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旗幟列表
國旗中國歷史上本無國旗的概念,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7月鸦片战争后(第一次定海之战)清朝同西方国家的交往日益增多,依照当时的海上国际惯例,商船需悬挂国旗方能进行贸易,否则将被视为海盗船。因为清朝尚未制定国旗,许多中国商船注册悬挂外国国旗,有时会引起其他国家商人的误解。1856年10月8日发生的亚罗号事件即是一艘中国商船悬挂注册国英国国旗所引发的纠纷。其后美国驻华公使列衛廉和一些商人曾建议清政府“仿各国成例,制定一种国徽,俾便商民尊用。”[1]。 然而清政府后来仅在《华商买用洋商火轮夹板等项船只章程》中规定禁止中国商船悬挂外国旗,并未设计本国的船旗。[2] 而後於1862年在湖北长江与英国海军发生了一起斗殴事件,由于没有明确的标识,英国海军拒绝承认其为中国兵船。这次事件发生后奕訢写道“适因湖北江南,皆有英人与我兵勇斗殴,焚毁兵船等事,屡向理论,而该国词穷,则以不能识别强辩,如我处师船亦一律竖立黄色龙旗,外国果能望而知为官船,不敢轻举妄动,未始非豫事队维之一法”。 随后奕訢联系曾国藩询问悬挂「龙旗」事宜,曾国藩随即复信:“各处师船,仿照外国竖立旗号之例,概用黄色龙旗,使彼一望即知,不敢妄动,且于行军无碍。嗣后除各营旗帜照常竖立外,应分饬各营另添龙旗一面,拟用三角尖旗,均用黄色画龙,龙头向上。” 而黄色龙旗,传统上在清朝军旗中起统率作用,具有一定象征意义。奕訢在最初的提议中,建议船旗的方案为“黄色龙旗”。曾国藩考虑到方形龙旗与八旗中正黄旗接近,因此削去一角为三角形以避免僭越。[3] 因此第一面黄龙旗呈三角形,最初为清朝的非正式的海上政府船旗,主要为政府船只和海军使用,民船不得悬挂。其后一些涉外官方机构也开始悬挂三角黄龙旗。[4] 然而三角黃龍旗仍然只是準國旗的形式,而非正式國旗,此時黃龍旗僅懸掛於官方船隻上以供外國識別,仍不在法律上具實際國旗的象徵意義。 到了光緒七年(1881年)9月,在英国订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回国后,李鴻章在同西方列强谈判、签约、通商、互派外交人员等外交活动中,看到西方列国庄严悬挂国旗,而中国却无旗可挂,深感有失“天朝威仪”,于是上奏慈禧太后,提出在外交场合中需要有代表中国的旗帜,并请求颁制国旗。 慈禧就命李鸿章负责设计图案。经过多方徵集筛选,李鸿章上呈了八卦旗、黄龙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种方案,供慈禧太后选定,最后决定使用黄龙旗为大清国旗。 1888年,李鴻章制定《北洋海軍章程》,規定將原先三角黃龍旗的船旗改為同西方國旗的長方形,並明訂其為清朝國旗。 而後此方案被清政府批准并“照会东西洋各国一体知照”[5],中國至此才有了第一面正式國旗。
![]() 軍旗皇帝統帥旗
八旗努爾哈赤於1615年(萬曆43年)創立八旗制度,統一建州女真並吸納蒙漢等外族增設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是清朝特有的社會組織,分為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和鑲藍旗。
綠營清兵入關之後,在關內行政管理採用分而治之的政策,以八旗制管理旗人,以郡縣制管理漢人,通過招募漢人組成「綠營」,即綠色軍旗的漢人軍隊。
鸦片战争前中国水师系统采用五方旗(五色横条)作为高级官员旗,提督、总兵使用帅字旗。北洋水师建设过程中方建立了现代的海军军旗系统。
1862年,清政府委托李泰国赴英国采购军舰,他基于其设计的绿底海关旗设计了海军旗系统,但并未被清政府承认。[15][16]
1874年北洋水师成立时,基于五方旗设计了海军衔别旗。
北洋海军成立初期仍沿用1888年《北洋海军章程》中规定的两面衔别旗。然而1890年3月6日发生了刘步蟾与琅威理因提督旗产生的纠纷。英国皇家海军通过英国使馆为北洋海军设计了新的衔别旗系统草案,取代之前过于简单的衔别旗。[17]
然而清政府并未直接采用这套方案,而是修订了先前衔别旗的色彩,並将锚型替换为团龙图案[18]。1890年颁定新海军衔别旗[19]。
1894年甲午战争后,北洋海军全军覆没。1909年清政府设立海军部,并颁布新衔别旗,左上角为黄龙旗。[21]
海關旗太平天國占領天京後,清朝政府實際無力控制上海海關。在此情況下,1854年,英國、法國和美國三國駐上海領事館聯合與蘇松太道(上海實際行政長官)吳建彰談判,決定由三國各派稅務司一人「協助」清朝政府徵集關稅。很快,這個委員會的職權擴充到了海關、航運甚至郵政管理方面。
招商局旗在中國晚清的洋務運動時期,出現了以官督商辦模式創辦的航運企業,即輪船招商局,這也是中國最早以現代公司概念經營的企業之一,由李鴻章,盛宣懷等人在清同治十一年十二月十六日(西元1873年12月14日)於上海成立。
参考文献
参见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