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山 (福州)烟台山,又名藤山、仓前山或天宁山,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南台岛北部,地处闽江南江滨,海拔约41.6米。[1] 烟台山古称藤山,因元末时福州府在山顶设烽火台,而得名烟台山。 清末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多个国家在烟台山上设立领事馆,并建教堂、办学校、开医院等。因此,烟台山上现存有数批近代历史建筑群。 1964年,烟台山公园在烟台山顶建成并开放。 2010年代,烟台山上的大量历史建筑开始得到修缮,烟台山逐渐成为福州热门景区和打卡点。 2021年,烟台山正式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
历史烟台山古称瓜藤山或藤山,据王应山的《闽都记》记载:“藤山。其脉一起一伏,如瓜引藤,亘五六里,故名。山多梅花,开时,郡人载酒出游。有明真庵在梅坞中。”[4] 古时,烟台山的山麓长满梅树,梅花盛开时香飘十里。因此,其所处的南台岛便拥有了“琼花玉岛”的美誉,而烟台山的山麓处也被称作“梅坞”。[5] 北宋年间,烟台山上始建天宁寺,故烟台山亦称“天宁山”。[6] 元末时,福州府加强江防,因烟台山地势冲要,便在烟台山顶峰设烽火台,即“烟墩”,用以报警,并与中洲岛炮垒相呼应。民间称该烟墩为“烟台”,烟台山便因此得名。该烽火台如今已废。[7] 明洪武年间,烟台山北麓开始建设盐仓,于是该地俗称“盐仓前”,烟台山因此也被称为“仓前山”,简称仓山,仓山区的区名即由此而来。[7] 清末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福州成为了通商口岸,并被迫允许外国人租地建屋。此后大量外国人来到福州,但由于本地居民的抵制,他们不得不定居在当时还很荒凉的烟台山一带。洋人在仓山修建洋行、工厂、领事馆、教堂、学校、跑马场[註 1]等,烟台山逐渐发展成西洋人的居留区。因此,如今烟台山上也留下了一大批近代历史建筑。[8] 历史建筑以下是烟台山上现存或曾存在的部分历史建筑。
烟台山公园![]() ![]() 烟台山公园位于烟台山顶,烟台山上的古烽火台遗迹即位于公园内。 1962年,福州市政府利用烟台山顶及周边部分空地建设烟台山公园,并于1964年10月1日建成对外开放。公园大门位于梅坞路西侧、明真庵后殿旧址。 文革期间,烟台山公园被辟为农场,公园设施尽毁。 1972年政府开始重建公园,先后依山势修建了亭台楼阁、曲径迴廊,清池喷泉、叠石假山、石椅、石桌等园林景观及基础设施,种植榕、樟、木棉、梧桐、美洲松和南洋杉等树木3000多株。公园于同年国庆节重新开放。 20世纪初,政府在原来基础上再次扩大公园的规模,对园中景观进行改造完善,还补种各种梅树百余株及花草。 2018年至2019年,公园进行大规模重修,拆除并重建了大部分的混凝土亭、廊等建筑,并采用木构重建。[9] 注释
参考文献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