寻找北洋舰队决战。浪速也参加了是次行动。9日夜,日军鱼雷艇队航至威海湾东口海中的日岛附近时,被北洋舰队的巡逻艇发现,日鱼雷艇队撤退。10日晨,联合舰队大队抵达。第二、第三游击队的二线军舰成单纵阵炮击威海海岸炮台,主队、第一游击队在外海待机。然而北洋舰队主力并不在港内,见诱敌无果,联合舰队退去。[ 36]
同年9月17日,联合舰队主队及第一游击队在巡逻时,与在大东沟掩护陆军登陆的北洋舰队主力不期而遇。北洋舰队为引开日军注意力,随即离开登陆场与日舰战斗。12:55,第一游击队领舰吉野相距超勇 、扬威 3000米,开始炮击。后面的高千穗、秋津洲、浪速三舰由于射程不够,一开始是向定远 、镇远 开火[ 37] 。13:10以后,浪速中弹,舰艏主炮台下方水线带附近被击穿,造成少量进水[ 38] 。15:10铁甲舰 扶桑 一发240毫米炮弹击穿定远舰艏无防护区,引发定远号舰上大火,火势迅速蔓延到艏楼和主甲板处,全部舰艏武器均无法使用。第一游击队趁这一机会逼近定远进行射击[ 39] 。致远号 冒险前出掩护定远号;在与第一游击队交火中,致远号多处被击穿,海水大量涌入,右倾30度[ 40] 。致远号向第一游击队发起冲锋,然而在中途爆炸沉没[ 40] 。16:16前后,第一游击队开始追击落单的经远号 [ 41] 。16:48-17:03之间,经远号遭受了猛烈的攻击,其中17:03的一发命中使经远左舷水线装甲带拼合处被击中,装甲带破裂,部分脱落,甚至从吉野上就可以看到经远号的钢梁。这一击导致经远大量进水左倾[ 42] 。17:05左右高千穗、秋津洲、浪速三舰赶到,开始加入炮击。17:25经远号左侧大幅度倾斜,右螺旋桨露出水面;17:29向左倾覆沉没[ 42] 。随后第一游击队准备追击已经重创的来远 、靖远 两舰,不过17:45收到旗舰松岛 的信号,遂放弃攻击返回[ 43] 。战斗结束时,浪速剩余260毫米炮弹167发、150毫米炮弹299发、机关炮弹65884发,弹药依然非常充足[ 43] 。
同年10月24-27日,联合舰队大举出动支援第二军登陆花园口进逼金州。浪速、秋津洲两舰则在威海方向侦察。26日驻扎在威海的北洋舰队得到消息称日本军舰在成山头附近出没,丁汝昌遂率领北洋舰队出海搜寻。这一行动为两舰所侦知,伊东于是率领舰队主力前出至长山群岛至海洋岛一带巡弋,以防北洋舰队袭击运输船。[ 44]
1895年1月18日,日军第一游击队(吉野、秋津洲、浪速)为了配合山东作战军登陆龙须岛,而于15:00前后炮击登州城,作为佯攻。登州城守军用仅有的数门火炮还击,但没有命中记录。16:06日舰离去。次日三舰中午再次前往登州炮击,1500结束。[ 45]
1895年1月上旬,日本陆海军制定了山东登录计划,决定以第三、第四游击队近程掩护运输船队在成山角登陆;陆军开始登陆的同时,本队、第一、第二游击队以及各鱼雷艇队将前往威海卫准备截击北洋舰队[ 46] 。1月19日,各队陆续从大连湾陆续出港,20日护送着第一批运输部队抵达预订的登陆场[ 47] 。1月底至2月初,日军逐步攻陷了威海卫 的外围炮台,北洋舰队残存舰艇只能困守于威海卫泊地内。2月7日,伊东祐亨判断两次鱼雷艇袭击后,定远、来远、威远等主要舰艇坐沉,北洋舰队已经军心涣散,于是下令联合舰队总攻。第一游击队4舰跟随在本队后,同编为右军,单纵阵10节航速向威海湾东口前进,主要攻击刘公岛炮台;第二、第三、第四游击队共15艘为左军,目标为日岛炮台[ 48] 。0812,刘公岛炮台一发炮弹命中浪速,从右舷第六号煤舱射入,但因为是实心弹,没有爆炸,而是从左舷穿出,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48] 。2月8日21:00,第一游击队到威海湾东口警戒;23:00,4舰派出的舢板到达日岛至南帮间海域,开始破坏港口防材,以为日军舰队开路[ 49] 。一直苦苦支撑的威海卫清军在人员伤亡惨重、弹药告罄、援军又迟迟不至的情况下,被迫向日军投降。
随着威海卫的陷落,清朝北洋舰队已经全军覆没。日本开始着手进攻臺灣 ,为停战谈判赢得更多筹码。同年3月10日,日本为攻打台湾而组建的南方派遣舰队开始在佐世保 集合,浪速也参加了是次行动[ 50] 。15日舰队开拨[ 51] 。3月23日06:00,第一游击队到达大山嶼東南的裏正角,09:30浪速首先对约6000米的大城北炮台展开炮击,其后日军各舰也加入炮击,清军炮台则还击[ 51] 。12:30,日军舰队本队与秋津洲转到炮台东面,浪速、高千穗两舰转移到炮台南方,掩护混成旅团登陆。3月24日06:00,一支日军陆战队从大城北炮台东南3000米处登陆,06:10遭到北炮台攻击,浪速、高千穗、嚴島 三舰为了掩护日军登陆部队,遂向北炮台炮击;07:10得知日军已经攻占北炮台后,日舰停止了炮击。
《马关条约 》签订后,清朝割让台湾等予日本。台湾当地士绅组织义军反对日本占领。为此日本调动军队决心武力占领台湾。同年5月22日,近衛師團 7000名士兵分乘14艘运输船从日占旅顺 出发,由常备舰队松島 、浪速、高千穗、千代田等舰护卫下前往台湾;27日在冲绳 岛中城湾与驻台总督樺山資紀 海军大将搭乘的横滨丸会合[ 52] 。28日日落后日军抵达淡水湾,此时收到此前进行侦察的高千穗、浪速等舰的报告称“此处登陆不利”[ 52] 。桦山当即决定改变方向,从原定位置东南方的三貂角 处登陆[ 53] 。29日14:00首批日军开始登陆,至31日登陆完毕[ 54] 。同年6月2日15:00,松岛、千代田、浪速、高千穗4舰于基隆外海集合,而当地守军未能确定来者身份,故而炮台没有射击[ 55] 。当天晚些时候,大岛加入舰队。3日08:51-09:13,因看到登陆日军从基隆东方高岭前进,日舰发空炮声援。大约同一时间,高千穗派出的侦察汽艇在八斗庄西北方海面受到锐字军二营的袭击,高千穗于是炮击该处守军。稍后社寮炮台开炮,1015仙洞炮台也开始攻击日舰。日舰还击,10:50日舰停止炮击,驶向深澳外海[ 55] 。4日12:30常备舰队与攻占了基隆的陆地部队取得联络,开始着手基隆港的扫雷作业[ 56] 。常备舰队引爆基隆港外的14颗水雷[ 54] ,6月17:00扫雷作业结束,日军从此可以直接从基隆港进行运输与补给[ 56] 。
同年10月10日06:00,南进军司令部及伏见旅团搭乘19艘运输船从彭湖出发,在浪速等两舰的护卫下,11:00在布袋嘴一带投锚并开始登陆;至11日,全部兵力登陆完毕[ 57] 。15日,常备舰队吉野、浪速、秋津洲、八重山、大和 等舰炮击打狗的炮台,随后400名海军陆战队登陆占领了该处炮台[ 57] 。
间战时期
浪速号,摄于1898年
1897年(明治30年),夏威夷当地的反日 情况逐渐加剧,2月起共和国当局多次禁止日本移民入境。4月15日,时任海軍大臣 西鄉從道 下令浪速再次前往夏威夷宣示武力[ 27] 。因此同年4月20日-9月26日,浪速再度奉命前往檀香山。美国方面则针锋相对地派出费城号 监视浪速的行动[ 27] 。
1898年(明治31年)3月21日,日本海军制定了军舰及鱼雷艇类别表,将排水量3500吨以上、7000吨以下者列为二等巡洋舰 [ 58] 。根据这一规定,共有9艘军舰划入二等巡洋舰之列,浪速也在其中[ 59] [ 60] 。同年5月-8月美西战争 期间,浪速奉命前往马尼拉 保护当地日侨。
1900年,中国义和团运动 兴起,浪速奉命驻扎于华北沿岸警戒,直到次年为止。
日俄战争
1903-1904年间,日本和俄国之间为了争夺在朝鲜的权益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此时浪速因为已经比较老旧,而编列入第二舰队第四战队,战队司令为瓜生外吉 海军少将。
1904年2月5日,已经停泊在仁川港一个多月、负责监视的日舰千代田 收到了海军部发来的国交断绝的通告电报;7日11:55千代田起航出港[ 61] 。8-9日间,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主力对驻扎在旅顺港(俄方称亚瑟港)的俄国太平洋舰队发动攻击 ,日俄战争爆发。此时已经比较老旧的浪速没有参加对旅顺的进攻,而是在瓜生的第4战队旗下,护送装载着陆军士兵的运输船。8日早上,瓜生部队与千代田会合;瓜生决定由装甲巡洋舰 淺間 引导,让陆军先行上岸;17:30第四战队进入仁川港内[ 62] 。9日11:40,港内俄军防护巡洋舰 瓦良格号 和炮舰高丽人号拔锚。12:20浅间开始射击瓦良格号,随后各日舰相继开火;其中千代田、浪速、新高 等舰炮击高丽人号。大约20分钟后,两艘俄舰不支被迫撤回港内,后自爆弃舰[ 63] 。浪速在战斗中没有受损记录。
同年8月9日,俄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威廉·维特捷夫特 海军中将准备率领旅顺分舰队突围。8月10日晚,驻扎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中文旧称海参崴 )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分舰队出海前去接应[ 64] 。14日,符拉迪沃斯托克分舰队与日军负责封锁海峡的第2战队遭遇。得到消息通报的第4战队浪速、高千穗两舰从釜山起航前来助战,并接替第2战队攻击已经身负重伤动力几乎全失的装甲巡洋舰留里克号 ,使得第2战队4艘装甲巡洋舰得以放手追击北逃的另两艘俄舰俄罗斯号 和格罗莫鲍伊号 [ 65] 。浪速、高千穗两舰击沉了留里克号,并打捞了落水者[ 66] 。
1905年5月27日,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司令齐诺维·罗杰斯特文斯基 海军中将率领舰队北上时,遭遇联合舰队主力拦截。双方的主力舰 很快互相射击,而与此同时,日军轻型舰艇向俄军轻型舰艇也发起了攻击。此役浪速依然配属于第4战队。15:38第四战队转向以右舷对俄国巡洋舰射击,这段时间前后日舰遭到俄舰若干命中[ 67] 。日军第3、第4战队利用航速优势攻击,在16:00前后使俄军编队陷入了混乱[ 68] 。16:50,俄军主力舰为躲避日舰炮火而转向,正好为巡洋舰编队解围[ 67] 。日军的轻型舰艇顿时陷入苦战,17:00第4战队旗舰 浪速在水线附近受到一发10英寸(254毫米)炮弹命中,造成进水[ 69] [ 67] 。18:30第四战队围攻俄国修理船勘察加号,随后围攻已经重创的苏沃洛夫公爵号 [ 67] 。18:50由于夜色渐深第4战队脱离了战斗。当天浪速中弹数发,比较重要的中弹记录除了水线附近的一发外,另有一发击穿了上层甲板;乘员1人战死,9人负伤[ 67] 。次日(28日)09:30,第4战队参加了对俄军残存主力舰的最后围攻[ 70] 。17:50,第四战队及第二驱逐队发现逃亡中的迪米特里·顿斯柯伊号 ,多艘日舰对其展开围攻。迪米特里·顿斯柯伊号虽受重创仍顽强抵抗,29日早上在郁陵岛东南岸一带沉没[ 71] 。
结局
1912年(明治45年)6月26日1100左右,浪速前往北千島 运送测量器材,途中在得撫島 海湾触礁,冲角部分脱落[ 72] 。乘员于夜间上岸避难[ 72] 。日方派出工作舰关东 、巡洋舰嚴島 、风帆巡洋舰武藏 、拯救船栗林丸前往救助,但依然无法成功脱离,并因为天气恶劣而于7月18日沉没[ 72] 。同年8月5日,从海军中除籍[ 73] 。1913年6月26日,日本方面将浪速的残骸出售。日后由横须贺工厂厂长坂本一 海军中将等组成军法会议,判处当时的浪速舰长本田亲民海军大佐罚金700日元、当时的浪速航海长罚金400日元;本田本人则在晋升为海军少将后转入预备役。[ 72]
历任舰长
下表系根据《日本海軍史》第9、10卷《将官履歴》,以及《官報》整理。
返航委员长
伊東祐亨 海军大佐:1885年4月23日 - 11月20日
舰长
伊東祐亨 海军大佐:1885年11月20日 - 1886年6月17日
矶边义 海军大佐:1886年6月23日 - 1888年4月26日
松村正命 海军大佐:1888年4月26日 - 1889年5月15日
角田秀松 海军大佐:1889年5月15日 - 1891年6月17日
新井有貫 海军大佐:1891年6月17日 - 12月14日
东乡平八郎 海军大佐:1891年12月14日 - 1894年4月23日
东乡平八郎 海军大佐:1894年6月8日 - 1895年2月16日
片冈七郎 海军大佐:1895年2月16日 - 12月27日
黒冈带刀 海军大佐:1895年12月27日 - 1897年12月27日
鹿野勇之進 海军大佐:1897年12月27日 - 1898年1月22日
遠藤喜太郎 海军大佐:1898年1月22日 - 3月1日
橋元正明 海军大佐:1898年3月1日 - 5月23日
三須宗太郎 海军大佐:1898年5月23日 - 12月3日
永峰光孚 海军大佐:1898年12月3日 -
斎藤孝至 海军大佐:1900年9月25日 - 12月6日
安原金次 海军大佐:1900年12月6日 - 1901年7月6日
吉松茂太郎 海军大佐:1901年7月6日 - 9月10日
野元纲明 海军大佐:1901年9月10日 - 1902年10月6日
伊地知季珍 海军大佐:1902年10月6日 - 1903年9月26日
和田賢助 海军大佐:1903年10月15日 - 1905年6月14日
广濑胜比古 海军大佐:1905年6月14日 - 8月31日
仙頭武央 海军大佐:1905年8月31日 - 12月12日
牛田从三郎 海军大佐:1905年12月12日 - 12月29日
上泉德弥 海军大佐:1905年12月29日 - 1906年12月24日
久保田彦七 海军大佐:1906年12月24日 - 1908年8月28日
上村翁輔 海军大佐:1908年8月28日 - 11月20日
西垣富太 海军大佐:1909年4月1日 - 1910年12月1日
原静吾 海军大佐:1910年12月1日 - 1911年12月1日
本田親民 海军大佐:1911年12月1日 - 1912年7月31日
同级舰
注释
^ 1.0 1.1 1.2 #元帥伊東祐亨 コマ53(原本78頁)『是より先き英國アームストロング會社に於て製造せられつゝあつた浪速艦は、本年三月に至り艦體竣工したるを以て、同月十日午後進水式を擧行した。それに關する英國新聞紙の記事を左に抜萃する。』
^ #明治の海軍物語 コマ171(原本325頁)『(艦名)浪速|(艦質)鋼|(噸數)三,七〇九|(速力)一八、〇|(乗員)三五二|(進水年月日)一八、三、一八|(製造所)英國』
^ 3.0 3.1 3.2 #元帥伊東祐亨 コマ54-55(原本80-82頁)『斯くして皇國海軍の一大勢力たる浪速艦は、其の堂々たる雄姿を海上に浮かべたのであるが、同年十一月十九日伊東委員長は勲三等に叙せられ、翌二十日は改めて浪速艦長に補せられた。是に於て益々艤装等に力を盡し、翌明治十九年二月十八日に至り次の電報を海軍大臣に發した。「本月十五日浪速艦を受取り乗員を乗組ましめたり」而して同艦は三月二十四日、日本に向つてタイン河を抜錨した。然るに河口を出ると共に故障を生じたので、已むを得ず再び河内に引返して修理を加へ、更に同月二十八日を以てで出發し、次の如く行動した。|三月二十九日 ドースン假泊翌日出發/同三十日 スピツトヘツド假泊翌日出發/四月一日 プリマース外港に投錨十一日出發/同十九日 地中海マルタ島箸五月二日出發/五月六日 ポートサイド箸九日運河に入る/同十一日 運河を出でスエス箸十三日出發/同十九日 アデン箸二十二日出發/六月二日 コロンボ箸/同十一日 新嘉坡箸 斯くて六月二十六日を以て無事品海に箸し、伊東艦長は同艦囘航の任務を完了した。』 (“‘浪速’号作为皇国海军一大战力,以威风凛凛的雄姿漂浮在海上。同年11月19日伊东(祐亨)委员长获赐三等勋,次日(20日)补任为浪速号舰长。此后尽力进行舾装事宜,明治19年(1886年)2月18日向海军大臣发出电报:‘本月15日领取浪速号,乘员登舰’。3月24日,浪速号从泰晤士河拔锚起航返回日本。然而在河口发生故障,只得返回河内修理,同月28日再度出发。29日在道森(音译自日语‘ドースン’)临时停泊,30日出发,在斯彼得黑德临时停靠(音译自日语‘スピツトヘツド’),4月1日普利马斯(音译自日语‘プリマース’)外港投锚,11日出发,19日抵达地中海马耳他岛,5月2日出发,6日抵达赛德港,9日进入运河,11日驶出运河到达苏伊士,13日出发,19日抵达亞丁;22日离港,6月2日抵达科隆坡,11日到达新加坡,22日终于抵达平安品海。伊东舰长任务完成。”)
^ Evans, Kaigun , p. 14.
^ 5.0 5.1 5.2 #幕末以降帝国軍艦写真と史実 第30コマ(原本33頁)『浪速(なには) 艦種 巡洋艦 二檣(スクーナー) 艦名考 浪華又は難波に同じ、浪速は摂津國大阪より尼ケ崎邊までの地方を總稱したる古名なり、神武天皇の御世、皇舟師此海を過ぎし折、奔潮に出會ひ其流るること太だ急なるを見て、浪速の國又浪華の國とも名け給ひたるに起因せるものなりと傳ふ、今ま難波と讀むは轉訛なりと云ふ。艦歴 明治19年2月英國に於て竣工、同年6月品川灣に來着す。此艦は此時代に於ける世界優秀艦の一と稱せらる、當時「ロンドン・タイムス」紙は之に關して長文の記事を掲げたり。其の要に曰く、浪速は目下海上に浮泛せる諸國軍艦中、速力最も速く、備砲最も強勢、且つ防護最も完全なる巡洋艦なり。其の大砲及び砲架、水壓器、電燈、水雷等亦た最も新しき發明の兵器を以て艤装せられたるものなり。今後日本海及び支那海に於いて戰爭ある時は、日本海軍は該艦を使用して偉勲を建つべきことは昔日の比にあらざるべし云々と、次に記する所の高千穂亦同時に建造せられたるものにして姉妹艦なり。明治27・8年戰役に從軍(艦長大佐東郷平八郎):同27年7月豊島沖海戰に参加、敵陸軍を搭載せる英國商船高陞號を撃沈す。同8月威海衛砲撃に、同9月黄海海戰に、同11月大連港及旅順港占領に参加、同28年2月威海衛總攻撃及同占領に從事、同3月澎湖島攻略に從事、同31年3月巡洋艦二等に列す、同37・8年戰役從軍(第四戰隊):同37年2月9日仁川沖海戰に参加(第二艦隊司令官少将瓜生外吉旗艦)、同8月蔚山沖海戰に参加(艦長大佐和田賢助)。同5月日本海々戰に参加(第四戰隊旗艦、中将瓜生外吉乗艦、艦長同前)、同45年7月18日北海道に於て警備兼測量任務中擱坐沈没す。
―要目― 長300呎/幅46呎/喫水18呎7吋/排水量3,759噸/機關 横置二聯成汽機2臺、雙螺旋、圓罐/馬力7,600/速力18.5/乗組人員385/船材 鋼(防禦甲板31粍)/兵装 26拇克砲2/15栂克砲6/6听ノルデン砲2/備砲14/發射管(水上)4/起工 明治17-3-22/進水 同18-3-18/竣工 同19-2/建造所 英國エルスウィック安社』
^ Brooke, Warships for Export page 58–60
^ #海軍軍備沿革 ,p. 9
^ #海軍軍備沿革 ,p. 11
^ Evans, Kaigun , p. 15.
^ Jentsura, Warships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 11.0 11.1 11.2 11.3 11.4 陈悦,甲午海战,p. 36
^ 12.0 12.1 Chesneau,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 p. 226–227.
^ #海軍制度沿革(巻8、1940) コマ197番『◎軍艦浪速及高千穂命名ノ件 明治十七年三月二十七日(丙五九)今般英國ヘ新造注文セル二隻ノ軍艦ヲ浪 ナニ 速 ハ 及ヒ高千穂 タカチホ ト命名ス 此旨爲心得相達候事』
^ #海軍制度沿革(巻8、1940) コマ49番『◎浪速艦及高千穂艦等級ノ件 明治十八年五月二十六日(丙二六)明治二十三年八月達三〇四號消滅 浪速艦及高千穂艦々位二等ト相定ム此旨相達候事』
^ #幕末以降帝国軍艦写真と史実 第239コマ(原本86頁)『明治一九-一一-二六|浪速、高千穂兩艦及び長浦|浪速|横濱御乗艦』
^ 16.0 16.1 明治19年11月29日官報第1025号。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コマ1-2 『○長浦行幸行啓次第 去ル二十六日ハ曩ニ仰出タサレシ通 皇后宮御同列ニテ午前七時三十分御出門相州長浦ヘ行幸午後六時過還幸在ラセラレタリ(略)午前十時十分浪速艦ニ乗御直ニ御發艦(略)午後二時五十分高千穂艦御乗艦直ニ御發艦鎮守府司令長官以下奉送艦船長等海上供奉其他敬禮式等總ヘテ御上陸ノ時ノ如シ 航海中高千穂艦長以下下士官以上ニ拝謁被仰付艦内御巡覧 午後四時二十分横濱御箸艦直ニ御上陸船長等海上供奉各艦敬禮式等御乗艦ノ時ノ如シ/午後四時五十分横濱御用邸御出門 常備小艦隊司令官以下奉送臨幸ノ時ノ如シ 午後五時横濱御發車』
^ #幕末以降帝国軍艦写真と史実 第239コマ(原本86頁)『明治二〇-一-二五|京都行幸啓(兩陛下)|浪速』
^ #追加行幸行啓(3) pp.23-25『京都行幸御休泊割』
^ 明治20年1月26日官報第1069号。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コマ2 『○宮廷録事』(浪速艦を速波艦と誤記)
^ 明治20年1月27日官報第1070号。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コマ2 『○神戸港御箸 聖上皇后宮ハ御機嫌克昨二十六日午後十二時三十分神戸港ニ御安着同日午後二時ノ汽車ニテ京都ヘ成ラセラル』
^ 明治20年2月25日官報第1094号。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コマ2 『○宮廷録事○還幸』
^ 明治20年3月14日官報第1108号。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コマ2 『○皇太后宮還御』
^ #幕末以降帝国軍艦写真と史実 第239コマ(原本86頁)『明治二一-一〇-一五|横須賀行幸啓(兩陛下)|浪速|{高雄進水式 横濱御乗艦』
^ 明治21年10月15日官報第1590号。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コマ3 『○行啓仰出 今十五日横須賀ニ於テ高雄艦命名式ニ付キ行幸行啓ノ旨去ル九日仰出タサレシカ聖上ニハ御不例ニテ行幸アラセラレス 皇后宮ノミ行啓アラセラルヽ旨一昨十三日更ニ仰出タサレタリ』
^ 明治21年10月18日官報第1592号。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コマ2 『○行啓御模様 皇后宮去ル十五日横須賀行啓ノ記事大要左ノ如シ 午前七時三十分御出門同八時十五分新橋ヨリ別仕立汽車乗御北白川二品宮御息所供奉同九時横濱御用邸箸御九時三十分御用邸波止場ヨリ端船ニ乗御海軍大臣並ニ供奉宮内高等官及女官等御陪乗富士山、淺間、比叡、清輝、摩耶ノ諸艦長小水雷艇ニ分乗シテ御召端船ヲ前後夾衛シ港内碇泊ノ内外外國軍艦ハ皆満艦飾ヲナシ皇禮砲ヲ施行ス九時三十分横濱御發艦金剛、大和ノ二艦及水雷艇ハ横須賀ニ向ヒ護衛航行ス而シテ御召艦通過ノ際内外外國軍艦ハ登桁式ヲ施行ス艦中ニ於テ浪速艦長ニ謁ヲ賜フ十一時頃横須賀御着此時軍港近岸ニ於テ烟火戯ヲ御覽ニ供ス海軍大臣、鎮守府司令長官御先遣造船所廰ニ御休憩鎮守府司令長官以下ヘ謁ヲ賜フ(英國東洋艦隊水師提督及艦長ヘ臨期賜謁)鎮守府司令長官高雄艦建造ノ明細表及寫眞圖ヲ上リ且ツ命名式準備ノ旨ヲ奏上シ尋テ式場ヘ臨御午後零時三十分命名進水式畢リテ横須賀鎮守府ヘ臨御御晝餐同二時三十分御發艦艦中ニ於テ乗組将校ニ謁ヲ賜ヒ同四時過横濱御着艦アラセラレル(以下略)』
^ #海軍制度沿革(巻8、1940) コマ49番『◎軍艦種別ノ件 明治二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達三〇四) 横須賀鎮守府所管軍艦浪速、扶桑、高雄、武藏、八重山、橋立、筑波、愛宕、天城ヲ第一種ト定メラレ水雷艇小高、第一水雷艇、第二水雷艇、第三水雷艇、第四水雷艇ヲ第二種ト定メラレ軍艦龍驤、迅鯨、淺間、干珠ヲ第三種ト定メラレ呉鎮守府所管軍艦金剛、比叡、大和、筑紫、摩耶、赤城、嚴島、千代田、天龍、鳳翔ヲ第一種ト定メラレ軍艦館山、石川ヲ第三種ト定メラレ佐世保鎮守府所管軍艦高千穂、葛城、磐城、松島、千鳥、大島、秋津洲、日進、海門、鳥海ヲ第一種ト定メラレ軍艦春日、満珠ヲ第三種ト定メラル』
^ 27.0 27.1 27.2 27.3 阎京生,#日本帝国海军兴亡史(上) ,p. 97
^ Duus, The Japanese Conspiracy: The Oahu Sugar Strike of 1920, page. 82
^ 29.0 29.1 陈悦,甲午海战,p. 38
^ 30.0 30.1 30.2 陈悦,甲午海战,pp. 42-43
^ 陈悦,甲午海战,p. 44
^ 陈悦,甲午海战,pp. 50-51
^ 33.0 33.1 陈悦,甲午海战,p. 54
^ 陈悦,甲午海战,p. 55
^ Paine,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Perception, Power, and Primacy page 133-134
^ 陈悦,甲午海战,pp. 66-67
^ 陈悦,甲午海战,p. 136
^ 陈悦,甲午海战,p. 139
^ 陈悦,甲午海战,p. 204
^ 40.0 40.1 陈悦,甲午海战,p. 208
^ 陈悦,甲午海战,p. 230
^ 42.0 42.1 陈悦,甲午海战,pp. 232-233
^ 43.0 43.1 陈悦,甲午海战,p. 235
^ 陈悦,甲午海战,p. 277
^ 陈悦,甲午海战,p. 344
^ #日清戦史6 参謀本部,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戦史. 第6巻,p. 39
^ #日清戦史6 参謀本部,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戦史. 第6巻,p. 40
^ 48.0 48.1 陈悦,甲午海战,p. 436
^ 陈悦,甲午海战,p. 446
^ #明治の海軍物語 原本181頁
^ 51.0 51.1 攻臺戰紀:日清戰史 臺灣篇·第一章 佔領澎湖島,pp. 70-100, 410-411
^ 52.0 52.1 #明治の海軍物語 原本191頁
^ Davidson,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pp. 298-299
^ 54.0 54.1 #明治の海軍物語 原本192頁
^ 55.0 55.1 攻臺戰紀, p. 126
^ 56.0 56.1 攻臺戰紀, p. 134
^ 57.0 57.1 #明治の海軍物語 原本193頁 打狗炮台在本书中写作“打枸”
^ #達明治31年3月(1) pp.14-15『達第三十四號 海軍大臣ニ於テ別表ノ標準ニ據リ軍艦及水雷艇ノ類別及等級ヲ定メ若ハ其ノ變更ヲ行フコトヲ得セシメラル 明治三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 海軍大臣侯爵 西郷從道』
^ #海軍制度沿革(巻8、1940) コマ50番『◎軍艦及水雷艇類別等級 明治三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達三五)軍艦及水雷艇類別等級別紙ノ通定ム(別紙)』
^ #達明治31年3月(1) pp.16-17『達第三十五號 軍艦及水雷艇類別等級別紙ノ通定ム 明治三十一年三月二十一日 海軍大臣侯爵 西郷從道|軍艦|巡洋艦|二等|浪速 高千穂 嚴島 松島 橋立 吉野 高砂 笠置 千歳』
^ 查攸吟, pp. 165-166
^ 查攸吟, pp. 167-169
^ 查攸吟, pp. 173-174
^ 查攸吟, p. 231
^ 查攸吟, p. 260
^ 查攸吟, p. 264
^ 67.0 67.1 67.2 67.3 67.4 #日本海大海戦史 ,原本146頁
^ 查攸吟, p. 416
^ 查攸吟, p. 418
^ #日本海大海戦史 ,原本208頁
^ #日本海大海戦史 ,原本205頁
^ 72.0 72.1 72.2 72.3 #小柳資料下 384-385頁(浪速乗組)
^ #達大正元年8月 p.2『達第二號 横須賀鎮守府在籍 軍艦 浪速 右帝國軍艦籍ヨリ除カル 大正元年八月五日 海軍大臣男爵 斎藤實』
参考文献
Brooke, Peter. Warships for Export: Armstrong Warships 1867–1927. Gravesend: World Ship Society. 1999. ISBN 0-905617-89-4 .
Chesneau, Roger.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ISBN 0-85177-133-5 .
Evans, David C.; Peattie, Mark R. Kaigun: Strategy, Tactics, and Technology in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1887–1941.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0-87021-192-7 .
Howarth, Stephen. The Fighting Ships of the Rising Sun: The Drama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1895-1945 . Atheneum. 1983. ISBN 0-689-11402-8 .
Jentsura, Hansgeorg. Warships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1869–1945.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76. ISBN 0-87021-893-X .
Paine, S.C.M.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Perception, Power, and Primacy. Cambridge, M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0-521-61745-6 .
Roberts, John (ed). Warships of the World from 1860 to 1905 – Volume 2: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Russia. Bernard & Graefe Verlag, Koblenz. 1983. ISBN 3-7637-5403-2 .
Duus, Masayo. The Japanese Conspiracy: The Oahu Sugar Strike of 1920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ISBN 0-520-20485-9 .
Davidson, James W.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 history, people, resources, and commercial prospects : tea, camphor, sugar, gold, coal, sulphur, economical plants, and other productions . London and New York: Macmillan & co. 1903. OL 6931635M .
呉市海事歴史科学館著; 戸高一成監修. 日本海軍艦艇写真集・巡洋艦 (A4横上製) . 呉市海事歴史科学館図録 福井静夫コレクション傑作選. ダイヤモンド社. 2005-08-05. ISBN 978-4478950593 .
「丸」編集部. 重巡Ⅰ (全集・双書) . 写真日本の軍艦 第5巻 . 光人社. 1989-11. ISBN 4-7698-0455-5 .
海軍歴史保存会. 日本海軍史 (A5判) . 第7巻「機構・人事・予算決算・艦船・航空機・兵器」. 第一法規出版. 1995-11. ISBN 978-4474100589 .
海軍歴史保存会. 日本海軍史 (A5判) . 第9巻「将官履歴 上」. 第一法規出版. 1995-11. ISBN 978-4474100589 .
海軍歴史保存会. 日本海軍史 (A5判) . 第10巻「将官履歴 下」. 第一法規出版. 1995-11. ISBN 978-4474100589 .
財団法人水交会. 元海軍中将 戸塚道太郎. 帝国海軍提督達の遺稿 下 小柳資料 敗戦後十余年海軍の中枢が語った大東亜戦争への想い . 水交会. 2010.
『官報』
国立国会図書館デジタルコレクション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国立国会図書館
伊藤痴遊. 元帥東郷平八郎 . 郁文舎出版部. 1934 [2017-05-0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2-20).
小笠原長生. 明治二十七八年戰役時代. 略伝東郷元帥 . 南方出版社. 1941 [2017-05-0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2-11).
小笠原長生. 第六章 浪速艦の囘航. 元帥伊東祐亨 . 南方出版社. 1942 [2022-11-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1-04).
海軍文庫. 大日本帝国軍艦帖 . 共益商社書店. 1894 [2017-05-0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5-08).
海軍有終会編. 幕末以降帝国軍艦写真と史実 . 海軍有終会. 1935 [2017-05-0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1-07).
海軍大臣官房. 海軍軍備沿革 . 海軍大臣官房. 1922 [2017-05-1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1-15).
海軍大臣官房. 海軍制度沿革. 巻4(1939年印刷) . 海軍大臣官房. 1939 [2017-05-0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5-07).
海軍大臣官房. 海軍制度沿革. 巻8(1940年印刷) . 海軍大臣官房. 1940 [2017-05-0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5-07).
海軍大臣官房. 海軍制度沿革. 巻11(1940年印刷) . 海軍大臣官房. 1940 [2017-05-0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9-05).
参謀本部 (编). 第1巻. 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戦史 . 三友社. 1900 [2017-06-1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4-07).
参謀本部 (编). 第2巻. 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戦史 . 三友社. 1900 [2017-06-1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1-17).
参謀本部 (编). 第3巻. 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戦史 . 三友社. 1904 [2017-06-1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1-21).
参謀本部 (编). 第6巻. 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戦史 . 三友社. 1904 [2017-06-1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1-18).
軍令部 (编). 日本海大海戦史 . 内閣印刷局朝陽会. 1935 [2017-05-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1-18).
藤田定市編 (编). 戦袍余薫懐旧録.第2輯 . 財団有終會. 1926 [2017-05-0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4-09).
中島武. 明治の海軍物語 . 三友社. 1938 [2017-05-0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1-18).
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公式)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明治31年 達 完/3月(1). Ref.C12070040500.
明治38年 達 完/6月. Ref.C12070053000.
大正元年 達 完/8月. Ref.C12070064400.
日露役旅順陥落迄の両国艦船勢力並亡失表(明治37年). Ref.C14120009500.
追加行幸行啓(1). Ref.C06090802900.
追加行幸行啓(2). Ref.C06090803000.
追加行幸行啓(3). Ref.C06090803100.
追加行幸行啓(4). Ref.C06090803200.
追加行幸行啓(5). Ref.C06090803300.
相关条目
小型風帆戰船
第五號C
第六號C
第七號C
第八號C
第九號C
第十號A
第十一號A
第十二號A
第十三號A
第十四號A
第十六號A
第十七號A
第十八號A
第十九號A
第二十一號型 D W 無艦級
A: 日製艦隻
B: 英製艦隻
C: 法製艦隻
G: 德製艦隻
D: 委託訂造
E: 購入
W: 甲午戰爭參戰艦隻
注1: 此艦原在智利 海軍 服役,原名為「綠寶石」號,智利在1894年11月15日,先賣給厄瓜多爾,然後再賣給日本並命名為「和泉」號
注2: 此艦原由智利訂購,並命名為「阿圖羅·普拉特」號,但最後訂購未完成,日本在1883年6月16日認購此艦,並命名為「筑紫」號
注3: 此艦原在英国 海軍 服役,原名為「馬六甲」號,在1869年公開放售,日本在1871年8月16日購入此艦,並命名為「筑波」號
注4: 此艦原為日本郵船 商船,甲午戰爭爆發後被日本海軍徵用改裝
注5: 此艦原為御召艦,在1886年1月29日其艦種更改成魚雷練習艦
前無畏艦
一等
二等
第二十五號A W
第三十一號G W
第三十二號G W
第三十三號G W
第三十四號G W
第三十五號G W
第三十六號G W
第三十七號G W
第三十八號G W
第四十四號G W
第四十五號G W
第四十六號G W
第四十七號G W
第四十八號G W
第四十九號G W
第六十號G W
第六十一號G W
第二十九號型 C O 第三十九號型 B O W
第三十九號
第四十號
第四十一號
第四十二號
第四十三號
第六十二號
第六十三號
第六十四號
第六十五號
第六十六號
第六十七號型 A O W
第六十七號
第六十八號
第六十九號
第七十號
第七十一號
第七十二號
第七十三號
第七十四號
第七十五號
三等
第五號C
第六號C
第七號C
第八號C
第九號C
第十號A
第十一號A
第十二號A
第十三號A
第十四號A
第十七號A
第十八號A
第十九號A
第五十號型 A O W
第五十號
第五十一號
第五十二號
第五十三號
第五十四號
第五十五號
第五十六號
第五十七號
第五十八號
第五十九號
無艦級
A: 日製艦隻
B: 英製艦隻
C: 法製艦隻
D: 美製艦隻
E: 中國製艦隻
G: 德製艦隻
I: 意製艦隻
O: 委託訂造
P: 購入
Q: 俘獲
R: 重新定級
W: 日俄戰爭參戰艦隻注1: 此艦原在英國 海軍 服役,原名為「馬六甲」號,在1869年公開放售,日本在1871年8月16日購入此艦,並命名為「筑波」號
注2: 此艇原是中國(清朝 )北洋水師 的「右隊一」號魚雷艇,甲午戰爭 期間被日本海軍俘獲後改名為「第二十六」號
注3: 此艇原是中國(清朝)北洋水師的「右隊三」號魚雷艇,甲午戰爭期間被日本海軍俘獲後改名為「第二十七」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